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要素水上“大交管”框架下區域一體化監管研究

2022-12-04 23:06盛永信天津海事局天津300450
中國海事 2022年10期
關鍵詞:錨地海事轄區

馬 龍,盛永信,李 晨(天津海事局,天津 300450)

一、區域一體化監管必要性分析

(一)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設要求實現區域一體化監管

2021年9月,交通運輸部海事局(以下簡稱部海事局)提出:研究跨直屬海事局轄區的區域“大交管”布局方案,要求在上海、江蘇海事局開展跨區域一體化水上交通監管試點;在渤海灣水域試點開展區域交通一體化組織,實現交通資源共享共用,監管信息互聯互通。為區域一體化監管提供了頂層設計,指明了建設方向,提出了相關要求。

(二)港口發展要求海事監管一體化

隨著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各區域港口之間的聯動頻繁,對海事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前各海事部門僅需要負責各自港區的海事業務,而構建“陸??仗臁币惑w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需要打破固有轄區管理理念,要升級為跨港區、跨轄區甚至跨海區的協調聯動新模式,由點及面重構海事管理和交通組織模式,推進區域一體化海事監管,提振港口運行效率,助力港口提質增效。

(三)航運效率要求數據信息一體化

海事部門作為水上交通安全監管機構,能夠全方位收集、分析、研判、應用港航相關數據。部海事局提出要建立層級明晰的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充分發揮海事部門在數據融合和深度挖掘方面的作用。海事部門應充分利用自身大數據優勢,搭建區域航運業大數據平臺,從根本上提升船舶及港口運營效率,提高區域航運市場綜合競爭能力。

(四)危管防污要求感知手段一體化

隨著航運市場的復蘇,船舶艘次和碼頭數量逐年遞增,船舶排放污染和危險品污染風險呈急劇增長趨勢,以海事部門現有的感知能力和監管手段難以做到全面有效的監控覆蓋,構建多維感知的全方位覆蓋監管體系迫在眉睫。

鑒于上述原因,迫切需要構建區域“多維感知、全域抵達、高效協同、智能處置”的現代化、智能化水上交通動態管控新局面,提升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全面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措施。另外,通過建立區域一體化監管機制,能夠實現區域船舶監管,實現海事監管和港口生產調度數據的深度融合,減少船舶污染物排放,提高港口通航效率,推動區域港口進入“船舶時刻表”(船舶時刻表:通過學習航空、鐵路運管系統,根據船舶實際動態制定船舶時刻表,實現時刻表與船舶實際動態實時同步,時刻表與港口作業計劃無縫銜接,時刻表通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智能分發至船舶,達到船舶進出港、裝卸作業、航程推算、錨泊時長等船舶全周期時間精準預測和推送)時代。

二、存在問題

目前,建立區域一體化管控機制亟需解決以下4個問題:

(一)港口與海事部門數據共享程度有限

目前,港口已與海關、邊檢等涉海部門在數據融合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但港口與海事部門之間在數據融合上仍有提升空間:一是進一步豐富數據共享清單,目前大部分港口與海事部門的數據對接僅限于商業性船舶動態計劃,而港內作業船舶計劃(供油、供水、施工、測繪、拖帶等)、港口生產數據(船舶裝卸、帶纜作業等)、清關數據(海關、邊檢等)等數據相對較少,影響船舶通航效率和航道利用率;二是統一數據共享路徑和格式,區域內各港口與海事部門數據共享路徑相對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數據共享格式和渠道,數據格式的不統一,給數據共享、抓取、清洗和使用帶來一定困難;三是深度開發共享數據,各港口與海事部門數據共享方式較為單一,缺少對數據的深度發掘、整理、分析和研判,導致港口生產作業計劃與船舶實際動態無法完成實時關聯使用,出現部分船舶計劃編排不合理、計劃周期較短、抵口信息不準確等情況,無法發揮數據的最大優勢。

區域各海事部門信息數據沒有完全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存在數據格式標準不統一、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共享意愿不強、缺乏信息共享平臺、存在網絡安全隱患等問題。信息孤島效應導致各部門在實施聯合行動時無法形成有效合力,難以實現海事部門各項工作快速、高效處理。

(二)各海事部門尚未形成合力

區域各海事部門在對轄區船舶監管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監視操作系統各不相同,既有像“船商”“挪康”等國外公司產品,也有國內各開發商研發的國產操作系統。由于各系統之間無法做到數據互聯互通,導致船舶監管的延展性和連續性缺失,不能有效支撐區域船舶聯合監管;各海事部門之間尚未建立風險聯動管控機制,各自發布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用戶指南等規定的要求均有差別,與周邊海事部門的聯動協同仍需進一步完善;區域錨地存在“船多位少”“管理缺失”等現象,亟需開展錨地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配置。

(三)動態感知手段有限

區域現有水上交通動態感知手段主要是通過雷達和AIS實現,通信手段以甚高頻(VHF)為主,衛星通信為輔。雷達信號和VHF在部分水域存在覆蓋盲區,基于衛星遙感等技術的天基可視化感知手段目前明顯不足,無法對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水上交通流監控預測、船岸信息交互等提供全面支撐保障。

(四)服務保障水平有待提升

區域內跨港口航行船舶向港口和海事部門申報航行、作業、引航等計劃時,存在多次申報、內容重復等問題,各港口船舶作業區域僅適用于各自轄區水域,船舶代理企業、中介服務機構只能在本轄區開展相關業務,港口、海事部門服務范圍仍舊以港口區域為主,尚未開展跨港區、跨轄區服務。

三、工作展望

面對諸多問題,需要各海事部門以區域一體化管控為抓手,提高區域水上交通安全水平和通航資源利用率為目標,著力解決共享協調機制不力、數據信息共享渠道不暢、風險管控力度不強、區域感知建設不足、業務協同能力不全、服務保障水平不優等問題,打造全區域統一、全流程管控、全感知覆蓋、全數據共享的區域一體化管控新格局。

(一)建立區域水上交通管理協調中心

建立區域水上交通管理協調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負責對港航企業、船舶、貨物、船員、通航環境等全要素水上動態的識別、監控,協調監控水域內跨轄區重大海事執法行動和交界水域交通管理工作,協調跨區域應急信息互通、應急資源共享、應急力量共用,協調重大水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織開展海上戰略支點、戰略通道、戰略物資運輸安全保障研究,協調直屬局水上交通管理中心相關運行工作[1]。

中心的設立不改變區域內各直屬海事局轄區和搜救責任區的劃分,中心與區域海事監管信息互聯互通,推送綜合船舶監管信息;中心與區域港口、港航企業等互聯互通,推送實時水上交通和船舶信息;中心為區域社會公眾提供訪問接口,在信息查詢、信用建設、政策宣傳、新聞發布等方面提供便利[2]。

(二)打造區域港口和海事數據信息中心

打造區域港口和海事數據信息中心,推進區域港口、海事、企業、船舶多方信息互聯,實現區域內港航信息的全方位共享融合。

1. 實現區域各海事部門數據共享

共享區域各海事部門的水上安全、船舶交通、船員管理、海事監管、應急指揮、航海保障、態勢感知等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和挖掘數據資源,對海上船舶態勢、交通流等進行智能化分析,為預測轄區交通流趨勢、掌握轄區船舶特點、掌控轄區風險狀況、部署重點監控區域、開展巡航值守、實施航路規劃等提供數據支持,為海上聯合交通組織和海事執法提供重要支撐。

圍繞區域的水上交通安全、水上執法等職責,提升區域各海事部門對區域綜合監控力度,加強各部門之間協調聯動能力,實現區域監管數據共享、通航資源集中配置、整體監控監視,打破信息孤島,構建區域互聯、監管互動、資源互用、結果互認的海事一體化監管新業態。

2. 實現區域海事部門和港口之間數據共享

匯總并共享區域各海事部門和港口通航環境、水文氣象、船舶交通流、預確報、報告制、航行計劃、交通管制、航行通警告等業務動靜態信息,深度推進區域海事部門和港口數據資源整合,加強數據治理與開發利用,推進海事業務數字化轉型,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海事部門與港口業務數據共享模式,制訂海事和港口之間數據交換和共享標準;推送港航數據分析預測情況,對區域各海事部門和港口提供數據支持,提升海事部門和港口公共信息服務水平和工作運行效率[3]。

(三)構建區域全方位多維感知體系

1. 整合動態感知資源

為提升區域全方位動態感知能力,應著力整合各海事部門的雷達、VHF、視頻監控系統(CCTV)、氣象監測監控等水上交通態勢感知和通信資源,實現感知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有效平衡海事監管資源在港口或轄區內外不一致的現象,減少監管盲區,彌補監管漏洞。

2. 拓展動態感知范圍

有序實施雷達、VHF、CCTV等感知設備的升級改造,實現VTS國產化,達到自主可控和數據融合的目的。依托海巡船艇、港口拖輪等建設機動感知單元,拓寬動態感知覆蓋范圍,提升船舶監管、服務和應急保障能力。

3. 加強新技術、新手段的開發和應用

加強衛星遙感、5G通信、高精度時空海事服務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和開發應用,提升可視化廣域感知和區域水上大寬帶、高通量數據傳輸保障能力,對區域核心港口間航行船舶開展全維度、全流程監控。

(四)實現區域“船舶時刻表”

“船舶時刻表”以國際海事組織(IMO)發布的《準時到達指南》為指導,聚集區域交通組織、港口生產、引航安排及拖輪作業四位一體綜合服務。通過共享關鍵數據信息、編排遠期航行計劃、實時調整船舶動態、聯動業務流程、航行信息定點推送等方式,重構VTS管理理念,將傳統的轄區管理轉變為區域一體化管理,將單一的船舶進出港監管變為區域全航次監管。

通過對海事部門和港口數據、業務的系統融合,實現港口生產與海事監管信息化協同,提高水域通航效率、提升船舶進出港的兌現率和準點率、增加船舶“直進直靠”比例、減少航行船舶待泊時間,使船舶實際動態與船舶預期時間達到同步,最終實現區域船舶動態實時更新,進入“船舶時刻表”時代。

(五)建立全要素水上風險管控體系

以部海事局發布的E航??蚣芙y一數據標準,以船舶、船員、貨物、通航環境、港航企業等涉海業務數據為樣本,構建全要素數據庫。以風險分類分級的理念,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區域進行全要素動態管控,實現區域海事聯合監管。

1. 建立區域風險聯合管控機制

實現區域風險管控安全、高效、科學、規范化運行,應結合實際,強化海事部門間的深度合作,建立區域風險聯合管控機制,制定統一的風險監管標準,統籌應急力量資源配置,在氣象信息、交通組織、突發事件、?;\輸、水上交通不安全行為處置等方面打造一體化聯防聯控新模式,全面增強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與風險預防預控能力。

2. 智能分析數據,實現科學決策

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整合挖掘數據資源,對海上船舶態勢、交通流等進行智能化分析,為預測轄區交通流趨勢、掌握轄區船舶特點、掌控轄區風險狀況、部署重點監控區域、開展巡航值守、實施航路規劃等提供重要數據支撐,使傳統安全管理模式向預先辨識系統危險性的事前控制模式轉變[4]。

(六)加強區域業務協同能力

1. 加強跨區域海事執法協同

加強區域各海事部門的合作,探索建立完善重要戰略通道海上執法聯動機制,建立跨區域海事執法活動協調機制,協調現場執法、應急處置等跨轄區重大海事執法行動,協調相關直屬海事局交界水域、通航密集水域等重點水域的水上交通管理和銜接工作。

2. 加強錨地監管協同

在當前區域錨地資源條件下,著力推動錨地優化布局、集約高效發展。打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壁壘,建立錨地一體化協同管理機制,明確錨地調度主管部門,對錨地資源進行智能化、一體化監管,有效解決各轄區內錨地資源長期不足、轄區外拋錨船舶無人管理等問題,提升錨地使用效率;加快錨地規劃落地,促進港外錨地使用,解決港口港內錨地長期擁堵現象。

(七)提升全行業服務保障水平

1. 建立區域航運指數

選取區域水上交通典型要素,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區域航運安全指數,全面反映區域水上交通本質安全水平和海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度,為海事管理優化升級提供參考。

在全面掌握航運數據的基礎上,協助第三方建立覆蓋集裝箱、散貨、液化天然氣(LNG)、船舶能耗、船舶租賃等類別的區域航運經濟指數,力爭全面客觀反映區域經濟活躍度和國際貿易關聯性,為國家戰略實施、地方產業布局和企業運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2. 實施一次報告模式

針對船舶頻繁進出區域各海事監管轄區,船舶報告內容多且重復的問題,建立統一的船舶報告模式,實施一次性船位報告、一程式進出港,對區域內重點保障船舶進行全過程交通監控、全區域交通組織的連續跟蹤服務,實現船舶動態、水上交通狀況、錨地使用等信息共享。

3. 探索建立定期會商機制

為加強各口岸單位信息共享,精準發現航運發展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科學研判航運發展形勢,做到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共同推動區域港口經濟發展,海事部門、各港航單位和企業應以服務港航經濟發展和維護水上交通安全為出發點,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理念,探索建立定期會商機制[5]。

四、結語

通過建設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區域一體化監管機制,暢通數據共享渠道,消除信息孤島,全面提升區域海事水上交通動態管控能力和動態感知能力,逐步形成覆蓋區域的“陸??仗臁币惑w化感知體系,從而有效減少水上交通事故發生,提高船舶及港口運行效率,保護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猜你喜歡
錨地海事轄區
長江江蘇段港口錨地現狀及發展建議
井陘蒼巖山派出所積極排查轄區流動人口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六、七、八號錨地啟用
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六、七、八號錨地啟用
三峽船閘上游將新增93個船舶待閘錨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