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高中文言文教學“活”起來

2023-01-24 11:41劉琛雁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12期
關鍵詞:屈原文言文文本

◎劉琛雁

為克服當前文言文教學膚淺化的問題,教師要深入挖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內涵,立足教材文本,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身心發展特點,主動轉變教學觀念,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把學生的主體性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并要積極創設具體的語言實踐情境,拉進學生與文本、作者的距離,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消除對文言文學習的畏難情緒,讓文言文教學“活”起來。

一、換位思考,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

在部分學生看來,文言文中的古人擁有崇高的志向、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自己與他們的距離非常遙遠。其實,通過查閱作者個人生平與創作背景資料,作者并非是貼上標簽的完人,他們與普通人一樣,也經歷了生命旅程中的諸多挫折與磨難。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生活與經歷,感受作者同樣的情感體驗,從而拉近兩者的心理距離。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孔子的“教”更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從而瞬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如“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同時,以“吾與點也”引導學生理解“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人生理想。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司馬遷沒有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絕“推賢進士”的請求,而是以一句“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坦誠以待??v觀這些文章,作者不是居高臨下的完人,他們也經歷了生命的曲折。從這個角度講,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了解作者的個人生平與創作意圖,從情感上與作者拉近距離,從而體會作者獨特的社會思考與情感表達。

作者的崇高與高尚并非與生俱來,也經歷了抉擇時的猶豫與徘徊,這與學生的人生經歷是相同的。例如《漁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澤畔”時遇到漁父,此時的漁父便是屈原的另一個“自我”,即面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選擇“與世推移”,由此反映了屈原內心的矛盾心態。因此,屈原也曾經想過成為“舉世”的一員,像漁父一樣成為普通百姓。但是,從文中的“身之察察”與“皓皓之白”可知,屈原無論如何也無法獨善其身。因此,在理解屈原的人生抱負與理想時,要引導學生從屈原的角度思考他為何不能“與世推移”。

二、盤活語言,助力學生理解文本

盡管文言文具有“獨特”的語言表達習慣,但通過大量閱讀后,學生會逐漸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尤其是在文本翻譯過程中,要積極調動學生的既有知識與經驗,實現文言文翻譯的“信”和“達”。

所謂“信”,即翻譯要忠于原文,字字落實;“達”則是要求文從字順,語言規范,重點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但是,在具體翻譯過程中,部分學生在不理解字詞的情況下對譯文死記硬背,或者基本懂得字詞意思,但翻譯時做不到“信”和“達”。這對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無疑是極為不利的。對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上下文語境,并根據自己的文言文認知水平進行翻譯,或字字落實,或以詞組為單位,并充分利用推斷法或組詞法,以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然后,再通讀翻譯,認真思考能否實現“信”與“達”。同時,文言文翻譯也是考試的重要方面。在字字落實與一一對應的翻譯練習下,學生逐漸掌握“直譯”的方法,譯文也更忠實于原文,得分自然會更高。當然,直譯并非“死譯”,在具體運用過程中還要結合“意譯”,從而全面表達原文意思。但無論如何,“信”與“達”都是翻譯過程中應遵循的兩個方面。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部分高中生成長于新媒體環境中,無論是學習還是交往,接觸的語言相對通俗,甚至是不規范的。倘若教師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或者不能創設真實的語言實踐情境,那么文言文閱讀教學效果勢必事倍功半。對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語言表達習慣,以更具趣味性的語言闡述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關于“引趙使者藺相如”中的“引”譯為“引見”,學生很可能不理解,或者與“引薦”概念相混淆。對此,教師就可以解釋為“延請”,即邀請之意。同時,教師還可以創設具體的表演情境,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內容,引導學生在語言情境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與果敢。

三、以學生為主題,用問題引領文言文教學

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中的問題意識匱乏,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情況,即文言文可以“不求甚解”、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疑問、對文言文缺乏探究意識。

第一種情況是對文言文語言表達的誤解。盡管文言文語言晦澀難懂,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倘若要全面了解歷史真相、提高審美鑒賞水平、理解古今文化的傳承,那么文言文學習是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第二種情況則是大部分學生會遇到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與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差別較大。盡管從小學階段開始就編排了大量的文言文選文,但由于文言文在詞義上會存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以及詞性變化等情況,倘若不能有效整合這些基礎知識,學生對文本內容就會一知半解,即使有疑問也沒有能力正確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積極捕捉課堂中的有效信息,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學生的問題。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記》,學生可能會認為作者的登山與其他游記中的登山有所不同,但無法表述清楚。對此,教師可及時設置相關問題,如一般游記寫作具體包括哪些方面、《登泰山記》中有哪些游記的共性方面、作者為什么沒有涉及游記的其他方面,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厘清作者的創作意圖。第三種情況也非常普遍,這主要是由于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與文言文基礎知識,對其中涉及到的政治、經濟、文化、博弈、哲理等問題自然較為膚淺。

基于以上三種情況,為充分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以問題引領學生開啟想象思維與創造思維,教師就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拋開參考資料中的既有定論,站在學生視角與學生共同閱讀、探討文本,在師生之間形成一種互動交流氛圍。在此過程中,師生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對此,教師就要積極請教學生,讓學生主動通過合作去深入探究問題,從而得出正確答案,以此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孔子與四名弟子的對話,深入剖析每個人的志向和優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與觀點,也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與人物形象;既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當然,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也是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過程。事實上,在文言文教學中有很多疑問不應該產生,即某些基礎知識學生應該掌握卻沒有掌握,從而導致產生不該有的疑問。究其原因,無非是教師“教”得不到位,學生“學”得不認真。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不能變。因此,作為教師而言,就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基本理解文章內容。例如,對于中等難度的文言文,學生能夠讀懂百分之六十就可以,但是若要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則需要讀懂百分之八十的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不斷積累基礎知識,尤其是對詞義的整合與歸納,以及在閱讀中持續鍛煉推斷能力,即通過上下文語境理解某一句或某一段落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的無效問題,真正產生有探討價值的問題。

毋庸置疑,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價值。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針對文言文教學,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盤活高中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氛圍,讓文言文課堂“活”起來,尤其是要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助力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興趣,最終提升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我精神成長。

猜你喜歡
屈原文言文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文言文閱讀專練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夢見屈原
端午思屈原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