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青年網絡虛擬自我的主體性困境與超越

2023-02-06 22:09雷松源
青年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虛擬空間網絡空間現實

駱 軍 雷松源

網絡虛擬自我是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因自我的虛擬本性而產生的一種自我存在的狀態,這種狀態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卻又深受網絡環境的影響。關注網絡空間中的自我,分析青年在虛擬空間中形成的自我認知、自我人格以及自我認同的狀態,對于了解青年在虛擬空間的生存狀態以及掌握其思想動態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基礎上能更有針對性地對當代青年進行深入細致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一、當代青年網絡虛擬自我存在的三重因由

網絡虛擬自我是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自我的分化,網絡虛擬自我是自我求索與調適的重要考察方面。關注技術形塑下的網絡虛擬自我及其存在的因由,有利于了解青年的精神訴求,明晰青年的精神困惑,從而引導青年實現網絡虛擬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統一。從主體性角度分析當代青年網絡虛擬自我的困境,探究如何超越當前的困境,是從個體認知與價值層面進行研究的有益嘗試。

(一)虛擬技術為青年網絡虛擬自我的存在提供技術空間

虛擬技術的快速發展增強了當代青年進入虛擬空間的沉浸感。虛擬技術配合算法推演,利用動態視角、開放空間和身體鏈接,對個體的精神活動痕跡進行捕捉,從而將符合用戶心理的內容進行適時推送,凸顯了虛擬空間的意義賦予功能?!坝捎谶@些綜合性極強的信息技術的實踐性超越,由于靈境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所具有的高人—機結合性、高機動性的協載,自我由以前僅在表象空間意構、虛化、體驗虛擬性的精神生活過程,發展到自我不僅可以繼續享受在表象空間里的這種精神性虛擬,而且還可以通過人—機界面進入電子網絡空間進行具有實在性征的虛擬實踐?!盵1]這些技術場景的應用契合青年獵奇、追求高質量生活的特性,使不少青年沉浸在抖音、B 站、微博等交流平臺以及“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游戲中,并借助VR 等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身體在場”的體驗,獲得角色扮演的歡愉感。

虛擬技術將青年從社會性存在轉移到數字化或網絡化的虛擬存在。這一邏輯順序是,信息技術形塑了網絡空間全新的社會交往模式,形成了青年群體的虛擬社交圈,青年在各類虛擬社交圈內進行著虛擬交往與虛擬實踐。當代青年處于多種虛擬技術快速更迭的時代,獲得技術應用的成本降低,青年又具有探索與體驗新事物的特點,因此熱衷于將自我意識附著于數字ID,與其他青年進行著快速的信息互動與精神內容的交換,以此來獲得精神滿足。因此,在技術越來越進步的情況下,青年進入虛擬空間的沉浸性會越來越強,除了用文字、表情包、點贊等進行交流,還借由虛擬技術打造的真實場景進行互動。由此可見,青年的網絡虛擬自我依賴虛擬技術打造的技術空間得以產生和發展,對虛擬自我的研究并不是虛無的無源之水,而是青年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面臨多重困惑而求問于網絡

青年在成長過程和社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從而會產生相應的精神困境,如“內卷”、“佛系”、“躺平”等青年精神現象?!熬裆畹膫€體化困境是精神生活的現代性處境之一?!盵2]現實需求不能及時有效滿足的缺失感促使一些青年向網絡尋求安慰,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虛擬空間,在網絡技術打造的角色場景中塑造“理想我”。面對技術與人的鏈接功能,不可否認,網絡虛擬自我的存在有一定的正向功能。比如,青年在網絡社會中通過關注與自己具有相似經歷并勇于實現夢想的博主來進行自我激勵的做法,有助于消解社會化過程中自我懷疑的情緒,增強精神動力。

青年網絡虛擬自我的產生體現出階段性迷茫與自我求穩的社會心態。目前,不少青年在網絡空間表示正在過一種“‘卷又卷不贏,躺又躺不平’的‘45 度傾斜’人生”,這是當前不少青年焦慮心態的真實反映。網絡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鏡像反饋”的作用,成為青年心靈棲息的重要場所。青年借助虛擬技術打造的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建立起短暫區隔的邊界。在這個空間內,通過與同輩群體的交流互動及扮演游戲角色的方式來釋放情緒。同時,利用虛擬技術的“虛擬在場”功能,以自我認同感強烈的身份進行虛擬交往,在這個意義上實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統一。因此,通過虛擬自我的治愈后,青年能夠增強積極融入現實社會生活的能量。從某種程度上說,虛擬自我的建構是自我接納、自我調適從而增強社會融入的一種手段。

(三)青年對精神性需求的虛擬追求促使網絡虛擬自我發展

當代青年作為新時代的生力軍,具備更高的精神追求?!熬窕顒邮莻€體自覺到精神需要并盡力加以滿足的一切求真、向善、為美活動的總和,是精神生活的基本表現形式和主要內容構成?!盵3]不論是現實活動中的展演,還是網絡虛擬場景的體驗,都是青年在不同空間尋求精神性滿足的方式,這種精神性需求背后反映的是青年在現實生活中對某些問題的價值認同。進一步講,當代青年將這種追求放到網絡上以及借助數字技術獲得虛擬意義上的更好“實現”,本質上是當代青年對現實自我進行超越的一種精神表征。如此看來,當代青年網絡虛擬自我之所以存在并得以發展,恰恰是個體自覺的科學表征。從現實層面來講,青年不斷追求更加完善的人格,是個體追求更高人性的本能。

當代青年高質量的精神追求促進了虛擬自我主體性的發展。青年對獲得高質量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強烈,主體性在網絡空間中表現得就越明顯。從整體上看,當代青年借助網絡設置的三種情境來進行主體意識的表達,分別是因特網虛擬自我的文本表達、游戲軟件虛擬自我的角色表達以及技術虛擬自我的感官表達,以此實現自我意志的轉移與虛擬再現。青年群體利用網絡中身份隱匿的功能,將婚戀、交友、工作等現實世界的常見問題映射到虛擬空間,以期獲得更大范圍的溝通與支持,得到相應的心理慰藉。這些被映射的問題,也反映了不少青年常提的“空心病”、“無意義”等精神困惑,虛擬自我的發展拓寬了自我解決現實問題的渠道。換言之,正是由于自我主體性的發展,虛擬自我才具有屬于“人”的魅力,才不至于與虛擬的網絡信息融為一體以致完全同化。

二、當代青年網絡虛擬自我的主體性困境

虛擬自我作為自我的副本,在網絡空間中映射出現實的影子,個體回歸現實自我后同樣會帶有虛擬自我的印記。當代青年在虛擬空間中面臨著虛擬變異與主體性退隱的問題、自我人格的虛實分化問題、精神訴求與網絡信息易變更性的問題,這些都指向自我主體性的困境。青年不能沉溺于虛幻,而是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念規范網絡語言和網絡行為,使虛擬自我的意識服務于現實自我的合理追求,在進行自我整頓后能迎難而上、苦練本領、追求卓越。

(一)當代青年虛擬變異與主體性退隱的問題

青年在網絡空間中的虛擬變異現象是指,青年受資本邏輯宰制下流量文化的影響,崇拜亞文化、崇拜技術打造的虛擬場景,即一味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而失卻了高質量的精神追求?!扒嗄陮W生在文化參與中實現了自我賦權,將自身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追求投射其中,借助投射式認同逐漸產生明晰的自我意識。然而,多元異質的流量文化也讓大學生自我價值的確認變得開放多樣,他們的身份認同建構變得隨機、流動而又離散?!盵4]例如,為獲取他人關注,青年互聯網創作者會按照大多數“粉絲”的需要來呈現作品,以獲得他人的正向評價,滿足被認可的需求。又如,因為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與隱蔽性,青年也有可能放大自身的一些負面能量,在網絡中盡情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這種異化傾向直接導致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偏離,不利于青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青年在網絡空間中表現出虛擬自我主體性隱退的傾向,這種退隱的程度與虛擬自我變異的程度如影隨形。虛擬自我主體性隱退主要體現在青年進行虛擬交往時的矛盾性上。一方面,青年想要獲得更高質量的內容;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中存在與主流價值觀不符的各類話語,不可避免地會對青年的主體意識產生不良影響。從文化意義上看,網絡虛擬自我的存在本質上也屬于一種“自我文化”,是青年在精神層面追求生存價值和心靈安頓的存在。但在虛擬空間內,青年在建構自我的過程中似乎遵循著鮑德里亞提出的“寓言與跟從的邏輯”,即“廣告盡管對消費者并不一定具有決定性的效力,但卻使消費者在其中感覺受到關注與恩賞,滿足了消費者渴望獲得重視及保護的心理”,他認為這種邏輯實質上遵從著“信仰與心理退化的邏輯”[5]。消費主義通過標榜個性化、自我意識等標簽來吸引青年關注、進行價值推崇。這讓青年在網絡中原有的自主性降低,不利于青年從真正意義上借助網絡技術學習與成長。

(二)當代青年虛擬自我人格的虛實分化問題

青年生活在現實生活與網絡生活兩個空間,處于兩種不同的生存模式下。馬赫列爾認為,“青年的本質有兩個基本的規定性:目的性取向和社會—時間二重性。前者是把青年同時間空間聯系起來,后者是把青年同社會空間聯系起來?!盵6]在成長過程中,社會二重性是指青年的社會角色是變化的,即青年一方面參與的是青年群體中的生活,另一方面又逐漸進入社會,成為社會中正式的成員,所以有時也要進入成年人的群體中去生活,這就導致其角色、身份要不斷地轉換,從而會帶來矛盾。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當下,青年既要充當現實中的角色,又要塑造與經營網絡中的虛擬角色,這就很容易產生人格的虛實分化問題。在網絡中,青年能夠很直接地體會到,帶有自己主觀映像的虛擬身份能被很好地理解與接受,長此以往,便會導致青年只對這個“想象自我”產生認同感,這種影響就使虛擬自我與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自我產生一定的差距。

虛擬自我作為當代青年進行自我認同的一種狀態,面臨自我同一性危機。埃里克森認為,自我同一性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價值、信念和人生持續發展的體驗和主觀感受,這一體驗和感受能使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價值和滿足?!扒嗄陼r期是人的思想認識發生變化的重要轉變期,青年在建構自我與尋求認同的矛盾和張力中持續糾結,也不斷收獲成長?!盵7]網絡空間的精神之旅固然能在短暫的時間內緩解青年的孤獨感、無意義感、無價值感,卻無法維持長時間的自我認同,因為現實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因此問題的根本在于讓青年回歸現實生活。虛擬自我在虛擬環境中形成了同現實自我既有類似、也有差異的虛擬人格,這種人格雖然在“自我封存與自我呈現的適度統一”中獲得了內心世界的認同,卻也為自我的同一栽筑了藩籬。因此,這種自我同一性危機的具體表現是:網絡中形塑的理想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應承擔的責任不能協調、統一起來。

(三)當代青年精神訴求與網絡信息易變更性的問題

青年潛入虛擬意境,是通過“鏡像”完成自我認同的過程。青年在虛擬世界中表達自己的精神訴求,也是進行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根據拉康的“鏡像”理論,自我認同過程是在“鏡像”中完成的,是一種主體性的辨認現象。在“鏡像”中獲得的主體形象,是一個“理想我”,這個“理想我”構成了所有次生認同過程的根源,也就是說,人們以這個形象作為自我認同的基礎。青年在虛擬空間內投射真實的自我,通過賦予游戲角色自我意志或創作帶有自身風格的作品來回饋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并通過尋找有共同語言的“互關者”、“虛擬好友”進行交流互動,以便使這個虛擬身份在虛擬空間內更加真實。在這一過程中,合理的精神訴求得到了確認,自我產生愉悅感和價值感。青年越來越沉溺于與“了解”自己的“陌生人”之間的精神交流,就會越來越期望在虛擬空間內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理想角色、實現自己的夢想。

同處于網絡空間中的其他人員也基于自我需要進行虛擬交往。在以虛擬、共享為特點的網絡空間中,人們極容易出現濫用自由的情況,這種情況最突出的一種表現就是毫無底線地在評論區進行惡意評論,狂刷存在感,引發輿論對立,以此滿足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心理。個體可以進行網絡昵稱的更換,相同的一個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角色介入青年的精神世界,經常會出現今天還是你觀點的力挺者,明天就可能用完全相反的價值觀對你進行拉踩、抹黑的情況,因短暫志趣結成的共同體圈層很可能因只言片語的差異就輕易解體。在虛擬空間內,身份的流動變更迅速、圈層的產生與瓦解變得頻繁,逐漸出現違背主觀愿望且不可控的傾向。青年有時會陷入虛擬邏輯的漩渦,自我的主體意識經歷著這種虛假現象,原本的自我需求在這種虛擬性中演變為迎合與同化,認識的邊界感變得模糊與盲目。這與青年尋求更高層次精神性滿足的需求背道而馳,因而產生了附加于個體的種種矛盾與困惑,以致不能對這個精神自我進行完全確認。

三、超越網絡虛擬自我主體性困境的實現機制

虛擬自我本是現實自我的延伸,借助虛擬技術進行著主體功能的拓展,同時也與現實的情境進行著廣泛的互動。但由于對網絡身份的不正確認知以及不良社會思潮的誘導,不少青年陷入了虛擬自我的主體性困境。對此,需要增強對青年虛擬主體性的培育、拓展青年發展的渠道,以及引導青年進行虛擬自我調節,促進青年虛擬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和諧共生,使網絡身份與現實身份之間保有適度的張力,從而在這個意義上增強精神動力。

(一)增強對青年虛擬主體性的培育

由虛擬自我引發的虛擬變異與主體性退隱的困境,實質上是在網絡技術迭代升級過程中產生的人的生存環境和精神生活狀態變化的問題。在信息、數字、符號的包圍下,不少青年逐漸喪失了理性的思考、價值的追問和意義的尋求,精神生活也逐漸失去了現實的鮮活感和歷史的厚重感,成為一個虛空的存在。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緩解和解決,青年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便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加劇。因此,應增強對當代青年虛擬主體性的培育,促使青年在網絡空間中保持主動性和批判性。首先,應持續加強對虛擬空間信息的監管,優化網絡大環境。其次,應積極將人文精神融入網絡空間,用科學和真理的力量涵養青年。再次,應有效發揮隱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全面而隱性的人文空間的建設下助力青年主體性的回歸。

與此同時,引導青年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內在修養。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有利于青年以更清醒、理性的狀態進入虛擬空間,也決定了青年以怎樣的態度和心理進行虛擬交往。人的內在修養的形成是在外在客觀環境和成長過程中不斷體驗、感悟、反思與優化的過程,促使青年提升內在修養有利于緩解精神焦慮、調適精神狀態、積蓄精神力量。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空間發展,推動青年健康成長。同時,要引導青年用科學的知識武裝頭腦、用強健的體魄磨礪意志。另一方面,要增強技術理性和交往理性的培育,使青年提高技術運用過程中的辨識力,自覺恪守網絡規則,維護虛擬社會的秩序,形成對虛擬技術合理利用、適度運用的意識。

(二)拓展當代青年自我發展的渠道

自我發展具有自我治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虛擬自我精神層面的需求來源于現實自我的需求,現實問題一旦得以解決,虛擬自我自然也能進一步彰顯積極向上的一面。因此,超越現實自我發展的局限性成為必要。這就需要加強對人的現實主體性諸如主動性、創造性的認同教育和培育工作,促使青年用自我的突破來自我教育?!疤摂M社會的形成消解了實體社會的各種中心”[8],青年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中有時會迷失方向,主動性、創造性會降低。對此,一方面學校、社會、家庭應增進交流,為青年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另一方面,應注重利用正能量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及時引導青年正視孤獨感、無意義感等問題,使青年獲得心靈上的歸屬感、增加社會融入感。

增強對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引導青年回歸到現實的奮斗中來。虛擬性的增強容易導致青年現實責任感的削弱,因此要對青年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更加關注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要使青年意識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貢獻力量是內在統一的,從而樹立將“小我”融入“大我”、為祖國貢獻青春力量的使命意識。要利用媒體豐富多樣的宣傳形式來弘揚奮斗精神,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引導青年尋求“全面豐富的生命存在方式”[9]。另外,在現代社會還要特別注意“心理社會合法延緩期”的作用,因為個體在延緩期間可以進行自我狀態的調整。這就需要家庭和社會合力為青年營造相對包容的成長環境,給青年成長成才以相對舒緩的時間和空間。

(三)引導當代青年進行虛擬自我調節

引導青年進行網絡虛擬自我的心理調節。過硬的心理素質有利于減少因網絡信息變更迅速而帶來的挫折感,使虛擬自我回歸理性,在此基礎上塑造健康的網絡人際關系。因此,建立和完善虛擬空間內的心理健康咨詢平臺顯得至關重要。同時,家庭成員、同輩群體之間應互相給予情感關懷,關注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因經驗的不可復制和網絡信息引起的區隔化現象等因素帶來的自我中心傾向和情感上的失落,彌補因交往缺失而帶來的渴望被認可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引導青年積極認識與接納自我。積極開發、設置聚焦青年成長發展的虛擬社群,借助榜樣人物“現身說法”的方式,促使青年盡快樹立清晰的發展方向,認識到自己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積極行動,而不是逃避。另外,要引導青年以理性平和的心態應對挫折,提高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從而在繁雜的網絡信息中排除干擾、堅定自我目標。

引導青年進行網絡虛擬自我角色的正確認知與調整。虛擬自我的建構本身就屬于一種自我調節方式,關鍵在于處理好虛、實角色之間的關系問題。網絡營銷下被認可的角色會短暫彌補缺失感,但這種被認可的感覺始終與這一角色應該經歷的艱辛過程不相匹配,也難以使青年清晰體會到這一社會角色本身應該承擔的各種責任。只有親自經歷了這一過程,角色的塑造和追求才能真正凸顯價值。因此,對待網絡虛擬自我角色,最好的認知方式就是借助虛擬技術,體驗角色本身的成就感,在這一基礎上獲得直面現實角色的毅力和勇氣。人只有“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擴展人的力量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務:成為自在自為的人,并通過充分實現人的潛在的諸能力——理性、愛、生產性勞作——而達到幸?!盵10]。要引導青年進行虛擬到現實角色的轉換,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定義虛擬生存、參與虛擬實踐,獲得精神支持。

網絡這一技術結構對人的心靈結構的影響越來越深,探究青年網絡虛擬自我存在與發展的現實原因、分析青年網絡虛擬自我面臨的主體性困境、提出超越青年網絡虛擬自我主體性困境的實現機制,是對青年在現代信息技術影響下自我的時代關切,也是對青年面對的現實問題的一種側面揭示。重視當代青年在網絡空間中面臨的虛擬變異與主體性退隱、自我人格的虛實分化、精神訴求與信息變更迅速的多重矛盾,對了解青年當前的精神狀態和社會心態,從而掌握其思想狀況具有一定意義。這種觀照有利于及時把準青年教育的方向,引導青年在網絡空間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使青年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進而完善自我人格。

猜你喜歡
虛擬空間網絡空間現實
虛擬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分析
基于虛擬化的相向行駛車輛間通信機制的研究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共建誠實守信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探討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淺談室內設計中虛擬空間的表現
現實的困惑
從虛擬走到現實,有多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