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研究①

2022-12-23 04:53
現代職業教育 2022年40期
關鍵詞:模態思政英語教學

方 芳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0)

一、研究背景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立德樹人”的要求,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 年10 月,教育部提出了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相關材料,認為“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關鍵環節”,并提出了明確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構建課程思政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思政工作機制等要求。因此,高職英語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隨著高職英語新課標的出臺,如何采用多模態教學將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得到了部分專家學者們的關注。顧名思義,多模態英語教學是指通過采用視頻、音頻和圖片等教學資源與多種教學技術結合進行教學,該模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思政意識,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本文旨在探討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多模態資源庫的應用、多模態活動的設計以及多模態評價體系的建構,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結合線下教學,改進英語教學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思政意識,為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二、概念界定

Van Leeuwen 認為多模態是一種混合體,它是由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動中符號模態(semiotic mode)構成。Kress 將多模態定義為“在設計一個符號學產品或事件時采用多種符號模態,同時這些模態以一種特定的方式整合起來”。Baldry 則認為多模態是“不同的符號資源被調動起來,在一個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構建意義的各種方式”。

李戰子認為“由一種以上的編碼符號實現意義傳達的文本就是多模態”。張德祿指出多模態是通過語言、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表達意義的交際活動。

從以上學者對多模態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多模態的實質是符號系統中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與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所指的多模態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結合語言、圖片、聲音、動作等符號資源,通過互動完成的英語教學。同理,本文的多模態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將多種模態系統協同學習者的感官系統,共同建構認知表達意義和溝通的教學方法。

三、多模態教學的研究綜述

1994 年 9 月,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首次提出了多元識讀(multiliteracies)的概念,指出多模態的意義模式是由五種模態語言、視覺、音頻、手勢和空間模態構成。這一新概念的提出改變了過去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多模態資源的重要性,并強調了教學要采用多種手段調動多種符號資源如圖片、文字、聲音等,協同學生視覺、聽覺、動覺等多感官一起進行語言學習。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多模態教學模式:實景實踐(situated practice)、明確指導(overt instruction)、批評性框架(critical framing)和轉換實踐(transformed practice)。自Stein 提出了多模態教學法概念之后,眾多學者開始關注多模態教學。Dianna Townsend 指出多樣化的多模態資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與此同時,2003 年,李戰子首次從社會符號學角度提出了多模態的概念,并指出多模式話語對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此后,胡壯麟、張德祿、顧曰國等學者從不同角度探究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中國多模態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胡壯麟先討論了多模態化并介紹了多模態計算機符號學,還指出了多模態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教育、社會和工作場所。胡壯麟進一步指出要進行多模態碎片整合,讓大家正確對待多模態碎片化時代。顧曰國闡述了多模態和多媒體的概念,并通過外語學習的案例探討了多模態和多媒體的學習區分。2009 年,張德祿根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討論了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證明多模態和多媒體有利于提高外語教學。張德祿認為多模態外語教學中適度使用模態搭配,才不會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

關于如何應用多模態理論到外語教學,學者們有以下研究:張逵以多模態理論和多元識讀能力的教學模式為依據,在高中英語閱讀課中踐行了多模態教學,認為多模態教學對學生保持長時記憶和提高成績有效。曹婷驗證了多模態英語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興趣和英語閱讀成績。由此可見,多模態教學可以使學生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并提升了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

四、多模態教學的應用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將多模態教學理論及模式運用于網絡平臺及線下教學中,構建高職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對增強學生的思政意識和學習效果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多模態資源體系的建構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要實現教學資源多元化,其中網絡平臺是重要載體之一。高職英語課程應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充實原有基礎教學資源,補充緊跟時代、貼近學生生活的英語文化學習資源。創造性地利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類英語學習資源,積極采用英文學習App、英文書報雜志、網絡英文視頻等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英語學習渠道,使英語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多模態教學是指通過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結合語言、圖片、聲音、動作等符號資源,通過互動來完成教學活動。同時,鑒于英語學習的特點,多種模態互動的英語學習效果遠超單一模態的英語學習。因此,高職英語教學采用音頻、動畫、音樂等多種模態構成思政教學內容,有助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因此,高職英語多模態教學資源體系的建構首先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含有思政元素,又要與課本融合度高,利于增強學生思政意識、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其次,多模態英語教學資源也要注意教學形式的選擇,既要選擇有效形式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參與度,又要避免過度使用,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此外,多模態資源的選擇還應考慮選擇便于學生操練的活動、教師評價的資源,否則,評價環節難以操作,不利于課堂學習效果的評價。不可否認,高職英語多模態教學資源體系的構建還需要注意資源體系的完整性,即應該在遵循高職英語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充分考慮資源庫中知識點的連貫性與思政文化元素的結合;同時,也要確保教學資源體系中所有資源的關聯性。最后,由于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為了確保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夠選擇合適、有效的多模態教學資源進行學習,高職英語多模態教學資源庫的構建要遵循兼顧公平的原則,分層建構資源體系,讓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有所收獲,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多模態教學資源庫的實用性。

(二)多模態活動體系的建構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體系的設計要注意體現思政元素的多樣化,同時也要注意模態的選擇、整合,從而使學生通過調動多種感官去感知思政文化元素,引起學生的感情投入和認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具體而言,課堂教學可分為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性框定、轉化實踐四步驟。以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A Different School 為例。

第一步:實景實踐(situated practice)———引出話題

課前,教師根據學校生活的主題,為了創設真實情境在網絡平臺布置相關任務,如播放交換生日常生活的英文視頻、Vlog 來激發學生對該話題的興趣。同時,課中,通過圖片呈現相關詞匯,如校服、橄欖球俱樂部等,并通過設問來引導學生考慮中西校園生活的區別。

第二步:明確指導(overt instruction)——獲取信息

教師明確解釋中英兩國教育制度的不同之處,并通過呈現圖表進行對比;指導學生本單元多模態語篇的閱讀,從而獲取交換生在英國的生活(學校作息、科目、俱樂部等),并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分組按要求完成信息歸納總結。教師根據小組反饋結果,對閱讀材料中的文化元素進行要點解讀,并運用微課、表格、加粗字體再次歸納、鞏固重難點。

第三步:批評性框架(critical framing)——運用信息

教師請各組成員依據本組獲取的信息,對比個人作息、科目等信息,并列表進行小組討論和思考:中英高職學生的校園生活有哪些區別?如果我是交換生,我選擇在哪里學習?為什么?教師根據組內討論和小組匯報進行總結、點評;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同時給予學生正面引導,使學生學會識別并正確看待文本中的文化元素。

第四步:轉換實踐(transformed practice)——創新實踐

通過給小組設定真實情境的任務,請小組成員結合之前收集的校園生活差異的素材,再次識別、甄選文化元素,最后通過完成真實的任務——制作中英校園海報宣傳美麗校園達到鞏固所學的目的。

由此可見,教師通過多模態任務的選擇,結合網絡多模態資源,有效開展課內活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英語交際情境,使學生在文字、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多模態形式的作用下能自覺調動自己的感官,形成交互式學習,從而有效地提升文化意識和語用能力,進一步鞏固思政目標和知識、能力目標。

(三)多模態評價體系的建構

此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多模態的教學評價體系應體現評價對象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切忌以“一錘定音”的終結性評價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多模態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側重高職英語的學習過程,該體系通過多種評價內容和形式體現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因此,多模態評價體系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評價學生學習參與度、學習能力、學習效果,還對學生思政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一定要求。其中,評價對象的多元化是指評價對象可以采用生生互評、小組互評、師生互評以及師生自評等方式對所學內容進行評價,這樣既避免了以考試成績來判定學生學習效果的不全面性,又豐富了現有的評價體系,使評價內容更加具體、全面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伴隨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活動中,這樣既提升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又轉變了學生的身份,從而使學生個體、學生小組成為評價的主體。毫無疑問,該評價過程也是一種多模態的學習過程,它讓學生有了更多獨立思考、自主判斷的機會,也鍛煉了學生學習反思的能力。此外,多模態評價體系中評價內容的設計應體現多元化,應側重評價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思政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語用能力等。同時,評價體系也應涵蓋教師評價,如評價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即微課制作能力、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平臺操作能力和相關軟件的使用能力以及多模態資源(如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網絡資源等)優化整合能力。

五、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多模態教學有助于課程思政效果的深化,體現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多模態教學的四步驟教學體現了創設真實情境、多感官參與、體驗思考的概念。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遵循該四步將英語學習和思政教育通過創設情景和發布任務、反思、實踐的步驟,使英語教學與思政元素的教育方向性一致,有利于英語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學效果的深化和鞏固。

課程思政的元素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從現實出發,融入鮮活的當代文化元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多模態教學使教師依據教學內容,不斷補充、調整相關思政教育元素,滿足了學生關注生活中時事、熱點的需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積極發表看法,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現實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模態。不同的模態具有其特殊性,只有在互補、強化、輔助過程中它們才能發揮多模態的作用。因此,過度使用多模態資源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避免多模態之間的抑制作用,充分發揮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的適配性進行教學,從而提升學生視覺等多感官的學習體驗。英語教師應遵循多模態選擇的適度原則,根據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需求選擇合適的模態進行教學。

六、結語

課程思政與多模態相融合的教學設計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它通過多模態融合了英語教學和思政元素,彌補了傳統英語教學中的不足,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政意識和能力。同時,該教學豐富了教師的思政教學策略和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驗證了多模態教學的有效性,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如何平衡多模態教學與傳統英語教學的關系,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模態思政英語教學
聯合仿真在某車型LGF/PP尾門模態仿真上的應用
多模態超聲監測DBD移植腎的臨床應用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跨模態通信理論及關鍵技術初探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語教學為例
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英語教學中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語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思政課“需求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