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語文作業 分層設計的實踐與探索
—— 以科左后旗常勝鎮初級中學為觀測點

2022-12-22 10:07通遼市科左后旗常勝鎮初級中學程秀穎李彥軍
內蒙古教育 2022年15期
關鍵詞:題量雙減分層

● 通遼市科左后旗常勝鎮初級中學 程秀穎 李彥軍

在分層設計與“雙減”政策的雙重推進下,作業分層是在注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以“雙減”政策為指導進行的作業設計;是在遵循個性化、實踐化和評價化原則,在深入了解學生素養的基礎上,從作業內容、作業量、作業要求和作業的完成時間等方面,進行作業設計,以此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發揮作業鞏固和延伸功能,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要“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校驗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边@為作業的布置提供了一個明朗的方向,為作業分層提供了政策支撐。而政策本身所包含的理論成份也是較為合理,且切實可行。從《意見》中可以看出,“科學合理”是對作業的總體要求,其具體要求是布置“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以“科學合理”為指導,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把作業的落腳點回歸到素質教育和基礎性,而不是為了應試和培優,這樣以“基礎性”為落腳點的作業要求降低了由理論到實踐的操作難度,使得其理論成分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為作業分層設計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行性。

在政策支撐和理論可行的前提下,我們對作業分層設計進行了初步的實踐與探索。為了讓我們的實踐與探索有一個具體的參照標準,我們以自己任教的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常勝鎮初級中學七、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細陳。

這是一所鄉鎮學校,生源來于鄉鎮周邊的村落,受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不強,積極性不高,知識儲備不足,眼界不夠廣闊。又由于老教師比較多,師資水平受到限制,所以老師在作業的布置上也存在諸多的不足。比如: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估計過高等,以至于忽視學生的主動性;過多注重知識的掌握,忽視學生能力發展;過多考慮作業量的大小,忽視作業質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性作業內容,生硬操練,學生往往被動接受。這些作業設計得過于枯燥、呆板,不但加重了學生負擔,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能力的發展。這就造成了一種師生雙向的以作業為中心的不平衡關系,其具體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反饋不滿意,如態度不認真敷衍了事、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效果;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缺少積極性,如作業量大或者題目層次導致的難度對于學生積極性的打擊。因此,作業常被學生認為是消磨時間的工具,而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具有“基礎性”特點的延伸和鞏固作用。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想,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政策支撐和理論可行的現實狀況下,通過具體的實踐與探索,找準問題根源,想出可行辦法,力求解決上面的一些問題,最終實現既可以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文就以語文作業設計為例,從作業分層設計的個性化、實踐性、評價性探索三個方面談一些想法。

一、作業分層設計的個性化探索

作業分層設計的個性化是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對作業的內容、題量、時間打破傳統的一元局面,進行多元化設定。換言之,就是作業內容可以自選,題量因“人”制宜,時間不作統一,這樣就從整體上尊重了每一個孩子的差異,從而使得個性化得到突顯。

(一)內容自選

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個作業選項,讓學生在有限的選項里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內容。

以《壺口瀑布》為例:

選項一: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導游,請你向親人朋友介紹“壺口瀑布”的景象,寫一段導游詞,做一次圖上導游。主題是以“壺口瀑布”為點,講中國故事,繪大好山河,頌揚中華民族寧折不彎、勇往無前的精神。

選項二:動詞賞析。研讀課文第3、4段,找出作者使用的動詞。理解動詞使用的巧妙之處,并寫出精準的賞析文字來。

選項三:詞語的分類積累。作者從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來描寫瀑布,寫出了瀑布的聲響、形狀、力量,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請分類整理這些四字詞語并積累下來。

選項一靈活多樣,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走出文本,偏重于對文本的理解、想象和運用。選項二則是基于文本,偏重于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特征,以及對學生賞析能力的鍛煉。選項三立足于文本的表層結構,在對詞語的分類整理和積累的過程中,學生對詞語的屬性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具有很好的詞語鞏固作用。多選項的作業內容,就是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自助餐”,可以讓學生從自身情況出發進行選擇,使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的樂趣。

根據教學實踐統計,在本次作業完成的過程中,選擇選項一的學生有13名,他們大量收集資料,展開合理想象,進行了一場圖上的壺口瀑布大旅行。在解說詞的寫作和解說員角色的扮演中,自覺地把閱讀、表達、寫作融為一體,全方位地鍛煉了自己的能力。選擇選項二的學生有17名,在對字句的賞析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對“由平地向更低的溝里跌去,人們只能俯視被急急吸去的水流……”一句的分析,學生自行分析出“跌”字寫出瀑布之險;“吸”字寫出壺口瀑布的氣勢和力量,動詞運用精妙恰當。有的同學還用換字法作了比較,將“跌”字換成“沖”,認為“沖”字也能寫出瀑布的力量感,卻不能表現出瀑布的險象;“吸”字換成“卷”,認為“卷”字于瀑布的外形和水勢塑造上都不及“吸”字確切。從這樣的對比中,學生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用詞的妙處。選擇選項三的學生有16名,學生整理了如“隱隱如雷、震耳欲聾、浪沫橫沖、霧氣彌漫、推推搡搡,前呼后擁”等詞語,并規范書寫了相應句子,做了扎實的積累。

這樣的作業設計,調動了學生主動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字詞的屬性和使用方面得到了積累,培養了學生鑒賞的能力,實現了讀、寫、說的全面鍛煉。

(二)題量分層

題量分層的標準并不是簡單的遵循“多少”進行劃分,從“多少”的角度來劃分,勢必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所以題量分層的標準要從“多少”“難易”兩個維度來考慮,把“多少”和“難易”分別作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橫縱坐標,依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坐標中對其進行定位,從而達到真正的題量分層目的。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為例:

題量分層方式一: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應以字詞為主,背誦為輔。也就是說,題量的占比要向基礎字詞進行傾斜,要求對課內必須識記的詞語和其他自己不認識的、不清楚含義的詞語進行“大掃除”,做好基礎性學習。而對于背誦課文2、7段的作業,則只要求把第7段的“掃開一塊雪……便罩住了”這一部分描寫捕鳥過程的句子背誦下來即可。

題量分層方式二: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應以字詞為輔,背誦賞析為主??紤]到他們字詞基礎很好,所以對字詞的學習只選擇像“菜畦、臃腫、書塾、桑葚、人聲鼎沸、腦髓、宿儒”這樣的典型詞語進行勾畫識記,減量加質。而對于背誦課文2、7段的作業,他們不僅要全部完成,還要感受段落中好詞好句的妙用。

題量分層方式三: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以拓展提升為主,基礎積累次之。具體操作是,字詞上他們對不會的、理解不透的自行處理。而在動詞或段落賞析上,他們不僅要會賞析,還要有仿寫的能力。這種仿寫要求從句式結構上和語言風格兩個方面進行。這就要求學生閱讀大量同風格的作品,加以理解,靈活運用。如魯迅的作品,語言的風格特點極為明顯,剛好適于這樣的訓練。

當然,這一題量分層設計也可以以小組的方式體現,以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學寫消息”的作業為例:每個小組都承擔相同的任務,即閱讀消息、轉述消息和學寫消息。

閱讀消息的要求是收集報刊,閱讀報刊上的消息,并勾畫出消息的標題、導語和主體,做個小編輯;轉述消息的要求是看電視、聽新聞,脫稿轉述一則有價值的新聞,做個小主播;寫消息的要求是進行實地采訪,報道生活中的新聞,寫一則消息,做個小記者。

拿到任務后,小組內自行商榷分配任務,要保證任務完成的程度。讀報組、播報組、采訪組,忙得不亦樂乎。這樣的分層設計,也體現了難易原則,人人有事做,人人去做好自己的事,是作業分層設計應有的效果。

當然這樣以“多少”和“難易”為橫縱坐標的定位方式也不是最準確的,卻是對學生作業分層設計走向的一種設想。它以學生差異性為參照點,以適度原則進行的一種題量分配,應該具備一定的科學性。但這種分配原則不是固定的,隨著學生的進步,我們可以設置更多的題量分層方式,也就是給學生提供作業的多個梯度,讓他們嘗到進步的喜悅。在題量分層的基礎上,“多少”只是相對而言,沒有固定的標準,學生之間因“多少”產生的心理失衡狀態也不會存在。而這一題量個性化分層是對學生相應能力的呼應和體現,可以使各個學生群體得到更加合理的能力發揮和鍛煉。

(三)時間寬松

在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上,本著不定時間、隨時進行的展示原則,可做寬松要求。當然,對最后的時間還是要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要讓學生預估自己的展示時間,這既避免了展示扎堆狀況的發生,也讓學生有充分準備和消化的時間,而不是簡單的敷衍作業,應付了事。

總之,從作業的內容到題量的分層,最后到時間的設定,都由一元轉向多元,并且讓學生親身參與進來,為作業內容增添選項,展示時間自主選擇,這種化被動為主動的作業方式會極大地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也會使學生各取所需,最大程度地掌握和提高語文技能和素養。

二、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性探索

實踐性是作業分層設計的最終目的,其實,注重作業設計的實踐屬性就是在注重作業完成的過程。實踐更加注重學生自身的操作流程?!吧罾锲鹆俗兓?,才算是起了教育的變化。我們主張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與生活摩擦?!睆奶招兄挠^點來看,把孩子們悶在屋里寫作業,應該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通過實踐才能使教育走向更廣闊的森林。在實踐過程進行后,其目的不僅僅是完成作業,還在于鍛煉學生仔細觀察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

(一)觀察和合作能力在實踐中得到培養

以八年級說明文學習為例。因為說明文自身的文體特點,在學和練的過程中顯得有些枯燥。于是,我們發動全班同學領養多肉植物,參加養殖觀察活動。作業要求:1.查找閱讀相關知識,了解多肉植物的特點、生長習性、欣賞價值等;2.認真養護領養的多肉植物,在現有學名的基礎上,再給自己的多肉取一個昵稱;3.創意組合盆景,在領養成功后,發揮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可以自由組合,把單只的多肉植物進行創意組合,器皿利用身邊廢舊材料;4.寫觀察日記,可以以文字和圖畫等多元方式進行。

班級里掀起了一股養護多肉植物的小熱潮。有觀察日記的鋪墊,同學們關于多肉植物的說明文優秀習作也層出不窮。同學們的觀察實踐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對科普說明文的閱讀興趣,都在這次實踐作業中很好地體現出來了。

(二)語言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實踐性作業是以學生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的作業形式,學生在情境中可綜合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并加深學生語文學習的體驗。

如在學習《你是人間四月天》一課時,課堂上飄出瑯瑯的讀書聲“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這么美的語言,學生誦得出,能不能仿得來,生活中用得上?學習該文那幾天,正趕上學校舉行運動會,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有了這樣的運動會投稿:“你是人間十月天/笑響點亮了秋的黃/田野里的紅高粱,你像/草原上的駿馬,你是/你是風,你是電/你是喜悅,你是強健/擁抱終點,你是賽場上的風流人物?!睆膶W習到實踐,作品以最美的方式讓同學收到自己真誠的贊美與鼓勵,語言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如果說上一個例子是書面式呈現,那下面的教學實例,將是口語式呈現。我們在教學八下第四單元學習演講詞后,設計了“模仿名人演講比賽”的實踐作業,同學們在活動中需要依次完成“整理演講稿”“了解演講技巧”“觀摩演講視頻”“參加演講比賽”四項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同學們的熱情和專注讓教師們有些意外,超級演說家、名校畢業典禮演講、辯論賽等演講視頻一一被同學們翻找出來。比賽場上,同學們穿上長褂,著上西服,有的成了聞一多慷慨激昂,有的模仿北大蔣子涵在畢業典禮上談青年醫者的責任夢想……同學們在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中深切地感受到演講的魅力,說話是把話說對,演講是把話說美,在實踐中,學生語言應用的能力得到很好的熏染和錘煉。

就這樣,于實踐中學知識、于實踐中用知識。實踐和學習得以形成一個雙向的運動關系,實踐讓學習過程變得有趣味,學習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鞏固。

當然,實踐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實踐帶有一種生活化傾向。這與“教育要回歸本原”相呼應,離開了生活的教育就像趙括的紙上談兵,與社會實際脫軌,既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學習,也會影響到學生走進社會的腳步。從這個角度來看,作業是為了用于生活,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如在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作業可選的內容之一是觀察自身所處的環境特點,仿第1段的語文風格進行描繪。學生在對自身的生活體驗進行反復觀測,產生了這樣的仿寫作品:“初春雖然生機勃勃,卻因肆虐的沙塵而黯然失色。盛夏雖然濃翠欲滴,卻因應和的蟬鵲而略顯聒噪。朔冬雖然粉妝玉砌,卻因寒風刺骨而退避三舍。而草木蓬枯秋天里的風和日麗,天高云淡,果實飄香,卻是我的最愛?!比绻麤]有經歷過內蒙古地區每年持續數月的風沙天氣,沒有掙扎過農村平房里入睡時的悶熱,沒有圍坐在火爐旁貓冬的無奈,沒有享受過秋天農家院里的果實飄香,是寫不出這樣的語句的。創作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這是因為創作是對生活的一種高度濃縮。

三、作業分層設計的評價性探索

作業分層設計的評價性是個性化和實踐性得以鞏固的最終環節,是個性化和實踐性實施效果的反饋,也是個性化和實踐性得以繼續向前發展的一個依據。所以,評價要科學、要實用,是最為關鍵的。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更新評價的準則和系統,讓評價起到激勵、調動學生且與個性化、實踐性相呼應的功效。

(一)激勵為主,放大亮點

合格的評價應使學生能從具體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而不僅是看到對錯或者好壞。換言之,需要我們突出的是評價的激勵性能。

激勵性評價關注的是全體學生。所以,要建立多層次的評價機制來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評價學生注重的便是評價的過程。評價基礎薄弱的學生,標準要適當降低,評價基礎較好的學生,要以激勵性的建議為主。這樣學生就不會有負擔,進而會慢慢地樹立學習的信心,并不斷完善自我的不足。如果學生帶著負擔和厭煩情緒完成作業,寫的每個字都會是一種煎熬,就不會產生學習興趣。如果作業訂正后,學生仍然不懂,要有跟進式的練習和輔導,給予學生獎勵分,使學生的學習經歷自我改進和提升的過程,樹立學習的信心。

激勵性評價的有效舉措是抓住學生作業的亮點。作業,是學生的勞動果實,希望得到尊重和認可,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作業中的亮點,及時給予個性化評價。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其不可磨滅的長處。貼近學生思想的個性化評價,才能讓學生靠近這個學科,喜歡完成本學科的作業。對于理解文本深刻的學生作業,我們可以在作業本上評語:“簡直是個思想者,崇拜你”;對于作業出錯率下降的,給出評價:“有進步喲,老師知道你能行”;對于作業錯誤多的情況,我們可以從書寫上評價:“書寫端正,認真的態度終能決勝千里”。只有放大亮點,學生才會在滿懷期待中發展自我。

(二)多次評價,完善自我

作業評價是一個“跑馬拉松”的過程,需要多時空評價,以使得效果產生連續性。尤其是帶有時間屬性的作業,如觀察日記,需要跟蹤輔導,多次評價,才能讓學生改進、成長。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學生要有一個糾錯的過程,對修改完的作業,根據情況我們可以點個贊,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像作文這類作業,學生修改了章法的問題,又可能出現選材的問題,可能還會存在語言運用的問題。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一次次的跟蹤評價,教師既要指出問題,又要給予肯定。

科學、多元、多次、激勵性的作業評價,給學生自由、自主的空間,相信學生獨立自主完成作業的程度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雙減”政策出臺之前,作業分層設計關注的焦點在學生的差異性方面;而“雙減”政策的出臺提示我們,作業僅僅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是不夠的,還要與“雙減”政策相呼應。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遵循的基本宗旨是“減負”和“增趣”,它們是作業目標達成的兩個方面,有著雙向運動的促進關系,“減負”的效應之一是“增趣”,“增趣”的目的之一是“減負”。

通過作業分層設計,我們力求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發生一些相應的改變。尤其是學生的學,讓他們主體參與,大膽質疑,積極獻策,標新立異,使學生對作業不畏懼、沒壓力,輕松作業,快樂學習,減輕學生的身心負擔,為學生營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進而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作業分層設計對于如常勝中學一樣的鄉鎮中學是具有推廣意義的,面對鄉鎮中學由于師資和生源所帶來的作業分層設計的棘手問題,希望我們的嘗試能夠起到一定的效用。當然,這個改變過程是艱難的,尤其是在個性化方面的操作,部分鄉鎮學校學生素養差異較為明顯,所以操作難度也很大。但在“雙減”政策、理論的支撐下,我們還是應該打破常規,迎難而上,試圖作出一點改變。用心改善作業分層設計的多個側面,進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猜你喜歡
題量雙減分層
高中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探究
體育單招考試數學試卷命題特點分析與展望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有趣的分層現象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雨林的分層
思想政治課練習的布置及講評
漢語測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