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運動護理在偏癱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2023-01-06 09:47黃雪蘭
醫藥前沿 2022年27期
關鍵詞:下肢血栓血流

黃雪蘭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護理部 廣東 佛山 528100)

腦梗死主要是因為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所引起的疾病,發病時無癥狀,發病較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現,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的主要因素,所以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腦梗死患者在治療后,經常會出現偏癱,患者長期臥床下,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1]。腦梗死恢復困難,與患者病情變化、身體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相關。腦梗死患者容易偏癱,偏癱患者臥床所需時間較長,雙下肢鍛煉不足,血流量小,易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部分研究表示,早期運動護理通過被動鍛煉與主動鍛煉相結合的方式,可有效預防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2]。本文旨在探討早期運動護理為偏癱腦梗死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應用及其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 月—12月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收治的66 例偏癱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3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與腦梗死診斷標準吻合;②全部患者神志均清除,體征穩定,病情2 d 內未見進展,均是首次發??;③全部患者均是初次發病,均經頭顱CT檢查,患者與家屬簽署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①伴有腦腫瘤、腦外傷等疾病者;②腎功能不全者;③研究期間再次腦梗死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抬高床頭,保持角度30°,囑咐患者開展簡單活動,幫患者翻身、拍背,隨時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向醫生反饋。為患者提供營養神經支持、穩定斑塊,對腦循環進行改善,科學對血糖血壓進行控制。每隔2 h 幫其拍背翻身1 次,指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為患者做好健康宣傳教育。

觀察組給予早期運動護理:(1)創建監控體系。建立全面的監控體系,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小組成員對下肢深靜脈血相關知識做好培訓與考核。責任護士每日評估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后上報主管護師,主管護師匯總分析存在的問題,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接著由護士長對所制定的方案做好改進。(2)被動活動。①幫患者適度從左右翻身,翻身時將肢體運動帶動。②幫患者制定下肢彎曲與伸張活動,在家屬的幫助下進行下方與抬升運動,等肌力有所恢復后指導患者在床上開展上肢體活動,等患者下床實施床邊活動[3-4]。③護理過程中,護士各項動作應輕緩,隨時觀察患者反應,調節肢體運動,給予患者精神關懷。④用枕頭墊高患者腳后跟30°,將其雙下肢抬高,促進雙下肢血液回流。護士指導患者家屬對足踝位置進行活動,被動伸屈旋轉和運動,頻率15 次/min,每次3 min,早晚各1 次[5-6]。⑤護士幫患者按摩下肢肌群,如:股二頭肌,從遠心端至近心端順序按摩,每次15 min,早晚各1 次。⑥被動活動患者雙側膝關節,對膝關節進行伸屈,15 次/min,每次3 min,早晚各1 次。⑦患者麻醉效果消失后,護士幫其翻身,每2 h 幫患者翻1 次身[7-8]。⑧肢體按摩:入院后,指導幫助患者用揉捏等方式從近到遠的順序幫助患者按摩股四頭肌腓腸肌等,放松患者全身。結合針刺療法,放松患者肌肉,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速肢體功能恢復。(3)主動活動。意識清晰的患者,鼓勵患者主動活動,先深呼吸15 次,再對肌肉進行收縮訓練,主要訓練腓腸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維持肌肉收縮狀態,放松5 s,反復進行,共30 次。踝關節屈曲、內外翻運動,20 次/min[9-10]?;颊唧w征得到改善意識清醒時,醫生護士應指導患者開展膝關節屈伸鍛煉,頻率20 次/min,重復20 ~25 次。幫助患者對髖關節、膝關節屈伸、內收外展,各項動作均進行30 次,頻率是20 次/min。指導患者收縮訓練臀大肌、股四頭肌,確保每次收縮動脈在5 s 之上,后放松5 s,每個動作重復25 次[11-12]。所有訓練全部需在經同一標準培訓的護士協助下完成,運動時每日早上、上午、下午、睡前,維持患肢溫暖,室內溫度處在26 ℃,直到出院,持續時間2 ~3 周。指導患者科學想象肢體運動,在家屬與護士的幫助下,從腳踝開始,緩慢將肌力提高,健側肢體為患側予以科學輔助,下肢抬高后,練習屈伸,等其患側肌力恢復后,科學對腳踝伸展、跖屈訓練。跖屈運動期間,足尖向下,脛骨前肌伸長放松,持續5 ~10 s[13-15]。開展背伸運動,腳朝頭部,脛骨前肌收縮變短,伸長放松小腿三角肌,堅持5 ~10 s。實施環繞運動,每組有外翻、背伸,運動期間按摩腳踝以踝關節為中心,50 ~80 組/d?;颊呦麓不顒訒r,護士從旁邊給予患者幫助,幫其對下肢進行鍛煉,指導患者深呼吸,鍛煉10 次后接著對踝關節內外翻進行鍛煉,重復20 次,后鍛煉股二頭肌、臀大肌收縮鍛煉,按患者的耐受度為宜。3 個月后,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對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估,總分20 分,分值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是反比。用簡化Fugl-Meyer 評價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對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步行運動功能越佳。②記錄所有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檢查數值,包括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③術前術后,早晨在患者空腹情況下采集其靜脈血,測定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測定指標包含:纖溶指標D 二聚體(index D dimer, D-D)、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用酶聯免疫法測定患者上述指標,測定儀器是國產普朗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型號:PUN-2048B)④計算比較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⑤觀察患者與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主要從護理技能、護患溝通、服務態度3方面評價,每項均100 分,分值越高則越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NIHSS 與FMA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NIHSS 與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 與FMA 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NIHSS 與FMA 評分比較( ± s,分)

FMA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3 10.27±1.44 4.43±1.28 6.37±3.44 14.25±3.25對照組 33 9.86±1.55 5.39±1.63 6.46±3.27 10.24±3.47 t 1.113 2.661 0.109 4.845 P 0.135 0.005 0.457 <0.001組別 例數NIHSS

2.2 兩組股靜脈血流速度變化狀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股靜脈血流速度變化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股靜脈血流速度變化狀況比較( ± s, cm/s)

表2 兩組股靜脈血流速度變化狀況比較( ± s, cm/s)

血流平均速度護理前 護理后14 d 護理前 護理后14 d觀察組 33 20.27±3.81 24.69±5.31 15.27±3.18 17.64±3.45對照組 33 20.39±3.25 22.25±4.71 15.38±3.14 16.12±2.68 t 0.138 1.975 0.141 1.999 P 0.445 0.026 0.444 0.025組別 例數股靜脈血流峰速度

2.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護理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D-D 水平高于對照組,aPTT、PT 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 s)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 s)

aPTT/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3 0.18±0.09 1.07±0.05 30.18±3.95 38.13±3.65對照組 33 0.19±0.10 0.13±0.05 30.62±3.94 32.68±6.11 t 0.427 76.366 0.453 4.399 P 0.335 <0.001 0.326 <0.001組別 例數D-D/(mg?L-1)PT/s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3 13.28±1.15 17.22±1.52對照組 33 13.31±1.13 14.25±2.10 t 0.107 6.581 P 0.458 <0.001組別 例數

2.4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 s,分)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技能 護患溝通 服務態度觀察組 33 81.56±5.63 85.63±5.18 82.96±6.78對照組 33 71.89±9.63 69.87±10.03 71.89±9.68 t 4.980 8.020 5.381 P<0.001 <0.001 <0.001

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血液凝結于下肢深靜脈,致使靜脈回流受阻的疾病。靜脈回流是經肌肉收縮實現,雙下肢開展膝蓋伸縮運動時,會加速雙下肢血液循環,肥腸肌靜脈血液速度會變快,深靜脈回心血量會增加,能夠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16]。

早期運動護理是在患者意識不清晰的狀態下被動對其運動,并對患者與家屬進行指導,有利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17]。墊高腳后跟后患者遠心端所處位置比心臟高,依據患者血流速度,科學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通過按摩下肢肌群,可維持靜脈回流的暢通,加速靜脈血液回流,減少血液的瘀滯,能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出現?;颊咭庾R清晰時,囑咐其主動運動,囑咐家屬做好督促與監督,科學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快于對照組,纖溶指標D 二聚體(D-D)、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高于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屈美清[18]學者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早期運動護理的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4.16%,給予常規護理的參照組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00%。實驗組患者靜脈血流平均速度,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顯著優于參照組患者。本文結果與之基本一致,充分說明早期運動護理的作用。早期運動干預對下肢靜脈血流的改善效果顯著,早期運動有助于患者血液循環的改善,能夠盡快建立神經軸突突觸和神經側支循環間的關系,重新建立大腦半球功能代償,減輕神經功能的缺損。早期為患者做好運動干預,可有效促使下肢靜脈回流,使動脈血流速度迅速提高,充分排空淤血。早期康復運動的實施還可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以免血液過度黏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

綜上所述,給予偏癱腦梗死患者早期運動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優化凝血指標,值得臨床應用。

猜你喜歡
下肢血栓血流
防栓八段操 讓你遠離深靜脈血栓
中西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研究進展
超微血流與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腎臟病腎血流灌注中的應用
血栓會自己消除么? 記住一個字,血栓不上身!
準媽媽要重視下肢靜脈曲張的預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BD BACTEC 9120血培養儀聯合血清降鈣素原在血流感染診斷中的應用
微創旋切術治療182例下肢靜脈曲張的術后護理
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研究進展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支架術后再狹窄的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