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G 監測凝血功能對接受體外循環復雜心臟手術成人患者圍術期的凝血功能的影響

2022-12-10 08:14
哈爾濱醫藥 2022年6期
關鍵詞:瓣膜病先心病凝血因子

賈 俊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體外循環復雜心臟手術是近年來心臟疾病治療的有效手段,臨床應用廣泛,但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圍術期出血,嚴重影響術中操作視野及術后病情恢復,臨床應進行準確及時監測,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1]。血栓彈力圖(Thrombus Elasto Graph,TEG)能實時有效監測凝血及纖溶情況,探討體外循環心臟外科手術圍手術期凝血功能改變,通過對TEG 凝血參數的變化,對術中、術后出血情況進行分析,反映凝血功能改變,并據此進行針對性輸血,改善癥狀,有利于術后恢復[2]。本研究選取我院接受體外循環復雜心臟手術成人患者97例,旨在探討TEG 監測凝血功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選取我院接受體外循環復雜心臟手術成人患者97例,按照病理類型分為2 組,其中49例為先心病組,48例為瓣膜病組。先心病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32~56歲,平均(43.65±5.79)歲。瓣膜病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31~57歲,平均(44.10±5.82)歲。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經超聲心動圖或心電圖確診為心臟疾??;術前凝血功能正常;無肺動脈高壓或紫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惡性腫瘤;術前1 周采用抗凝劑治療;合并凝血障礙或慢性傳染性疾??;血液系統疾病。

1.3 方法:術前行血常規、心功能、凝血功能、高嶺土TEG 檢測;術中檢測心電,采用1mL 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置管左側橈動脈,檢測有創血壓,氣管插管全麻經面罩給氧,控制呼吸,抽取2mL 空腹靜脈血,檢驗心外科凝血(ACT);靜脈注射3mg/kg 肝素鈉,于2min 后抽取2mL 頸靜脈血,檢驗ACT;設定機轉指標ACT>480s;給予硫酸魚精蛋白:拮抗肝素,比例為1:1,并在10min 后監測ACT,若>140s,再次給予1mg/kg 硫酸魚精蛋白,若<140s,進行TEG 監測。

1.4 觀察指標:術前、術中、術后兩組TEG 參數[血小板(BPC)、纖維蛋白原(Fbg)、凝血反應時間(R)、凝血形成時間(K)、ɑ 角、凝血指數(CI)]。兩組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增多、肝素殘留)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TEG 參數:術中、術后兩組BPC、Fbg 小于術前,且瓣膜病組Fbg 小于先心病組,術中兩組K 大于術前,術后兩組CI 大于術前,且術后瓣膜病組K大于先心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2。

表1 兩組TEG 參數比較 (±s)

表1 兩組TEG 參數比較 (±s)

注:與術前同組比較,aP<0.05;與同期先心病組比較,bP<0.05

時間 組別 n BPC(×109)術前 先心病組 49 326.65±42.69 Fbg(g/L)2.05±0.31 R(min)7.32±1.84瓣膜病組 48 322.89±43.74 2.01±0.30 7.28±1.81術中 先心病組 49 301.21±41.84a 1.81±0.29a 6.92±1.35瓣膜病組 48 293.65±41.26a 1.28±0.28ab 7.01±1.29術后 先心病組 49 168.59±32.54a 1.43±0.16a 6.54±0.89瓣膜病組 48 154.87±33.47a 1.21±0.11ab 6.78±0.74

表2 兩組TEG 參數比較 (±s)

表2 兩組TEG 參數比較 (±s)

注:與術前同組比較,aP<0.05;與同期先心病組比較,bP<0.05

時間 組別 n K(min)術前 先心病組 49 2.94±0.48 ɑ 角(o)50.98±9.26 CI-4.26±0.59瓣膜病組 48 3.02±0.56 51.07±9.31 -3.87±0.63術中 先心病組 49 3.76±0.79a 47.69±8.57 -4.39±0.58瓣膜病組 48 3.98±1.05a 46.77±9.12 -4.28±0.67術后 先心病組 49 3.12±0.61 46.88±8.49 -3.12±0.56a瓣膜病組 48 3.62±0.63b 48.27±9.41 -3.08±0.62a

2.2 凝血功能異常:先心病組3例血小板功能降低、3例凝血因子缺乏、2例凝血因子增多、1例肝素殘留,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率為18.37%,瓣膜病組4例血小板功能降低、4例凝血因子缺乏、3例凝血因子增多、1例肝素殘留,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率為25.0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29,P=0.428)。

3 討論

體外循環復雜心臟手術會激活血漿蛋白系統,且全身肝素化,改變血小板功能與形態,形成微栓,導致術后出血[3]。臨床常采用TEG 進行監測,可準確反映纖溶水平及凝血功能,作為臨床輸血依據。

體外循環手術過程中對凝血功能進行正確評估有助于術中、術后輸血處理,因此臨床應遵循合理輸血原則,推行成分輸血,發揮全血補充作用,并減少同種免疫作用,臨床應用逐漸廣泛。王春麗等[4]學者表明,采用TEG 監測體外循環各時期凝血、纖溶功能,及時有效反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對臨床輸血及出血風險預測具有重要參考意義。TEG能形象展現血液凝塊至纖溶定量且連續過程,準確判斷凝血功能的基礎上能辨別其原因,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降低、Fib 功能降低等,從而給予合理血液輸注,有助于合理用血[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中、術后兩組BPC、Fbg 小于術前,且瓣膜病組Fbg 小于先心病組,術中兩組K 大于術前,術后兩組CI 大于術前,且術后瓣膜病組K 大于先心病組。體外循環復雜心臟手術圍手術期進行體外循環,會導致凝血功能降低,術中、術后BPC、Fbg 水平降低,凝血時間延長,凝血指數增大;且瓣膜病手術時間較長,引流量較多,而體外循環過程中輸血及血液稀釋會導致纖維蛋白原功能低下或缺乏,因此Fbg 降低較多[6];同時瓣膜病組術中、術后早期Fbg低于先心病組,因此瓣膜病患者臨床更應在術前給予適量Fbg,避免術中或術后出血[7]。體外循環管路、灌注過程中激活凝血功能時,會消耗凝血因子,但本研究中圍手術期R 值未發生顯著改善,多由于體外循環過程中,不斷輸注血漿會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凝血功能。且術中通過補充魚精蛋白對肝素進行中和,能改善凝血功能,肝素殘留等凝血功能異常情況發生較少。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先心病組、瓣膜病組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率為18.37%、25.00%,二者比較無差異但明顯瓣膜病組更易發生術后出血,且表明部分患者雖然在體外循環手術中受損,但不一定發生異常出血。

綜上所述,TEG 能準確監測體外循環復雜心臟手術圍術期凝血功能,且瓣膜病更易發生術后出血,臨床可據此有效輸血,降低出血風險。

猜你喜歡
瓣膜病先心病凝血因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溫下制備時長的臨床意義
11 366例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和檢出情況分析▲
新活素治療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臟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三維超聲聯合超聲二維斑點示蹤技術在心臟瓣膜病評估中的價值
先心病患兒營養評估及營養干預效果評價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抗凝治療
少見凝血因子缺乏癥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臨床應用調查分析
早孕期超聲心動圖在胎兒嚴重先心病中的應用
探討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的臨床特征和危險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