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優秀文化潤養心靈,助家國情懷落地生根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學道法教學策略

2022-12-16 15:00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金陽路小學張家伶
新教育 2022年32期
關鍵詞:中華法治道德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金陽路小學 張家伶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與思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包含行為習慣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規則教育、法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仁愛、誠信、正義、和諧等核心思想理念,在很多方面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育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活動是中華民族永續的戰略需求,對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質、挺直青少年的精神脊梁、厚植民族基因有著深遠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思想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與傳承,要以時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就需要教師基于兒童的立場,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滲透,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現代社會的時代發展特點出發審視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少年的引領價值和規范意義。因此,筆者就如何把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渾厚精神力量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使其轉化成教材語言,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深入學生的觀念視野,結合具體課例談談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中華經典,崇文明理于自然

當下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僅局限于吟唱、知識普及等方面,缺少情感氤氳,照本宣科,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傳遞,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其膚淺地定義為知識概念化的掌握,難以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致使教學成效較低。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錄入了許多古詩文和經典名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谶@些內容藝術性強、思想性高、詩句押韻對仗等特點,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需在教材的引領下,嘗試挖掘詩文經典的育人潛力,拓展延伸到生活情境中來,將學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自覺轉化為“生活語言”,成為日常習慣、生活常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特色育人,創新教育教學之路。

如五年級上冊的《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中,就有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中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五年級下冊《弘揚優秀家風》中引入《朱子家訓》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都是旨在引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三字經》《弟子規》和《千字文》,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先朗讀,后拓展了解《弟子規》中的“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內容,引導學生謙良恭儉讓,誠信向善。

在課后,教師可以布置與家長誦讀經典的共讀作業,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師可以采用整體入手,細節滲透的方式,通過優化校園環境,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環境的浸潤作用,在教學樓墻壁上貼掛經典古詩詞、建立經典文化長廊,定期在學校內舉辦多姿多彩的親子誦讀展示比賽、校內詩詞大會、經典誦讀比賽、詩配畫、詩配樂比賽,陶冶學生情操、凈化他們心靈,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完整的人格,塑造正確的德育價值觀念。

二、借助傳統習俗,蘊情育德于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生長性、民族性、傳承性的特點,道德與法治課程致力于將道德內涵內化升華為青少年的心理、精神和情感需求,讓民族基因厚植于學生的精神血脈之中。教師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加強對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傳統習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傳播的根基與土壤,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動力與支撐。傳統習俗、節慶活動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它蘊含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和感恩意識。

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悠長雋永的歷史色彩,其中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以及二十四節氣都是重要載體。每個節日都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來源、民俗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教材《我們當地的風俗中》就有傳統節日的內容呈現,教師可以借助課堂,引導學生探究傳統節日文化、習俗,并且讓學生走出課本,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的同時提升文化基因,尊重文化差異,厚植文化底蘊。

例如,中秋節時教師要積極開展慶?;顒?,帶領學生鑒賞中秋佳句、親手做月餅慰問孤寡老人、引導學生理解節日背后所蘊含的闔家團圓、思念的文化意義;元宵節帶領學生一起制作花燈、競猜燈謎、品嘗湯圓等活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應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實踐形式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傳統美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心靈、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增強其使命擔當,蘊情育德于實踐,用明德引領社會道德風尚。

三、講述傳統故事,培根鑄魂于行動

故事是一門“世界語言”,一則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述說中國故事是一個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屬于青少年的時代使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特殊時代使命。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在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引導學生講好傳統故事,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要在學習中踐行,還需要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讓學生訴說好傳統故事,開展道德文化講堂,能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導向,讓學生在趣、理、情并驅的講述方式下讓中國優秀傳統故事走入心靈、厚植家國情懷,通過講述傳統故事傳遞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讓學生在故事中發現與建構知識框架,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念體系,真正培根鑄魂于實際行動,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可以根據“講好傳統故事”這一活動主題,在學校開展形式豐富的比賽,例如傳統文化故事講述大賽、經典故事情景劇表演比賽、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比賽等,站在兒童的立場深入實踐,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生活情境相關的燃點、契合點,通過合作展演的形式展示傳統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體味其道德品質內涵。

在教學中,以講授五年級上冊的《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例,筆者通過讓學生課前搜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的故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利用班級開展一次少數民族展示會,學生通過課前搜集的知識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課堂上踴躍展示,聲情并茂地現場介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節日以及節日習俗和寓意,通過一則則生動活潑的小故事,學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了解和而不同、和諧包容的傳統文化差異內涵。

教師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通過“主題班會話民族”“書法作品抒情感”“繪畫作品話團結”“剪紙藝術顯情懷”“投壺游戲顯趣味”等實踐活動營造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唱響民族團結最強音。

在五年級上冊中的《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中,教材以不同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為內容載體,向學生直觀呈現了高尚的人格修養和文化品格。這些傳統故事中都涵養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教師通過講述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歷史人物身上積淀了誠信為本、奮發向上、立己達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優秀品格,學生借此學會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懂得感恩,養成勤儉節約、勤奮向上的生活習慣,提高了辨別是非黑白、善惡美丑的能力,孕育滋養學生厚重雋永的愛國情懷,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綜合素養。

四、汲取文化精粹,育美啟智于胸懷

中華民族有著燦爛悠長的歷史文化底蘊,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用他們勤勞的汗水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成就。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鮮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觀念,感恩教育中忽略了對大自然無私給予的感恩,缺少價值的深入引領,并且對傳統文化中一些不符合當下時代發展觀念的內容,沒有以一種批判性思維看待,致使課堂本質毫無深度和靈魂。

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需要教師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極汲取思想文化精粹的部分,通過多彩的課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從小了解祖國廣袤的情、物產風貌和瑰麗文化,逐漸培育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上的豐厚積淀,提高藝術審美情趣,厚植愛國情懷。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的《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五年級上冊《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中就體現著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教師應認真揣摩文本內容,扎實做好對學生的愛黨愛國教育、國家領土主權教育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

教師在講授《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時,通過視頻、圖片向學生直觀展示了廣東舞獅、蘇州刺繡、陜西皮影、四川川劇等優秀的文化精粹,讓學生感受燦爛的中華文明,感受獨特的藝術熏陶,凈化著學生的心靈,啟迪著他們的智慧。課后讓學生通過信息采集,調查當地的民間藝術記錄下來,在班上以主題班會的形式來談一談對當地這些民間藝術的理解。

例如,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是南通本地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是南通民間地方文化的杰出瑰寶之一。為了大力弘揚具有地域特色的優秀民間藝術文化,教師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潛力,結合教材開展“藍印花布進校園”主題探尋活動,通過主題班會、參觀博物館、“青與白”書畫創作活動切實體驗家鄉文化特色,感受獨屬于家鄉的藍白情懷。

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搜集古代科學發明的圖片,讓他們感受到渾厚的文化氛圍,從東漢張衡、南朝祖沖之再到明朝李時珍等不同領域的傳奇人物,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提升他們的精神品格。教師可以再從古代科技拓展延伸到現代科技,讓學生在探究中樹立民族自豪感,培育夢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感受當下世界的新變化,激發其勇擔時代重任的責任與夢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固守不變的,而是在不斷推陳出新中發展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時代激流涌蕩的發展特色?!兜赖屡c法治》教材內容中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銜接了相關現代法律知識。我們倡導培育的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是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都與傳統文化精神血脈相連。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課堂上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從其中汲取豐富營養,孕育審美情趣,從小學法知法懂法,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當下具有時代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經過歲月的跌宕起伏打磨而成的,誠信、向善的價值理念一直被人們孜孜以求著,這就在過去、現在乃至未來架起了一座文化橋梁,實現了把橫亙千百年的優秀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審美情趣等轉化為人們的精神需求和行為養成,用時間砥礪踐行了人類文明行為規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有效融入,可以完善學生的行為規范、道德觀念和精神品質,實現核心素養下學生個人發展的價值引領,有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發展。

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教師應依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深刻認識教材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在聯系,提煉其精神標識,挖掘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思想資源,嵌入教學活動實踐的各個方面。讓傳統文化精髓陶冶學生心靈,讓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發揚者,助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涵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擔負他們的偉大使命,同時又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攀升到新的時代高度!

猜你喜歡
中華法治道德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