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特色在鄉村民宿設計中的運用研究

2023-01-04 15:50熊清華胡弘清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民宿特色旅游

熊清華,胡弘清

(1.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2.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新興旅游業態的蓬勃興起,“民宿”成為人們出行居住的首要選擇,以地域文化特色為基礎的鄉村民宿,更是成為一種重要的旅游景觀。其所包含的當地地域文化特色與自然景觀,不僅讓人感受到溫馨質樸的人文關懷,體驗到更為純正的風俗文化,且對地方文化傳承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它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更是一件具有當地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品,極大地提高了民宿建筑的藝術感染力。此外,“民宿”在經濟上實惠,景觀體驗上豐富,生活上接地氣,情感上親切,在吃住行等各方面能喚醒兒時記憶,是可以尋找鄉愁的好地方,提升了民宿品質,打造了民宿品牌,真正實現了“此心安處是民宿”的設計夢想。

一、發展鄉村民宿的現實需求及現實意義

(一)鄉村振興的實施與美麗鄉村的建設為民宿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鄉村振興示范帶為核心,通過鞏固農業產業基礎、培育重點產業和探索新型模式統籌規劃產業發展,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成為都市近郊鄉村振興樣板區。既可集聚自身優勢,又可突出地方特色,多方共建共享共同打造美麗鄉村連綿帶和示范帶。在此背景下,鄉村民居與鄉村環境得到全面改善,特別是產生了一批數量多、環境美及質量優的鄉村閑置房為發展旅游民宿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

(二)后疫情時代對原生態與健康生活的向往成為民宿產業市場的主流需求

疫情過后我國健康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并催生大眾健康消費意識,尤其人民的健康消費意識覺醒與提升。旅游產業不斷發展改革也必將促進民宿產業轉型升級,市場需求的疫后旅游市場報復性消費需求強烈,生態康養型旅游產品將加速搶占市場。為此,旅游業回歸游憩本質,前所未有的重視生態本身,戶外游憩、休閑娛樂、健康養生以及田園康居等民宿產品必將成為市場主流。不難發現,旅游民宿以其原始生態環境和慢節奏生活優勢,成為疫后養身、養心和養神首選,市場潛力巨大。

(三)休閑時代催生民宿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國務院頒布的旅游休閑相關政策提出,我國公共假期有115天(雙休日104天),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支持文化旅游產業恢復振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表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機關企事業單位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促進職工的勞逸結合。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旅游人群劇增,市場需求增長,個性化與深度化的旅游需求使民宿產業發展擁有了更大的市場基礎。

(四)發展鄉村民宿能夠凸顯當地文化自信

特色鄉村旅游,發展民俗文化。民宿的發展,需要不斷汲取當地歷史、文化和民俗,不斷啟發文化創意理念。在特色民宿發展的過程中,既凸顯本地文化特色,又展現對本地文化的自信。使本地文化的精髓打動游客,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播。

二、地域文化特色在鄉村民宿設計應用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鄉村民宿興起的推動力不足且群品牌發展欠佳

我國鄉村旅游基本停留在以食宿為主的初始階段,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大多數農家樂經營項目僅限于吃飯和住宿等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質化嚴重,對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夠,缺乏以獨特的鄉村民俗文化為靈魂的人文旅游,因鄉村旅游發展的落后,對鄉村民宿興起的推動力不足[2]。民宿發展中,大多是家庭式,規模小,形不成氣候,并在水電、道路、網絡、停車場、消防設施、安全監管系統以及社會服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一個小的民宿無法全部完善。若想把特色民宿事業長久地發展下去,必定是要盈利的。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宿也會相應地產生淡季和旺季,要考慮不同時段民宿的發展,不能只在旺季短暫的盈利,其他時間卻持續虧本。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除非民宿僅作為一種個人愛好,否則遲早會因為資金的短缺而退出市場。

(二)鄉村民宿發展風格雜亂,地域文化不突出

鄉村民宿的設計,要充分融入地方特色,體現自身特色,不然容易陷入“同質化”。如果民宿在發展時,一味地融入全部特色,不加選擇,其風格就會雜糅模糊,并且易被復制,后期隨著資本的注入,規?;瘡椭?,“特色”就不再特色,反而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人民的生活理念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發生了轉變。面對祖國的大好山河,人們更愿意背上行囊,踏上旅途,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特色旅游經濟的發展。面對越來越多的旅游,人們的食宿成了一大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衍生出了早期的民宿—“農家樂”。因為沒有一定的量化標準,這一類民宿存在著功能設置同質化嚴重,體驗感較差,很少因地制宜地進行環境設計等問題。

民宿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特有的文化體現,應通過深挖本土特色文化,營造放松氛圍來體現。而我國民宿大多停留在傳統家庭旅館或者招待所階段,沒有娛樂的空間,缺乏民族文化的顯現,難以形成交流與互動,體驗感較差,無法讓游客身心放松。

(三)因地制宜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缺乏,優質體驗不突出

民宿的建筑形式只有包含了特色的文化內涵,民宿才具有生命力的象征,民宿的形式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民宿的空間布局只有包含了“起因、經過、高潮、結局”敘事性的陳述結構,并經過時間的沉淀和精神價值的提高,才能成為富有文化底蘊的民宿建筑。然而,有些地方的鄉村民宿建設過度效仿城市中的酒店賓館等建筑形式,忽略了室內外的文化匹配度,未能很好地利用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未將當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設計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使入住者體驗較差。

一般而言,大部分新型鄉村民宿都是在原有鄉村民宅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破壞。但一些地方在鄉村民宿建設中,忽略了當地文化內涵與生態環境,沒能較好地利用原有的鄉村民宅和周圍自然環境,盲目進行改造和擴建,在建筑設計中沒能有效融入地域性特征,缺乏創新性。鄉村民宿這一區域文化載體功能難以凸顯出來,使鄉村民宿的建筑設計理念出現一些偏差,鄉村原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違背了鄉村振興發展的總原則和初衷,也導致民宿的優質體驗不夠突出[3]。

民宿的設計理念在于增加“地方認同感”。人們長期生活或工作在這一個地方,與這個地方的人和物發生各種聯系,便會相互影響,甚至賦予對方某種意義。從“地方認同感”理論來看,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吸引未來人口居住的根本在于建立“地方認同感”?;谠摾砟?,無論是設計還是經營方面,都應將民宿打造成一個能充分聚集地域優勢文化的展示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對當地文化的展示越豐富越好。這是民宿設計的根本理念,即不斷強化“地方認同感”,讓地域文化價值提升民宿本身價值[4]。

三、加強地域文化特色在鄉村民宿設計中應用的建議

(一)科學規劃,精準施策,塑造地域文化特色民宿品牌

1.優化科學布局,持續加大引導和規范

依托規劃指導,統籌考慮全域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區域交通以及旅游產業等情況,對鄉村民宿發展進行科學布局,確定優先發展和重點發展區域,明確各區域的發展主題和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民宿集聚區。還應發揮規劃的前瞻性和整體性作用,合理規劃民宿圈分布,優化全域民宿布局,全面提升鄉村民宿的整體水平[5]。

民宿在對“促進周邊農村勞動力”、“美麗鄉村建設”、“知識青年返鄉創業”和“農村閑置資源浪費”等多方面問題都可提供解決方案,使當地居民增加收益,且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發展民宿是大勢所趨。堅持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各方參與”的原則,構建不同規模、形式及經營方式的市場主體,實現統籌建設一盤棋將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引導各地民宿建設科學發展,切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特色,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做出特色,共同推動特色民宿業發展。

2.塑造民宿品牌,持續加大宣傳和推廣

“一宿一格”的特色規劃,是消費者喜愛民宿產品的動力。整合民宿資源,對鄉村旅游民宿實施民宿精品化工程,開發獨具特色的鄉村民宿產品與文創商品,對鄉村文化記憶進行巧妙重現,傳承鄉村傳統文化,塑造地域文化民宿品牌,實現“民宿+”,有利于提升民宿整體形象,為游客打造全方位旅游體驗,助推全域旅游提檔升級。

民宿作為新的旅游產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應將民宿產品納入旅游宣傳大局中,共同推動,并注重文化宣傳和形象塑造。因地制宜地發展民宿,在統一規劃、統一宣傳、統一推介的同時,做到文化展示的豐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宿品牌。要創新營銷模式,通過新媒體的運用、利用“網紅”的力量,講述地方特色文化故事、展示入住環境,體驗等方式,擴大社會影響力。還應規劃特色民宿旅居線路,將精品民宿與周邊景區旅游特色相融合,打造精品旅居線路,提升民宿的知名度、影響力和消費帶動力,實現旅游業與實體經濟的合作共贏。

3.強化政策保障,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和創新

及時出臺相關幫扶政策,提供扶助資金支持,解決發展困難。加強對民宿發展的規劃指導,提供相關的優惠扶持政策,抓好落地落實。如建立有效激勵機制,與銀行合作等形式鼓勵有條件的農戶發展民宿;不斷探索符合市場需求的運營機制;民宿的核心在于運營,因地制宜的運營模式可以更好地突出當地特色。合理協調發展,積極破解民宿辦證難題,創設扶持通道,簡化審批手續,推進精品民宿持續健康發展[6]。

(二)創意設計,培植地域文化,彰顯鄉村民宿特色風格

特色鄉村民宿是“溫度的住宿環境、靈魂的休憩場所和情感的理想寄托”,要堅持特色化、創意化的原則,用“民宿+”的思路逐步延伸產業鏈,用文化創意助燃民宿經濟,彰顯獨特的鄉村民宿特色風格。

1.民宿空間設計與鄉土文化生活相融合

民宿是地方特色文化對外展示宣傳的有效方式,是文化自信的舞臺。通過民宿的環境空間設計,融入當地特色、歷史傳說與特色產業等地方文化,讓游客在休息過程中,感受當地文化。為了體現地方特色文化,在民宿的設計上,可采用內嵌庭院,混搭設計和連續設計這三種形式。

通過“內嵌庭院”的設計,民宿的室內空間在完全保留原有建筑形態上,仍有歷史和時間的痕跡,并與建筑環境融為一體。但這種設計形式采用的是“添加”原則,即在原有空間內添加新的設計內容,使用的材料也多為現代材料,如石膏板、輕鋼龍骨和復合地板等。因此,內外部環境之間的完整性較差,如果銜接不好,會使內外設計風格斷層,造成視覺感上的沖突增強,難以引發住宿者對鄉土文化的共鳴?;齑钤O計將原有的建筑結構進行分解和重組,保留原有的部分結構,然后根據視覺上的需要,用現代材料替代部分構件,在空間格局上進行重新設計。這種設計形式同時使用了“加法”和“減法”。由于室內外邊界的弱化,易實現室內空間與室外環境的和諧感。但因原有建筑結構的改變,建筑的完整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在與當地環境的適配度上,如果現代材料運用過多,就會造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困境。如果過多保留原始建筑,則又會過于鄉土化,旅客在體驗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不適。而連續設計則融合了前兩種設計的優點,既保留了當地獨特的建筑風格,又在室內風格上,延續了當地特色,帶給旅客舒適的體驗感。連續設計不是對原有建筑的改造,是從一開始就對建筑空間進行整體規劃,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也注重游客的體驗感與獲得感,并在空間格局方面更適合現代生活的需求。

民宿空間設計應與當地人民生活相貼合。民宿來源于民居,富有生活氣息,又帶有當地鄉土特色,貼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民宿主人熱愛生活,樂于分享,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生活日常,引人入勝。這是民宿的典型特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與生命力所在,更是民宿與其他業態的最大區別。

2.民宿景觀設計與生態環境相融合

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和自然生態環境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力量,也是鄉村旅游的主要對象,是鄉村民宿發展的基礎。在民宿景觀設計中,要加強民宿景觀設計與生態環境保護相融合。保護村落生態,村落是民宿發展的載體和依托,極具特色的村落景觀是發展民宿的必要條件,鄉村根據其區位和地理條件的不同,鄉村發展狀況也各不相同,直接造就了風格迥異的鄉村景觀,保護村落生態環境是民宿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要嚴格保護民宿區域內水體資源,保護水質,保證人民的生活生產用水。嚴格保護農業用地,嚴禁借民宿建設為由,違法占用耕地,破壞生產秩序。嚴格保護民宿區域內的林地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不引用外來入侵生物,避免對當地生態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3.民宿景觀設計與景觀風貌管控相融合

民宿設計的色彩基調要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內涵的建筑色彩。如隨州市“千年銀杏谷”民宿在建筑設計中,以“明快、淡雅、活潑、和諧”為原則,與周邊自然色彩基調相協調,合理運用人工色予以搭配和補充,吸取傳統湖北民居建筑中常出現的黑、白與灰色,且與當地“銀杏”特色結合,通過主色基調、輔助色和點綴色的合理搭配,突出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或對比,形成層次豐富、統一和諧的民宿色彩基調,充分體現即具有傳統湖北民居特色,又不失當地“銀杏”文化特色的民宿。

民宿的建筑特色要與自然環境基質相融合,體現鄉村居住空間的地域特色。隨州“千年銀杏谷”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悶熱,鄉居應滿足通風、散熱、保暖以及避雨方面特殊要求,如墻體外立面采用灰色方磚,配有毛筆黑白插畫,墻體屋檐有獸頭尖翹角,房屋內空較高,朝南開窗等。設計上要多方位考慮,要與自然環境相融合,體現“銀杏谷”鄉居建筑地域特色。

民宿的建筑輪廓線與自然地貌合理融合,體現鄉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征。隨州“千年銀杏谷”傳統村落輪廓線是聚落空間與自然地貌有機結合和自然生長形成的,像是一首優美的協奏曲,體現了鄉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征。鄉村民宿建筑設計中,要與自然山水輪廓線相協調,形成景觀層次豐富、韻律優美,節奏感強的建筑輪廓線。

(三)增加“地方認同感”,突出優質體驗

1.利用生態景觀風貌,增加“環境認同感”

利用比較充足的陽光、植物、土壤和水體等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相結合,創造出優美、自然與富有層次而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生態景觀風貌。在鄉村民宿景觀設計中,應以人為本,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使之與人文景觀相協調。在景觀打造上,注重植物種類與層次的搭配,并和水體景觀的營建來構建鄉野田園景觀,達到美化、香化和彩化的目的,創造出優美、自然與景色宜人而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民宿景觀環境風貌,增加游客的“環境認同感”。

2.活用文化傳統,增加“文化認同感”

文脈的延伸是傳統村落文化復興與再造的關鍵,加強對傳統村落的生態文化、農耕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等挖掘與利用,將傳統的村落文化植入到民宿的生活體驗中,將鄉村特色文化元素充分植入到民宿設計建造和管理服務中,著重創新創意,突出文化品位和鄉愁情懷,融入個性化感人化設計,通過細節來提升品質,打造具有景觀美學和文化內涵的精品旅游民宿。在室內用品擺設和室外飾品布置中體現品位與“情調”,做到人居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彰顯文化特色亮點,讓游客有體驗、有記憶、有回味,讓村民和游客對村落的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認同,增加民宿的“文化認同感”。

3.堅持“六化”標準,增加“品牌認同感”

借助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機遇,全面盤活閑置房屋和資源,按照標準化、特色化、集群化、品質化、智慧化以及生活化的建設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塑造特色民宿品牌,以文創融入、業態重構、品牌塑造和農業附加值提升等方式構建特色的民宿產業體系,增加“品牌認同感”。按照“標準化”要求,科學界定旅游民宿內涵,明確旅游民宿的審批流程、建設標準、評定標準和經營管理制度標準,完善監管機制,強化旅游民宿行業管理;按照“特色化”要求,尊重和體現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合理地利用體現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氛圍;按照“集聚化”要求,通過群聚內的成員彼此間相互合作,達到提升整個民宿聚集區競爭力的效果;按照“精品化”要求,依托優美的山水田園環境,營造民宿外部景觀,豐富民宿文化內涵,提升民宿服務設施,提高民宿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高起點、高品質建設精品民宿;按照“智慧化”要求,推進民宿平臺建設智慧化、管理智慧化、配套服務智慧化和市場營銷智慧化,對外建立整體印象,打造民宿品牌;按照“生活化”要求,突破傳統的住宿功能,圍繞營造健康快樂生活理念,以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民俗文化策劃旅游產品,讓旅游者體驗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與濃厚的人情味,營造美的生活空間,形成特色化和生活化的民宿體驗產品,提升民宿業服務品質和核心競爭力。

猜你喜歡
民宿特色旅游
孿生院子民宿
東胡林民宿
特色種植促增收
你是民宿達人嗎
旅游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抓普及、促提高、創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