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認知框架、基本特征和生成機理

2023-01-16 04:07吳一鳴
江蘇高職教育 2022年5期
關鍵詞:適應性辦學院校

吳一鳴

(1.安慶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研究所,安徽 安慶 246003;2.華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上海 200062)

一、問題的提出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1],是當前及今后較長一段時期職業教育領域改革發展的目標指向。討論高職院校①辦學適應性問題,主要基于以下兩種認識。

其一,新發展格局下高職院校的要素保障功能日趨突出?!秶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等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必須有強大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職院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正承擔著越來越突出的要素保障功能。

其二,類型化發展中高職院校辦學形態正發生重大變革?!奥殬I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是職業教育新一輪大改革大發展的邏輯起點。2019年以來,以高職擴招為推動,生源結構多樣化和學生需求多元化給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帶來顛覆性沖擊;以“1+X”試點為推動,凸顯學生中心地位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逐步推進,學校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為推動,一批職業技術教育本科專業和職業本科學校應運而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正在加快構建和完善,理論和實踐層面均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新發展格局下的外部需求和類型化發展下的改革壓力給高職院校傳統辦學思維和辦學模式帶來了極大挑戰。堅持問題導向,主動、積極、有效地回應外部需求,立足類型定位,系統、持續、長久地激發內生動力,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適應性的核心要義。全國現有職業本科院校32所、高職(??疲┰盒?489所[3],無論是辦學基礎還是辦學生態,這些院校個體之間千差萬別。因此,建構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認知框架,梳理探討其基本特征與生成機理,在當前無疑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

二、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認知框架

如果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視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那么職業教育只是作為其中一個小的子系統而存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生態系統進化論的重要理論基礎。沒有適應,就沒有生存,更奢談發展。事實上,因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職業教育適應性問題始終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相伴而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研究認為,“以加快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核心的根本性變革,給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4]。而所謂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其實質在于使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即當地經濟發展需要怎樣的人才,職業教育就必須培養怎樣的人才”[5],也就是要“通過自身的多樣化發展來適應社會需要的多樣性”[6]。近二十年來,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從“高職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7],到“課程改革中教師適應性”[8],到“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9],到“高職教育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適應性”[10],到“辦學機制與經濟社會動態適應性”[11]等等,研究者和實踐者對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認識持續深入。尤其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要求以來,研究人員作出了很多不同視角的解讀。比如,有研究認為,職業教育適應性是指“職業教育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形成更密切的互相支持與促進關系”[12],關鍵在于“穩步擴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整體提升國民技術技能素養”[13],主要包括“教育結構需適應類型教育特征、人才培養結構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學科專業結構需適應人力資源需求、評價方式需要適應職校學生特點”[14]等等。但歸根結底,職業教育適應性還是要落實到職業學校辦學上,尤其是在中等職業教育正在日益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教育”[15]的情況下,更是要全面落實到高職院校辦學上。對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認識,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梳理。

(一)落實辦學職能的邏輯起點

高職院校不僅要在承擔“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16]的重要職責上體現出職業性,還要在落實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高等教育三大傳統職能上體現其高等性。從這個角度出發,高職院校的辦學適應性的本質就是指其在辦學職能上的適應性。在人才培養上,高職院校要聚焦的是“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17],面對的可能是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學情的學生群體,“一刀切”式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顯然已經難以為繼。在科學研究上,高職院校要聚焦的是所在區域、所處行業的技術技能傳承和發展,面對的更多還是中小微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不一定需要“高、大、上”技術手段,但必須要直面一線、解決問題。在社會服務上,高職院校要聚焦的是實現就業或更高質量就業背后的終身學習,面對的其實就是適齡人群在技術進步、社會發展背景下對職業能力的提升需求或現實焦慮,仍然需要以多樣化人才培養為基石,而不能過于泛化。面對新情況新需求,高職院校顯然任重而道遠。

(二)把握辦學方位的參考坐標

區域性是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特征。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關鍵在于其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上的適應性。換言之,適應“誰”?服務“誰”?從不同類型、不同區域高職院校發展規劃文本的梳理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對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的描述大多經歷了一段從泛化到精準、從模糊到清晰的發展過程,并普遍呈現出將學校所在城市作為重點服務域的基本姿態。這既可能是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核心的辦學模式改革所形成的重要成果,也可能是職業教育已然成為區域之間競爭發展重要保障要素所帶來的必然要求。但不管是主動為之還是被動而為,高職院校顯然都需要以一種更加堅定的姿態、更加有力的舉措,扎根地方、融入地方、依靠地方、服務地方,真正將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學校發展的動力之源和目標所向,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園區集聚壯大、企業做優做強中找準并不斷夯實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方位,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度和貢獻力來增強并彰顯學校的辦學適應性。

(三)推進辦學改革的行動指南

二十多年來,改革始終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主旋律。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現代學徒制試點、教學診改、雙高計劃、高職擴招、“1+X”證書制度等改革舉措,有力地引領和推動了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高職院校辦學業績令人矚目,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不斷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職院校作為供給側,其供給的高職教育產品和服務高品質不足、低品質過剩,與需求側的期許有較大落差”[18]。規劃愿景和發展模式能否有效落實學校辦學職能?專業(群)建設能否有效支撐學校辦學定位?辦學基本條件能否有效適應規模發展與內涵建設需求?師資隊伍數量、結構和水平能否滿足專業建設需要?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能否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否有效保障學校持續健康發展?這些都是高職院校需要認真思考和應對的重要問題。深入思考和認識高職院校的辦學適應性問題,有助于高職院校進一步明確自身改革發展的目標鏈和標準鏈,為學校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目標指南、行動指南。

(四)彰顯辦學績效的客觀依據

不同高職院校之間,因舉辦主體、所處地域、辦學基礎、經費投入等諸多差異,以同一標準對其辦學績效作出評價或比較其實非常困難。雖然從人才培養水平評估、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再到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國家層面對高職院校建立的其實是一種導向性、基礎性、自洽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學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雙高計劃等重大項目院校遴選乃至績效評價中,對所有高職院校使用的則是同一評價標準。從政策推動角度而言,采用同一標準本無可厚非,但帶來的功利化辦學、運動式發展等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思考和認識辦學適應性問題,有助于高職院校進一步細化明確“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目標指向,真正將學校改革發展置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之中,將服務產業升級、服務企業成長、服務人的發展作為評價學校辦學績效的衡量標尺。同時,也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職業教育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對高職院校辦學績效形成更加清晰、具象的認識,以更好地指導、參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三、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基本特征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認為,系統是“由用規則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體”組成,且“這些主體隨著經驗的積累,靠不斷變換其規則來適應”[19]。以此理論為分析框架,可以簡單勾勒出影響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規則關系示意圖(如圖1)。高職院?;谧陨磙k學條件、專業結構,在行使自身辦學職能中通過強化內部治理和外部協同落實辦學職責,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互動。這種互動作用到高職院校的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其實就是高職院校的辦學適應性。

圖1 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規則關系示意圖

雖然環境不同、校情不一,但從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體系特征、功能價值等方面來審視和思考高職院校的辦學適應性,還是能發現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特征。把握這些特征,有助于高職院校在實踐中增強辦學適應性。

(一)感知上的復雜性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辦學適應性就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整體風貌或整體狀態,即學校辦學的存在感、參與度、貢獻力以及知名度、美譽度等等。因為關聯緊密程度不同、利益訴求不同,不同主體在對學校辦學的感知上,首先會形成一種相對具象、局部甚至片面的印象,在極有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情形下,這些印象往往就會演化成為抽象、整體的主觀判斷,并不斷得以強化。整個過程呈現出一種復雜狀態,且所形成的判斷可能并不準確、全面。比如,政府職能部門在有關職業教育重大項目規劃或實施中沒有關注到某高職院校,其背后可能就是認為該校在區域發展中的存在度不高、影響力偏弱;開發園區在招商引資時將某高職院校作為重要要素保障并廣泛宣傳,其背后可能就是認為該校在園區建設和企業發展中的參與度高、貢獻力強;某校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且起薪高,其背后可能就是該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在業界具有良好的口碑;某校的招生錄取線較高,其背后可能是該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或辦學條件、校園環境的某個方面對生源吸引力更強等等。同時,這種感知過程又是可以被引導、重塑的,對感知過程及所形成判斷的影響,本身也就是適應的過程。

(二)要素上的結構性

如果說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是一種外部感知,那么就其內部而言則是由若干要素所構成的。通過圖1不難發現,這些構成要素是模塊式、結構化的,且至少由三大部分組成。其一,辦學基礎,主要是指學校是否具備為達成辦學目標而必需的基本條件,是否為適應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而持續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其二,辦學行為,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如何基于辦學基本條件,有效落實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現代大學辦學職能,并真正契合、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其三,內外關系協調,主要是指學校內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能否有效助力學校落實辦學職責,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等各個主體之間能否聚焦服務發展有效實現多方協同。這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學校辦學的基本狀態,并推動形成不同主體不同視角下的外部感知,比如專業設置對接產業發展的覆蓋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實效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契合度,中小企業研發或鄉村振興上的參與度等等。

(三)目標上的動態性

在圖1所呈現的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規則關系中,所有模塊或節點之間的關系都是雙向的。換言之,就辦學適應性的規則關系而言,不同高職院校個體之間是不同的,同一高職院校不同發展階段也是不同的。這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辦學適應性具有因地制宜的區域性、因時制宜的階段性、特色發展的差異性等特點,其目標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調整優化的狀態。對于學校外部,高職院校應始終保持對區域產業發展足夠的關注度和敏感度,全面把握其發展格局和前沿動態,科學研判其發展趨勢和現實需求,并能做到以變應變,通過推進內部治理體系變革、辦學模式變革,加快推動外部各種辦學資源向校園匯聚、向辦學匯聚,將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有效地落實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上來。對于學校內部,高職院校應立足校情、主動求變,全面堅持并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聚焦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在改善辦學條件、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辦學職能、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強化改革與創新,以有為爭有位,因有位更有為,全面提升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力。

(四)行動上的協同性

高職院校辦學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且利益訴求各不相同。高職院校在辦學中必須處理好各種關系,通過博弈達成共識,進而實現協同。而沒有利益相關者在行動上的協同,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顯然也就無從談起。無論是學校外部還是學校內部,高職院校都需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有效回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并最終落實到學校具體辦學行為上。在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上,高職院校需要將學校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之中,堅持立足地方、融于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應有功能,真正彰顯高職院校的價值使命,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打造學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在與產業園區的關系上,高職院校需要圍繞產業集聚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結構、質量的需求,在專業設置的前瞻性、校企合作的實效性、人才培養的適切性上下功夫,有力地服務和支撐園區發展。在與行業企業的關系上,高職院校需要在創新合作模式、夯實合作載體、打造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實現校企合作的降本增效,真正讓企業在合作中獲利。在學校內部,要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職能職責、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等多種方式,有效培育師生員工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充分激發學校上下干事創業的主動性、創造性。

(五)程度上的可測性

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既然是可感知的,當然也就是可測的。與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職院校辦學所作的常態化監測評估相比,對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評價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不同。其一,在單項和整體之間單項優先,因需求往往是即時的,所謂適應在短期內可能只是一種應激反應,學校無法甚至也無需作出整體上的應對。其二,在結果和過程之間結果優先,因需求要的只是結果,所謂適應其實就是供需對接中在教育活動允許范圍內的博弈與妥協,學校在工作中常常是被動的、不自主的。其三,在效率和質量之間效率優先,因需求更多時候是經濟活動,所謂適應必須重視效率,光有質量沒有效率就會被淘汰出局。實踐中,地方政府或舉辦方從產業發展需求出發,對高職院校提出畢業生本地就業率的要求,甚至將其列為對學校的重要考核指標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從國家政策而言,“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20],本質上也就是基于職業院校專業建設適應性評價而提出的制度設計。辦學適應性的可測性,在很大程度上為高職院校堅持并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以更好地落實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辦學要求注入了強大的改革動力。

四、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生成機理

在國家政策反復強調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無疑關系到學校資源集聚能力、辦學聲譽、改革發展生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增強辦學適應性,高職院校至少可從四個方面來充分認識、準確把握其生成機理。

(一)核心是技術技能人才供給

在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中,高職院校是職業學校教育的主體,同時又承擔著“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21]。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無疑是討論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問題的邏輯起點,也是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核心。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的規模、結構、質量,從根本上呈現出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辦學能力、辦學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不同主體對高職院校辦學狀態的基本感知,并促成其對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的評判。如果高職院校不能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和保障,不能為行業企業破解“技工荒”并盡可能降低技術工人培養成本,不能為學生實現就業或更高質量就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務,顯然在辦學適應性上是不盡如人意的。認識到這一點,高職院校必須要聚焦主責主業,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著力在增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改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條件、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效率上下功夫,并通過優化辦學職能結構、創新辦學育人模式、改進內部治理體系等為人才培養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礎是專業結構調整優化

雖然時有“學科缺失是高職教育專業內涵發展之‘短板’”[22]、“高職教育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學科體系”[23]等呼聲,但從辦學適應性的視角來看,相對穩定、體系化的學科結構并不一定符合高職院校尤其是??茖哟胃呗氃盒5陌l展定位。當前及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專業仍然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基石,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則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適應性、彰顯辦學適應性的基礎。雖然國家政策反復強調高職院校要動態調整專業結構,高職院校也在辦學實踐中普遍立足校情不斷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但新專業設置上的“追熱求新”“一哄而上”“不能上創造條件也要上”等現象也層出不窮。比如,近年來幼兒發展與管理專業、大數據應用技術等專業發展就是例證,設置20多個專業但其中兩三個專業學生占在校生總數七八成以上的學校也不鮮見。究其原因,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高職院校并沒有圍繞一定區域內的產業發展需求來調整專業結構,而只是考慮到學校生存和降低辦學成本,在專業結構調整中丟失了學校的服務域。專業結構背后呈現的服務面向不精準,又何談辦學適應性。

(三)重點是產教融合平臺建設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基本模式,也是二十多年來高職院校辦學的基本經驗。高職院校的辦學適應性與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密切相關。平臺可能有不同形式,比如職教集團、產業學院、產教聯盟等等,但其核心功能都是將產教融合專業化、細分化,推動校企合作實現“一?;蚨嘈Χ嗥蟆?,最終實現產教融合上的資源集聚、校企合作上的降本增效。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產教融合平臺在高職院校辦學實踐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其背后原因。其一,從政府推動產業發展角度來看,政府需要通過一個平臺來統籌整合產教資源、延伸部分政府職能,基于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并主要通過市場機制來協調區域內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其二,從企業尋求技術技能人才保障角度來看,大部分中小企業其實無意也無力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之中,只是需要借助一個平臺高效率、低成本地解決問題。其三,從學校深化辦學模式改革角度來看,學校需要依托一個平臺打造專業與產業的對接口、資源集聚和共建共享的載體,以真正將產教融合的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辦學行為上。不難看出,產教融合平臺發揮作用越充分、越突出,相關高職院校的辦學適應性越能得到催生和激發。

(四)關鍵是多元主體協同共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職院校辦學適應性其實就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有效性。因為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眾多,協同治理顯得尤為重要?!跋噍^于傳統治理,協同治理正從被動走向自覺,從個案走向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從單點走向多核?!保?4]以更加主動、更加進取的開放姿態融入產業、擁抱企業,更加務實、更加精準地推動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有效激發和凝聚各方力量參與到學校辦學中來,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適應性的關鍵所在。在學校外部,高職院校需要與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產業園區、行業組織、重點合作企業有效建立起信息溝通和工作銜接機制,重點破除信息不對稱和機制不順暢的問題,努力找尋合作各方最大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在學校內部,高職院校需要有效建立起現代大學制度,全面把握好《職業教育法》修訂實施可能帶來的各種政策機遇,協調處理好學校辦學中學校與院系、院系與部門、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等關系,優化完善績效考核獎懲機制和干部人事分配制度,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尤其是在產教融合平臺等學校內外銜接機制建設上,高職院校更需要充分關切到有關主體的核心利益訴求,為其有效參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具體事項來創造條件,推動其從單純的合作方向真正的辦學主體轉變。

注 釋:

①在現行不同政策文件、統計數據及研究論著中,關于職業學校名稱有多種提法。為方便討論,本文全部統一稱之為高職院校,其義等同于新版《職業教育法》中的高等職業學校。

猜你喜歡
適應性辦學院校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新高考適應性考試卷評析及備考建議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