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高中議論文寫作中核心概念的界定

2023-01-24 11:41余麗容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12期
關鍵詞:界定議論文內涵

◎余麗容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從“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作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和內容,凸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意見》的指導下,高中語文教師應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針對新高考制度中發生的變化和育人目標,合理地調控教學計劃和方案?;诖?,作文作為高考語文學科的重點考察內容,占比高達百分之四十左右,其教學形式和內容也應隨之改變,在這其中,以議論文寫作中的核心概念為例,教師要引領學生從文本資料中獲取核心概念,探尋精準且有新意的立意點,從而真正寫出有中心、有主旨和有意義的作文,以此契合素質教育和新高考制度的培養要求。

從“概念”的內涵來看,它指的是一種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人們把所觀、所感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為一般屬性,進而形成概念。而概括來說,概念也可以是某一類事物的象征和標簽,它包含了“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樣”等因素,一般情況下,概念是人們思維的起點。在議論寫作中,往往要求寫作者寫清楚“是什么”,只有明確“是什么”,才能將某件事或者某個事物闡述明白,這樣方可保證文章具有嚴密的邏輯和清晰的脈絡。因此,在高中議論文寫作中,指導學生尋找和確定文章的核心概念,并對其進行解讀和分析,闡釋清楚“是什么”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提升其寫作水平。

一篇議論文中可能具備多個概念,但是其核心概念一般都控制在一到兩個之間,以此保證文章脈絡的清晰和邏輯的嚴密,在確定核心概念時,要對作文題目中體現出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含義進行細致解讀,了解題目的真實含義,在切合題意的基礎上,尋找核心概念,而核心概念既可能是作文題目中的一個關鍵詞,還有可能就是中心論點[1]。

如,在“你認為傳統文化是利弊相存的嗎?”這樣的議論文題目中,無論學生選擇“傳統文化是利弊相存的”還是“傳統文化都是有利的”,或其他中心論點,這一題目的核心概念都是“傳統文化”,在解讀議論文材料或者題目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其關鍵詞,這樣即可精準且快速找到核心概念。再如2020年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真題中,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為材料,對其展開分析可以發現,資料中的第一句話即是議論文的中心論點,也是寫作中應遵循的核心概念。

在確定核心概念時,學生即可以從題目和材料中提煉關鍵詞,也可以尋找中心論點,當明確關鍵詞和中心論點時,就能精準地對接核心概念?!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中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基本要求:“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理論正確,語言精當,論據恰當,講究邏輯?!被诖艘笠约靶赂呖急尘跋抡Z文學科的考察方向,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性、批判性思維等為主要目標,引領他們通過判斷、推理等環節,利用正向解讀、拆解解讀法等方法,準確地界定議論文中的核心概念,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增強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滿足課程標準和新高考制度的實際要求。我們要借助實際案例,對核心概念界定的主要方法展開分析,引領學生掌握解讀核心概念的最優辦法,從而提升其議論文寫作和觀點闡釋能力。

一、正向解讀法

從字面意義上來說,正向解讀,即根據材料中的內容展開界定和分析,綜合來看,正向解讀法可以運用于兩種情況之中,第一種情況,議論文寫作中的材料涵蓋了概念解讀的內容。第二種情況,學生固有的知識儲備中包含了概念中的相關信息,恰好能夠幫助他們正確地解讀概念。若出現這兩種情況,學生可采取正向解讀法界定核心概念[2]。

以2017的北京卷中的議論文“說紐帶”為例,作文材料為“紐帶是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紐帶凝聚……”,透過材料簡單闡釋了“紐帶”內涵,在寫作中界定核心概念,學生可依據材料中“紐帶”的概念,對其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展,將自身的生活經歷或者聽聞的真實故事等,與核心概念融合起來,創作出立意明確、內部邏輯性強的文章。

如在2021年全國甲卷中,結合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歷史背景,出示了一段與黨的歷史征程相關的材料,并以“可為與有為”為作文的主題,從表面上來看,學生難以直接找出“可為與有為”的概念,但是一些學生在閱讀傳統文獻時可以發現,《孟子》中闡釋了“可為”的概念,即:“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從現代漢語的角度解釋,即是人要明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有為”見于《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大有為也”,意為“做出成績”。學生在閱讀古典文獻和課外讀物時,如果熟悉“可為”和“有為”的意思,他們在議論文寫作中,就能闡釋其概念,從而確定文章的核心概念。

根據材料的類型,教師指導學生從正面解讀核心概念,能夠讓學生對核心概念有更為精準的認識和闡釋,他們會根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適當的拓展,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進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和認知能力。

二、拆解解讀法

顧名思義,拆解解讀法,指的是將一個字、一個詞或者一句話,拆成不同的部分,再進一步闡釋和分析其含義,最終將不同部分的含義綜合起來,探析核心概念的本質和內涵。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拆解解讀法,可以增強文章論證的邏輯性和層次性,豐富文章的語言要素?;谛赂呖急尘跋碌呐囵B要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議論文中的核心概念進行拆解分析,進而增強文章的思想深度[3]。

比如,2018年浙江高考語文試卷中以“器”為核心概念,在闡釋其內涵時,學生常常根據其字面意思,簡單地概括其指代的事物,對其映射的思想和內涵不夠了解。對于此種情況來說,拆解解讀法的優勢得以顯現,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詞典和字典,將“器”分割成本義、引申義和指代義等,從“容納物品的 東 西”“用 具”“度 量”“器 官”“才 華”“人 才”等 不 同的角度,闡釋核心概念的內涵,并結合作文題目中所給的材料,確定本文的寫作方向,如此,學生既能全面闡釋核心概念的豐富含義,還能探尋到議論文寫作的不同角度。

除此之外,針對作文材料中給出的關鍵詞、關鍵句等,學生也可以在遵循漢語語言規律的基礎上,對其展開合理的拆解,在必要時,可將其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指代的不同含義結合起來,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圍繞核心概念展開寫作,加強議論文立意的深度,借助此種方式,學生的語言解析和拓展能力明顯加強。

三、對比解讀法

在新高考背景下,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成為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尤其是在議論文的教學中,學生是否能夠從辯證的角度論述問題,與其是否具備辯證思維直接相關?;诖朔N需求,教師以對比解讀法引導學生闡釋核心概念,有助于學生尋找新的立意點,在對比解讀中,學生可以根據核心概念的對立性和相似性兩種情況,采用不同的解讀方法。

比如,2021年浙江卷以“得與失”為核心概念,這是典型的對立性概念,在解讀這一概念時,學生可利用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形象生動地展示“得與失”的概念內涵,如“得到是…是…是……,失去是…是…是……”,借此方式,對議論文題目中的核心概念展開對比解讀,這樣既能明確其含義,還能增強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可謂是一舉多得的方法。

而在解讀相似性的概念時,學生可以按照“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兩個角度,關注概念之間的細微差距或相似性,對此展開細致解讀和分析,并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延展。當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對比解讀法時,他們辯證性思考的意識和多元化論證的能力會明顯增強,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界定核心概念的水平。

四、“差+屬”結合解讀法

概念具有內涵和外延兩個要素,內涵反應了概念的本質屬性,而外延則是基于本質屬性的事物的具體分類,它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是什么”和“有什么”。在議論文寫作中界定和解讀議論文的核心概念,學生常常傾向于解讀概念的淺層類屬,而缺乏對其內涵的深入分析,這就容易導致文章出現泛泛而談、不夠深入的情況[4]。針對如上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差+屬”結合的概念解讀法,緊緊把握概念的核心內涵,并由內涵出發,探尋其分類,也就是從“差”切入,過渡到“屬”。

例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韌性”的作文題目,要求學生從我國的歷史變遷、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角度,撰寫一篇議論文,基于這一要求,學生對“文明的韌性”這一核心概念進行闡釋和分析,按照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或習慣,他們很可能會以“文明的韌性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內在發展的動力、是……”等類似的形式,界定“文明的韌性”的概念,這樣的形式直接指明了“屬”,卻沒有明確“差”,若從此思維邏輯展開論證和分析,學生創作出的文本通常會表現出深度不足、論據缺失的情況。對此,教師指導學生圍繞著核心概念的關鍵要素進行解讀,結合拆解分析的方法,對“韌性”的本義和引申義進行解讀,由此入手,進一步闡明其內涵與外延,如“韌性,與脆弱相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美好象征,而這其中最為人稱頌的便是勤懇、善良、誠信”,這樣既確定了“文明的韌性”的“差”,也能明確其“屬”,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明顯的強化。

五、名言引用解讀法

名言引用解讀法,指的是運用哲學、文學、政治等各個領域中佼佼者的言論,對核心概念進行分析和解讀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為文章增加論據,還能加強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谛抡n標對高中生閱讀量的要求以及新高考制度的考核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名言解讀法,可以從側面推動學生展開課外閱讀,讓他們積累豐富的典故和素材,并將其運用在議論文寫作中,這樣有助于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進而促進其綜合發展和進步[5]。

以2021年全國乙卷中的作文為例,經過材料分析和信息提取兩個步驟后,學生可明確本題的核心概念是“理想”,而后,指導學生廣泛搜集和整合與“理想”相關的名言,集中闡釋其內涵,在教師的啟示下,學生利用巴金“理想并不能夠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車爾尼雪夫斯基“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等名言,界定“理想”的內涵。

另外,一些議論文題目中也會直接引出名人的名言,針對這種情況,學生可以圍繞著給定的名言,反向解讀核心概念,廣泛尋找與名言相關的論據,從而增強文章論證的合理性和豐富性,讓學生能夠將核心概念說清楚、講明白。

六、人物事例解讀法

眾所周知,議論文既需要核心論點,也要具備豐富的論證材料和嚴密的內在邏輯,特別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議論文的寫作中,往往需要學生以具體的案例闡明自身的觀點[6]。根據這一訴求,為達到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人物事例解讀法界定和解讀核心概念,讓他們圍繞著核心概念的內涵,尋找能夠反映概念的名人,以他們的真實經歷作為素材,解釋概念的內核。

而在人物事例解讀法的運用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得到廣泛認可且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極力規避那些存在爭議的人物。如根據2022年全國乙卷中“跨越,再跨越”的作文題目,學生結合作文題目中給定的材料,提煉出其核心概念“人生要不斷進步”,依據這一概念,他們可以借助“居里夫人”這一偉大的科學家以及她在提取鐳的道路上經歷的失敗和取得的成果,展開論證和芥蒂,展現出她不斷進取、不怕困難的精神,從而與“人生要不斷進步”的核心概念相契合,促使學生在解讀中升華思想和情感。

利用人物事例解讀法,既能增加議論文的論據,也能幫助學生闡明觀點、表達想法,讓他們圍繞著核心概念,更為清晰且客觀地展開論述和表達。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指導學生確定和解析議論文寫作中的核心概念,探尋界定概念的主要方法,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找尋中心思想和主旨的能力,不僅僅能夠創新作文教學的方式,也能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的能力和水平,讓他們創作出立意新穎、主旨明確的作文,進而契合新高考制度以及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強化自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讓學生成為分析、理解和感悟議論文材料的主體,促使他們在正向解讀、對比解讀和個性化解讀等過程中,增強提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猜你喜歡
界定議論文內涵
議論文閱讀專練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我國首次對“碰瓷”作出明確界定
Get兩種論證法,一舉拿下議論文
議論文的標題與首尾
挖掘習題的內涵
內涵漫畫
高血壓界定范圍
對“衛生公共服務”的界定仍有疑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