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刊視覺設計重構
——論新媒體對當代報刊版式設計的影響

2023-01-02 14:16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版型版式報刊

林 嵩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文化傳媒與法律學院,福建福清 350300)

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數字媒體技術也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與發展。曾著《數字化生存》的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學者尼葛洛龐帝表示,當今的世界已進入了藝術表現更為活潑、更具互動性的時期,人類將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新方式,來體驗和傳達多元的感官信號[1]。21世紀是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新媒體已然對作為傳統印刷媒體的報刊在存在與發展上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當下,新媒體特指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后依靠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媒體形態??偟膩碚f,新媒體包括了技術與藝術兩大層面,新媒體技術主要涉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還涉及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HTML5等技術。新媒體藝術則是主要依托通訊網絡、數字媒體、移動智能等前沿技術,充分融合民族和世界文明成果,充分融匯傳統和現代藝術內涵,形成“大雜燴”但又在垂直范疇具備相對獨立審美特征的傳媒藝術。新媒體從誕生之初,就天然地具有碎片化、數字化、跨時空、即時性、強互動等物理特點,除此之外,在藝術傳播實踐中,還顯現出主體平民化、語境娛樂化、內容定制化、渠道大眾化等特點,這些或從面上、或從里子重構著當代報刊版式設計。

從積極的意義層面上討論,“重構”是指從解構到建構的螺旋式上升的揚棄過程。眾所周知,新媒體的出現和日漸成熟對傳統媒體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力。與其如此,倒不如說新媒體是衡量紙媒深化市場運營的參照物。新媒體一方面推動淘汰媒介市場中落伍的報刊,另一方面也助力紙媒的報刊與時俱進。從報刊版式設計來看,“解構”是指新媒體傳播思維沖擊傳統報刊版式設計。當人類隨著高速發展的新媒體技術進入移動通信時代后,社交短視頻、手機交互頁面、沉浸式虛擬現實產品等新媒體產品,受到了媒體和普羅大眾的熱捧和喜愛。媒介的感知方式進入以視覺傳播為主的時代,受眾的審美趣味也趨向于互聯網思維模式。傳統報刊版式設計是以紙質媒介特性作為審美經驗,相比于新媒體,紙質的弱互動性則顯出平面媒介的渠道劣勢。而“建構”則是指在媒體融合大潮中報刊版式設計更要建置個性。不斷加速的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在不斷分散用戶的注意力,由于人們集中閱讀的時間減少,如何爭取人們碎片化時間的注意力,成為許多媒體和網絡社交平臺的運營策略。

新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和信息海量性,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完全失勢、快速消亡。因此,基于新媒體的物理特點和價值特性,以及新媒體與報刊視覺設計的時代關系,下面從新媒體的碎片化審美、泛娛樂語境、報網聯動思維、大數據浪潮4個角度,來探討新媒體對當代報刊版式設計在版型大小、排版風格、傳播形式、報道呈現方面的影響。

一、碎片化審美下當代報刊版型大小的精小化

碎片化,原有之義是指將一個完整的東西破碎成參差不齊的分散零塊,這個概念在藝術學、傳播學、社會學乃至經濟學等學術領域廣泛使用。有學者認為,在新媒體背景下藝術傳播呈現出碎片化的審美特征,具體來說即藝術的呈現形式多樣化、消費市場多元化、接受群體平民化、審美方式大眾化[2]。同理,如果把報刊版式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傳播實踐來觀照時,可以發現,不斷成長、發展的新媒體,漸漸培育了用戶新的思維習慣,培養起受眾新的接受模式,新媒體的碎片化導致人們審美感知呈現碎片化特點,當代報刊版式設計也開始嘗試“碎片化”,最為直觀的則是版型大小的精小化。

20世紀90年代,伴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報刊為了在單位面積內傳播更多信息,從而吸引投資、發布廣告,曾掀起了一股“開疆擴土”的浪潮,大多數報刊仍沿著大開版型的道路發展。傳統大開張版型的報刊從閱讀體驗上構建出一種厚重和權威的儀式感,但在宏大敘事解體、移動傳播的媒介環境中,這種儀式感與新媒體的后現代話語是相互抵觸的。事實上,中國報刊上也發生了將版型向更精小方向改變的成功個案。例如在20年前,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南方周末》就將版式寬度減少了5厘米,使長寬比更近似“黃金比例”,被業內、市場戲稱為“瘦報”?!笆萆怼焙蟮陌嫘透哂袛y帶的便捷性和翻頁的實用性,使用戶更容易閱讀、更愿意閱讀,如同翻看一本輕閱讀刊物。當然除了“瘦報”,一些以都市報為定位的報刊,如《南方都市報》等,從其創立開始,就采取了四開小報的版型。小版型報刊規格輕巧靈活,富有人性化特點,有利于用戶輕輕松松放入包中、口袋帶出家門,利用上班通勤、公園閑坐等碎片化時間閱讀新聞資訊。

國外的一些報刊也在探索“小報”規格進行調整轉型。2018年初,英國衛報傳媒集團(Guardian Media Group)重新設計了《衛報》(The Guardian)和《觀察家報》(The Observer),變成小版型的報刊,他們還將其產品設計理念與衛報的官方網站以及數字產品緊密聯系。衛報傳媒集團通過此次對版型大刀闊斧的調整,不僅讓新媒體及其思想滲透到了傳統報刊產業的運營模式以適應新媒體浪潮,而且轉向小報還能夠在印刷上面每年節省幾百萬英鎊的成本。當代報刊版式設計上除了變“小”以外,更重要的還在于“精”,衛報媒體集團在具體的版面安排上也比較追求細致。改頭換面后的《衛報》,其標題更加大方,配色方案更引人注目和充滿時尚氣息,圖片布局也更加大膽,如全新的折頁版塊“日刊”,G2“藝術與文化”版采用“泡沫”創意進行圖文布局。如此種種,皆旨在提高該媒體內容的可讀性。

碎片化可以存在于新媒體的各個維度,可以是內容、形式上的,也可以是時間、空間上的,或者是用戶注意力、受眾反饋狀態等。報刊版型的精小化,換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潛藏著碎片化的特征,這也將成為未來中國報刊版型變革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它調動了平面媒體在視覺設計上的創新活力,從而確保了報刊可以在未來的日常議程設置中博得廣大廣告主的關注,獲得一定的廣告收入和經濟來源;另一方面,網絡媒體因其信息存在方式的虛擬性,通過虛擬空間的無限擴張,深刻轉變了人們接觸和分享信息的方式,受眾的注意力成為了當代媒體爭搶的稀缺資源;紙質媒體由于其二維空間的有限性,往往需要對內容進行篩選、編排,迫使編輯將內容篇幅合理縮短并突出重點,這成為未來報刊版式設計改革的應有之義。

二、泛娛樂語境下當代報刊排版風格的去模式化

作為傳播學的四大先驅者之一,拉斯韋爾曾在1948年發表過一份影響巨大的研究文章——《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并從政治學視角指出大眾傳播的三大功能是環境監控、社會協調和文化傳承[3]。三大功能分別類似“哨所”“論壇”“學?!钡墓δ?。大約過了10年后,美國社會學家賴特在此基礎上補充增加了“娛樂”功能。這里的“娛樂”功能包含生理和心理雙重意義,而在新媒體背景下,經濟水平的提高為人們的感官娛樂提供了物質基礎,有閑時間的增加促使人們愈發追求精神需求。而后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媒介批評家尼爾·波茲曼面對著電視音像將逐步替代書寫語言的現狀,提出了“娛樂至死”的殘酷觀點[4],他認為大眾將會掉入膚淺的視覺消費陷阱中,無法自拔。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新媒體的泛娛樂傳播已成為行業共識。新媒體生態所帶來的視覺文化革命,媒體工作者要坦然接受、借鑒經驗,而非固步自封、排斥抵觸,娛樂不一定“至死”。新媒體的泛娛樂語境投射在報刊版式設計上,表達了后現代主義的視覺傳播理念,即消解神秘、分解結構、去中心化、提倡多元化、推崇大眾狂歡。中國報刊版式上的“神秘性”面紗從何而來呢?從歷史溯源,它或許和我國近現代報刊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有關。我國最早期的近代報刊是在當時政局風云波動的大背景下,由西方的傳教士們所創辦。自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幾次國內革命戰爭等,報刊發展過程幾乎都隨著我國的近代政局跌宕起伏。中國第一批辦報的“政治家”是改良派,梁啟超認為報刊具有“人民耳目”的功能。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新聞媒體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喉舌”地位和作用,使計劃經濟時代報刊政治宣傳屬性大于生活服務屬性。于是,中國報刊便披上了宏大史觀的神秘面紗,版式設計長期徘徊在一板一眼的局面。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報業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獲得了相對的經濟獨立性和市場運作的機遇,而且在新聞出版體制中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在定位和題材上催生了一批較受歡迎的晚報、都市報、黨報周末版。如今新媒體正蓬勃發展,從積極層面看泛娛樂語境下報刊再次“去神秘化”,不僅要求內容上落實“三貼近”原則,還要在圖文編排、圖形構成、圖案風格等版式設計方面掙脫禁錮、去模式化,充分釋放二維空間上的創造力,貼合用戶的審美趣味。

一方面,當代報刊版式設計要有效利用圖文結合原則,而且是廣泛意義上的。新媒體時代審美習慣充分驗證了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提出的重大論斷——世界正在進入圖像時代,人們更傾向于從圖像中輕松、直觀地獲取信息[5]。傳統報刊常是一篇長文占據一大塊版面,讀者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反觀新媒體對文字信息的處理更為靈動,或利用不受限制的頁面空間補充相關圖片;或適當加以不同的花邊、裝飾,使版面看起來更為生動活潑;或適度變換字體字號顏色,以達到提煉主題、強調主題之效;甚至還會制作動圖、插入視頻,讓用戶全面理解內容……因此,當代報刊版式設計要緊跟新媒體內容傳播趨勢,注重圖文結合,且從廣義上理解和把握圖像,不囿于單純的新聞照片。另一方面,在注意力經濟背景下,當代報刊版式設計要考慮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眼球?;ヂ摼W的“流量密碼”就是要占據用戶注意力,因此諸如“標題黨”等現象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實際上“標題黨”本身沒有對錯之分,關鍵在于如何合情合理、合乎時宜地使用這些“流量密碼”。一個版面除了文字和圖形元素外,還有欄、行、報頭、報眉、報花廣告以及留白等構成要素,版面要想獲取注意力,就要對各種細節進行最強戰力地排兵布陣,考慮不同結構的受眾群體,符合受眾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和審美習慣。在我國,《中國日報》《解放日報》《中國婦女報》等紙媒早已開始探索,也多次獲得報紙版面類的中國新聞獎。比如《解放日報》在專題報道“9·3大閱兵”時,選擇領導人重要講話“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作為主打標題,選擇領導人闡述的“人間正道”作為點睛之題,底下四分之一跨版鋪開閱兵現場高清大圖?!吨袊鴭D女報》2015年10月7日1至4版聚焦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主題,利用消息、評論等文字稿與圖解新聞相結合的方式,便于讀者全面掌握新聞背景。

放眼國際,許多海外報刊也在探索新的版式設計。以美國報業為例:有包圍型版式的報刊,如《亞特蘭大憲政報》《伊利時報》和《阿斯伯里帕克星期日新聞報》等,用了許多較小規格的圖片環繞在新聞主題周圍,別有一番新意;也有圖襯型版式的報刊,如《圣保羅先驅報》《懷俄明州論壇報》和《威奇塔雄鷹報》等,將圖片作為背景,正文和題目則浮在這幅底圖之上,接近于印刷海報和網絡頁面;還有錯位型版式的報刊,如《南卡羅來納州報》《每日新聞》和《阿克倫燈塔報》等,將圖片和文字在版面上錯位布局,用戶在瀏覽報刊版面時,有一種錯落有致的視覺節奏感,讓人眼前一亮;更有模塊型版式的報刊,如《弗吉尼亞領航報》《明尼阿波利斯論壇報》和《伯明翰新聞報》等,將文字和圖形陳列為有序的“方隊”,便于用戶在觀看報刊過程中迅速把握主要訊息[6]。

新媒體時代要想延續和提升報刊的生命力,就是要讓用戶在具有信息消費需要時,將報刊放入選項范圍。在保證內容質量水平的前提下,當代報刊版式設計創新需要改變傳統相對單一保守的排版模式,充分調度各種元素來優化報刊版面,獲得讀者的選擇。

三、報網聯動思維下當代報刊傳播形式的多元化

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曾在一次演講中擲地有聲地指出,未來,報刊不會走向滅亡,互聯網將使傳統報業“浴火重生”,信息時代將催生出擁有巨大市場的全新報業模式。默多克還預言,報刊將從新聞實體轉向新聞品牌,報刊的核心業務已經不在于且不能停留于傳統的平面印刷,而是應該賦予讀者優質的新聞與判斷。默多克是全球最大的媒體企業集團之一——新聞集團的掌門人,旗下擁有許多世界知名的傳播機構,包括《華爾街日報》《太陽報》《泰晤士報》等報刊,以及社交平臺聚友網(MySpace)、??怂剐侣劸W(Fox News)、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ritish Sky Broadcasting)等媒體,他對報業的認知具有一定的遠見。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將新媒體傳播形式融入當代報刊版式設計勢在必行。新聞從業者應該認清不同報刊的媒體個性,精準評估不同類型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發展趨勢,同時考究傳統報刊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異同關系,垂直化深耕不同版面的視覺傳達,以提升傳播效果。在當代報刊版式設計上,就出現了一些互聯網反作用于報刊,或者報刊聯動互聯網的前沿熱點現象。

所謂的“報網聯動”,是指報刊和互聯網依托其各自的媒介優勢,實現內容、用戶、渠道等資源的共享,通過通力協作共同搭建與受眾良性互動的信息平臺,從而使彼此的核心競爭力都得到顯著的提升[7]。在這一過程中,報刊要對自身的采編發業務模式進行相應革新,從而促進報刊傳播力有“質”的飛躍。跟傳統紙媒相比,互聯網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報刊憑借著實體的觸摸感、新聞的權威性、信息的集中性、保存的便利性等因素,延續著它的存在,部分讀者依然保留通過報刊閱讀新聞、獲取資訊的習慣。當紙質媒體與互聯網展開新舊媒體的反復較量時,也在加速報刊與互聯網的融合,最終達到共生狀態。所謂變則通、通則久,新媒體時代,報刊的概念已經不再僅僅指一個傳統的、二維的紙質媒體,而是以報刊為旗艦母體,以PC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為兩翼,以其它新興的乃至未來可能出現的媒介為生力軍的融媒體傳播體系,也就是說,當代報刊已變成一個綜合性的、多功能的、數字化的傳播平臺。

過去的報刊讀者可曾想過,手機還能跟報刊進行趣味互動?當人們用一部手機掃描報刊上的QR碼時,就可以觀看鏈接的新聞視頻等新媒體產品。這幾年來,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實現報刊與網絡的聯動已成為一種潮流。近幾年的全國兩會報道顯然已經成為新聞傳播機構展示媒體融合成果的競技舞臺,例如在2018年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許多主流媒體就將新聞報道與增強現實技術結合起來,像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騰訊公司就合作開發了一款“AR閱讀器”,用戶只要使用智能手機上的AR掃描應用,掃一掃報紙版面上的特定圖像,就能夠實現圖像和文本幾近逼真地立體顯示在手機屏幕上。此外,《江西日報》在2019年世界VR產業大會期間亮相了全國首張AR直播報紙,讀者只要利用“江西新聞”APP上的AR掃描功能,對準報紙上的主會場照片,這張照片就會浮現出該報直播團隊從現場傳回的大會實時播報畫面。此次創新的關鍵就是在AR平臺上首次導入直播流,實現了“報紙+AR+直播”的多維融合,打通不同的媒介技術實現打開報紙看直播,讓版式設計為融媒體傳播服務,由此在虛擬維度上使報紙充當電子屏幕的角色,奇幻又富有互動趣味。

當然,報刊與新媒體的融合不能只是停歇在物理表層,不能只是盲目、蠻橫地相加?!皥罂?AR”的創新嘗試讓用戶可以在報刊上觀看視頻、互動投票、參與抽獎、電商消費,不過這僅僅是工具功能的變化,沒有涉及媒介的本質特征?!皥罂?”的核心法則是完善報刊的傳播渠道及其傳播模式,以服務于更為良好的內容生產,構建報刊與用戶的良性互動關系。伴隨新媒體技術的演進與革新,人機交互的固有形式、邊界和載體被不斷打破,報網聯動將在沉浸式、交互性、視聽化等方面不斷探索。

四、大數據浪潮下當代報刊報道呈現的數據化

新聞報道樣式從對數字或數據信息的處理與呈現方式來看,主要有“精確新聞”和“數據新聞”兩種理念和形態?!熬_新聞”早已開發成熟,是指在新聞報道中使用數字或示意圖表來體現文章的關鍵性信息或補充性信息,給人以精當、直接、可觀的閱讀體驗;“數據新聞”是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聞采集模式。在世界范圍內,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前面提過的英國《衛報》等海外媒體,都在數據新聞的開發、采集、編輯和制作等方面有著非常成熟的操作機制。

當然,用數據說話,不僅可以理解為新聞報道從文字到可視化圖表的轉換,而且最大程度地促進了“數據”為報刊報道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從行業生產上看,幾乎所有的產業領域都把數據挖掘當作無法忽略的職能構成。在未來,大數據昭示著新的生產和消費增長浪潮,而數據化的新聞生產也應該在每一個新聞媒體中得到充分重視。大數據技術具有搜索、篩選、過濾、集合、分析、處理用戶反饋行為信息的功能,新聞媒體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充分了解大眾的態度,這不僅僅有利于報刊在新媒體環境下,繼續維持和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和權威,也有利于主流媒體為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反映網絡上的社情民意,促進政策方針的有效出臺[8]。

其次,從技術層面上看,不管是主流媒體還是商業媒體、傳統報刊媒體或者廣播電視媒體,近年來都與專業的數據可視化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如今的市場上,涌現出五花八門的數據新聞創作工具,而且可操作性較高,功能也比較完善和成熟。不論是從傳統的圖示、表格、輿圖等類型,還是網感強烈、時尚潮流的“文字云”數據呈現,用戶只要依賴這些功能強大的數據新聞編輯軟件,都能夠及時生成想要的可視化效果。例如將文本詞頻數據可視化的“圖悅”“Wordle”,再如能制造交互數據信息地圖的“CartoDB”,以及可以幫助制作具有一定交互性數據圖表的“xDatainsight”“Google Fusion Tables”“infogr.am”,等等,新聞可視化成為了大數據浪潮中的一大旨趣。當然,數據新聞本身也伴隨著技術進步不斷向前發展。例如翻看下10年前英國《衛報》所生產的數據新聞,文字在數據新聞報道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圖表的形式也比較單一,數據基本還是以數字形式呈現。而近幾年,氣泡圖、散點圖等數據圖表陸續出現;再如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13年推出了以時間軸、數據地圖為圖示的融媒體新聞報道引發用戶反響,這些在表達時間順序、描述分布情況等信息上發揮了巨大優勢,如今成為許多媒體的報道常態。

再次,從數據來源上看,不少官方機構與商業組織也在統計、挖掘和分析宏觀數據、微觀數據、群組輿論。比如世界上最具權威性宏觀數據來源之一的“世界銀行”,在其網站data.worldbank.org.cn上,為主流媒體提供了可以使用的大數據信息。實際上,世界銀行整合挖掘了其成員國的官方數據庫,以便在給自身的金融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的同時,也為其近200個成員國的市場經濟提供數據參考。在微觀數據分析層面,專業的數據庫則有如Integrated Public Use Microdata Series(IPUMS),是基于個體作普查的人口數據庫,樣本數量達到近7億人。

總的來說,當代報刊視覺設計的重構,離不開互聯網作為推手。新媒體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在不斷引領新媒體消費市場、文化創意產業、傳媒經濟的變革。相比于傳統“廣播”屬性的媒介,新媒體以其碎片化審美、泛娛樂體驗、多元化分發、數據化呈現、跨平臺分享、即時性互動、扁平化風格、個性化定制等藝術傳播優勢,越發占據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成為搶占輿論高地的最佳媒介類型。面對媒體融合的現實環境,當代報刊版式設計只有融入新媒體進行視覺設計的重構,報刊才能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謀求更大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版型版式報刊
背帶褲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五分銅幣連環混配現象研究
中國百強報刊
百強報刊
市州報特刊版式創新芻議
浪漫剪裁
澳門早中期樣鈔版式研究
“永安五銖”的版式及分類研究
在“門”字內加字可以組成新的字,試著填填下面的空吧!
東西方服裝版型的共性與區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