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教師社會融入的現實意義及踐行路徑研究

2022-12-22 15:59張亞蘭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鄉土文化教育

張亞蘭,張 敖

(天水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振興的主力軍,作為鄉村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鄉村教師的身份不再是單純的“教書匠”,而是身處鄉村場域中鄉村振興的踐行者,是推動鄉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鄉村教師融入社會,有助于他們深刻理解自身的職責和義務,以自身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促進鄉村教育質量的提升,對于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鄉村的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隨著社會變遷、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鄉村教師陷入對鄉村生活陌生、與鄉村社會疏離、鄉村教育責任缺失的境況。[1]探究鄉村教師社會融入的自我實現路徑,是促進鄉村教師全面發展的前提,是提升鄉村教師整體隊伍素質的關鍵,也是振興鄉村教育進而助推鄉村振興的時代需要。

一、鄉村教師社會融入的社會學理論架構

作為鄉村社會的一員,鄉村教師的行為模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習慣等均能折射出鄉村教師的內隱態度和價值觀,其所對應的恰恰是所處社會的結構意義和文化內涵。從文化現象的范疇來看,集體意識理論為鄉村教師的社會融入提供了理論架構。

涂爾干認為,“集體意識”作為社會精神的一部分,特指“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情感的總和,構成了他們自身明確的生活體系”。[2]42根據涂爾干的觀點,“集體意識”是維護社會團結的紐帶,傳統社會的團結依靠“集體意識”,被稱為“機械團結”,在一個“集體意識”較強的社會,其團結程度也相對較高。而現代社會的團結,則主要依靠“分工合作”來維持,即“有機團結”。個體在社會上承擔的職能不同,其所獲得的自由活動的機會也不均等,個體的異質性也隨之凸顯出來。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構成社會本身的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逐漸由原來的附屬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社會的屬性也由“機械團結”社會轉向“有機團結”社會,這種轉換的過程也凸顯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由“物質”轉向“觀念”。涂爾干的研究強調了集體意識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實現社會進步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從社會本身來看,社會成員必須擁有集體意識和集體情懷,將自身看作是集體不可或缺的一員,才可能對集體盡忠職守,達成社會各功能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其次,從職業共同體來看,共同體的成員必須具有相似的情感、共享的觀念和一致的利益追求,才能進入同一種職業并形成一個集體,而集體內共有的意識和觀念則能在賦予個體歸屬感的同時,明確個體的職責,以職業道德為準則進行規約,以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減少個體的失范行為。

涂爾干的集體意識理論系統地論述了不同社會形態下社會成員整體自主意識的形成、自主意識對社會成員個體的影響及其在維護社會團結和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機制。在鄉村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鄉村教師的社會融入是鄉村教師職業“集體意識”的體現,探究“集體意識”理論對鄉村教師行為的影響,有助于鄉村教師“集體意識”的形成,為鄉村教師的社會融入及其自我實現提供有益的指導。

二、鄉村教師社會融入的現實意義

(一)鄉村教師助益村民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都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3]中小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尚未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會對學生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長期以來,鄉村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臨教育供給主體單一、教育內容抽象枯燥、工作平臺建設滯后和教育吸引力“式微”等困境。[4]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知識分子階層,應該在鄉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在教書育人過程中,鄉村教師一方面可以身體力行地組織學生參與鄉村思想政治活動,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培育青少年的鄉土情懷;另一方面,鄉村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引導青少年樹立公共意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鄉村教師身處鄉村場域,更了解鄉村民眾的意愿,便于做黨和政府聲音的傳遞者,維護鄉村的穩定發展。再次,鄉村教師的身份決定了他們在鄉村知識階層中最貼近民眾,更容易啟發鄉村民眾的思想意識,從而在鄉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學習等公共事務中形成內源性動力,發動鄉村民眾的力量,構建堅實的鄉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推動基層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二)鄉村教師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出發點。[5]當前,在我國鄉村社會,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最為關鍵的是人才。從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鄉村宜居環境的打造、鄉風文化的傳播到鄉村基層社會的治理,都需要適應新時代農村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在此背景下,鄉村急需有正確身份認同的鄉村教師,肩負起為鄉村社會長足發展培養人才的時代使命。首先,鄉村振興的起點是農業的振興,而鄉村教師能為農業振興培養新型農民,新型農民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和信息技術助力現代化農業發展。其次,鄉村振興也是鄉村科技產業的振興,鄉村教師肩負著培養未來科技人才的重任。鄉村教師只有融入鄉村社會,才能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守教學一線,從培育學生的內在品質出發,教書育人,為培養建設鄉村的有用人才奠定堅實基礎,讓更多鄉村學生成才后,回歸鄉土,扎根鄉村,建設鄉村;也能讓選擇留在城市發展的學生始終心系家鄉,以不同的方式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助力鄉村建設和鄉村經濟繁榮。

(三)鄉村教師推進鄉村教育振興

教育是一項公共性事業,需要教師全方位的付出。而鄉村教育,則更需要鄉村教師切實融入鄉村社會,進而以熱愛鄉村和投身鄉村教育的情懷,為鄉村教育振興而教?!胺鲐毐胤鲋?,治貧先治愚”,脫貧致富不僅要重視富口袋,更要重視富腦袋。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在鄉村教育振興中發揮著責無旁貸的作用。[6]鄉村教師融入鄉村社會,有助于從三個方面引領鄉村教育發展。首先,從鄉村教育資源來看,鄉村教師全身心地融入鄉村社會,有助于其以主人翁的身份最大限度地挖掘鄉村中蘊藏的顯性和隱性教育資源,將鄉村社會中特有的鄉土文化、鄉村生活的常識性知識和風土人情融入教學,因地制宜地開發出適合本地學生學習的鄉土課程,形成特色化的鄉村教育。其次,從個人情感來看,社會融入有助于鄉村教師深層次地理解鄉村社會和鄉村教育,進一步提升對自我身份專業性和獨特性的認同,形成深厚的“鄉土情懷”,增強鄉土歸屬感,使教學工作更符合鄉村實際,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再次,從專業素養來看,社會融入有助于激發鄉村教師在不斷夯實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鄉土知識積淀,提升教學能力,不斷探索鄉村教育的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守護和教育鄉村兒童,切實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四)鄉村教師促進鄉村文化傳承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農耕文明國家,具有獨特的優秀鄉土文化。較之于城市文明,鄉土文化源于長期的鄉村社會實踐,是鄉村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人文道德規范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記載和映射,有其特殊的豐富內涵,是鄉村社會獨有的精神財富。當前,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鄉土文化趨于衰落。鄉村教師是鄉土社會中的文化人,是傳播鄉土文化的堅實力量,然而,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教師普遍呈現出“背離鄉土”的傾向。[7]鄉村振興急需鄉村教師融入鄉村社會,培育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其文化人的職業優勢,挖掘具有傳承價值的優秀鄉土文化,承擔起傳播鄉土文化的重任,傳承并創新鄉土文化。

鄉村教師對優秀鄉土文化的傳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鄉村教師生活工作在鄉村,能夠親身體驗鄉土文化的內涵與底蘊,在了解鄉土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探索鄉村傳統文化的起源、發展及演變,加強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其次,鄉村教師在鄉村執教過程中,可以通過與鄉村民眾交流,參與鄉村的傳統活動及節日慶典等,充分了解鄉村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從中選取適合鄉村學生發展的優秀文化,形成系統的鄉村傳統文化知識。再次,鄉村教師教學特色的彰顯依賴于鄉土文化,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才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鄉土文化的價值,真切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喚醒他們熱愛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增強文化自信。

三、鄉村教師社會融入的踐行路徑

鄉村教師的社會融入,離不開國家宏觀層面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但鄉村教師從自身思想到行動的積極作為是實現社會融入的首要條件。鄉村教師需從增強自我身份認同、喚醒責任意識、增進鄉土情感、提升專業素質、樹牢時代使命等方面行動起來,主動融入鄉村社會。

(一)增強自我身份認同

1.公共身份認同

鄉村教師融入社會,首先體現在對自我公共身份的認同上。鄉村教師為鄉村發展服務,為鄉村學生成長服務,始終以文化人的身份參與鄉村社會建設,肩負著傳播鄉土文化的重任。鄉村教師需要充分認識鄉土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和現代化進程中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及其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鄉村教師對鄉村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公共責任。當鄉村教師認識到鄉村教育之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全身心地投入鄉村教育工作中并體驗到成就感時,就會不斷提升對自我公共身份的價值認同。當然,這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鄉村學校重視鄉村教師的“獲得感”,豐富鄉村教師對自身效能感的體驗,同時加深鄉村教師對自身存在價值與意義的覺知,以更好地激發鄉村教師發展的內生動力。[8]這也要求鄉村教師將“在鄉村從教”的被動選擇轉變為“為鄉村而教”的堅定信念,將執教鄉村從無奈的“堅守”轉化為積極的“奮斗”,以“鄉村教師”這個特殊身份為榮,不論身處何地,來自何方,都能全身心地融入鄉村社會,承擔起對鄉村社區、鄉村社會發展的社會責任。[9]

2.專業身份認同

鄉村教師融入社會,必須明確自己的專業身份,也就是關于“我是誰”和“我能做什么”的問題;也是關于“可能的自我”的問題,即“我想成為什么人”“我能夠成為什么人”。[10]教師身份認同也涉及教師對教師職業和教師生涯的看法、態度和觀念,等等。教師從事的是教學工作,他們的工作特點決定了不論是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理念,還是確立新的信念,都必須通過自己的選擇與認同、感受與體驗、思考與分析,經過不斷地自我內化才能實現。積極的教師專業價值認同,能夠讓教師對教學工作產生內在動力,這是教師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并不斷開拓進取的心理基礎。

鄉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感弱化是阻礙鄉村教師社會融入的一個普遍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引導鄉村教師獲取專業價值認同,明確努力的方向。只有鄉村教師將自主成長與追求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相結合,才能使自己的專業發展始終保持一種自覺自為的狀態,才能主動挖掘并利用鄉土特有的各種資源助力自身發展,正確選擇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專業行為,提升身份境界。

(二)強化責任意識

1.培育教育情懷

教育情懷是鄉村教師堅守育人職業的精神支撐,而端正的職業動機則是激勵鄉村教師在教學崗位上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培育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端正鄉村教師的職業動機,能夠使鄉村教師在職業堅守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既是提高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現實需求,也是優化鄉村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11]

首先,鄉村教師要明確教育情懷讀鄉村教育的深層內涵,以真誠的內心、執著的信念和忠于職守的責任感對待教書育人。其次,鄉村教師必須從根本觀念上明確自己才是生成教育情懷的主體,明確作為鄉村教師的身份意義和教育價值,積極承擔起培育教育情懷的主體責任。[12]再次,鄉村教師要主動接受學校及相關機構的情懷教育,堅定教育信仰,深刻認識自身在鄉村教書育人的價值。最后,鄉村教師個體要以積極健康的心態,主動加強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自我培育,堅定自身的教育理想追求,挖掘自我發展潛力。

2.明確社會責任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基層參與者,鄉村教師的社會角色具有多重性和特殊性,具體表現為其身份的公職性和專業性的統一。不同的社會角色意味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包括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鄉村教師的直接責任無疑是教書育人,間接責任則是多維度的,包括物質文明責任、公共責任、文化責任和道德責任。鄉村教師切實履行了教書育人的直接責任,同樣,對于現代化轉型和鄉村振興,鄉村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首先,鄉村教師必須認識到他們在鄉村經濟建設中的物質文明責任,通過豐富自身的農業知識,優化并充分利用農業教學資源,開發以特色農業為素材的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為鄉村兒童傳播科技文明、培養科學興趣。其次,作為鄉土社會的文化人,鄉村教師還肩負著重振鄉土文化的責任。鄉村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如善良、淳樸的人格觀,熱愛和敬畏自然的生態觀,以及和諧共處的人際觀等。[13]同時,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還賦予了他們得天獨厚的條件,可精選典型的鄉風文明素材,比如頗具特色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通過在校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助力鄉村特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再次,鄉村教師接受過現代文明教育,具備接受城鄉文化差異的開放心態和傳承鄉土文化的能力,也肩負著推動城鄉文化融合的責任。

此外,在當前鄉村的具體環境下,教師還肩負著鄉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精神建構的道德責任。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馬克斯·范梅楠(Max Van Manen)指出,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兒童的道德責任。[14]9鄉村教師必須明確其責任遠不止于傳授知識,還在于培育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這是鄉村教師重要的道德責任之一。針對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鄉村教師承擔著培育他們健全人格并呵護其精神成長的重任。在鄉村生活實際中,鄉村教師需要培育留守兒童熱愛鄉村、親近自然、建設美麗鄉村的信念,并將這種理念滲透在教學中,豐富其精神建構,從而有效阻斷鄉村地區精神貧窮的代際傳遞。[15]

(三)增進鄉土情感

1.增強地方認知

鄉村教師融入鄉村社會,在鄉村社會文化背景下開展教學活動與生活實踐,要依賴于對地方的深厚情感,而鄉土情感的培育又離不開正確的地方認知,地方認知有助于生成鄉村教師鄉土社會融入的內在動機。首先,增強地方認知需要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重要性、獨特性及傳承地方鄉土文化的重要意義有明確認知。[16]有些鄉村教師來自城區,缺乏鄉村生活經驗,這就需要他們盡快融入當地社區,虛心學習地方性知識與經驗,對地方知識予以一定的尊重和包容,這對于地域性知識和文化的挖掘及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增強鄉村教師的地方認知,離不開多樣化的情境激勵。鄉村教師要不斷去發現和挖掘地方知識中深厚的歷史意蘊與文化內涵,與生活在當地的村民進行積極對話,共同探索地方性知識,并將其融入校本特色課程,形成學校特色文化,在緊貼個人生活境遇和喚醒內在感受力的教育環境中不斷拓展地方認知范圍。最后,鄉村教師必須身體力行,在深入理解鄉村社會情態的基礎上,挖掘鄉土文化的精髓,深化對當地鄉土文化的認知,主動傳播優秀鄉土文化。

2.豐富情感體驗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愛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人人都渴望來自他人的關愛,并在他人的情感關懷中確證自身以彰顯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17]因此,鄉村教師必須建立自我與鄉村社會之間的關系紐帶,融入具有豐富聯系的鄉村社會共同體之中,體驗來自共同體的身份承認,體驗自身的價值成就。通過情感關懷和價值認可的方式建構鄉村教師的主體身份認同,有助于保證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的底色中實現自身專業性和公共性的價值融通。當下,相當一部分鄉村教師跨越了地域,具有較強的離鄉性,置身于鄉村場域但并非都成長于鄉村。[18]對于鄉村教師本身來講,他們背井離鄉,脫離了原有的成長環境,來到新的生活場所,難免感到孤單。從鄉村場域來講,鄉村村民對外來者也充滿陌生感,并不愿與之主動接觸或積極接納。這就造成鄉村教師與鄉村之間的情感隔閡,使得鄉村教師游離于鄉村之外,其公共性身份特質遭到遮蔽。因此,鄉村教師需主動尋求鄉村社會的情感關懷,建立與鄉村社會之間的關系紐帶。鄉村教師可通過與鄉村場域的不斷交流與融合,達成與鄉村場域的彼此認同,融身于鄉村場域,成為鄉村社會真正意義上的一員。

(四)提升專業素質

1.加強師德修養

高尚的師德師風是教師職業道德與治學研術的集中體現,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10]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從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從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敝链?,師德建設又一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笆陿淠?,百年樹人”,教書育人需要長時間的情感、時間、精力乃至全身心的付出,這種付出需建立在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基礎上,這就對鄉村教師的師德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鄉村教師必須認識到,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教學能力還不夠,必須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切實做到“立德樹人”。鄉村教師自身師德修養的培育,要從三個方面做起:首先,要認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鄉村教師必須認可教師職業守則,正確認識教師職業特點與職業價值,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其次,鄉村教師必須具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堅定信念和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要求鄉村教師具備正確而堅定的政治站位,踐行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職責。

2.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相對于城區教師,鄉村教師學習的機會較少,主要是因為鄉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很難保證有足夠時間與其他學校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和探討,教學水平提升遲緩;另外,部分鄉村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缺乏繼續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難以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社會認可度持續走低,難以融入社會。[19]基于此,首先,鄉村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在正式學習機會有限的情況下,借助形式多樣的非正式學習途徑不斷學習。社會的不斷進步,知識的不斷更新,決定了鄉村教師必須不斷吸納先進的知識和經驗,才能使自己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為鄉村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其次,鄉村教師必須結合鄉村學情,不斷創新,結合鄉村教學實際不斷選取、糅合、改革,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滿足鄉村學生的學習需求。[20]再次,鄉村教師必須積極主動進行教學技能訓練,夯實教學基本功,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筆者在對部分學校校長進行訪談時了解到,一些鄉村教師基本教學技能不夠扎實,教學能力欠缺,難以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鄉村教師必須積極鉆研,不斷提高教材處理、教學設計、課件制作、課堂管理、教學儀態、口語表達、板書呈現、學法指導、課外作業的設計和布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鄉村教師要不斷提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凝練出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社會認可度。最后,鄉村教師要積極開展課堂觀察、課例研究、教學反思等教學行動研究,實現從“教書匠”到“研究型”教師的蝶變,不斷體驗教書育人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對新型鄉村教師身份的認同。

(五)樹牢時代使命

首先,作為新時期鄉村社會的主要知識分子,鄉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順應鄉村振興形勢,投身于鄉村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踴躍承擔起社區服務職能,認識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不同職責,明確鄉村教師的責任與義務。[21]在日常教學之余,鄉村教師還應踴躍承擔起鄉村社區服務職能,關愛留守兒童,投身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個性化指導,幫扶困難學生,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運用于鄉村建設和鄉風文明的傳承。其次,“雙減”政策的實施,無疑對鄉村教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鄉村教育的特殊性和鄉村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雙減”政策下鄉村教師比城區教師肩負更重的責任。鄉村教師要努力擺脫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推行素質教育,不但要按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分析課程和學情,鉆研教法和學法,促進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要深入研究課后作業設計,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再次,教師還要積極參與學生課后服務,通過各種育人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要,促進全體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傊?,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鄉村教師責任重大,不僅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師德修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要加強作業研究,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后教育相結合,做好鄉村學生課后服務。

四、結語

鄉村教師不僅是鄉村教育振興的主力軍,是鄉村兒童成長的引導者,更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參與者、科學技術的傳播者、文明鄉風的建設者。在鄉村振興實施進程中,鄉村教師要跨越學校工作圈,融入鄉村,積極參與鄉村社會實踐。鄉村教師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發揮自身的文化優勢,堅定信念、扎根鄉村,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使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這就要求鄉村教師不斷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鄉村教師在為鄉村兒童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身體力行,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半p減”政策的實施,對鄉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鄉村教師要牢記自己的神圣職責,秉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追求,腳踏實地,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成為鄉村社會的中堅力量,致力于鄉村教育振興,助推鄉村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鄉土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視培育多層次鄉土人才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