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研究?

2023-02-03 01:28龔蛟騰洪芳林
高校圖書館工作 2023年5期
關鍵詞:圖書館空間服務

●賈 楠 龔蛟騰,2 洪芳林

1.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湘潭,411105 2.湘潭大學圖書館,湘潭,411105

引言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等一批高位政策明確提出“打造新型城鄉公共文化空間”[1],并將其作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文化戰略行動目標。 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各省提升標志性公共文化服務成績的政績邏輯不斷凸顯,助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再造浪潮。 圖書館是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標準化的管理制度、較為完備的技術經驗和專業的管理人員,通過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的全域、全要素和全過程,有助于打造一批高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文旅融合發展、韌性社會建設和全民閱讀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逐漸成為圖書館空間再造探討的拓展與轉向。 已有相關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主題展開: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功能價值論證。 研究認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能夠創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運營管理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2],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載體[3]。 ②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實踐案例分析。 溫州市“城市書房”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深圳圖書館“南書房”經典閱讀空間[5]、廣東省新型閱讀空間 “粵書吧”[6]等的發展,能夠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參考。 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路徑研究。 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治理需轉變供給理念,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公共文化供需空間[7],而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治理需從管理運營、資源共享、宣傳營銷、人員素養等進行多角度的策略完善[8]。 上述理論研究基本依循功能價值、案例品牌、可行路徑展開,尚未形成圍繞圖書館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研究成果。 基于此,本文依循理論、實踐與標準賦能的思路分析圖書館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及其實現策略,為圖書館空間變革與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1 理論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模式創新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關鍵驅動力,能夠加快各個城市、地區的文化設施建設,有效促進空間服務模式創新。 對實踐狀況和經驗的分析發現,當前我國圖書館理論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模式創新主要表現在3 個維度,分別是以第三空間理論主導總分館建設模式,以空間生產理論指導社會化運營模式和以空間正義理論引導城鄉文化融合模式。

1.1 以第三空間理論主導總分館建設模式

“第三空間”最早是美國學者愛德華·索亞提出的概念[9],其核心特征體現在:建筑空間以開放為主,空間功能以交流為主,用戶體驗以自由為主,運營目標以“人氣”為主[10]。 該理論倡導空間的自由、平等、便利,已經成為我國公共圖書館進行整體物理空間再造的目標和重要指導[11],現有的主流研究不僅將第三空間理論作為公共圖書館在數字時代有效轉型的重要工具[12],還認定第三空間的構建、管理和服務已成為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空間轉型的主要方向[13]。 總分館制建設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戰略,創新了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的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體系化運作、專業化服務有效推動優質資源和服務向基層延伸,是實現城鄉文化全域服務全覆蓋的重要助推力[14]。 但是,現有的總分館制建設模式仍存在體制機制改革滯后[15]、公眾對于總分館認識不足[16]、空間場地規劃不合理[17]等問題。

因此,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圖書館第三空間理論賦能,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過程中更好地發揮總分館制的統籌協調功能,與書店、驛站、咖啡店、茶吧等社會服務機構合作,延伸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半徑。 同時,也可以考慮將其納入公共文化空間總分館服務體系,對其資源配置、空間設計、讀者服務、設施設備、管理制度等進行統一管理和考核,有效實現公共文化空間服務人群的全覆蓋,為社會公眾提供閱讀、空間、文化等服務,以契合總分館建設模式的現實情境,加快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布局,實現我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模式的創新。

1.2 以空間生產理論指導社會化運營模式

空間生產理論是在對傳統空間觀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空間認識論[18],特別強調空間包含生產關系與再生產關系,并賦予這些關系合適的空間場所[19],能夠有力解釋當前社會空間的形成或者重構過程。 而圖書館作為典型的社會空間,讀者、館員已經在該空間中建構起了一種交往、聯結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結成了有關知識生產和文化傳播的各種關系組成的共同體[20]。 空間生產理論的出現,使圖書館空間的價值和功能取得新的更大發展,為圖書館的升級再造與服務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也成為當前研究我國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理論框架。

開展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是推動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打造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新場景,增加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滿足社會公眾多元化的需求。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也已經被寫入《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國家政策。 公共文化服務運營模式主要包括托管管理、參與管理、指定管理和居民自管四類[21],這些運營模式為圖書館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也使得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的社會職能和社會效益得到了有力體現。 但由于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在社會進程中,其服務人員、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資源都在不斷變化,社會化運營模式也出現了承接方職責不明確、運營主體單一、讀者與館員聯系較少、管理體制欠缺等痛點問題,這些困境對社會化運營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近年來誕生的新事物,是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的重要切入點[22]。因此,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可以以“空間生產理論”為理論指導,在正確認識空間內館員和讀者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對原有的公共文化空間進行結構重組和功能整合,變革運行機制,促進空間內各種服務資源關系的生成,使其更符合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實現公共文化空間社會運營模式的創新發展。

1.3 以空間正義理論引導城鄉文化融合模式

空間正義理論是探求重構空間配置中思想平等、公正的方式,強調空間的差異、變動和包容,要求平等分配空間內的公共資源和保留公眾參與的權利[23]。 該理論已成為新時代正義理論新的生長點,也是我國圖書館領域研究的熱點,其核心要義在于社會空間及其資源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等均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4],主要用于解決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發展和公眾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以更好地促進公共文化空間向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

“十四五”期間,城鄉融合發展成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圖書館行業一直在努力尋求新的方法、理論和模式來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加速城鄉文化融合進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新型公共閱讀空間以小而美、嵌入式、融入社區為特色,徹底改變了我國基層圖書館“灰頭土臉”的形象[25],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貢獻了新思路。 譬如,近年來涌現出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間,以城鄉公共空間為載體,圍繞公益文化服務供給,創新拓寬了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場景。 雖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給城鄉文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治理工具,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空間資源配置不均衡、空間權利分配不公平[26]、城鄉之間經費投入失衡[27]等問題。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作為城鄉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28],在未來建設工作中,應將空間正義理論具化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布局中,在正確認識城鄉之間經濟水平、文化水平、教育水平等差異的基礎上,保證公共文化空間中的所有文化資源由全體公民公平享有,扭轉城鄉文化空間資源不平衡的現狀。 同時,還可以在城市和鄉村打造出一批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務“好”、理念模式“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創新案例[29],把城市的文化優勢與鄉村文化特色結合起來,不斷延伸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和時間,促進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的和諧發展,進一步提高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實現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2 實踐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樣態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于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增加,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館舍面積越來越大,服務類型越來越豐富,用戶類型越來越多樣化等問題[30]。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嘗試對傳統的空間進行升級改造,為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文化服務模式,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質量。 對國內公共文化空間升級改造的相關實踐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已有樣態主要是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國家文化公園、城鄉特色公共文化空間、智慧與數字文化空間,以及知識、信息和學習中心等。 總結這些實踐樣態對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需求,還進一步推進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高質量發展。

2.1 數字變革驅動公共文化云空間場景延伸

數智時代下,“探索發展數字文化大眾化實體體驗空間”“以數字化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寫入了《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31]等國家文化政策,社會掀起一陣“文化+技術”公共文化空間的時代浪潮。 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突破社會大眾對物理空間的依賴,改變傳統文化的參與方式。 在這一背景下,傳統公共文化空間不斷變革,形成了公共文化云等新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單一、服務資源分散、服務范圍有限、服務效能不顯著等問題[32],也實現了公共文化空間的場景延伸。 公共文化云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相較于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其具有整合性、共享性和開放性等特征,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發布、資源瀏覽、服務配送、文化消費、用戶參與、信息查詢等多項服務內容[33],是順應時代背景,符合人民群眾需求,增加全國高質量文化活動空間的重要舉措。

圖書館虛擬空間是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圖書館延伸服務、提升價值和讀者獲取信息、實現虛擬閱讀學習的重要場所[34],但現階段仍然面臨著資源合作缺乏、用戶使用率低、資源覆蓋面不全等現實難點。而公共文化云除了具有資源整合性、服務活動融合性等特點,還具備諸如展覽、培訓、講座、文藝活動等豐富的活動形式,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35]。 其能夠為圖書館虛擬空間建設提供有益參考,創新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增強圖書館虛擬空間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2.2 智慧轉型拓展公共圖書館空間變革運維

在“數字中國”戰略的驅動下,我國部分智慧城市群的空間設施體系建設已經逐漸趨于成熟。 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求公共文化數據的集中匯聚[36],借助公共文化數字化實現其轉型變革。 《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和鼓勵發展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旅游服務系統和旅游管理信息平臺等公共服務智慧化平臺[37],以促進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加快構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智慧化發展。 以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不斷涌現,從外部引導了公共圖書館的智慧化升級轉型[38]。 在這一發展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不斷突破“建筑即空間”的傳統思維,嘗試通過5G 網絡、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綜合應用,拓展全方位沉浸式借閱、智慧閱讀體驗等精準服務,以推動本地區公共圖書館空間變革運維。

具體包括:①突破時空限制的智慧書房/書屋/書店。 如河北省打造的24 小時5G 無人智慧書屋,讀者通過人臉識別進店后,可自助尋書、自助購書,并通過物聯網智能識別技術,實現圖書精準定位,掃碼支付即可“一鍵買單”[39]。 ②以智能科技完善服務體系的圖書館。 如上海圖書館東館為讀者提供虛擬機器人助手、全預約制的圖書館服務系統、智能物流分揀系統、智能書架等,打造大閱讀時代的智慧復合型圖書館,讓閱讀變得更加“智慧”且“可愛”[40]。③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綜合中心。 如北京市的“森林書苑”堅持“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品質化、服務方式智能化”的服務宗旨和“親民、特色、智慧”的功能設計理念,建設成為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建設、學習共享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為市民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41]。 數字賦能背景下,相關部門應當充分抓住智慧化轉型的機遇,不斷拓展公共圖書館空間的變革運維,釋放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活力,為用戶提供精準化服務,滿足社會公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從而提升我國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效能。

2.3 “圖書館之城”助力城市文化空間服務轉向

“圖書館之城”是指通過全市統一規劃、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在全球超大城市構建起覆蓋全城、服務全民的資源豐富的閱讀網絡體系[42],從而為讀者提供便捷、均等、高效的閱讀服務,實現圖書館從“以書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型。 自2003 年正式啟動“圖書館之城”建設以來,深圳、東莞、廣州等多個地區加強政策和法律保障,持續推進本地區的“圖書館之城”建設,打造了“埔書房”等獨具特色的品牌。 這些城市的“圖書館之城”建設在制度、保障、體系、效能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推動了本地區圖書館服務事業的體系化發展,能夠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優化提供有益借鑒。

而圖書館作為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機構,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其館藏與人均藏量更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指標之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43]。 踐行“開放、平等、免費”核心理念的“圖書館之城”能夠不斷增強圖書館的發展動力和圖書館服務的均等性、普惠性、便攜性,助力城市文化空間服務的轉向。 最近出臺的《深圳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21—2025)》和《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6)》等建設規劃持續深化了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圖書館服務體系的發展,圖書館可以結合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不斷創新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推進“圖書館之城”向“智慧圖書館之城”“閱讀之城”邁進。 通過在都市商圈、文化園、特色民宿等區域建設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間,打造屬于本地區的公共文化新地標,實現傳統文化空間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轉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進一步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發展,開創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新局面[44]。

3 標準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流程創新

標準作為規范性政策能夠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服務設施、服務環境等多方面提供指引。 當前,在圖書館行業的傾力推動下,公共部門紛紛發布了本地區圖書館治理標準,要求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建設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 分析這些標準規范是挖掘其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動力機制、實現路徑和具體策略的重要一步。 現有相關標準主要包括圖書館建筑標準、圖書館服務標準以及圖書館評估標準。 通過選取這三類標準規范,分析賦能機理,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提供參考。

3.1 圖書館建筑標準規制空間規劃設計

圖書館是提高國民文化素養、推動社會文明發展、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45]。近些年,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投入的不斷增加,圖書館建設逐漸深入,圖書館建筑作為圖書館得以存在的實體,是圖書館員為讀者提供服務及讀者獲取知識的活動空間[46],也是圖書館為到館讀者提供高質量閱讀服務的重要前提,開始受到國家的重視,向新的發展階段邁進。 標準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走向科學化、標準化的重要治理工具,在圖書館建筑研究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國家和地方性圖書館建筑標準規范體系逐步完善,有效指導圖書館建筑的空間功能設計、空間運營管理,推進圖書館建筑的標準化、規范化。 自1987 年10 月1 日起試行的《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JGJ 38-87)》為我國圖書館建筑設計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促進了我國圖書館工作標準化建設的發展。 此后,各地區也立足本地實際需要,制定了圖書館建筑相關標準規范,如寧波市《鄉鎮(街道)圖書館建設與服務規范(DB3302/T 1074—2018)》、揚州市《24 小時城市書房建設運行服務規范(DB3210/T 1024—2019)》、佛山市《鄰里圖書館建設及服務規范(DB4406/T 19—2022)》。 本文整理了近年來圖書館建筑相關標準規范的主要情況(見表1)。

表1 圖書館建筑相關標準規范 (不完全統計)

這些標準規范為全國各級圖書館的建筑選址、場地設計與空間結構提供了基本參照,有助于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體系創新必須依循一定的標準規范展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 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圖書館空間升級改造的重要體現,圖書館相關建筑標準規范的內容同樣適用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這些建筑標準規范能夠規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規劃設計,有效提升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效能。如杭州市在原有圖書館建筑標準的基礎上,編制出臺《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規范(DB3301/T 0352—2021)》,從總體原則、空間功能設置、標志標識等多個維度指明了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方向(見圖1)[47]。

圖1 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規范結構

3.2 圖書館服務標準規范空間管理運營

圖書館是具有特殊文化價值并代表現代城市風貌的公共場所,也是公共知識空間和公共文化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48],實現圖書館服務標準化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 為了使讀者能夠享受到優質化服務,國家和圖書館界逐漸加深對圖書館服務標準的研究,嘗試編制符合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圖書館服務相關標準規范,從而更好地實現服務供給標準化,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012 年,我國首個規范公共文化事業的國家級服務標準《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正式發布,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化制度在國家層面初步確立[49]。 此后,國家標準、地方標準陸續編制出臺,并開始向圖書館業務規范、服務群體、技術管理、監督考核等領域拓展,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進程。 本文整理了近年來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顯示的圖書館服務相關標準規范主要情況(見表2)。

表2 圖書館服務相關標準規范 (不完全統計)

表2 所顯示的服務標準緊密結合圖書館事業發展,圖書館服務體系框架不斷完善,有助于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 當然,圖書館服務相關標準也能夠為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模式提供指導性建議,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均等化建設進程。 我國一些城市在參考上述標準規范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地特色,形成了城市書房、“粵書吧”、智慧書屋服務標準規范等,以標準化手段促進本地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品質化、規范化發展[25]。 如威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2020 年2 月正式發布的《威海市城市書房服務規范(DB3710/T 115—2020)》, 從服務資源、服務提供、服務管理、社會參與、服務保障、服務監督和反饋等6 個方面對威海市城市書房服務規范提出了明確的建設要求(見圖2)[50],為城市書房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建議,這對創新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模式,激發公共文化的內生活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可及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圖2 威海市城市書房服務規范框架

3.3 圖書館評估標準規整空間評價優化

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信息技術變革為圖書館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圖書館需要借助新的評估標準來解決事業發展階段出現的難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等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也對圖書館行業諸多標準作出了規定,尤其優先選用相關評估指標[51]。 為創新圖書館服務建設新模式,國家除了每4 年進行一次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還編制出臺一系列圖書館評估相關標準,更好地發揮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效能提升的作用,促進高質量發展階段圖書館事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52]。 編制圖書館評估標準能夠有效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推進我國圖書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地方標準平臺獲得了圖書館評估相關標準的主要情況(見表3)。

表3 圖書館服務相關標準規范 (不完全統計)

中央層面出臺的圖書館評估標準,對圖書館的設施設備、服務保障、資源建設、特殊群體服務、管理運營等多個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能夠為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優化和模式創新指明方向,也為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實現公共文化空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如河北省在2022 年3 月31 日正式發布了《鄉村新型社區創建評價規范》,從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社區管理與服務、社會文化氛圍4 個維度構建了鄉村新型社區創建評價指標體系(見圖3)[53],符合國家發布的圖書館相關評估標準內容,也為其他地區編制出符合當地地域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評估標準提供了重要的內容參照。

圖3 鄉村新型社區創建評價指標體系

4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的創新路徑

國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通過理論的引領、實踐的探索和標準的規范,在創新各區域公共文化空間基本樣態與數字技術賦能“數實空間”的融合交互探索過程中,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和水平。研究發現,圖書館通過第三空間理論、空間生產理論和空間正義理論實現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模式創新;以數字變革、智慧轉型和圖書館之城等實踐應用實現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樣態創新;以圖書館建筑、圖書館服務和圖書館評估等標準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流程的創新。 新的發展階段,如何通過圖書館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來滿足社會公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是實現公共文化空間升級轉型所必須全面考量的內容。 為此,圖書館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變革運維和創新發展需要通過完善空間管理服務標準規范、強化空間智慧技術開發應用、契合地區文化事業產業需要和構建空間均衡可及供給體系等4 個實施路徑,推動國家打造更加健康、更具可持續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4.1 完善空間管理服務標準規范

標準規范能夠保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是全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依據,是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工作的重要支撐。 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國家及各省市陸續出臺了有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規劃、標準與規范,如2022 年3 月實施的《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與服務規范》,以規范化驅動和保障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服務的均等性,又如《高質量打造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為我國建設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未來社區和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供了方向指引。 這些標準規范的出臺有助于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升級迭代。 但目前我國政府部門有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工作還處于探索和試點階段,尚未出臺編制專門性的國家統一標準規范,而是各省市立足本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實際發展需要,出臺實施相關政策文件、標準規范。 未來,國家相關部門應通過持續完善標準建設,構建統一的基礎設施標準、系統平臺標準、技術應用標準、數字資源標準、空間服務規范、運維管理規范的框架等,全面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質量,促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高質量發展。

4.2 強化空間智慧技術開發應用

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促進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迅速發展,顛覆了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的資源供給與服務模式,加速了我國公共文化空間的智慧化轉型,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智慧應用場景。 進一步加強資源建設,增強內容供給能力,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體驗新場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是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臺階的重要抓手[54]。 2021 年12 月12 日,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55]提出以數字化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56]也明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是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點任務。 對于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空間主體來說,需要抓住機遇,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全息影像乃至元宇宙等關鍵技術,以數智技術為支撐,構建智慧公共文化服務支撐技術體系,打造出多維虛擬、時空交互、高度沉浸的智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升空間的服務效能。

4.3 契合地區文化事業產業需要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遵循本地經濟、社會、文化的實際發展水平,促進本地區文化事業與產業的發展。 如何根據《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57]《“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58]等政策內容,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的改造,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是業界學界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如何推動各省市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需要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實踐樣態,服務“數字中國”等重要國家戰略。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多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我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如廣東省“粵書吧”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浙江省“未來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等,其他經濟較為落后的省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各省市的相關建設與管理部門需要充分認識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可及性、均衡性發展的新模態是搶占國家公共文化空間戰略新高地的重要一步,任何形式、樣態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路徑,都是積極有益的探索。 今后,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基于本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實際情況,通過圖書館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建設等創新路徑,積極探索出符合本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形成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公共文化空間服務體系,為加快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解決方案。

4.4 構建空間均衡可及供給體系

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主要進展之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運營受到了國家的重視[44]。 2022 年6 月最新的調查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已經建成各種類型的公共文化新空間18 000 多個。 另外,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到目前,全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已經覆蓋92%以上的縣域地區,建成圖書館分館58 000 多個;文化館總分館制已經覆蓋全國94%以上的縣域地區,建成文化館分館38 000 多個[59]。但在我國現有的公共文化空間服務供給體系中,參與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所帶來的利益訴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 同時,我國面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加與公共文化空間數量不足、服務不全的矛盾。 如果不變革創新原來的公共文化空間館藏資源、設施設備等的供給方式,不增加公共文化空間的數量,必將導致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不協調,進而阻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 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針對實踐成效與問題、優勢與困難等,應明晰優先事項與責任主體,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配置、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協同治理體系。 通過構建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均衡可及的供給體系,不斷豐富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從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和質量。

5 結語

“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笔屈h的二十大報告中所強調的重要內容。 國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通過戰略政策的引領、標準指南的規范和制度體系的保障,在創新各區域公共文化空間基本樣態與數字技術賦能“數實空間”融合交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服務“共同富?!薄班l村振興”“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的能力和水平,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

本文從理論賦能、實踐賦能和標準賦能3 個維度分析圖書館賦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研究框架,同時提出新發展階段下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實施路徑,以促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加快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未來,將進一步結合數智時代的產業變革和用戶需求,圍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基本樣態的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系統調查分析我國各區域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基本樣態的形成機理、實踐經驗、現實困境與發展策略,提出以“空間”為著力點建設新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方法與路徑,為深刻理解把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精髓要義提供理論支持。

猜你喜歡
圖書館空間服務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圖書館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飛躍圖書館
去圖書館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