?

高中生物原因解釋類問題解題技巧及提升策略

2022-11-27 08:27云南省臨滄市第二中學677000
中學教學參考 2022年23期
關鍵詞:谷氨酸神經細胞灌木

云南省臨滄市第二中學(677000)陶 舒

在一次期末的高中生物試卷講評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原因解釋類問題存在很多疑惑,很多時候學生的答案似是而非,甚至答非所問。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試卷講評課以及近幾年的高考題,總結了高中生物原因解釋類問題的解題技巧及提升策略。

一、原因解釋類問題的解題技巧

(一)逆向思維法

[例1]研究人員在調查某一沙地的植被演替時發現,隨著演替的進行,單位面積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機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_______。

本題學生的答案多是“灌木群落的營養結構更復雜”,也就是說在遇到群落問題時,學生往往圍繞群落的相關考點進行分析,思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教師可利用逆向思維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問題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找到問題與答案的連接點。即從“有機物多”開始逆向分析,設問:有機物多與植物的哪些生理過程有關?學生可以聯想到有機物含量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關,再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有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溫度等,最后結合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的結構特點即可得出答案:灌木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復雜,對光能的利用率更高,光合作用更強。這個分析過程就是由“有機物多”逆推出“光合作用強”,再逆推出“光照強度”這個環境因素,最后找到“垂直結構”,建立起了答案與問題之間的邏輯聯系,筆者稱這樣的解題方法為“逆向思維法”。本題分析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二)逐項排除法

[例2]圖2表示興奮通過神經—骨骼肌接頭引起骨骼肌收縮的部分過程。突觸小泡釋放乙酰膽堿(ACh)作用于A(受體兼Na+通道),通道打開,Na+內流,產生動作電位。興奮傳導到B(另一受體)時,C(Ca2+通道)打開,肌質網中Ca2+釋放,引起肌肉收縮。

圖2

研究小組去除培養液中全部的Ca2+,其他條件不變,然后對坐骨神經施加一定的刺激,結果雖然神經纖維產生動作電位,但是腓腸肌未收縮。對軸突末梢的研究發現,其膜上有Ca2+通道,突觸小體中也有一定數量的突觸小泡。據此推測Ca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除要具備扎實的神經系統興奮傳導的相關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解答此題時,由于題干所給信息量過大,學生不能從題干中提取有效的答題信息,因此無從下手。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施加刺激引起肌肉收縮需要保證興奮傳導通路的完整,即神經纖維能正常傳導,突觸處能正常傳遞;然后分析實驗現象:去除Ca2+施加一定刺激,神經纖維產生動作電位,但腓腸肌不收縮(說明去除Ca2+不影響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但是影響了突觸處的傳遞);接著引導學生將解決問題的著眼點放在突觸上,突觸處的正常傳遞要考慮兩點:突觸前膜是否能正常釋放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是否能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正常結合;最后引導學生利用題干所給信息“膜上有Ca2+通道,突觸小體中也有一定數量的突觸小泡”推斷出:Ca2+的作用是促進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本題分析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在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知識之后,引導學生根據題意逐項分析、逐項排除,最終做出正確判斷。筆者稱這樣的解題方法為“逐項排除法”。

(三)分項解釋法

[例3]某沙地的優勢種是耐風沙與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喬木。一般這類灌木的根莖干重比大于喬木,請嘗試解釋其適應性較強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問題初看并不難,學生很容易提取到“灌木根莖干重比大于喬木”這個有效信息,從而得出類似“根系發達,有利于吸收水分,表現出對干旱的適應性”這樣的答案,但是嚴格來說,此類答案只解釋了灌木沙地適應性的一方面,并不完整。題干表述的灌木沙地適應性的表現是“耐風沙與耐干旱”,對比灌木、草本與喬木的特點,就可分別對“耐風沙”和“耐干旱”做出解釋,即灌木樹冠低矮,具有很強的防風固沙的能力,且根系發達,能從土壤中吸取較多水分。

這樣的問題,需要學生有縝密、周全、清晰的思維模式。針對題干所提現象逐項解釋原因,以確?;卮鸬耐暾?,筆者稱這樣的解題方法為“分項解釋法”。

(四)對比分析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在實驗設計題的解答上。

[例4]漸凍癥(AL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無力、萎縮等。

(1)研究發現“漸凍癥”的病因之一是:神經元之間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過度堆積,引起突觸后膜通透性增強,導致神經細胞漲破,神經細胞漲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新發明的?;敲撗跄懰岷捅蕉∷徕c的復合制劑(AMX0035)能顯著減緩ALS 的發展進程。請以小鼠離體神經細胞、高濃度谷氨酸溶液、神經細胞培養液、AMX0035溶液為材料設計甲、乙、丙3組實驗,驗證AMX0035 能減少由谷氨酸積累而造成神經細胞死亡的效果。

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預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小題令很多學生感到畏懼。從學生給出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學生未讀懂實驗原理,不清楚實驗材料的用途,從而導致錯答。本題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有:(1)ALS 的病因之一是谷氨酸過度積累導致神經細胞漲破;(2)AMX0035 能減緩由谷氨酸積累造成的ALS 發展進程。因此,根據對照原則,實驗應包含一組正常培養神經細胞的對照組,一組添加高濃度谷氨酸的對照組,還有一組就是驗證AMX0035 溶液作用的實驗組。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如下三組實驗的差異。

A組:離體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培養液

B組:離體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培養液+高濃度谷氨酸

C組:離體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培養液+高濃度谷氨酸+AMX0035溶液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可以清楚地梳理出實驗中的無關變量和自變量,然后根據“選材、分組、編號”“描述變量控制”“觀測指標”實驗設計三部曲來組織語言回答實驗思路。

上述解題方法能夠訓練學生的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筆者稱之為“對比分析法”。

(五)承前啟后法

[例5]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DNA 片段可以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員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標記的脫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等材料制備了DNA 片段甲(單鏈),對W 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進行了研究,實驗流程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回答下列問題:

(1)該研究人員在制備32P 標記的DNA 片段甲時,所用dATP 的α 位磷酸基團中的磷必須是32P,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研究人員以細胞為材料制備了染色體樣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樣品中的RNA 分子,去除RNA分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使片段甲能夠通過堿基互補配對與染色體樣品中的W 基因結合,需要通過某種處理使樣品中的染色體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該研究人員在完成上述實驗的基礎上,又對動物細胞內某基因的mRNA 進行了檢測,在實驗過程中用某種酶去除了樣品中的DNA,這種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創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研究基因定位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根據實驗流程示意圖分析各步驟的操作目的及所依據的原理,對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要求較高,有一定難度。第(2)小題要求學生解釋去除樣品中RNA 分子的目的,若學生未完整閱讀整道題,只關注題干和第(1)、第(2)小題的話,就會感到茫然,但如果繼續往下讀題,就會發現第(3)小題給了提示,即本題涉及的基因定位原理是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主要技術手段是DNA 分子雜交技術,故而可得出去除樣品中RNA 分子的目的:防止制備的單鏈DNA 片段甲與單鏈的RNA堿基互補配對,影響實驗。

像這樣利用題干前后信息綜合審題的解題方法,筆者稱之為“承前啟后法”。

二、提升解題技巧的策略

(一)夯實基礎知識,構建學科知識框架

在沒有扎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談解題技巧提升都是空中樓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檢查和落實,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減少填鴨式教學,多采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我校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以及展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應試能力。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或概念圖構建單元知識框架,通過這樣的方式,可逐漸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和遷移能力,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二)提升審題能力,獲取有效答題信息

從上述實例和分析中不難看出,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非常重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也是發展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摒棄干擾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在習題訓練中,筆者要求學生做好以下幾點:(1)勾畫關鍵詞,簡單記錄后尋找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2)在遇到較復雜的生物學原理或實驗過程時,嘗試簡明扼要地將原理或實驗過程梳理成流程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3)當找不到答題方向時,要認真審題,仔細閱讀題干,明確答題角度。

(三)關注教學評價,注重大概念教學

近幾年,開放性試題逐漸在高考中出現,其特點是沒有標準答案,要求學生答出幾點即可或合理即可。很多學生認為這類題是最難的,這說明教師過于關注事實性知識的教學,基于大概念的整體教學構思不足,從而使學生出現了能力的欠缺。在生物學教學中,大概念雖然數量少卻是整個學科體系的核心,大概念下又有次位概念和重要概念。學生應通過具體的知識學習,將事實性知識概括為概括性知識,再上升為更為抽象的大概念。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當事實性知識被遺忘之后,觀念性的東西則被持久地保留下來,這種持久性的東西具有更廣的應用范圍。實施大概念教學,可使學生逐漸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發展推理能力和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中明確提出“本課程應重視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重視評價的診斷作用、激勵作用和促進作用”“試題素材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真實問題情境組織命題,應注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各類能力測試中,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評價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與技巧有助于學生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提高解題效率,培養學習信心。

猜你喜歡
谷氨酸神經細胞灌木
哺乳動物視網膜中發現新神經細胞
N-氨甲酰谷氨酸對灘羊乏情期誘導同期發情效果的影響
為什么大腦能記住事情?
人為什么要睡覺?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創傷性腦損傷后神經細胞凋亡
灌木叢
做最好的自己
擴散性抑制及缺血過程中Ca2+與谷氨酸的同時在體電化學分析
與世隔絕的人世
腦缺血后谷氨酸通路及其調控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