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把握歷史自信的現實依據、理論內涵與未來指向

2023-01-09 19:37王學斌
關鍵詞: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歷史

王學斌

在2021 年11 月11 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黨要“堅定歷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這次全會《決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信”。①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人民日報》2022年1月2日,第1版。之后“歷史自信”這一論斷被不斷提及與強調,如2021 年12 月27 日至28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致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天下為公,人間正道,這是我們黨具有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歷史自信,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歷史自信?!雹诹暯剑骸吨泄仓醒胝尉终匍_專題民主生活會強調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 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斗爭精神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12月29日,第1版。2022 年1月11 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斗爭精神”③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2年1月12日,第1版。。2022 年3 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再次明確強調“著眼堅定歷史自信,堅持不懈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常修課”。④《中辦印發〈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人民日報》2022年3月22日,第1版??梢姟皻v史自信”是黨中央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論斷和理論命題,值得深入領會。

“歷史自信”的提出,須緊扣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現實語境,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深邃把握后的結論。該論斷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時空意義和文明價值。綜觀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筆者以為尚需從該命題所提出的現實依據、蘊含的理論內涵和昭示的未來指向三方面更為深入地研討。

一、歷史自信的四重現實。/ 依據

毫無疑問,首須講清楚一個問題,即為什么要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鄭重提出“歷史自信”。概而言之,唯,有歷經百年的光陰,方能將這種自信孕育而成,也唯有貫穿百年的求索,方能將這種自信和盤托出,其間蘊含著四重深沉的現實依據。

首先,中國共產黨傳承了中華文明深邃的歷史精神。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記錄與探究歷史是人類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徑??梢哉f,歷史是一種經驗,是一個生命。既是生命,自然不能被攔腰截斷,我們不能宣稱今天、明天與昨天毫無關聯。畢竟一個人的生命,是從出生之日算起,于春夏秋冬循環往復中成長發展的。一個國家和民族,亦當作如是觀,其演進軌跡乃至文明根性唯有在綿延不絕的時間線索與空間累積中,才能逐漸成為歷史,且滋養當下和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雹倭暯剑骸吨轮袊鐣茖W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人民日報》2019年1月4日,第 1 版。進而申言,中華民族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歷史的民族”,特別重視對自身歷史的傳承與借鑒,具有濃厚深沉的歷史意識。所謂歷史意識,即人類在綿延的歷史過程中,將自身的存在依賴于歷史,且自身受到歷史委托的一種自覺,并在這一過程中追問人類存在的意義,甚至追問歷史過程中本身的意義。②[日]川勝義雄著,李天蛟譯:《中國人的歷史意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頁。作者川勝義雄特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之歷史觀為例,認為古代中國人已具有“以‘道’的形而上學為基礎的歷史意識,以及是人類世界得以存在的‘禮’的秩序意識……‘道’與‘禮’的關系問題,在其后的中國哲學史上一直都是有關世界觀的重大話題”。

愈是久遠厚重的歷史積淀,愈能激發強烈高遠的歷史意識。中國歷史的特質,一來持久,從未斷裂;二來變化,流動不居。所以我們歷代前賢討論本國史,都善于在持久中觸摸其變化的脈搏,在變化中緊盯其持久的痕跡。易言之,貴在“求其久”,重在“察其變”。因此西漢史家司馬遷撰寫巨著《史記》,便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懸結為心中至高之目標。自此歷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編修前朝之史,二千多年來前后接力,終形成蔚為大觀的二十四史。同時中華民族又深切理解“鑒古知今”之要義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馬光發奮沉潛十九載,“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③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9607—9608頁。編纂成皇皇巨制《資治通鑒》,旨在“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由此可知,中華民族通過進行仁義忠信的價值倫理與經世致用的政治倫理雙重持續書寫,賦予了本來單純時間維度的中國歷史無盡的政治和人文意義。賦予意義,既是記錄歷史,又是解釋歷史,更是在創造歷史。是故中華文明五千年不絕向前,中國人一貫重視歷史、借鑒歷史,且敬畏歷史。

孟子曾言:“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④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37頁?;仡櫄v史,過往的一切都化入典籍、遺跡與記憶之中,有的隱而不彰,然已悄然成為今天的一部分??梢灶A見的是,今天正在發生的一切,還要繼續化,融于未來的“歷史”與“現實”里面。這個“化”,始終貫穿于過去、現在與未來,其中蘊含的要義,就稱為“神”,也就是歷史精神。我們關注歷史,除卻具體的人、事與制外,更要注重把握歷史背后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這無疑是中國歷史傳統中最為內核的層次。正因為堅守此歷史精神,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風雨前行中,可以超乎于千山萬壑之外,卓立于文明厄難之上,以守常而待變,故如松柏常青,自信自強。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自創立起,就特別注重對自身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研究與比較,秉持著文明思維看待整個人類發展的進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傳承與弘揚中國歷史精神,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這是把握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為何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關鍵理據。

其次,中國共產黨擔負著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鬃釉裕骸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雹馘X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221頁??疾熘腥A民族的歷史精神,追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見之盛世承平之際,不若見之危難困厄時,則更顯得雄壯慷慨,堅韌有力。歷史的演進并非一帆風順,自信的獲取亦非水到渠成,其往往須經歷無數挑戰的淬煉與痛定思痛后的覺醒。1840 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中西“大分流”的歷史情境下,西方諸強挾兩次工業革命之優勢,先資本東進,繼西力東侵,且西學東漸,終致中國深陷艱險重重的危局之中。正如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所言:“嗚呼!中國之弱,至今日而極矣!”②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飲冰室文集之五》,《飲冰室合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2頁。其表現為“不知國家與天下之差別”“不知國家與朝廷之界限”和“不知國家與國民之關系”。③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飲冰室文集之五》,《飲冰室合集》第一冊,第15—16頁。無須諱言,既然現代化洪流是每一個身處近代變局中的國家都需要面對之最大課題,那么中國自當進行國家的現代轉型。問題在于,中國的轉型,是追摹先發型現代化國家的模式亦步亦趨,還是基于自身的歷史遺產,與科學理論結合下的返本開新?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也就自粵海炮響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須知道,走向復興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從林則徐倡導“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張之洞主張“中體西用”,堅持故有之綱常倫理,追慕西方之器物技藝,再到孫中山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推翻清王朝,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一次次的救國方案無不涂抹著模仿西方、改變傳統的底色。然而歷史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單純復制資本主義文明的既有發展模式,并不足以拯救中國于水火。即使是辛亥革命,也沒能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舊的已破,新的未立,一部近代史,中華民族歧路彷徨,失卻了曾經擁有的自身歷史信心。

柳暗花明,峰回路轉。1921 年,中國共產黨甫一創立,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歷史使命。一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是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近代以后各種政治力量反復較量中脫穎而出、贏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在堅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堅定如磐。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縱然有不同的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但這些目標和任務總體上都服從和服務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換言之,近代中國賡續與轉型的實現,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恢復了國家主權的獨立,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秉承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認同,絕非照搬歐洲中心主義敘事下的民族國家路徑。這是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而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經浴血奮戰而百折不撓,敢自力更生且發憤圖強,從解放思想到銳意進取,既自信自強又守正創新,中華民族對自身歷史的信心,終于在中國共產黨持續踐行初心使命的歷程中重新拾回。

再次,中國共產黨積淀下豐富寶貴的歷史經驗。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從歷史里追尋答案,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歷史精神的最佳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優良傳統?!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所概括的“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是相互貫通、相輔相成的整體:“黨的領導”是根本,“人民至上”是宗旨,“理論創新”是指南,“獨立自主”是立場,“中國道路”是方向,“胸懷天下”是格局,“開拓創新”是動力,“敢于斗爭”是決心,“統一戰線”是法寶,“自我革命”是特質。這是百年來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接續奮斗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總結,必須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

歷史經驗的可貴之處在于環環相扣,前后相連。要把這“十個堅持”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出的“九個必須”等結合起來,一體學習理解、一體貫徹落實。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之深意,善于運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歷史自信、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

與此同時,歷史經驗更是歷史自信形成與生效的標志與證明。具體而言,立足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善于以黨的歷史經驗觀察時勢,作為正確判斷形勢、科學預見未來、把握歷史主動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要善于以黨的歷史經驗謀篇布局,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重要遵循,善于從歷史經驗中增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定力、魄力、能力;要善于以黨的歷史經驗科學決策,作為判斷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據,在方向性、原則性問題上自覺對標對表;要善于以黨的歷史經驗修德補鈣,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指引,善于運用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改造主觀世界,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政治覺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

最后,中國共產黨內生出高度敏感強烈的歷史自覺。在深沉歷史精神滋養下,中國共產黨及時自我反省,善于積極總結經驗,這恰恰說明中國共產黨具有高度敏感強烈的歷史自覺,這是養成歷史自信的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覺,在于能夠始終自覺學習黨的歷史知識,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堅持黨的歷史鏡鑒,充分發揮歷史的主動性和實踐的能動性,善于在危機中抓先機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避免盲目性、自發性和被動性,從而把握歷史規律、順應歷史大勢、引領歷史潮流。

正基于此,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覺是一種久經錘煉的自覺?;赝倌昶D辛征程,我們黨什么樣的困難沒有經歷過,什么樣的挑戰沒有遇到過?大革命失敗,已經發展到6 萬多黨員的黨只剩下了1 萬多黨員。王明“左”傾錯誤造成的失敗,給革命根據地和白區革命力量造成極大損失,革命成果幾乎毀于一旦?!拔幕蟾锩笔陜葋y,使黨、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但是,我們黨幾度遭遇山重水復,幾度實現絕處逢生,在人民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困難、修正錯誤、走向光明。正是在這樣的千錘百煉中,我們黨的歷史自覺愈益強大和成熟起來。

同時,中國共產黨于百年歷程中內生的歷史自覺,又是繼往開來、持續奮斗的法寶??偨Y歷史是為了使全黨從歷史進程中洞察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提高認識水平和辨別能力,增強錨定既定奮斗目標、意氣風發走向未來的勇氣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堅定地辦好當前的事情。歷史自覺在其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笔艑昧腥珪渣h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為主題,《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其概括為“三個需要”,即這是在建黨百年歷史條件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向前進的需要;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高全黨斗爭本領和應對風險挑戰能力、永葆黨的生機活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奮斗的需要??梢娭袊伯a黨提出歷史自信這一重要論斷,是正逢其時、應運而生,深深內嵌于百年華誕的歷史契機當中。中華文明的歷史精神是其根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其動力,寶貴歷史經驗是其標志,高度歷史自覺是其特質,四重依據環環相扣,融為一體。

二、歷史自信的四層理論內涵

綜上論述可以推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源于自身歷史最縱深處的對既有文明進程、百年奮斗歷程、偉大復興征程與人類發展前程的深厚高遠且持久堅實的信仰、信念與信心。既然是歷史自信,就其理論內涵而言,該論斷的內在構成必定涵蓋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且貫穿古今中外諸領域,大致需從四個層面把握。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得益于中國綿延不絕的文明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40 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80 余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善于以今日之我“觀”昨日之我,堅守根基,溫故知新,始終把“中國特色”與經久不衰的文明進程緊緊相連,將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融會貫通,把鑒古知今與學史明智合二為一,不斷在鮮活而豐富的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凝練出中華文化與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源自百年偉大輝煌的奮斗歷程?!耙话倌陙?,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雹俦緯帉懡M編著:《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5—16頁。這是不容置喙的事實,正說明中國共產黨善于以今日之我“矚”今日之我,清醒成熟,自我革命,始終把歷史經驗與引領時代、戰略決策、把握原則與加強修養等任務融為一體,于歷史進程中把握歷史規律,以高度歷史自覺謀求最大歷史主動,見微知著、化危為機,順應趨勢,主動出擊,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第三,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昭示著未來偉大復興的宏遠征程。撫今追昔,從文明難以賡續、一派衰敗凋零,到實現獨立自主,持續穩定富強,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綜觀《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隱含其中的關鍵邏輯即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來把握,所取得的寶貴歷史經驗是對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制勝法寶。中國共產黨“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指導意義的十條歷史經驗,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這十條歷史經驗是系統完整、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揭示了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揭示了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揭示了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根本途徑”。②本書編寫組編著:《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輔導讀本,第95—96頁。如此環環相扣的十條經驗,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善于以今日之我“瞻”明日之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始終把既有歷史轉化為推動未來征程的原生動力,借總結歷史來洞察大勢,以錨定目標來贏得未來,更加清醒、更加堅定地辦好當前的事情。

第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影響著人類變動不居的發展前程。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貢獻,不僅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百年風雨兼程,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諸多成就,前無古人,影響中外。中國共產黨人善于以公道正義來立人達人,互利共贏,攜手前行,始終把天下為公的正道作為與世界各國共享共治的根本原則,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眾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兩極急劇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和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放眼未來世界,依然面臨全球化日益復雜、經濟與政治格局持續裂變乃至文明交往模式升級換代的百年之變,更需要中國在不斷開拓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路徑的過程中,為人類的發展前程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的四重深刻理論內涵,亦須把握其生成機理。大致而言,首先,歷史認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歷史認知的形成,來自對本國、本民族歷史記憶的不斷收集、保存、篩選與闡釋,從而保證其傳承和延續。歷史記憶是一種集體記憶,任何個人對歷史事件的記憶都具有社會的性質,不能完全脫離周圍的環境而完全是個人的活動,某個群體當中對某一事件的記憶大體上是相同的。同時,歷史記憶既規定了記憶的對象是歷史事件,也指記憶本身的歷史,即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時代的人們對這一事件記憶、遺忘、重構以及重新占用的歷程。這充分說明,真實且穩固的歷史記憶對于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增強歷史自信意義非凡。因此,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唯物史觀、正確黨史觀,在黨和國家歷史問題上正本清源,成效顯著。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一旦放松了對歷史記憶的科學總結,便容易患上“歷史失憶”,混淆歷史認知,導致對黨的歷史上走過的彎路、經歷的曲折健忘失憶,對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現狀、死于安樂的深刻教訓健忘失憶,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反應遲鈍,處理動作慢騰騰、軟綿綿,最終人亡政息!因此黨必須鄭重、全面、權威地對黨的歷史作出科學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推進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讓正確黨史觀更深入、更廣泛地樹立起來,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筑牢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

其次,另一個問題更需要我們深入辨析,即歷史自信與四個自信之間是什么關系??傮w而言,四個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身特質的概括與提煉,歷史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把握與總結,雙方并不是一個層面上的議題。顯而易見,中國共產黨在百年華誕之際提出“歷史自信”,誠可謂對“四個自信”認識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極大拓展了考察“四個自信”的時空維度。

歷史自信為探尋道路自信鋪就了更為清晰的歷史脈絡。道路自信是根本,決定命運、關乎前途。它是解決中國走什么路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從人類文明的整體視角審視,中國的道路自信是奠定在人類文明進步與現代化變遷基礎之上的歷史必然。以文明探索、文明選擇、文明延續、文明超越為線索,中國道路在傳承中華文明、遵循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前提下,開創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道路、超越資本邏輯與工具理性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道路不僅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明走向,也通過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反思與重構,展現出全面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這是中國道路自信的根本所在。于500 年世界現代化浪潮的凝望中,道路自信的脈絡更為清晰。

歷史自信為追問理論自信奠定了更為厚重的歷史積淀。理論自信是引領,是行動指南。它是解決以什么樣的理論來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問題。百年歷程,既是一種現實斗爭,也是一場思想接力。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從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創立者。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于幾代領導集體的代代傳承中,理論自信的積淀更為厚重。

歷史自信為挖掘制度自信提供了更為豐贍的歷史資源。制度自信是保障,是體制依托。它是解決用什么樣的制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正是基于如此深沉的歷史滋養,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和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于數千年的追根溯源中,制度自信的資源更為豐贍。

歷史自信為彰顯文化自信拓展了更為宏闊的歷史視野。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本身說明作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一旦脫離了歷史的長時段觀照,就無法窺識文化自信之底蘊。換言之,歷史維度原本就內嵌于文化自信當中,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我們提升中華文明敘事、展現中國價值,回擊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的不二利器??梢婞h中央近期一再強調“歷史自信”,意義堪稱重大。于彼此交融中,文化自信的視野更為宏闊。

由此可知,四個自信孕育于不斷綿延而厚重的百年奮斗之中,歷史自信是理解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依據、載體和沃土。首先,歷史自信是理解和堅持“中國特色”的根據。我們所強調的“中國特色”,必須從悠久深厚的中國歷史中去尋求基本的依據和資源,從而為“四個自信”提供支撐。其次,歷史自信滲透到中國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潤物細無聲地化為載體。無論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還是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深深扎根于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與現實實踐,既親切又久經驗證,從而為四個自信帶來底氣。再次,歷史自信的形成經歷了長年累月,層累厚積為富有養分的沃土。無論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是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形成過程都經歷了一個長期醞釀與完善的過程,它們所共同憑借的一大資源,依然是我們深厚持久的古史、黨史、國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從而為四個自信厚植沃土。

三、歷史自信具備鮮明的未來指向

述往思來,向史而新。對過去鍥而不舍地追問與汲取,是為了開創愈益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著意強調的,“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12月29日,第1版?!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也指出:“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雹诒緯帉懡M編著:《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輔導讀本,第95—96頁。這是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的一個重大判斷。新的趕考之路的提出,包含著對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深遠謀劃,對于全黨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不懈奮斗,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該論斷需置于宏闊的歷史與時代背景中來把握。這勢必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具備著鮮明的未來指向,將繼續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如何把握該指向,筆者以為可從三個方面加以觀照。

首先,歷史自信的未來指向建基于歷史感。對于“歷史感”,習近平總書記曾有過專門論斷:“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雹哿暯剑骸墩擖h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263頁。這要求每位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既有歷史須知其大脈,明其大概,觀其大局,察其大勢,自覺將歷史智慧上升為謀篇布局、當機立斷的思維資源。借用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觀點,即“通乎事之所由始,弊之所由生,害之所由去,利之所由成”。④王夫之:《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57頁。要善于從歷史大事件的興衰起落、潮涌潮退中把握歷史大勢、揭示歷史規律。換言之,應將歷史當作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之橋梁,從中體察出關乎當前發展之通識。新的趕考之路上,依然需要運用以往的歷史精神與歷史經驗,歷史自信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其次,歷史自信的未來指向立足于現實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①習近平:《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人民日報》2019年5月23日,第1版。這必然要求我們以高度清醒而飽滿的現實感把握新的趕考之路的新特點、新階段和新要求,對世情、國情、黨情形成科學判斷。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伴隨世界經濟重心的逐步多元,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的態勢更加明顯,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波及面甚大,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人類文明的交往模式也因之而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這勢必給我們帶來長期的挑戰與困難,我們要做好持久斗爭的準備,至少要伴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揆諸國情,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短板、弱項。聚焦黨情,黨的自身建設上還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適應的地方,“四大考驗”“四種風險”依然嚴峻復雜,一些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和破壞性,特別是黨風廉政上的一些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需要時刻提防,反復監管,否則稍不注意就會反彈回潮、前功盡棄。這更需要歷史自信為“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提供源源不竭的智慧與鏡鑒,保證其行穩致遠、守正出新。

再次,歷史自信的未來指向有賴于方位感?!氨娣轿欢齽t?!痹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雹诹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光明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2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置身于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起跑線上,中國共產黨人當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依靠什么到了今天?必須要有一種方位感。面向未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走好新的趕考之路,須牢記風風雨雨來時路,看清楚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才能更深入地明白未來怎樣繼續成功,這種方位感至為關鍵。方位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對于既往歷程的總結、對當下形勢的應對和對未來走向的研判,歷史自信鑒往知來的屬性自然不可或缺。由此可知,通過深刻認識過去來筑牢歷史自信,強調堅定歷史自信而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中國共產黨要不斷用歷史自信提振每位先鋒隊成員的士氣與信心。我們堅信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沒有哪一種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深刻地、歷史性地推動中華民族發展進程;更堅信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然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就一定滿懷自信永不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開拓出更廣闊的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倘若把黨的奮斗歷程喻作是一條奔流不息、波瀾壯闊的萬古江河,那么經歷百年方才提出的歷史自信就是勇立潮頭、開山穿石的激流巨浪。這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歷史是由前人創造的,也是由后人開拓的,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要不斷增強歷史認知,堅定歷史自信,深刻把握歷史自信的現實依據,不斷挖掘其理論內涵,充分彰顯其未來指向,從歷史進程中洞察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不斷提高歷史思維和戰略思維。放眼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蘊含其中的深沉底氣即歷史自信!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歷史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