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分析
——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

2022-12-30 05:16謝珺張永林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產教職業農村

謝珺,張永林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當前,我國正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時期,自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在這一重大轉折期,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內重點關注的問題,農村職業教育研究是如何落實有效銜接的工作部署?出現哪些熱點與趨勢?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對近年來涌現出大量、有價值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力圖全面展示發文情況、合作狀況、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最后進行前景展望,以期提升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效能,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檢索條件設定主題為“農村職業教育”或“職業教育”和“鄉村振興”,檢索時間為2017年1月—2021年7月,文獻類型為學術期刊,共獲取862條結果。剔除與主題不相關、無作者署名的條目,最終獲得有效結果774條。將期刊文獻轉換為Refworks格式并導出,形成知識圖譜分析的數據庫。

(二)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的工具是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CiteSpace5.6.R4版本)。首先,將搜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數據處理與轉換;其次,設置參數,時間切片設為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時間分區為1,分析來源分別選取作者、機構和關鍵詞,Top N設置為50,即每個時間切片中提取50個被引次數較高的文獻。最后,根據節點進行科研合作網絡和主題領域共現網絡分析,繪制相關圖譜,進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熱點和趨勢分析。

二、研究現狀

(一)年發文量分析

年發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該主題在某個時期的研究情況。如圖1所示,2017年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相關研究相對較少,自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文獻數量急劇上升。2018—2019年,國家相繼印發一系列的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作用,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進一步要求。在國家戰略規劃背景下,學者們結合農村職業教育實際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展開研究,這一時期的發文量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到2020年底,相關發文量達到最高峰312篇,隨后呈現下降趨勢。發文量下降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鄉村振興相關主題研究受新冠疫情影響;二是2021年文獻尚未完全收錄,文獻數量相對較少。

圖1 2017—2021年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年發文趨勢圖

(二)期刊來源分析

期刊來源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研究領域的載體分布。通過文獻統計,發文量為10篇及以上的期刊共計12個,其中教育類期刊9個,另外3個期刊分別為農村經濟與科技、鄉村科技和農家參謀,屬于農業類、經濟類期刊。這表明教育類期刊仍然是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陣地,如表1所示。

表1 2017—2021年發文量10篇及以上的期刊

(三)作者合作分析

為了探究某一個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分布情況,著名科學家普賴斯提出了普賴斯定律,計算公式為:M=0.749×,M是核心作者發文量的最小值;Nmax是在某一時間段內,發文作者最多的發文量。當發文量大于M時,則視為核心作者[1]。朱德全在該領域發文量最多,其M值約等于3。發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24位,這24位是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如表2所示。學者們普遍認為核心作者的發文量總數超出某一領域發文量總數的二分之一,本領域存在核心作者群[2]。通過計算得知,核心作者的發文量總數為106篇,未達到該領域發文量總數774篇的一半,說明農村職業教育研究領域還未存在核心作者群。

表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統計

為進一步觀察核心作者間是否存在合作關系,運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對作者合作關系進行分析,得出圖譜,具體如圖2所示。通過分析可知,部分核心作者多次進行了合作,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已初步形成6個研究團體。第1個是由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米振生和王闖等組成的研究團體;第2個是以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朱德全為核心的學術團體;第3個是以江蘇理工學院農村職業教育研究所馬建富為核心的學術團體;第4個是由平涼職業技術學院李賦中、牛凱文等組成的研究團體;第5個是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周永平、沈軍等組成的研究團體;第6個是以西南大學林克松為核心的學術團體。各研究團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領域內已取得了若干成果,對此領域研究的貢獻較大。

圖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作者合作圖譜

(四)機構合作分析

機構合作分析有助于了解某一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及機構間的合作聯系。通過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研究機構進行分析,得出機構合作共現圖,如圖3所示。研究機構主要包括高職院校、綜合類和師范類高校以及研究教育的專業組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機構有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在合作廣度上,出現了以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為核心,包含天津大學教育學院、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等科研機構的合作網絡關系,表明其在該領域有一定的帶頭作用。在合作強度上,研究機構雖不勝枚舉,但單一的節點較多,相互之間聯系不密切,表明各機構之間研究合作較少,尚未形成穩定的研究共同體。

圖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機構合作圖譜

三、熱點與趨勢分析

(一)熱點分析

利用詞頻分析方法,對某一領域的關鍵詞頻次進行分析,從而找到研究的熱點。為區分高低詞頻,學者Donohue提出齊夫第二定律[3]。其公式為:為高頻詞出現的最低次數,I為關鍵詞個數。通過計算,得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共出現了8個高頻詞匯。其中出現最低次數的詞匯是“高職院?!?,為28次;出現最高次數的詞匯是“鄉村振興”,為370次,如表3所示。表中“中心性”代表了該關鍵詞和其他關鍵詞的聯系,中心性越高,聯系越緊密。由表3可知,職業教育、鄉村振興戰略、農村職業教育等詞中心性偏高,而精準扶貧、高職院校等詞中心性偏低。

表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高頻關鍵詞

聚類分析是對搜集的關鍵詞進行分類,對于相似的關鍵詞進行分組,可呈現研究領域的主題結構,進而推斷研究熱點[4]。聚類分析采用對數似然比算法,聚類模值塊(Q)大于0.3,平均輪廓值(S)大于0.5,說明聚類的結構非常顯著。如圖4所示,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進行聚類分析,并調整閾值,得到關鍵詞聚類圖譜,其中Q值為0.873 4,S值為0.526 5,表明聚類結果可信、合理。

圖4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根據高低詞頻分析與聚類分析結果,可知兩者交叉重合的有4個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新型職業農民、產教融合。對關鍵詞進行二次整理,歸納出4個研究熱點,分別是新型職業農民、扶貧開發、產教融合和新型城鎮化。

1.新型職業農民

相關研究集中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分析與路徑探索。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分析。如李月從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所面臨的體制困境、機制困境、政策體系困境進行思考,針對性提出了深化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加快新型職業農民法律體系建設等對策[5];王雪松、趙丹等認為當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互聯網基礎設施覆蓋缺乏、互聯網應用人才短缺等困境,提出了政府應當發揮主力作用,要塑造良好的“互聯網+”培育環境,與其他部門合力完成培訓機制,幫助農民建立終身學習觀念[6]。二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的探索。如曠浩源從社會網絡視角分析新型職業農民技能習得模式,進一步分成構建性社會網絡農業技能習得模式和功能性網絡農業技能習得模式[7];王云清結合當今產教難“融”、校企不“合”的現狀,提出構建“四方協同,校企融合”混合所有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8];張燕、盧東寧分別從培育的內容、方式、管理三個層面進行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路徑分析[9];井西曉結合當前新興職業農民的培育情況,提出了土地資源配置、教育培訓、職業保障、組織等優化路徑[10]。

2.扶貧開發

相關研究重點關注于農村職業教育扶貧方式的實際開展情況。一是扶貧濟困,學生生涯發展方面的研究。如相關學者深入分析了湖南省“一加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已幫助數萬家庭貧困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11]。二是發揮優勢,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如黑龍江省以服務當地經濟為目標,利用貧困地區的文化、農業優勢,促進當地院校專業與產業對接,提高了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12]。三是以強扶弱,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方面的研究。如張晨結合上海對口支援喀什農村職業教育的“七步法”案例,建議各省市在對口支援工作中要遵循供需相結合、軟硬件建設相結合、當前幫扶與長遠發展相結合等原則,提高援建工作的效率[13]。四是農村職業教育扶貧策略的研究。如張翊結合當今農村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展的實際情況,總結相關問題,提出強化政府責任,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緊密對接需求等建議[14];趙祥輝、劉洋為破解當前農村職業教育扶貧所面臨的困境,提出政社校村協同構建教育扶貧格局,高校加強對農村貧困家庭的支持力度,國家宏觀科學布局高等教育資源等策略[15]。

3.產教融合

研究主題集中于三個方面:制度保障、育人模式與質量評價。一是對鄉村振興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研究。如王慧以鄉村振興為目標,對體制機制進行探索,提出要制定系統的產教融合政策法規,創建農村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長效的產教融合運行機制,并構建按需定向的人才培養模式[16];張建萍、湛風濤總結了當今產教融合的現狀和問題,提出產教融合監督管理機制,建立校企共贏機制,以期調動社會多方力量推進產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17]。二是對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進行了探究。這類研究針對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存在產教脫節、協同育人模式內驅力不足等問題,努力探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如張旭剛總結了國外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結合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產教難合的困境,切實提出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18]。三是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農村職業教育評價研究現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通過構建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可促進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如張旭剛為了適應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和應對農村內外環境變化的需要,基于CIPP模式構建包括適應度、保障度、有效度、貢獻度和滿意度“五度一體”的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19]。

4.新型城鎮化

相關研究重點關注于農民職業教育的必要性研究與農村職業教育助推新型城鎮化的路徑探索。一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農民進行技術技能教育的必要性研究。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衍生出兩類農民工群體:新生代農民工與留守農民,相關學者對新生代農民工與留守農民開展職業教育的必要性進行研究。如陳坤、李佳認為對新生代農民開展職業教育可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對留守農民開展職業教育有助于讓其掌握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農民現代化水平[20];焦紅雙認為對新生代農民進行培訓可儲備城鎮人力資源、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對“留民”進行培訓有利于轉移剩余勞動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城鄉一體化[21]。二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路徑研究。如王偉、李靜以培養農村轉移勞動力為核心,提出了構建主體共治的治理模式,構筑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并且要把產業需求設為目標,提升農村職業教育的效能[22];馬寬斌、秦賦利結合邊遠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提出要統籌教育資源、加強內涵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從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開展非農技能培訓,從而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能力[23]。

(二)趨勢分析

關鍵詞共現分析能夠展現出關鍵詞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及各關鍵詞之間的聯系,便于學者研究某一主題在特定時間內的趨勢演進。將關鍵詞按每年一個時間切片,對每年前50個關鍵詞進行匯總,在此基礎上提取前10%的關鍵詞,形成關鍵詞數據庫,利用CiteSpace的Timezone功能,調整閾值為4,繪制關鍵詞主題路徑圖,具體如圖5所示。圖5顯示,關鍵詞演變趨勢可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

圖5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關鍵詞主題路徑圖

第1階段為初步探索階段(2017年)。有關鄉村振興國家政策剛出臺,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村職業教育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強調縣級職教中心要強化農村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功能,發揮其中心作用。這一階段的研究以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為主線,研究主題較為分散與單一。從關鍵詞共現分析上看,各關鍵詞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網絡密度比較松散。

第2階段為迅速發展階段(2018—2019年),該階段基于新戰略和新任務的時代背景,學者們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什么及如何發展進行了探索。研究以新型職業農民、產教融合、精準扶貧、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供給側改革等關鍵詞為主,呈現研究內容多主題與多元化趨勢。

第3階段為深化研究階段(2020—2021年),該時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轉折期。這一時期,涌現了新的研究主題,研究熱點受政策、經濟和產業結構影響較大,出現了后脫貧時代、鄉村產業振興與長效機制等關鍵詞,研究內容出現學理化態勢。但研究深度還有待加強,需要研究者們多角度、多層次和多方位進行探究,才能得到系統化與科學化的研究成果。

四、前景展望

(一)鄉村振興研究主題的延續

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帶來了一定的機制保障,創設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基本條件,奠定了鄉村振興的基礎。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選擇。兩個戰略的高度銜接決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學者們將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一是緩解相對貧困方面的研究。減貧是一項長期任務,目前,工作重點已從“消除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學者的研究主題也應該集中在緩解相對貧困的方法和路徑方面,如農業新技術和新技能的推廣路徑、校內培養到校外培訓一體化辦學模式等。

二是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的研究。鄉風文明建設是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重點關注的問題。如何建立完善農村社區“黨建+社會治理”體系,堅持走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結合”的鄉村善治道路;如何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農村社區教育作用,提升全體村民的素質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會逐漸成為學者們關注的主題。

三是農村職業教育扶貧長效機制亟待完善。教育扶貧是解決貧困代際的根本之策。隨著后扶貧時代的到來,教育扶貧開始呈現持續化和制度化的特點。如何防止返貧,從管理、扶貧力量協同合作、政策保障、監督以及結果評估等方面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扶貧長效機制,是學者們今后重點研究的主題。

(二)鄉村振興涌現的新問題

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新問題、新挑戰,這些將成為學者們未來研究的重點。

一是信息化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農村地區面臨信息化教育觀念落后、信息化教學設備短缺、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不夠重視等問題。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互聯網+”、農村電商、農業新媒體和農業大數據等新業態的出現,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徑。如何探索信息化人才培養路徑,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建設教育信息化平臺的方法等,有待學者們深入研究。

二是農村職業教育扶貧效果實證評價指標體系亟待完善。我國農村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通常以政府部門作為評價主體,以招生率與就業率等作為評價指標,評價主觀性較強,易忽視學生個體發展,評價結果難于量化和標準化。農村職業教育建設得怎么樣?發展到何種程度?發展質量如何?對產業振興的貢獻率有多大?學者們應借鑒其他領域的實證研究范式,圍繞以上問題,實施增值型評價,構建基于數據的實證評價體系。

三是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時代創新。在鄉村產業振興大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應是農業技術革新、產品更新和標準翻新的踐行者,助力于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其他專業大類相比,農學結合具有季節性、生產周期長、涉及內容廣與影響因素多等特殊性。不難發現,探索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農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現實意義。這方面的研究主題可細化為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以及示范教學農場的運營等。

(三)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新方法

現階段,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相關研究多停留在政策解讀層面,思辨研究較多,實證類研究較少。研究視角多從政府和學校等主體出發,從受教育者角度出發的研究不多,研究內容表面化與泛化現象明顯,缺乏深入探索,研究結論推廣性不足。究其原因,關鍵在于科學研究方法的欠缺。今后在研究中應以問題為導向,綜合運用多元方法,全面對問題做出解釋和進行分析。應鼓勵跨學科交叉分析,將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或工具應用于農村職業教育研究,增加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猜你喜歡
產教職業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職業寫作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我愛的職業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