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翻譯的話語連貫重建

2022-12-31 08:59柴改英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連貫譯文原文

柴改英

(浙江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醫以越來越快的步伐走出國門,以輔助醫療的方式服務大眾健康,引起海外的廣泛關注(Qian&McEnery 2017)。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中醫藥的抗疫療效得到進一步認可,預示其走向國際化已成為主流趨勢(張慧、潘怡瑜2020)。中醫走出國門,翻譯至關重要。中西醫根植于不同的文化體系,具有不同的話語體系,因而作為一種跨文化的專業交流,中醫翻譯既存在術語翻譯困難(李照國1996,2008;魏迺杰2004),也存在風格轉換困難(陳云芳2016),還存在文化翻譯困難(曹山鷹2002;蔣學軍2010)。當前,學界從闡釋學、生態學、模因論等視角提出了中醫翻譯的原則及具體策略,有效推動了中醫“走出去”。相對而言,從功能目的論視角考察中醫翻譯的研究較少,且多停留在中醫術語翻譯如何觀照翻譯目的上(如李銀明2013),對于中醫所處的宏觀文化環境缺乏深入的跨文化探究。中醫具有獨特的話語建構方式,中醫翻譯在觀照自身話語特點的前提下,需要同時觀照目標受眾的認知視域、信息加工方式及接受習慣。這既涉及譯語作為一個完整的意義表達系統的內在邏輯建構,也涉及譯語與原語之間的關系建構。

《中醫學導論》(門九章、郭蕾2001)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系統介紹了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基本特點和哲學基礎、理論和臨床體系、模式和方法等。2008年美國書展時,《中醫學導論》作為唯一一本有關中醫的書籍被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選中,入選中美文化交流項目。本文對《中醫學導論》翻譯實踐進行反思性研究,以功能目的論的連貫法則(Vermeer 2000)為理論依據,提出中醫翻譯的話語連貫重建原則。

二、翻譯的連貫法則

連貫是話語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意義的連續,以及概念、關系綜合體要素間的相互照應和關聯(Beaugrande&Dressler 1981),直接影響讀者對話語的理解(Buscemi et al.1996)。根據功能目的論的連貫法則,在跨文化、跨語言的翻譯實踐中,連貫包括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語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兩個維度。

語內連貫指譯文本身的連貫性,強調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即譯文能讓讀者理解,并在譯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中醫翻譯的目的是通過話語重構,使讀者形成對中醫的正確認知和合意態度,進而引發讀者接受并運用中醫的行為。這種通過話語引導合作的象征性行為(symbolic action)需要以讀者的接受為中心,因為勸說成功的關鍵在于使勸說者所用的言辭、語序、手勢、語氣、意象、態度、觀點與被勸說者的達成同一(Burke 1969)。簡言之,中醫翻譯應順應讀者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使讀者形成連貫的理解。當然,順應讀者并不等于一味遷就讀者,更不能喪失原文的文化身份。

語際連貫強調譯文與原文之間應該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即譯文要忠實于原文。語際連貫要求譯文準確再現原文的內容,這不僅包括原文所堅持的觀點、敘述的事實、說明的道理、描寫的場景,也包括原文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態度。除了忠實于原文的內容,譯文還要忠實于原文的風格,如科技譯文應保持原文的科學性、客觀性和邏輯性。

三、語內連貫:中醫話語的邏輯解構與重構

重構邏輯關系是實現語內連貫的重要策略。為了實現語內連貫,譯者必須以讀者可接受的語言形式、思維方式和論證模式來承載中醫之道。不同于語義型漢語講求意合,語法型英語講求形合,即英語講求句子的完整性和句間關系的顯化。正如王力(1954:197)所言:“西洋語的結構好像連環,雖則環與環都聯絡起來,畢竟有聯絡的痕跡;中國語的結構好像無縫天衣,只是一塊一塊地拼湊,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毕鄳?,中醫話語注重辯證邏輯,而西醫話語注重形式邏輯。

為順應讀者的接受習慣,譯者一方面要對中醫話語內部的邏輯關系進行解構;另一方面要在正確理解內涵的基礎上,用形式邏輯的方法重構邏輯關系,并用明示手段顯化這些關系。試看例(1)①ST表示原文,TT1表示譯文初稿,TT2表示譯文終稿。:

(1)ST:①舌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相通。②故曰:“查諸臟腑圖,脾、肝、肺、腎無不系根于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于舌。③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胎可驗,即凡內外雜證,也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雹堋皳嘁苑痔搶?,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保ā杜R證驗舌法》)⑤由于人體內部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以及疾病的輕重順逆,都可呈現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測知內臟的功能狀態。

TT1:①The tongue connects with five zang-organ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meridians.②Hence it issaid:“Heart opensinto tongue,and other four zang-organs connect with heart through meridians which all reach the tongue.③So the state of tongue can reflec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viscera and meridians.”④“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asthenia and sthenia,yin and yang,as well as zang and fu,will be correct by observing tongue.”(Lin Zheng Yan She Fa(The Method of Tongue Observation in Diagnosis)).⑤Since tongue can reveal theconditions of viscera,qi and blood,body fluid as well as disease,examination of tongue can enable us to know the functional states of viscera.

TT2:⑤Tongue observation is another essential approach to inspecting the functional states of viscera,①because the tongue connects with five zang-organ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meridians.②“The heart opens into tongue,and other four zang-organs connect with the heart through meridians which all reach tongue.”③Therefore,the state of the tongue can reflec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viscera and meridians.④Observing the tongue is a reliable way to differentiate syndromes of asthenia and excess,yin and yang,as well as zang and fu(Diagnostic Method Depending on Tongue Inspection).(Men&Guo 2010:41-42)

銜接詞是保持話語連貫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導讀者加工信息的方向標。例(1)中,TT1在形式上完全忠實于ST,如將句②的“故”和句③的“則”譯成hence和so。仔細閱讀ST后,我們發現句②其實是句①的同位解釋,而句③才是句①的結果。由此可知,TT1對ST的邏輯關系存在誤讀和誤譯。

另外,拘泥于形式上的簡單對等,TT1在翻譯“據舌以分虛實……主方不誤焉”時,將譯文孤立在引號中,沒有用任何銜接手段來表明它在整個語篇中的作用。事實上,TT1忽略了一個事實:出自《臨證驗舌法》的引文“據舌以分虛實……主方不誤焉”其實是“察舌”的效果,即“不爽”“不謬”“不差”“不誤”,為原文作者得出結論“察舌可以測知內臟的功能狀態”提供了佐證。

鑒于ST中“人體內部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以及疾病的輕重順逆,都可呈現于舌”的作用等同于句②,TT2在此處采用了省譯的策略。TT2不僅變歸納邏輯論證為演繹邏輯論證,將ST中句⑤的結論作為論點置于段首,以順應譯語讀者的接受習慣,而且通過because、therefore等銜接詞顯化了句間關系。

例(1)說明,實現語內連貫的關鍵是準確把握漢語的言語行為(如提出觀點、舉證、解釋、得出結論等),梳理不同言語行為間的邏輯關系,必要時將歸納邏輯論證轉變為演繹邏輯論證,并恰當選用銜接手段,以有形的語言網絡來實現無形的意義聯結。

四、語際連貫:忠實中醫宏觀話語,觀照讀者認知特點

(一)忠實中醫宏觀話語

翻譯的忠實性問題隨著翻譯史的發展而不斷演繹。傳統譯論著眼于文本內部,要求譯者全面忠實于原文。這種相對籠統的認識忽視了不同語類的具體特征,也忽視了忠實的立體性。中醫話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科技語類,不同于文學作品、廣告語等,翻譯的忠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擁有一種宏觀的外部視角,即忠實于中醫和中國文化,如例(2):

(2)ST:象,形象也。

TT:Xiang means visible appearance,manifesting the zang-fu organs residing in the human body,so the correspondence is called zang-xiang(Classified Canon).(Men&Guo 2010:105)

如果不熟悉中醫藏象理論以及中醫話語的中醫古文特點,“形象”容易被翻譯成image?!跋?,形象也”是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介賓在《類經》中關于藏象理論的經典名句。藏象指藏于體內的臟器及其形諸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跋?,形象也”說明我們能夠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表象觀察,研究人體臟腑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治療效果。如果“忠實地”將“形象”翻譯成和現代漢語“形象”相對應的英語單詞image,不僅是對原文的曲解,更是對中國文化的曲解。由于image意為“對人或物的再現或模仿”(the reproduction or the imitation of the form of a person or a thing),譯語讀者很難理解:“藏居于內”的臟器如何以“再現或模仿”的方式“形諸外”??梢?,對中醫古文的準確理解是忠實于中醫的首要條件。

中醫翻譯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原文和譯文的讀者不同:他們的知識結構、認知基礎、認知習慣均有很大差別。如果譯文只是忠實于原文及本族語讀者,那么勢必會由于譯語讀者的文化差異或文化空缺而造成對中醫或中國文化的不解,甚至誤解。這種表面的忠實無法達到傳播中醫及中國文化的目的。作為一項跨文化修辭行為,譯者的主體性表現在:中醫翻譯不必受限于語法結構與個別詞匯的形似或者意似,而應在中醫和中國文化的宏觀語境里,追求一種真實再現。這種創造性發揮并非“不忠”,而是“大忠實”。除此之外,中醫翻譯還須觀照漢民族心理意義的動態格局。

(3)ST:五行學說把整個自然界最終歸為五大類。

TT:Five Elements in ancient China refer to such indispensable substances as wood,fire,earth,metal,and water.(Men&Guo 2010:20)

例(3)中,“把整個自然界最終歸為五大類”看似簡單,但是在翻譯中須觀照文本內在的心理意義的動態格局,即漢民族表意宏觀、抽象以及需要讀者深度卷入的特征。浸潤在中華文化心理語境中的中國讀者完全可以理解“把整個自然界最終歸為五大類”并非在自然界之外還有更大的種屬歸類,也不是把渾然一體的大自然分為五種類型,而是將自然界中的物質按其屬性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類。所以我們不能停留在表層的雙語對應,執著于“整個自然界”在文本內的指稱意義,而應該充分把握跨文化交流中動態的、需要與譯語讀者磋商的意義,實現形式超越。在翻譯中醫文本的過程中要實現語際連貫,就必須超越語言形式,深入到中醫文化(哲學、社會等)的本質中去。

(二)觀照讀者認知特點

影響譯文接受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讀者對所譯內容的認知程度。翻譯的目的之一是能夠使譯文被讀者理解,甚至在量和質的維度上改變其認知結構、認知方法。這種跨文化的、有意圖的行為必須以讀者的認知狀態為基礎。因受“期待視域”的制約,一部作品必須通過公開的信號或隱蔽的暗示,為讀者提供一種特殊的接受基礎,喚起讀者頭腦中已經形成了的印象和經驗(姚斯1987:23,31),并在他熟悉的圖式中,將其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度、認知語境中,對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在對比中增強對自身文化和原語文化的再認識。面對對中醫知之甚少甚至懷有偏見的外國讀者,中醫文本譯者要努力為讀者提供合適的認知資源和認知策略。

1.加注增譯,擴大認知視域

中國傳統醫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百年,其豐富寓意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癥下藥”“防微杜漸”“由表及里”“因勢利導”等中醫話語已經成為我們審時度勢、處理事務的文化指南。日常用語和中醫術語的概念交集,使得普通中國人閱讀淺顯的中醫典籍、接觸中藥功效的論說時,并沒有太大的困難,因為漢語讀者在真正接受中醫文本前,已進入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語義場(李照國、朱忠寶2002)。

英語讀者在接觸中醫英譯本之前,處于西方文化的語義場。在理論上,中醫和西醫在哲學和病理機制方面分屬不同的語義場。但是,它們都以對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為研究內容,目的都是防病治病、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這兩個語義場同屬世界醫學體系中,并非互相排斥。根據認知科學理論,語義相關或語義相似是將新知識納入已有認知結構的必要條件,即新舊視域越接近,理解起來越容易。對于一個完全異域的文化概念,讀者如果找不到和已有認知結構的語義關聯或語義相似之處,那么他極有可能因為信息加工難度而放棄理解活動。解決這個問題的翻譯策略之一就是要盡量提供認知資源,降低信息加工難度。

例如,“相火”是中國特有的生理學名詞,針對這類特殊概念的翻譯,中醫翻譯界的規約做法是使用拼音進行“異化翻譯”(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異化翻譯沖破目的語常規,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其作用是“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文化差異注入目的語之中,把讀者送到國外去”(Venuti 1995:20)。中醫的異化翻譯雖容易引發讀者對異域文化的好奇,但譯入概念如果在讀者的認知域中完全不存在,就難以激活相應的認知材料,也就談不上信息加工。

我們可以通過增譯來擴大讀者的認知語境。關于“相火”的概念,我們增加了“和一種生理物質相聯系,這種生理物質產生于命門,儲存在我們的肝、膽、三焦,溫暖、滋養我們的器官,促進功能活動”(A term referring to a kind of physiological fire.It can warm and nourish the viscera and promote their functional activities.It originates from life gate and is stored in the liver,gallbladder and triple energizer.)(Men&Guo 2010:125)?!吧砦镔|”“器官”等西醫術語的介入,“肝”“膽”等以西醫器官名稱表達中醫功能概念的詞匯借用,以及表示器官功能的“產生于”“儲存在”“溫暖”“滋養”“促進功能活動”等表達的參與,激活了西方文化語義場中的相關認知語境。讀者在感受中西醫的通約性和差異性的同時,參與到認知語境的填補、擴充、建構過程中,從而加強對這個異域文化概念的理解。

為拓展讀者的歷史文化語境,使他們感受中醫的源遠流長,感受中醫與中國文化的水乳交融,感受中醫的豐富內涵,整個翻譯項目增加尾注86條,涵蓋神農、張仲景等“醫圣”,馬王堆等古跡,《淮南子》《史記》《詩經》等歷史文化經典,《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脈經》等中醫典籍。除此之外,為了擴大讀者的中醫學認知語境,本項目增譯62個中醫術語,如臟腑、穴位、方證等。

2.增補實例,變抽象辯證為具體論證

抽象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征,對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建構影響重大。它概括了同類事物本質的、共同的特征,并剔除了個體細節,因而缺少形象性、生動性。抽象的漢語學科精神與形象易懂的譯文之間的錯位,是造成讀者理解困難的重要原因。譯者可以通過增補實例來變抽象為具體,擴大讀者的理解空間。如例(4):

(4)ST:中醫學家創立了“援物比類”方法,將人類與自然相類比,通過觀察自然所得出的規律推及于人,從而認識人的生理、病理等變化。

TT:The man-nature correspondence decides the likelihood of analogy between them.Namely,we can understand huma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by observingthecorrespondingnatural phenomena.For example,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lung depuration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analogy:Lungs pertain to metal in Five Elements,and therefore like metal,they have the natures of depuration,astringency,and descent.(Men&Guo 2010:103)

“援物比類”是中醫特有的方法論,對于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來說難以理解,西醫相信解剖后眼見為實的結論,認為抽象類比的方法缺乏科學性。對于這樣一個異域方法的抽象表述,譯語讀者不僅不知與自然相類比而推及于人的內涵,也懷疑其可靠性。TT中增補了實例,采用“援物比類”的方法將肺氣的“肅降”生理功能推導了出來:肺對應于五行中的“金”,而“金”是對自然界中具有“肅殺、沉降、收斂”性質的事物及現象的抽象和概括。這樣的實例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憑借“肺”“肺氣”“金屬”等熟悉的語境拉近了讀者和中醫的關系,增加了其“知其然”的可能性,激發了其進一步了解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指導下的中醫整體觀的興趣,有助于做到“知其所以然”。

再如,“辨證論治”是中醫特有的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5)ST:至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對許多病癥,則十分明確地體現出“臟腑辨證”的特點了。如肺實熱證辨治,既有癥狀鑒別分析,又有方證對應。

TT:The Essential Remedies written by Sun Simiao in the Tang dynasty develops the contents of TSD②即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and propels the medication of that time.It has embodied the explicit feature of“syndrome difffferentiation of viscera”.As to excess-heat syndrome of lungs,for example,it not only covers the diff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e.g.,cough and red tongue with yellowish fur a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excess-heat syndrome of lung,while cough and reddish tongue with little fur are symptoms of asthenia-heat syndrome of lung),but also involves the corresponding therapeutic prescription,namely,Weijing Tang(Reed Stem Decoction).(Men&Guo 2010:35)

對諳熟中醫的人來講,肺實熱證的癥狀和治療方證不難理解,然而對“辨證論治”了解甚少的讀者不免會產生疑問:肺實熱證的癥狀是怎樣的?什么樣的方證可以對癥?TT中增譯“咳嗽、舌紅、苔黃”“咳嗽、舌紅、苔薄”等具體的、可觀的癥狀,變抽象說理為具體論述,讀者甚至可以比照自己或他人的發病癥狀加以理解,增加了中醫的親和力。

3.適度壓縮權威訴求,突顯邏輯推理

西方的論證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關于古典修辭學覓材取材的論述。亞里士多德認為要說服人,理性訴求是極其重要的方法之一。理性訴求從最初的三段論開始影響了西方邏輯論證的傳統。而中醫更崇尚傳承,十分注重對幾千年醫學經驗的總結和歸納。在典籍中尋找證據、向經典名醫借鑒經驗是中醫的一大特點,權威訴求在中醫著述中非常常見。

(6)ST:①戰國時期,哲學家們認為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由無形的氣變化而成的。②如《莊子·至樂篇》云:“氣變而有形?!雹邸兑拙暋で彾取吩疲骸胺蛴行握呱跓o形?!雹艿@無形之氣是從哪里來的,并沒有搞清楚。⑤到了東漢的唯物者們,才明確肯定了氣是最初的。⑥如何休在《公羊傳解詁》中說:“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雹咦匀唤绲囊磺形镔|都來源于氣,人當然也是氣變化而成的。⑧如王充在《論衡》中明確指出:“氣凝為人?!雹徇@無疑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認識。⑩重要的是,古人已認識到氣是充滿人體的,并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如《管子·內業》說:“精(氣)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p>

TT:①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philosophers believed that all visible things in the universe originated from the invisible qi.⑤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materialists regarded qi as the most primal substance,⑦and everything including a human being was formed from qi.⑧As what Wang Chong indicated in On Balance,“the condensation of qi forms human beings.”(Men&Guo 2010:19)

例(6)的ST中充滿權威訴求,主要來源有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們、東漢的唯物者們等,具體有對5部經典的引用:句②和③訴諸《莊子·至樂篇》和《易緯·乾鑿度》,為句①“有形的東西都是由無形的氣變化而成的”尋找依據;句⑥訴諸《公羊傳解詁》,解釋“氣是最初的”;句⑦的論斷“人當然也是氣變化而成的”來源于句⑧《論衡》的論述;句⑩的認識出自句《管子·內業》的論述。國人尊崇《莊子》《論衡》等典籍,因而對出自它們的中醫話語多了一份認同。然而,我們不能期望對中醫知之甚少的譯語讀者也對這些典籍有同樣的認識和情感。此外,雖然與“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由無形的氣變化而成的”這一現代漢語表達相比,“氣變而有形”和“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具有古典韻味,但是將三者翻譯成英文后,讀者很難在the transforming of qi brings shape和the visible thing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invisible things,以及all visible things in the universe originated from the invisible qi之間感受到本質差別。導讀性質的學術文本需要呈現給讀者簡明的觀點(“是什么”)和有說服力的論證(“為什么”)。翻譯時,我們主張適度壓縮權威訴求,保留ST論證的實質內容,突顯中醫的邏輯推理。TT適度壓縮權威訴求后使得all visible things in the universe originated from the invisible qi和everything including a human being was formed from qi的邏輯關聯更加直接。

五、結語

推動中醫走向世界是中醫人和外語人的共同使命。本文在功能目的論的連貫法則指導下,以《中醫學導論》翻譯實踐為基礎,考察了中醫翻譯中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的含義和實現方式。研究表明,達到語內連貫的關鍵在于正確解構與重構話語的邏輯關系,合理調適從辯證邏輯走向形式邏輯的方法手段,以適應目標受眾的接受方式。為了達到語際連貫,首先要關注中醫話語所處的中醫和中國文化宏大語境,同時要觀照讀者對醫學的理性訴求,加注增譯以擴大目標受眾的認知視域、增補實例以變抽象辯證為具體論證、適度壓縮權威訴求以突顯邏輯推理。

中醫翻譯并非簡單的話語轉換活動,而是中西醫話語互動的過程。中西醫話語互動方面的研究表明,中醫話語體系深受西醫影響(吳宗杰、呂慶夏2006;謝苑苑2017;田海龍2020)。如果這個影響過程可理解為西醫介入中醫并與之互動的過程,那么把中醫譯介出去則是另一方向的互動過程,是中醫概念、理論、語體被再情景化到另一個話語世界的過程。在再情景化的過程中,因兩種語言、文化、醫學體系間的不對等,新話語中中西醫話語雜糅的現象難以避免。對于普及性傳播而言,這是便于讀者理解的權宜之計。如何在中西文化互動中保持中醫的獨特身份,做到中西醫以及中西文化的“美美與共”,是下一步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猜你喜歡
連貫譯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語意巧連貫,舊“貌”換新“顏”——從“八省聯考”卷探析高考語意連貫題
語篇隱性連貫及其識解機制研究:回顧與展望
《脈絡與連貫:話語理解的語言哲學研究》簡介
弟子規
弟子規
譯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