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問題研究

2023-01-02 14:16趙文萍王一雪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本質馬克思現實

趙文萍,王一雪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馬克思非常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人的本質問題是馬克思學說的重要基礎之一,人的主體性則是人的本質的更深層次延展和表現。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廣泛進駐各領域,人類由此進入智能時代。智能技術為人類生活帶來各種便利,但當其被資本力量不當使用時,也將造成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因何缺失?表現在哪些方面?缺失到何種程度?有何復歸途徑?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結合現實境況,回到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和主體性論說那里尋找答案。

一、智能時代討論主體性缺失問題的邏輯起點和理論依據

資本力量對智能技術的不當使用造成人的主體性缺失,讓人們不得不對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問題進行反思,這需要回到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問題上去思考?!叭恕笔邱R克思一切研究和批判的核心,馬克思構建的理想社會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論述為討論智能時代主體性缺失問題提供邏輯起點。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501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是“客觀的或是直觀的形式”。馬克思不贊同其對人的本質的抽象解讀,主張把人放在實實在在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去,從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去理解“人”,并據此來解釋人的本質?!拔覀兊某霭l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活動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盵2]73智能時代下,各種新技術的涌現和蓬勃發展不斷變革社會生產活動和個體生活行為。各類智能技術快速結合現實,轉化為生產力進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它正在全面重塑人類社會,迫使人進入智能化生存模式。智能機器在體力、腦力上都表現出驚人的潛力,給人們帶來了巨大壓力和無盡焦慮情緒的同時,也消解著人的主體性,沖擊了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第三稿中首次提出主體性概念,即“當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這種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盵3]124換言之,主體性是人在主客體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主體本質力量的能動性。主體性是人的獨特屬性,智能時代我們可以將主體性理解為“現實的人”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自覺能動性,且內在包含著人的社會性、歷史性、實踐性。其具體含義將在本文智能時代主體性缺失的顯著表現中詳述。人的主體性體現著人的本質部分,并在智能機器構建的網絡社會中受到威脅。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為討論智能時代主體性缺失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理論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說有助于討論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

首先,從社會存在的本體論角度看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農業時代由于技術水平低下,人們的交往方式是受地域限制、以血緣為紐帶的直接交往。這是一種以語言、文字為主要媒介的自然交往,“交往是為了使社會成員所必需的使用價值得以持續生產”[4]。工業時代的交往形式伴隨著工業革命之后的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而發生轉變。這一時期人們交往的地域束縛被打破,在交往空間上變得更加開闊,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變成了一種經濟交往關系,其基本特征就是商品交換和貿易往來。在智能時代下,人們生產交往的方式發生更大轉變,網絡化的線上交往問世。線上交往幫助人們大幅度縮短了交往距離、突破了空間局限,前互聯網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形式也在被線上交往擠占。線上交往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變得網絡化、數字化。在網絡系統中,人成為數據化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可估量、測算的數據關系。

其次,從歷史分析的角度看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盵1]540換句話說,歷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過程”,同時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過程。跟隨社會的動態發展,人也在不斷發展,人的主體性也在不斷提升。馬克思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把人的生成和發展總體上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的依賴”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人雖然從動物中分離出來,但人的生產能力發展很不充分,人只能依賴于自然。這時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凝聚力弱,人的自然屬性超過了人的社會屬性。第二個階段是“物的依賴”階段。到了這一歷史階段,伴隨著普遍的物質交換的發展,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已經形成。這時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凝聚力發生了躍升,人的自然屬性弱化,社會屬性增強。第三個階段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中人在本質上成為具有充分個性的人,人的社會屬性占據主導地位,人真正成為歷史、發展的主體。智能時代屬于從“物的依賴”階段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的過渡期。這一時期人的社會屬性增強,但是還未成長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人的存在狀態也在網絡數字技術的影響下變成了數據化的存在,通過留存在各個數字平臺上的瀏覽記錄,可以輕易拼湊出一個個“數據主體”。

最后,從實踐認識論的角度看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1]50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也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主觀能動性活動。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盵3]58這表明,實踐是一種對象性活動,只有在實踐中人才能作為主體與客體相聯系,才顯示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與人的實踐活動相互依存,且跟隨人的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化而繼續充實發展。在計算機科學和互聯網技術的助推下,虛擬實踐作為一種新型實踐形態應運而生。人們正逐漸借助虛擬中介來完成對事物的認知。所謂虛擬中介就是數字化工具,人們借助虛擬中介可以輕易地在各個數字界面上獲取有關某一事物的各類數據信息。這也造成了人們對數字化中介的過度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主體性。另一方面,隨著虛擬技術的發展完善,其對主體的控制與束縛也在逐步加強。虛擬技術可以通過欺騙人的感官系統讓使用者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但體驗者所感受到的具體內容卻是預先設計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人的主體性。

二、從“現實的人”看智能時代主體性缺失的顯著表現及原因

人作為主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關系下產生的,人是在有客體參與的社會實踐中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的。智能機器作為客體應用到社會生產實踐中,爆發出巨大的生產潛力,給人們帶來了更加便捷、舒適的生活。與此同時,在人與智能機器的相互作用關系中,人感受到了來自智能機器的威脅。人的主體性也隨資本力量注入智能機器而逐漸缺失甚至消解。

馬克思看到了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和促使人向好發展時起到的正面作用,同時指出當人類利用技術來改造自然、服務自身時對人的規訓作用。在馬克思看來,作為“物化的知識力量”的技術具有兩種性質:一種是屬人性質,一種是異化性質。人為技術的誕生創造了社會歷史條件,這決定了技術的屬人性質。技術本應是人的對象性力量的彰顯,但當其被資本力量不當使用時,便具有了異化性質。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智能技術本身,而在于生產關系。要把智能技術和智能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區分開來。

(一)從“現實的人”看人作為現實主體的缺失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實踐活動的展開,區別于蒸汽機、電力時代的機器化大生產,智能化生產帶來了同一工作任務下用工數量的減少和人的數據化生存、虛擬交往方式等變化,人的主體性缺失表現產生新發展、新樣式。智能時代中人的主體性缺失有多種具體表現,其中最為顯著的是現實主體的喪失?!艾F實的人”貫穿馬克思學說的全過程。在馬克思看來,“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295,正因如此,馬克思將“現實的個人”歸入整個社會歷史的實踐活動。從“現實的人”看智能時代主體性缺失的顯著表現——現實主體的喪失,要注意以下3點:“現實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歷史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實踐的個人”。

首先,從社會存在的本體論探究現實主體的社會性維度缺失,相比近代大工廠中的流水線工作模式,智能機器正在減少參與具體生產活動的工人數量,離散式的工作方式深化了主體間的疏離程度,在身體和心理雙重層面上更深層次地影響著人類交往方式和人性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人最初從母體中分離出來,便成為“自在的個人”,伴隨不同成長境遇和各種社會要素,人不斷成長為“現實的個人”。所以說社會是“現實的個人”的成長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社會中完成。但智能時代下,現實主體喪失,人變成了機械化、原子化的存在。人們親密合作的傳統工作方式在智能技術大規模進入生產領域的情況下遭到破壞。在蒸汽機、電力時代,基于大機器的生產流水線逐漸代替了人的整體性、連續性工作,致使人成為維護、接連機器生產的中間環節,不斷地重復孤立化的操作。智能技術在把人們的有機聯系離散為原子式疏離的同時,隨著無人操作的智慧車間、線上辦公等的發展,主體之間的疏離程度不斷深化。正如盧卡奇所言,現代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不僅使資本家與勞動者的關系發生異化,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也在朝著原子化、疏離化的方向發展。[5]100現實世界中,比人與人之間關系更密切的是人和機器之間的關系。在智能時代中,以二進制語言符號為基礎的智能技術正在試圖將所有事物用數據形式表示,人與人的關系也不例外。人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服從于程序算法的奴隸,人性的多樣性、不確定性逐漸被數據的單一性、明確性所消蝕,想象力被束縛,思維方式也被簡單化、符號化和程序化。個體異化為單向度的人,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

其次,從歷史分析的角度探究現實主體的歷史性維度缺失,個體的數據存在狀態及其基于虛擬空間的感知方式降低人的感性經驗的歷史性和真實性,逐漸消解人在社會語境和歷史事件中的自我定義。馬克思認為,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使社會歷史成為“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叭说娜繗v史就是不斷確認人的本質、走向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盵6]因為“現實的人”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人的發展也具有歷史性。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而人的主體性則是歷史過程的產物。智能時代正處于從“物的依賴”階段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人的社會屬性增強但還未真正占據主導地位。人的存在狀態也從現實世界的原子化狀態逐漸發展為虛擬世界的數據化存在——比特信息化的狀態。腦機接口技術是佐證人的數據化存在狀態的典型案例。腦機接口是一種通信控制技術,它可以把有機生命和任意計算設備連接來實現這種控制[7]。在后人類研究領域中,腦機接口技術把制造“超級人類”為己任,以此達到將人的心智模式實現徹底轉變、實踐能力得到飛躍式增強的目的。一方面,這將極大延展人類身體邊界,“人造工具被大腦同化為自身的可靠外延?!盵8]另一方面,腦機接口存在消解人的自我定義的風險。人的感性體驗成為數據輸入的共時性存在,經驗的真實性伴隨其應用而降低。因為人的感性體驗是生命的根本,當人的情感由算法程序來主導時,人作為現實主體的歷史性維度也因此缺失。

最后,從實踐認識論探究現實主體動作、操作活動的缺失,靜觀式虛擬交往方式減弱人們在真實生活世界中的語言溝通等現實操作能力,降低人對現實世界的感受力和利用多感官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人的實踐性是指人的自主能動性與創造性。因此,實踐不僅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也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主觀能動性活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盵1]162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是“現實的個人”的核心,只有立足實踐才能深刻了解、充分認識“現實的個人”。伴隨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具象、雜多的信息化成果圍繞在人們周圍,像一張編制而成的巨型網格把人們捆綁在其中,改變了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影響著人的身心發展[9]。這也導致了在當下的信息社會中,視覺超越其他感覺器官成為信息網格中人們攝取信息的主要器官。視覺具有靜觀性。靜觀指的是一種不與對象發生任何聯系的純粹的認知與閱覽[10]。人們陷落在信息網格中,逐漸脫離自身生活的現實世界,只能通過“靜觀”這種方式透過網格閱覽生活世界。如果說信息時代之前的人們是通過傳統方式感知世界,即以物品或文字為主要承載的感知方式,對一事物的經歷總是涉及對該事物的親身參與,那么在信息時代只需簡單的機械性動作即可,遠距離體驗直接取代了人們對生活世界的現場參與。當人們習慣并依賴這種方式感知生活世界時,人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將會不斷減弱,人的主體性不斷缺失?!笆謾C依賴癥”等現象是人們現實主體喪失的典型表現。人們長期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會導致自身語言能力、溝通能力的下降,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力降低。最終由于無法適應虛擬和現實世界的反差,自我主體性缺失程度不斷增強。

此外,智能技術還可以將現實世界加工為“超真實”世界,即對現實生活的擬真,這是由符碼建構起來的純粹數字化生活,能夠給人帶來比現實世界更真實的體驗,這將導致智能技術與現實世界的關系逐漸轉變為一種“具身關系”。如伊德所寫道的那般,“人們將通過一種獨特方式把技術注入到自身經驗里:對生活世界的認知與把握則是利用這些技術和自身知覺、感覺的自反性轉變機能”[11]。這將進一步推動智能技術建立起獨屬自身的生成、發展和評價機制,其影響和控制能力也會不斷加強,甚至人們的日常操作也會受其擺布,進一步加大對人們生活世界的掩蔽范圍。

(二)資本為剝奪人的主體性披上合法外衣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制度方面區分了機器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這種區分同樣可以運用于智能技術和智能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他指出“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減輕勞動,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提高勞動強度;因為機器本身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為機器本身增加生產者的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12]508。同理,對人來說智能技術應是提高生產力的手段,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卻成為排擠、拋棄人的反面力量,造成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

資本作為積累起來的勞動對活勞動進行支配和控制,智能技術的資本主義運用發展出異化勞動,形成對人的反制。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活動?!皠趧拥漠a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13]125。對象化是指人把自己的本質力量賦予某個物品以便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叭说谋举|力量是人本身具有的全部能力,是人的體力與腦力的統一”[14]。人在勞動中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也在勞動過程中改變“身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改變身外自然是指人將自己的理性知識和情感以物的形式固定在產品中,創造出滿足人生命活動需求的物品。改變自身自然是指人通過勞動創造和確證人本身,使人獲得與動物不同的主體性存在,進而不斷地發展和充實自己。對象化作為勞動的肯定方面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在任何時代都是必要的,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對象化變成異化,確證人本身變成否定人本身。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系統闡述了其異化理論,并提出“異化勞動”概念。所謂異化勞動就是自相矛盾的勞動[15],即主體活動產生出來的事物與這個主體矛盾。異化的對象是人創造出來的,卻反過來否定人本身。正如智能技術是人創造出來的對象,但在資本力量的不當支配下,卻成為反制人的存在。

資本力量的不當使用是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缺失的主要原因。資本助推智能技術快速轉化為智能產品,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人們享受智能技術的諸多便利時,模糊了對智能技術背后的力量——資本邏輯的認知。資本按照其面貌重塑世界。生產勞動本應是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求。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生產勞動轉變成了資本擴張的需要。人在生產勞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和主導權力逐步缺失,成為資本、機器系統所規訓的對象。一些本應出于人的意志、被人領導、由人發動的行為和手段,或可成為反制人類的存在?!皠趧由a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2]53。人造就了智能機器,但智能機器正在慢慢把人墮化為機器的附庸。

智能時代下技術的資本化特征表現得更加鮮明、具體。在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驅使下,智能技術和智能產品化身成為資本增殖的直接工具。畢竟,后者把獲取高額利潤作為其生產的唯一目的。智能技術快速提升生產力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幫助人們節省出大段閑暇時光,但基于資本不斷增值的基本原理,無數閑暇時光被擠占成為無節制的勞動時間。因此,智能技術與資本結合不僅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為資本對人的支配與控制提供可能性。所以,在資本邏輯的宰制下,社會受資本的物的主體性所影響,資本不斷增殖的同時,人的主體性不斷“貶值”。

與此同時,機器的智能發展帶來人的“不智能性”的增加。也就是說,當智能技術應用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會快速接受它帶來的各種便利并且逐漸對其產生依賴,這將導致人的動手動腦能力降低,獨立性隨之減弱。獨屬于人本身的能動性與創造性也在隨著智能產品的快速發展而逐漸減弱,只能依賴對各種物的占有,借助不斷膨脹的物質欲望消除自身主體性缺失的消沉和空落情緒??梢哉f,智能時代下“人們信賴的是物(貨幣),而不是作為人的自身”??雌饋砦覀兊纳钕硎艿搅思夹g所帶來的福利,但實際上我們受到欲望等其他各種因素的限制,把掌控自身命運的機會拱手讓出。正如弗洛姆所說的那樣,“人類創造了各種新奇的、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去征服自然,但是卻逐漸失陷于這些工具方法所產生的羅網之中,并且最終失去了賦予這些工具方法以意志的人類本身”[16]。最終人們也將喪失個體的自由,消解自身的主體性,淪為智能機器的附庸[17]。

三、智能時代主體性復歸的唯物史觀基礎和路徑

馬克思理論為在智能時代實現人的主體性復歸提供指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馬克思的實踐主體范式為復歸人的主體性提供了理論遵循。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209,人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1]209的活動,所以人不是脫離現實社會的符號化的“人”,而是與人的各種實踐活動緊密聯系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2]134,人作為實踐主體,應當把來自實踐的問題回歸到實踐中去解決,也就是深入人類的物質生產和技術實踐活動解決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

馬克思的實踐主體范式主要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為復歸人的主體性提供了理論遵循和有益指導。一方面,從研究對象來看,馬克思的實踐主體范式揭示了人的主體性的本質特征,以及主體性生成、變化和發展等各階段特點,為智能時代下準確認知人的主體性特征、探究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和選取復歸主體性的路徑提供了理論遵循和有益指導。另一方面,馬克思的實踐主體范式堅持了以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智能時代研究人的主體性缺失問題,要深入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實踐情況中去,堅持問題導向,以實踐過程中暴露的問題為切入點進行理論創新和政策改進。

第二,馬克思以人為本的技術觀為復歸人的主體性提供了價值導向。馬克思哲學的落腳點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1]46,以人為本是智能時代所要遵循的價值觀的必要選擇。堅持馬克思以人為本的技術觀就是堅持新興智能技術的發展要以人為根本,在人與智能機器的關系中保護人的主體權利和主體地位,及時考慮到發展智能技術可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潛在倫理風險,始終將智能技術置于人的控制之下,明確是人賦予各種機器以智能,而不是智能機器反過來駕馭人。

以人為本的技術觀啟發科研精神的培育和智能時代生產關系的調整。一方面,馬克思以人為本技術觀的價值導向作用表現為對科研精神的培育。以人為本技術觀對于科技從業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有利于從科技倫理層面找回人的主體性地位。我們認為要將這一點納入科技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教育中,幫助他們夯實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進一步確立技術進步與社會倫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價值觀念,幫助科技從業者樹立“負責任”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馬克思以人為本技術觀的價值導向作用還表現為對不適合智能技術發展的生產關系的調整。復歸人的主體性從宏觀角度上來講需要走調整不適合智能技術發展的生產關系中的部分要素的道路,目的是調整生產方式中的資本邏輯。人的主體地位缺失甚至是消解,歸根結底是資本邏輯下的生產方式不符合人的自由發展的需求。即使智能時代來臨,社會還是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運行,不論技術如何進步都逃不了淪為資本剝削工具的宿命。技術如此,人亦如此。人在智能時代依舊受資本控制,墮化為數據化、工具化的存在。資本控制下的社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2]403,把人的自由變成了“沒有良心、公正和道德可言的經濟貿易活動”[2]403。

我國倡導高質量發展、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有助于調整資本力量的不當使用,提升人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最大程度幫助人民實現美滿生活追求的發展?!盵18]238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民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要求是其發展的目標和標準。因此,要復歸人的主體性就需要調整不適合智能技術發展的生產關系中的部分要素,就是由重視效率改為注重質量,追求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不單指經濟上的發展,而是各領域都要發展,是在保持合理增速基礎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方位全面發展。從勞動生產角度來看,效率就是通過縮短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時間來增加其使用價值的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這里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的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盵19]換言之,提升勞動生產力究其本質是勞動效率的提升。而一味地追求經濟高效率則是資本邏輯的重要特征之一。高質量發展則是一種優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致力于滿足人民所追求的美滿生活[20],也是建立在一系列指標上的高水平發展。其本質就是實現發展方式由重視效率轉為注重質量。概言之,“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18]239。

智能時代調整不適合智能技術發展的生產關系中的部分要素,追求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至上原則。人民至上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彰顯了人民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主體性。一方面,我們應該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發展智能技術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在智能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加入人的維度,使其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因為人越自由,就越能擺脫各種限制,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體現在發展成果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這不僅充分保障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彰顯了人的主體性,也將有利于實現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協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總體全面發展,進而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成為人類社會的時代主角和發展動力,同時,資本對智能技術的不當使用正在沖擊甚至動搖人的主體性,對該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和對策分析,有助于在智能技術的積極推動下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文章依據馬克思理論討論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缺失的顯著表現,挖掘其缺失的主要原因,提出智能時代復歸人的主體性的唯物史觀基礎和路徑。在理論上,鑒于文章篇幅問題,文章主要針對馬克思文本中的主體性內涵展開探討,在主體性概念史中豐富馬克思的主體性含義,探索高質量發展理念與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復歸之間的具體作用機制,這些可以成為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在實踐上,人類正在依賴智能技術進入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社會生產、生活空間,在弱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強人工智能尚在開拓的時代,開展智能技術的倫理規范和政策分析正當其時,據此可盡量警惕和規避強人工智能在未來可能對人的主體性造成的更大威脅。當前,一些國家和地區頒布了人工智能治理意見,中國也在2021年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這將有助于我國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體系,有助于人的主體性的彰顯。此外,我國陸續舉辦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國際會議,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這也將助推中國人工智能治理經驗走向世界,為關切人類自身生存這一永恒的問題獻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猜你喜歡
本質馬克思現實
馬克思像
關注本質 為理解而教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漫畫:現實背后(下)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童年的本質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