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植思政課堂勞動教育,深耕培育時代新人

2022-12-16 15:00重慶市清華中學校侯小艷
新教育 2022年32期
關鍵詞:勞動者勞動價值

□ 重慶市清華中學校 侯小艷

勞動是人類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勞動教育,使學生熟練掌握一定勞動技能,理解勞動創造價值,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勞動情懷,是新時代賦予勞動教育的重任。

一、勞動教育回應時代之需,解決時代之問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勞動教育理應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的,但是在長此以往的歷史長河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傳統觀念還根深蒂固。勞動教育的價值目標的弱化和價值導向的偏向導致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技能生疏、勞動價值弱化以及勞動美德的丟失等勞動教育的痛點。

隨著工業化、智能化和數字化在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地應用,相當比例的勞動項目逐漸被機器取代。社會上也就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今天還需要勞動嗎?我還用勞動嗎?很多人片面地認為未來勞動可有可無,會不會勞動無關緊要,從認知和行為上否認勞動,進而否認勞動教育。然而,人工智能帶給傳統勞動的沖擊是顯現的、真實的、巨大的和發人深省的。為此,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新時代,對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呼喚新的勞動者。勞動教育更是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勞動教育內容更加注重創新性,教育過程更加強化整體性,教育目標更加突出人的發展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應在原來科目基礎上開設勞動課程,真正實現“五育并舉”。高中階段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期,也是初步進行生涯規劃、促進知行合一,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在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彰顯了重要的價值,它直接決定了勞動者的精神面貌、價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勞動創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勞動教育方針,寓勞動教育于課程之中,有序地推進勞動觀念、勞動精神的浸潤和養成,分階段地進行勞動實踐技能的提升,深耕培育時代新人,讓勞動創造成為時代新人的精神追求、價值追求和實踐追求。

二、厘清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教育目標和綜合價值

1.勞動教育系統內部的教育目標和價值

當前,我國的中學普遍開展了與勞動教育的相關課程,但是還存在著勞動實踐活動單一、勞動效果和評價匱乏、勞動教育目標單一等現實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加強勞動教育的新要求。筆者立足于自身思政課堂實踐,結合重慶市清華教育集團的課程和實踐資源,整合了勞動教育的綜合系統。

在遵循勞動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厘清勞動教育的目標,從本質上講,勞動教育是一個具有綜合教育目標的系統,即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和勞動情懷。五大教育目標之間層層遞進,相互影響。從培育學生的勞動習慣入手,著重實踐和品質養成,提升學生的基本勞動能力和創造性勞動能力,在親身體驗勞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念,凝練勞動精神,由此形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服務和報效社會和他人的高尚的勞動情懷。加強勞動教育,回歸到學生自身的主體性教育方式,能夠不斷地激發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認知自我、發展自我和實現自我價值。

2.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目標和價值

勞動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根本性、突破性和全局性的地位,發揮著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綜合育人實效。勞動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自身勞動實踐中實現手、腳、腦的綜合運用、性格情操的錘煉、身心的自由發展等,以應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和挑戰,從而形成一種幸福生活的能力。在最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中,更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要求,突出德與智的考查重心,依托各學科考查目標和特點、基于高中生知識水平和成長規律,從文化、歷史和實踐的三個維度來創設勞動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勞動的價值、頌揚勞動精神、傳播勞動文化,提升學生對生活中勞動的認識、理解和尊重,引導教育教學破除“唯分數”的不良傾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厚植思政課堂勞動教育,深耕培育時代新人

基于勞動教育有著綜合的教育目標,專業的勞動課程可以不斷地培育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等,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和勞動情懷的培育還需要寓于高中思政課程中。思政課程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寓勞動教育于思政課堂,深耕培育時代新人,實現思政課程和勞動教育的有機契合,實現勞動教育入腦入心,讓學生成為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勞動者,成為勞動精神的學習者、實踐者和傳承者,讓奮斗成為時代新人的精神動力和實踐追求。

1.以勞動價值為引領,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強調勞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起點,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的全部領域,推動社會的發展。究其社會發展的主體因素,馬克思充分地肯定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無論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還強調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活的因素,并提出“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觀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人的價值在勞動中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和尊重,尊重勞動實質上就是尊重勞動者。

新時代,新征程,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在社會中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奮斗成為我們奪取新時代偉大征程的強大武器。習近平勞動觀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觀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創造在社會應該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目前,在中學生中還廣泛存在著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對勞動者行業的歧視等嚴重的社會現象,其本質上就是對勞動缺乏科學的理性認識、勞動價值觀的缺失和弱化、缺乏對勞動者的價值和主體地位的科學認知。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弱化和淡化。

因此,在思政課《新時代的勞動者》和《我國的分配制度》的課堂教學中,強化勞動價值觀的引領,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充分肯定勞動者在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中的重要作用,以基本經濟制度來肯定勞動創造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用制度來保障勞動創造帶來的勞動報酬和利益激勵,引導學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正視勞動者的價值,踐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勞動價值觀,以勞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進學生陶冶性格情操,提高人文素養,實現體面勞動、公正勞動、合法勞動和幸福勞動。

2.以勞動精神為依托,培育勞動品格和奮斗精神

勞動者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會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即勞動精神。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創新精神的民族,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我們培育出了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在勞動中所表現出的勤儉、奮斗、奉獻、創新等精神風貌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民持續創造。在思政課程《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教學設計中,選擇真實的勞動情境、具有時代特征的革命者、建設者、開拓者的故事來展現千千萬萬勞動者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比如,有身懷天下人民溫飽的袁隆平、有“燃燈者”張桂梅、有開辟天路的毛相林,讓學生走近這些勞動者的故事,在艱苦奮斗、持續奉獻、團結創新的精神的引領下,逐步培養學生形成尊重勞動、熱愛生活的優秀品格,鑄就勤勞儉樸、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團結合作的勞動品質,這是對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展,更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心有所信,行有所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引導每一個學生牢記時代使命,堅持勞動創造一切美好的信仰和理念,秉持勞動精神,從父輩那里接過勞動者的接力棒,積極投入到勞動的實踐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踐行勞動品格和奮斗精神,無愧于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3.以勞動創造為根本,鍛造服務社會為根本導向

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觀的引領下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在勞動精神的依托下,不斷地培養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形成成熟穩定的勞動能力和水平。為誰勞動是一個繞不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勞動教育以為誰服務為最終的歸宿,理清勞動教育歸宿問題最終才能實現勞動創造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勞動者,首先是一個自覺傳承勞動美德的傳承者,傳承勞動基因,團結奮斗、愛崗敬業;應該是一個有著深厚家國情懷的勞動者,把愛國情、強國志和自身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應該是一個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奮斗者,以奮斗來實現個人理想和民族使命;更應該是一個心系人民的勞動者,以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己任,立足于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實踐中,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享受幸福人生。

因此,教師在開展“實現人生價值”課堂教學時在重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厘清價值、價值觀、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引下實現和創造價值。在教育資源靈活運用基礎上落實勞動教育,借助勞動模范,講好勞動故事,以勞動創造為根本,鍛造服務社會的根本導向。比如有“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敦煌的女兒”樊錦詩、“雪山郵路者”其美多吉、“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也有平凡的勞動者,正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心系人民安危、愛崗敬業,在工作崗位上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個人素質、錘煉品德修為,才創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在故事的講述中播下一顆勞動的種子、浸潤一種勞動觀念、修正學生的勞動價值、引導學生的勞動創造,厚植為人民服務的勞動情懷,逐步地引導學生在社會和個人的統一中、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4.以社會實踐為契機,踐行勞動教育真諦

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品格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彰顯勞動的價值,才能真正踐行勞動教育的真諦。因此,根據教學需要,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實現必備勞動技能的提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的傳承,實現創造性勞動和創新型勞動,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思政的實踐課堂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勞動實踐,比如,在《嚴格執法》保護長江的志愿者服務實踐中,讓學生走出課堂去調查研究本地環保執法情況,用雙腳去丈量世界,用雙手去清理長江邊上的垃圾,用視頻去呼吁保護環境,用心靈去感受母親河的傷痛,堅定懲治污染破壞的決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進行有效對接,使學生以自己的勞動去為新環保法的施行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學生勞有所獲,勞有所得,增強勞動的實踐性和價值性。

綜上所述,將勞動教育寓于思政課程中,讓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品格、勞動能力和勞動情懷在課堂浸潤中、在實踐陶冶中逐步養成,讓勞動教育入腦入心,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勞動情懷等,深耕培育時代新人,讓勞動創造成為時代新人的精神追求、價值追求和實踐追求。

猜你喜歡
勞動者勞動價值
致敬勞動者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勞動者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熱愛勞動
一粒米的價值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給”的價值
在云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