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認知能力:培養地理素養的強大引擎

2022-12-16 15:00江蘇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學袁傳海
新教育 2022年32期
關鍵詞:印度區域能力

□ 江蘇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學 袁傳海

眾所周知,地理知識的內容很多都與區域相關,許多的地理問題解決都離不開包括位置、地形、季節氣候、水文條件、生物環境、自然資源等在內的地區自然條件,以及包括人口、工、農、商業、交通運輸業在內的地區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因此,提升高中生區域認知能力,就能解決大部分地理問題。所謂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是學生能夠對人與自然關系和區域系統的特點和矛盾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策略和能力,并且能夠形成辯證性的判斷能力,從而更好地認識地理客觀現象和地理規律,并能夠運用區域認知的思維能力解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實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學會空間定位、建構結構類型、謀劃協調發展等幾個方面入手,分享一些心得。

一、填繪圖表,學會空間定位

區域與空間相生相伴,區域是全球空間的一部分,空間定位展示了區域的位置特性,在對區域的特征進行分析時,第一要素便是掌握區域的位置特性。因此,在地理課堂中,地理老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填繪圖表的方式,幫助高中生學會對空間進行定位,了解區域的經緯范圍,進而對該區域地理問題展開認知和分析。

比如,在教學《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布局》這一節知識時,渴求學生通過實例認識影響某地區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了解和分析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的特點和區位因素?;诖?,筆者在課堂上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尋問學生我國哪些地區適合種植小麥,哪些地區合適種植水稻。引導學生通過多元渠道進行信息的收集,學生在信息收集之后,了解到中國北方小麥的種植較為廣泛,而水稻的種植,則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南方地區,筆者繼續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后,繪制小麥和水稻的分布圖,依據已掌握的資料信息填制統計圖表,并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探究,學生在總結形成這一狀態的原因時,跟蹤到水域分布,以及降水量等自然條件因素后,學生發現了小麥、水稻產量較多的省份均分布在長江、黃河流域周圍,因此學生得出了植被的分布形成原因,并且筆者適時引導學生對人類生活習慣進行學習,學生也能夠發現當地人民主要食用的主食便是當地最適宜生產的農作物。在完成圖表后,又繼續引導學生以中國的具體某個地區為例,繪制出該地區的位置圖、植被分布圖以及區位因素影響圖,幫助高中生定位區域,認識并分析農業區域的區位影響因素,從而完成區域認知能力培養的進一步深化。

可見,通過引導學生填繪圖表,不僅可以豐富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升繪制地理圖表的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區域的空間定位能力,在總結圖表的過程中定位到位置的大致分布情況。因此,在教學中,地理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繪制圖表,提升其區域認知能力。

二、發現規律,建構結構類型

地理的區域地理要素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比如,降水、光照、氣候特征等都存在一定的變化規律,而教學中,掌握這些規律有助于學生認識不同的區域特征,幫助其梳理區域知識點,從而構建區域結構類型。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老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發現地理規律,提升其對區域知識的認知和判定能力。

比如,在學習《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這節課時,要求學生了解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及其分異規律。為了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地域差異的分異規律,在課上開始引導學生:眾所周知,我們已然認識到,因地球表面組成自然環境的要素間通過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而又因為不同地區所在的經緯度和海陸位置的差異性,從而形成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那這種差異是根據什么要素判斷的,這些自然要素又有哪些規律呢?學生很快分析了氣溫、土壤、地形、植被等構成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要素,依據區域的經緯位置和海陸差異呈現了差異分布規律,學生在總結中得出,同一條經線上的地點,地方時間相同,不同經度的地方,偏東地點時間早,偏西地點時間晚,而緯度則是影響氣候,緯度低可能會形成熱帶氣候,緯度很高的地方則會形成寒帶氣候。根據緯度的不相同,則太陽照射的角度就會不一樣,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會斜射,而有的地方則會整天或者幾個月得不到陽光,陽光是一些植被生存的必需品,所以便造成了環境的差異。地形的起伏也能夠破壞氣候的分布,在同一緯度,地勢越高,氣溫則會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圍內,則是會隨著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且高大的山脈還可以阻擋氣流的運行,山脈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氣溫與降水都會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會導致區域的環境出現差異性。

可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和發現地理要素因其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差異性規律分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和積極性,還能幫助高中生在發現規律中構建知識結構類型。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探尋地理事物的區域規律,以提升高中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三、對比差異,謀劃協調發展

教學中,可以嘗試對比差異,讓不同區域的特征直觀呈現,使學生關注到區域差異的點,從而深刻認識和理解其特征,方便為區域協調發展出謀劃策。

比如,在講解《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布局》這一課內容時,由于在前一課學習和研究了“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布局”,而這兩課都是研究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產業活動的影響,本來就有很多相似性,只不過一個是研究農業,一個是研究工業。于是將兩節課對比著講,從影響工、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不同,來學習影響工業發展的區位因素,鞏固和加深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對比某地區果汁制造的工業生產和該地區的水果種植的農業做對比,自然環境適宜水果等農作物的生存與成長,則在當地會有一系列關于農作物的加工產業鏈條,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區域位置時,如“新疆”,氣候特征更加適宜水果的種植。新疆是大陸性氣候,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便于水果養分的積累,氣候條件較為干燥,陰天雨量少,白天陽光強烈,植物可以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夜晚時,氣溫很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又降低,減少養分的損耗,因此更加適合水果的種植,因此其在農業發展方面更加偏向于水果類作物的種植。而同向對比一些工業園區,如煉鐵、煉鋼等容易產生廢氣等污染物的產業鏈條,在規劃集中區域分布的位置時,便會規劃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口地帶,或者建在主導風向的垂直兩側,在季風區布置時,會選擇在當地最小風頻的風向的上風地帶。存在廢水排放的工廠,在場地布置時,會選擇在遠離水源或者遠離河流上游區,自來水廠的布置則會通常選擇在居民區的水源地上游或者河流上游位置,而占地面積小且無污染的工廠企業則會布局在城區位置,學生能夠從區位因素產生的不同影響方面分析該地區工、農業的布局,并對比形成工業區域周邊的環境差異性,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顯然,在對比差異中學習區域地理,不僅可以豐富地理課堂,還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區域的認知和理解,對區域的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因此,在高中地理區域學習中,地理老師可以通過對比學習,加深高中生對區域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謀劃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應用地圖,強化空間運用

在學生基本能夠進行空間定位時,教師應著重利用地圖的實際應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是養成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基礎要素,學生只有能夠精準定位到地理探索過程中的每一個具體位置,在具體研究其區域屬性時才能夠建立依托。地圖是地理探索的第二大內容,指導學生應用地圖,能夠利用經緯度具體判斷到某一位置,學生才能夠完成地理知識的遷移探索,從而培養形成地理區域認知能力。

例如,在《中國地理》這一知識點內容學習時,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充分應用某一地理位置的“形狀”“經緯度”兩個方面進行傳授?!靶螤睢苯虒W,即充分發揮學生的形象記憶法,讓學生能夠從中國某一省份的地圖表象,結合當地特征想象其具體形狀,并描述出這是哪一個省份,從而使學生能夠單獨拎出某一省份地圖,能確定是中國哪一省份。如“黑龍江省”,地域特征便是白天鵝常在沼澤地帶游弋,仔細觀察黑龍江省的形狀很像白天鵝;“內蒙古自治區”,學生在想到內蒙古時,便會直接聯想到內蒙古自治區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雄鷹在天空中飛翔,所以學生通過形象記憶法,判斷出內蒙古自治區的地圖外形像雄鷹。學生結合地圖,并結合當地的地理特征和位置,能夠準確判斷出中國具體的省份,便是學生空間定位能力形成的第一步。第二則是要引導學生能夠從“經緯度”具體定位到中國的各個省份,如北回歸線、北緯30°貫穿的中國省份分別是什么,學生在觀察地圖中,找出北回歸線貫穿的我國省份為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臺灣地區;北緯30°緯線貫穿我國的省份包括西藏自治區、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學生具體感知到了這些省份的地理位置,便能夠更好地完成空間定位。

地圖作為地理學習的第二大語言,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地理知識的框架建構。所以在日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認識地圖入手,讓學生首先習得利用經緯度進行空間定位,再進一步展開問題探究,學生便能夠為區域認知尋得載體,從而養成區域認知能力。

五、思維導圖,進行科學探究

對于學生地理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學會從所獲取的地理表象中分析探索,還要求學生能夠從地理表象內容中,抽象分析到這些表象內容的內在聯系,通過分析判斷,找出其中內在的隱藏規律和因果聯系,并對這些隱藏關系和內在因果聯系進行較為直觀的展示,從而更加全面了解一個地理區域,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內容。

例如,在《印度》這一地理區域的專項知識學習中,筆者便充分應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進行建構,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思維層面展開自主研究,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并進行較為科學系統的分析判斷,來作為培養學生空間分析能力的一次典型范例。其中,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索到,印度的“自然因素”包括印度的氣候、地形分布特征、土壤,在進一步查閱過程中,學生總結出印度的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地理特征為北部為山岳地區,中部是印度河,南部為德干草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面積占全國土地資源總面積的40%,山地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5%,高原地區占30%,地形特征從地圖上觀察為“低矮平緩”。在查閱中,學生發現印度自然資源豐富,國內土壤多為“沖積土”和“熱帶黑土”。而印度的“人文因素”則是印度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且印度耕地面積占全國一半以上,印度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印度教,信奉教派的不同導致了南印度與北印度的人類在飲食習慣上形成了差異,而印度的人口分布特點為恒河流域和沿海人口較多,中部人口較少,經濟主要以電子和軟件為主。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總結出關于“印度”這一國家的“自然”與“人文”兩個思維層面的知識內容,再進一步分析中,學生發現,印度人口特征與其氣候特點和土地特征有著因果聯系,印度所處的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光熱資源豐富,且印度土質多為沖積土和熱帶黑土,土壤肥沃,有恒河水提供灌溉,能夠生產較多的農作物,因此使得印度能夠成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學生在總結與分析過程中繪制出關于“印度”的思維導圖,從而尋找到了地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綜合全面地對“印度”這一國家進行了分析,學生便在建構過程中形成了其關于印度這一區域自有的知識體系。

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等綜合思維分析形式,對某一區域展開知識探究,能夠首先探究出自然、人文等不同角度的一些組成元素,從而在所形成的思維導圖中尋找其中的內在聯系,進行彼此關聯進而形成知識體系。這對學生形成空間分析能力,提高區域認知能力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區域認知能力的提升對高中生學習地理知識和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整合地理教材中的區域知識,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加深對區域的認知,提升高中生對地理區域整體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猜你喜歡
印度區域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分割區域
如果可以去印度
基于BM3D的復雜紋理區域圖像去噪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區域發展篇
山哈·印度攝影
印度式拆遷
印度地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