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瑟羅》中英格蘭王國與奧斯曼帝國關系的文本再現

2023-02-06 23:42張建萍
語言與文化論壇 2023年2期
關鍵詞:奧斯曼帝國苔絲伊斯蘭教

張建萍

“反轉”(turn)一詞在《奧瑟羅》中多次出現,且多由奧瑟羅本人說出,如“轉來轉去,轉來轉去,又再轉來轉去”(莎士比亞,2015a)99。事實上,本劇處處皆反轉,如他對妻子由愛至恨,苔絲夢娜由女神淪為“婊子”(莎士比亞,2015a)101,他眼里的老實人伊阿戈成了“萬惡不赦的奴才”(莎士比亞,2015a)131,等等。相比之下,宗教反轉較為隱蔽卻不容忽視,故《奧瑟羅》又有“轉宗劇”之稱(Vitkus,1997)。

“轉宗”意為改變宗教信仰的行為,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格蘭王國極其普遍。狹義上看,這種行為主要發生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間。廣義上的轉宗還包括新教與天主教間的轉宗,這的確更為常見,因為宗教改革后,英格蘭王國的新教不僅遭到天主教討伐,還有本國瑪麗一世的血腥鎮壓,雖然后來伊麗莎白一世奉行“中間道路”,但兩者的沖突有增無減。據記載,為免受迫害,無數新教徒曾轉宗求生。英格蘭王國的民眾對伊斯蘭教并不陌生。16—17世紀逐漸強大的奧斯曼帝國一度掌控地中海周邊地區,往來其間從事貿易活動的基督徒商人為方便出行,轉宗伊斯蘭教。許多進入歐洲的伊斯蘭教徒為適應環境又會轉宗為基督教徒,歐洲人用“摩里斯科”特指轉宗的伊斯蘭教徒?!皧W瑟羅是個‘摩里斯科’?!?Hall, 2015)他時刻以基督徒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并以此為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哪怕他為保衛威尼斯立下戰功赫赫,卻依舊被劇中各色人等稱作“摩爾人”。經筆者梳理,“摩爾人”是本劇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從第一次伊阿戈說“摩爾人親眼得見我在羅德島”(莎士比亞,2015)11,到最后一次洛多維科說“摩爾人的遺產也全部收繳”(莎士比亞a,2015)135,共計出現約40次。莎士比亞對其轉宗態度則可從副標題“威尼斯的摩爾人”中窺得一斑。這都暗示著奧瑟羅轉宗的失敗。

基于文本描述,以下2個問題逐漸浮現出來:作為一個“摩里斯科”,奧瑟羅轉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莎士比亞借此在表達什么?探求答案并非易事,轉宗這一行為向來不簡單。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摩爾人承載更多的是“宗教而非種族身份……意味著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的”(Bate, 2009)275,同時“表面上它是兩種宗教的二元對立,實則極其復雜、多面”(Vaughan, 1994)。奧瑟羅轉宗失敗,原因同樣復雜,它涉及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崛起,出于宗教、政治和經濟等原因,英格蘭王國逐漸向它靠近融合,一度出現了許多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的轉宗者。隨著逐漸感覺到威脅,英格蘭王國開始懷疑、否認轉宗基督教者的信仰是否虔誠,并希望借此在與奧斯曼帝國的較量中占據上風。詹姆斯一世統治期間,轉宗基督教的伊斯蘭教徒數量直線下降,《奧瑟羅》正是完成于此時,主人公作為轉宗者的命運變遷正是英格蘭王國與奧斯曼帝國關系(以下簡稱“英奧關系”)的文本再現。

1. 靠近與融合:雙重身份的轉宗者

威尼斯主流社會曾積極接納轉宗者。以奧瑟羅為例,他親述“蒙她父親看得起,我常常應邀到她家去。他們問我一生經過什么事……這些故事,苔絲夢娜都聽得非常認真”(莎士比亞,2015a)27—28。

奧瑟羅皮膚黝黑,這讓學界常從種族角度解讀本劇。實際上,早期現代的種族概念早已多元化,多與宗教等問題相伴共生,因此需要將其放置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才能準確定義。對應的,《奧瑟羅》的廣闊性可從第一幕看出,它與《帖木兒大帝》(TamburlainetheGreat)一樣,雖故事發生在威尼斯,但所涉及的廣闊地域賦予本劇全球化的視野。奧瑟羅的身份正是誕生在這一背景中。

雖然“摩爾人典型特征是黑皮膚”(Tokson, 1982),學界還有個詞是“黑摩爾人”,黑皮膚的摩爾人常被認為來自非洲,且摩爾人進入學術領域也是作為非洲人,但非洲黑人并非都是摩爾人。莎評家A.C.布拉德雷(A. C. Bradly)在《莎士比亞的悲劇》(ShakespeareanTragedy)中認為摩爾人主要指與那些與奧斯曼帝國往來頻繁且信奉伊斯蘭教的非洲人。

具體來看,“摩爾人通常信奉伊斯蘭教”(Vitkus,1997)??赏茰y的是,奧瑟羅極可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非人??膳e出的例證頗多:他送給妻子的手帕是埃及女人給其母的禮物;威尼斯派來特使委任卡西奧接替奧瑟羅的職位時,伊阿戈說他會帶著苔絲夢娜回到馬里塔尼亞(“馬里塔尼亞”指古代北非地中海沿岸一帶,還包括現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部分地區);伊阿戈向布拉班修揭發奧瑟羅勾引其女時說,“難道你愿意你的女兒給一匹野馬糟蹋嗎?你愿意你的外孫只會像馬一樣撕叫?你愿意和野馬攀親戚嗎?”(莎士比亞,2015a)14文中的“野馬”指的是奧瑟羅,英文原文是“Barbary house”,即“柏柏里的馬”,“柏柏里”指代的就是埃及以西的北非沿海地區。因此,奧瑟羅的出生地可以進一步縮小為北非。相比非洲其他地方,北非與歐洲國家及奧斯曼帝國等聯系更緊密,人們常用“摩爾人” 指代北非人,用“埃塞俄比亞人”指代非洲內陸人,用“黑摩爾人”指代西非人(Picard, 2004)。

奧斯曼帝國是奧斯曼土耳其人(以下簡稱“土耳其人”)建立的軍事封建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得名,存在于1299年至1922年間,權力頂點在16—17世紀,當時領土覆蓋從中東到東南歐洲的廣闊地區,還有北非地區。土耳其人信奉伊斯蘭教。

奧斯曼帝國對英格蘭人也頗具吸引力,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奧斯曼帝國版圖橫跨3個大洲,是英格蘭王國一直試圖拉攏的國家。英格蘭王國與奧斯曼帝國結盟,兩國不僅可以聯合對抗歐洲天主教,且奧斯曼帝國控制著地中海,英國商船頻繁往來其間,雙方交好對開展貿易活動有利。兩國交好為當時的教徒提供了轉宗的土壤。故在當時,許多基督教徒轉宗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轉宗基督教的情形也很常見,奧瑟羅便是其中一位轉宗者。他以基督徒自居,并視“土耳其人”為“野蠻人”:“難道你們都變成了土耳其人,動手打起自己人來了?這樣像野蠻人一樣大鬧,難道不怕丟了基督徒的臉!”(莎士比亞,2015a)52相比詭計多端的伊阿戈等基督徒,他表現得更虔誠。所以學界對其的評價是,他“雖外表黝黑,本質卻是白色的”(Washington,1984)。

目前,多數評論將奧瑟羅看作“局外人”。但從英格蘭王國與奧斯曼帝國的互動中審視其身份變遷,他真的是個“局外人”嗎?“局外人”是伊麗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宗教新政策推出后轉宗者生存狀態的寫照。在更早時,他們是被兩個世界定義的具有雙重身份者。

這從《奧瑟羅》一劇選取的背景地中可見一斑。同時作為歐洲國家和奧斯曼帝國的入口的威尼斯公國既與奧斯曼帝國保持緊密的商貿往來,又是基督教國家的忠誠盟友,外交政策中立、圓滑。威尼斯各國人士云集,因此這里的轉宗者甚多,且轉宗行為在這里更易被接受。莎士比亞選擇威尼斯作為背景地,與這里對多元混雜身份的包容不無關系,“它建構了一種獨特、封閉的空間,但又在更大范圍的地理環境中……如同一個試驗田,各種身份在這里相戲劇性地碰撞、摩擦、融合”(Bate, 2009)42。威尼斯又可以與倫敦類比,當時倫敦曾一度為來往奧斯曼帝國和其他國家的民眾提供臨時的避難所,如1536年受葡萄牙迫害的轉宗者在這里繼續保持精英商人的體面。英格蘭王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交好讓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的轉宗行為一度成為時髦之舉,也因此,當時書寫摩爾人的熱潮此起彼伏,隨處可見伊斯蘭文化的身影,如理查德·哈克盧伊特(Richard Hakluyt)的《英國國家的主要航行、航行和發現》(ThePrincipaliNavigations,Voiages,andDiscoveriesoftheEnglishNation)和理查德·克諾爾斯(Richard Knolles)的《土耳其史》(GeneraliHistorieoftheTurkes)等。據統計,這一時期,至少有61部劇作以奧斯曼帝國為主題:知名的有克里斯托弗·馬洛的《帖木耳大帝》和《馬耳他的猶太人》(TheJewofMalta)、托馬斯·基德(Thomas Kyd)的《西班牙悲劇》(SpanishTragedy)、喬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的《亞歷山德拉的盲人乞丐》(TheBlindBeggarofAlexandra)、喬治·阿伯特(George Abbot)的《對整體的簡單描述》(BriefeDescriptionoftheWhole)、喬治·皮爾(George Peele)的《阿爾卡扎之戰》(TheBattleofAlcazar)等。16世紀90年代,關于奧斯曼帝國的戲劇創作達到高潮,莎士比亞足有13部戲劇提及奧斯曼帝國、摩爾人或土耳其人。

歐洲國家與奧斯曼帝國相遇,或通過戰爭,或通過貿易。隨著奧斯曼帝國逐漸強大,歐洲國家逐漸感到威脅,這直接讓英格蘭人對轉宗者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2. 威脅與丑化:邊緣化的轉宗者

納比爾·馬塔爾(Nabil Matar)的《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土耳其,摩爾人和英國人》(Turks,Moors,andEnglishmenintheAgeofDiscovery)和《英國和柏柏里,1589—1689》(BritainandBarbary, 1589—1689)均展示了英國與奧斯曼帝國間的融合史實,但他在其《伊斯蘭教在英國,1558—1685》(IslaminBritain,1558—1685)里筆鋒一轉,談及后者崛起使前者產生的危機感。

馬修·迪莫克(Matthew Dimmock)認為“奧斯曼(帝國)是歐洲潛在的威脅者,幾個世紀以來,都沒變過”(2005),且這種威脅無處不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1446年,奧斯曼帝國入侵希臘,攻占了科林斯,并于1478—1481年間,征服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這些都加劇了歐洲人面對奧斯曼帝國產生的危機感。隨著版圖的擴張,奧斯曼帝國逐漸掌控了地中海貿易,財富激增,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財力上,歐洲國家都無法與之抗衡。雖然當時歐洲國家已在世界各地積極開辟新航線,以期發現更多“新世界”構建龐大的殖民版圖,但正如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所言,東方被西方所決定并不適用當時奧斯曼帝國與歐洲國家的關系,相反,歐洲國家時刻都有被奧斯曼帝國占領的恐懼。本劇中,奧瑟羅未經其父同意,就與苔絲夢娜私訂終身,兩人半夜同眠,奧瑟羅非法侵占苔絲夢娜的身體影射了奧斯曼帝國入侵歐洲國家,并對當地資源進行掠奪的史實。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權勢逐步達到頂點,歐洲國家的恐懼感越來越明顯。宗教方面的體現則更明顯。早在中世紀,基督教就意識到伊斯蘭教的“威脅”,如在9世紀的《阿卡迪的道歉》(ApologyofAl-Kindi)中,基督教徒設法保護自己的信仰不受伊斯蘭教的“污染”;十字軍東征時期,土耳其人被視為異教徒。

英格蘭王國是面積狹小又被歐洲各國天主教勢力包圍的島國,領土和財富等各個方面均被奧斯曼帝國碾壓,且多次遭受奧斯曼帝國的威脅。據記載,奧斯曼帝國的海盜常??垩和鶃淼刂泻5挠倘撕痛瑔T,或索要贖金,或將英格蘭商人和船員出售,1592—1609年間,每年被奧斯曼帝國掠走的船只中有多艘來自英格蘭,船員都是基督徒。這些被俘者為了活命、改善生活等不得不轉宗伊斯蘭教。雖然英國神職人員曾采取各種方式抵制這種轉宗行為,如公開抨擊轉宗者的忠誠,甚至用愛德華·凱利特(Edward Kellett)和亨利·柏姆(Henry Byam)等例子樹立基督教殉道者典型,但效果寥寥。除了被俘者,追隨父母的孩童、為獲自由的奴隸和文化的往來者等轉宗者也同樣眾多。

英格蘭人恐懼轉宗伊斯蘭教者,更恐懼轉宗基督教者,對兩者,尤其后者極盡丑化,宣稱轉宗基督教者是異教徒,攻擊他們淫蕩、叛逆、易怒暴躁又不忠誠,認為他們混跡于英格蘭,威脅了基督教的純潔性,甚至宣稱基督徒與之交談都是亂倫或墮落。因此多數英格蘭人拒絕與其共享基督徒身份,并堅信無法與之和平相處。

在《奧瑟羅》中,布拉班修得知奧瑟羅要跟女兒結婚時說:“你這個可惡的家伙,把我的女兒藏到哪里去了?你這個該死的東西……她害怕還來不及,哪里談得上喜歡!”(莎士比亞,2015a)20“假如對這種傷風敗俗的事可以不聞不問,那不是讓奴才和異教徒來當家做主,橫行霸道!”(莎士比亞,2015a)21布拉班修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擔心與摩爾人通婚會威脅白人種族的純潔性,同時這種擔心中也有對轉宗者無處不在的丑化。奧瑟羅的姓名“Othello”與奧斯曼“Ottoman”兩個單詞類似,而后者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建立者奧斯曼一世(Osman I 或Othman I)。奧瑟羅因嫉妒殺死苔絲夢娜,奧斯曼一世也聲名狼藉,據傳曾殺死眾多妻妾等。

劇中最明顯的丑化是丑化奧瑟羅的轉宗之因。據劇中描述,奧瑟羅并非因經濟、政治原因皈依基督教,促使他轉宗的是對苔絲夢娜的愛。伊阿戈曾說:“摩爾人一定唯命是聽——甚至可以使他放棄宗教信仰,放棄靈魂得救的希望——她的愛情已經鎖住了他的心靈,她可以隨心所欲地要他做或不做什么事;她的意愿成了他的上帝,他已經無力反抗了?!?莎士比亞,2015a)58最后他因為懷疑苔絲夢娜不忠貞而殺死愛人后自殺,自始至終,他處理愛情的方式不合規矩且極端、魯莽。如奧瑟羅與苔絲夢娜“先斬后奏”,完全不符合基督教婚配的流程,對此,布拉班修說道:“我把我全心全意不愿意給你的人交給你,因為她已經是你的人了?!?莎士比亞,2015a)29奧瑟羅也算不上合格的愛人,他自陳:“我有一顆不太容易妒忌的心,可一旦有人煽風點火,我又會走極端,妒火一發不可收拾?!?莎士比亞,2015a)134他受伊阿戈欺騙,殺死無辜的苔絲夢娜,后雖醒悟但為時已晚,奧瑟羅因愛情而起的轉宗最終因愛情覆滅而失敗。

因愛轉宗是詆毀轉宗基督教者常見的主題。當時作品如《欲望統治》(Lust’sDominion)、《轉宗基督教的土耳其人》(AChristianTurnedTurk)、《暴食者》(TheRenegado)等均是如此。此時,轉宗被蒙上色情目的,意在暗示信徒的性墮落,奧瑟羅堪稱其中代表。伊阿戈說他“好色”(莎士比亞,2015a)45,羅德里戈說他“不要臉”(莎士比亞,2015a)15,布拉班修則指責他“你這個該死的東西,用什么迷魂湯灌進了她的心里,才讓她做出這樣不合情理的事情!”(莎士比亞,2015a)20這里“迷魂湯”可能指文藝復興時期的英格蘭民眾十分喜愛的土耳其咖啡,當時有流言說它不僅讓英格蘭人的膚色變深化,還會“污染”他們的道德。這在1672年的《反對咖啡,或土耳其的婚姻》(ABroad-sideagainstCoffee;Or,theMarriageoftheTurk)、1663年的《少女們控訴咖啡》(TheMaidensComplainAgainstCoffee)和1700年的《家庭主婦抵制咖啡》(TheCity-WifesPetitionagainstCoffee)等中均有詳細描述。

可以說,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強大,英格蘭王國包容轉宗者的局面并沒有持續太久,英格蘭人從對轉宗基督教者的丑化逐漸變為懷疑、否認、打壓、迫害,以期讓無數轉宗者在試探中暴露其基督教信仰的虛偽。也因此,在莎士比亞看來,奧瑟羅正如本劇副標題所述,始終都是“威尼斯的摩爾人”。

3. 試探與暴露:失敗的轉宗者

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步步威脅和大量轉宗基督教者進入英格蘭,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也是英格蘭王室重臣的埃德溫·桑迪斯(Edwin Sandys)在1605年的《歐洲反射鏡》(EuropeanSpeculum)中,哀嘆基督教世界的教派分裂與無能,并呼吁英格蘭乃至整個歐洲要以基督教為核心緊緊團結,戰勝奧特曼帝國。他得到了民眾和政府的積極響應,如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被重提。勒班陀海戰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海戰之一。在這次海戰中,奧斯曼帝國大敗。戰后英格蘭大肆慶祝勝利。雖然這種勝利并未持續太長,很快奧斯曼帝國就重獲地中海的海上霸權,但這次海戰的意義在于它是基督教國家團結起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能力的例證。

17世紀起,英格蘭基督教進入排斥異己的時代,基督徒到處散布言論說轉宗者絕非基督徒,他們只是表面信仰基督教,內在依然忠于伊斯蘭教,甚至一定程度上,表面越虔誠的轉宗者,越表里不一,因為他們需要偽裝欺騙基督徒?!八麄冊谀硞€時間、某個地點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但這么做或出于恐懼,或只是單純想活命而已……私下里他們還是老樣子,內心依然是抗拒基督教的,直至去世都不會變”(Prynne,1656)。隨之到來的是一個揭露虛假轉宗者的時代。

《奧瑟羅》中,得知女兒深夜外出幽會,布拉班修喊道:“我要抓你去進行審判,懲罰你這個欺世盜名、違法犯禁、傷風敗俗的罪人?!プ∷?他要是敢反抗,就制服他,讓他自食苦果?!?莎士比亞,2015a)21在當時的英格蘭,一旦發現轉宗基督教者并不虔誠,那他們立刻會被貼上異教徒的標簽,嚴重者甚至會被驅逐出境,此舉是要將他們中間真正的基督徒挑選出來。英格蘭的政策效仿自西班牙。1568年,轉宗基督教者聯合起來發動暴亂,占領了西班牙的格拉納達,這就是著名的“阿爾普哈拉斯叛亂”,此后,無數轉宗者被西班牙驅逐出境,尤其西班牙宗教法庭更以擅長處理此類異端著稱。在《奧瑟羅》中,布拉班修所言“進監獄去,等到法庭正式開庭,傳喚你的時候再說”(莎士比亞,2015a)21,說明這段歷史可能給了莎士比亞靈感。這場暴亂之后,西班牙不斷敦促英格蘭吸取教訓,抓捕那些虛假轉宗者,扣押其財產并將他們驅逐出境。憂懼已久的伊麗莎白一世于1599年到1601年間頒布法令,規定驅逐的對象中包括了轉宗基督教者。

作為轉宗基督教者,奧瑟羅一直備受懷疑,雖然他宣稱自己為虔誠的基督徒,但在別人眼里,他始終都是摩爾人。

莎士比亞處處埋伏筆,暗示奧瑟羅并未放棄伊斯蘭教,如奧瑟羅被指控使用魔法?;浇淌澜缯J為轉宗者不僅沒有放棄伊斯蘭教,還經常秘密進行伊斯蘭教的儀式,以示忠誠。在基督教世界中,這些儀式常被看作巫術、魔法,都是主流社會指控轉宗者為異教徒的借口。布拉班修指控奧瑟羅對女兒施了魔法:“假如你不是用歪門邪道……讓全世界來評評看,看這是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假如你不是用了什么左道旁門的秘方邪術,迷惑了她嬌嫩的心靈,削弱了她行動的能力,你可能做得到嗎?”(莎士比亞,2015a)20“她被人用歪門邪道的魔法妖術偷走,受到糟蹋蹂躪?!绻挥醚g魔法,怎么可能犯下這種不可饒恕的罪過呢!” (莎士比亞,2015a)24,奧瑟羅則堅決否認:“我絕沒有用過什么迷魂湯藥、魔法妖術,還有什么歪門邪道?!?(莎士比亞,2015a)24“我知道她愛上了一個經歷過千難萬險的男人,而我愛她卻是因為她對一個歷經磨難者的深刻同情。這就是我所用過的魔法邪術?!?(莎士比亞,2015a)29再如在西班牙驅逐轉宗者期間,保留《古蘭經》等伊斯蘭教相關的物品的人都會被嚴懲。劇末,奧瑟羅卻提及自己留有一把劍:“我在房里還有一件武器,是把西班牙寶劍,在冰川雪水中淬煉過?!?莎士比亞,2015a)130“從來沒有哪個戰士用過比這更好的劍。我用這條胳膊和這把利劍殺出過重圍,比你們多20倍的人也阻擋不了我突圍?!?(莎士比亞,2015a)130據記載,在公元624年的巴德爾戰役中,穆罕默德被敵軍包圍。大天使加百利突然從天空現身,賜予穆罕默德一把神劍,幫助其軍隊反敗為勝。戰后,穆罕默德將此劍賜給他最信任的追隨者和女婿阿里·本·艾比·塔利卜,讓他代替自己用劍傳道。此后,劍成為伊斯蘭教的象征,著名歷史學家湯姆·霍蘭(Tom Holland)的《劍的陰影下:爭奪全球帝國的戰爭和古代世界的終結》(IntheShadowoftheSword:TheBattleforGlobalEmpireandtheEndoftheAncientWorld)一書就講述了伊斯蘭教發源、阿拉伯帝國興起的故事。莎士比亞是熟悉這個典故的,在《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enice)中,他還寫了摩洛哥王子對著月牙寶劍起誓這樣的情節。奧瑟羅暗自保留這樣一把寶劍,其意圖不言自明,這是其伊斯蘭教徒身份的象征。此劍出現在他自殺之前,暗示他最終認回并在基督徒面前展示自己的伊斯蘭教徒身份。

轉宗基督教者在英格蘭處境艱難:“他們不僅被英國劇作家、牧師、神學家等丑化虛構……且一旦有沖突,最終的勝利者一定是基督教?!?Matar, 1998)奧瑟羅曾感嘆道自己無法掌控命運,其命運為基督教徒一手操控。這需要從其轉宗意圖說起,他并非為真正信奉基督教而轉宗,而是出于對苔絲夢娜的愛轉宗,隨著他殺死妻子,其轉宗也隨之結束??梢哉f,苔絲夢娜一手操控了其行為,而苔絲夢娜是基督教徒,面對夫君“你難道不是個婊子嗎?”的指控,她反駁:“當然不是,因為我是個基督徒,要為天主也要為我的夫君保持我身體的冰清玉潔,不受非法的玷污,怎么可能犯下褻瀆天主的罪名呢?所以當然我不是?!?莎士比亞,2015a)104。兩人的婚姻象征的是兩種宗教的融合,苔絲夢娜的溫柔美麗吸引奧瑟羅為其轉宗基督教??墒遣祭嘈拊嵝褗W瑟羅:“要把她看緊了,摩爾人,她欺騙過她的父親,小心也會騙你呀!”(莎士比亞,2015a)33,伊阿戈也曾添油加醋:“你想想看,她這么年輕,就能這樣巧妙地蒙蔽她的父親,就像用橡樹葉子蒙住他的眼睛一樣,使她父親誤以為你用了什么妖術魔法?!碧z夢娜說自己犯的罪就是愛上了奧瑟羅,暗示英格蘭社會對接受、縱容改宗者的悔意。第五幕第二場,面對洛多維科的審問,奧瑟羅招供:“我行兇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為了堂堂正正做人?!?莎士比亞,2015a)132如果說奧瑟羅與苔絲夢娜的較量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間的較量,此言說明在他心里,意欲殺死的不是苔絲夢娜而是基督教,以期擺脫基督教的束縛,回歸伊斯蘭教徒的身份。另外能夠體現基督教之于伊斯蘭教勝利的還有伊阿戈對奧瑟羅的操控,正是由于奧瑟羅聽信了伊阿戈的讒言,他才殺死妻子,釀成悲劇。

奧斯曼帝國在勒班陀海戰中是被基督教國家打敗的一方,在《奧瑟羅》中同樣有所體現。莎士比亞雖沒有詳細描述交戰的過程,而以寥寥數筆交代了威尼斯獲勝的消息:“有好消息,大家請聽!戰爭已經結束了。這次狂風暴雨給了土耳其人怦然一擊,挫敗了他們的圖謀。威尼斯來了一艘大船,看見土耳其艦隊給風暴打擊得七零八落的慘狀?!?莎士比亞,2015a)37這樣的處理一箭雙雕,一方面弱化了摩爾人英勇善戰的形象,表明奧瑟羅在這場戰爭中展示才能的空間缺失。另一方面,暴風雨的出現使得威尼斯獲勝:“從來沒有這樣的狂風暴雨震撼過我們的城墻。如果風暴在海上也這樣咆哮,那再牢固的橡木船也吃不消這大山壓頂的海浪呀!”(莎士比亞,2015a)36。這讓人想起1588年,海上突現風暴,使得英格蘭的艦隊大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因此,英格蘭的崛起被看作“神意”。在《奧瑟羅》里,決定戰爭勝負的并非參戰者是否勇猛善戰,而是“神意”,這間接肯定了“神意”對英格蘭基督教的支持。

可見,此時的英格蘭不僅對轉宗基督教者態度大變,對轉宗伊斯蘭教者也是如此。托馬斯·海伍德(Thomas Heywood)1604—1610年的《西方世界的美麗少女》(TheFairMaideoftheWest)、約翰·梅森(John Mason)1607年的《土耳其人》(TheTurke)和菲利普·馬斯金爾(Philip Massigner)1624年的《叛變者》(TheRenegade)等中均有此類描述,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4. 結語

學界對英格蘭王國與奧斯曼帝國關系的研究不多,對莎士比亞筆下的摩爾人形象的研究也不多。莎士比亞共有13部劇作提及奧斯曼帝國、摩爾人或土耳其人。如在《理查二世》(RichardⅡ)中,卡萊爾主教說:“榮耀的日子永遠看不到了。好多次,流亡國外的諾??嗽诠鈽s的圣戰中為耶穌基督而戰,在獵獵飛揚的基督教十字旗下,抗擊著邪惡的異教徒、土耳其人和薩拉森人……”(莎士比亞,2015b)在莎士比亞筆下,無論是土耳其人,還是摩爾人,多為負面形象,如《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Andronicus)中的阿戎是哥特女王的邪惡情人,“已做了壞事一千樁,我樂在其中,就如拍死只蒼蠅一樣”(莎士比亞,2015c);《威尼斯商人》中的摩洛哥王子因皮膚黝黑被鮑西亞嫌棄,“謝天謝地……但愿所有和他同膚色者都選錯匣箱”(莎士比亞,2016);《奧瑟羅》中的奧瑟羅雖勇敢忠誠,最后卻淪為窮兇極惡的“殺人魔”;等等。

莎士比亞借奧瑟羅這位由伊斯蘭教轉宗基督教者從與威尼斯主流社會融合靠近,因威脅被丑化,最后暴露伊斯蘭教徒身份的過程,表達了對他們的態度。

當然,這種態度與莎士比亞自身的經歷有關。英格蘭慶祝勒班陀海戰的盛大場面給還是孩子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驅逐轉宗者的法令他一定熟悉。1603年,詹姆斯一世1603年繼承英格蘭王位,相比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詹姆斯一世更加厭惡奧斯曼帝國。早在他1591年的長詩《勒班陀》(Lepanto)里,就盛贊大勝土耳其的威尼斯。繼承王位后,詹姆斯一世積極推行“和平政策”,修補與歐洲諸國的關系,尤其將長詩《勒班陀》的寫作看作促進英格蘭王國與歐洲其他基督教國家結盟的和平之舉動,再次大力宣傳這首長詩?!独瞻嗤印冯S之大熱,人人爭相傳閱?!秺W瑟羅》不但是莎士比亞參閱和增補了吉拉爾·迪辛西奧(Giraldi Cinthio)1563年的小說集《百則故事》(GliHecatommithi)中的第七個故事《一位摩爾上尉》(UnCapitanoMoro)、理查德·諾里斯(Richard Knollys)的《土耳其通史》(GeneralHistoryoftheTurks)、路易斯·阿里奧斯托(Ludovico Ariosto)的《奧蘭多·福瑞奧索》(OrlandoFurioso)和約翰·雷奧·阿弗里卡納斯(John Leo Africanus)的《非洲地理史錄》(AGeographicalHistorieofAfrica)等后完成的作品,而且是受作者自身經歷及詹姆斯一世的《勒班陀》等影響完成的作品,反映了摩爾人,尤其轉宗者在英奧關系變遷中的多舛命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迎合詹姆斯一世政策之作。

猜你喜歡
奧斯曼帝國苔絲伊斯蘭教
蜂鳥——致苔絲
奧斯曼帝國后期為何要囚禁繼承人
評《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十九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兒童職業教育
伊斯蘭教中國化:歷史與現實
《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悲劇成因
堅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蘭教中國化道路
《德伯家的苔絲》中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開羅伊斯蘭教老城
《德伯家的苔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