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品格

2023-02-07 00:51張西立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時代思想

張西立

(中國人學學會,北京 100871)

在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明確提出并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在立場、觀點和方法上既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有關論述一脈相承,又以其特有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而自成一體。全面、深入地認識和踐行這一思想蘊含的一系列創新觀點及戰略部署,需要我們從“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上把握其鮮明的實踐品格。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

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實踐是現實的人改造世界的對象化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能動創造性和社會歷史性。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環節,其哲學基礎在于唯物辯證法,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器不二”“即體即用”的人文精神,彰顯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的黨的思想路線。

(一)實踐理性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指導下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理性。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根植于其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為一體的實踐性和群眾性。

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馬克思主義的回答是“社會實踐”。與唯心主義經驗論的“科學”界定存在本質不同的是,辯證唯物論認為,“科學”并非主體對于客體的直觀反映,而是現實的人作為能動的主體通過生產勞動、科學實驗等實踐的方式對客觀事物的規律性認識,科學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離開了特定主體的具體實踐活動,人們既不能獲得任何科學認識,也不能真正理解某一項科學認識,更談不上合理地利用了。

“文化”是什么?古往今來對此有許多不同的回答,在唯物史觀這里,廣義的文化即是人類創造的全部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與一定經濟、政治相對應的觀念上層建筑,服從和服務于特定的經濟基礎。不僅如此,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全部人類精神文化成果,既不是個別英雄人物的獨創或少數文化精英象牙塔里的產物,也不是“神”和“上帝”的恩賜,而是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對于共產黨人來說,物質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群眾的觀點是根本一致的。把這一黨性原則貫徹到文化領域,就是思想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叭嗣褡鳛闅v史的創造者,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的理論,是為改變人民命運而創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無論是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創造”“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注重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提煉出新的理論成果,著力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億萬人民心中,成為接地氣、聚民智、順民意、得民心的理論”。[1]歷史說明,成功推進包括理論創新在內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著眼于促進社會物質生產基礎上的社會精神生產,在黨的思想路線指引下走好群眾路線。

自十六世紀中葉以來,西風東漸,放眼世界范圍,面對不同思想觀念的相互激蕩,其局面之復雜、交織之深刻、沖突之劇烈、過程之艱難以及結果之斐然等,在中國面前,無出其右者。近代“文化救國論”者欲從文化入手,希望以改變國人的思想觀念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層面的變革,但是他們不了解的是,失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的物質基礎,觀念上的碰撞只能是隔空對話,對于實際的改變其實是微乎其微。以國民黨為代表的保守勢力以其羸弱的力量,固然也有其文化綱領,但由于他們不會也不可能正確認識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因而從一開始就走到了人民大眾的對立面上去了,試圖挽救“中國之命運”的種種努力最終歸于失敗。與此相比,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旨在改變世界的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理論,一經為中國人民所掌握,在轉化為改天換地的強大物質力量的同時,中華民族由此就獲得了精神上的主動,而中國文化長期為人所看不起的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進入了新時代。在全面總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習近平提出“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論斷,從而以“兩個結合”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運動規律,揭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為進一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上看,“兩個結合”的本質在于作為普遍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作為特殊性的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實際”的結合?!敖Y合”之所以能夠發生發展,基礎和根本都在于“實踐”,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致力于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和人類大同的豐富而生動的具體實踐。正是在推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才獲得了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這一基本國情的科學認識,才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二者融合發展為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在今天,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就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作為來源不同的兩種文化形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了在宇宙觀、價值觀、歷史觀、生態觀、文明觀等基本層面相互契合,在認識論上也存在相通之處。對此,毛澤東早在《實踐論》一文中就以“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行關系”為副標題給予了揭示。與西方等相比,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傳統的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哲學世界觀上是一元論,所謂道統在于敬德保民、利用厚生,中國人歷來在文化性格上主張己立立人、反對強人所難,踐行中道平和、遠離自我中心,講究義利統一、拒絕唯利是圖,注重力行實干、摒棄坐而論道。這種深植民族血脈的實踐理性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也是內在契合的。二十世紀以來,以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標志,以抽象人性論為哲學基礎、以資本為中心、以工具理性為內核的西方“現代性”愈益暴露其脆弱、危險的一面,正在把全人類推向災難境地,而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以實踐理性見長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創立,實際上為當今世界破解現代性危機提供了植根中國實踐的中國方案。

(二)問題導向

事物是矛盾的集合體,呈現為一系列的現實問題。習近平指出,“一種理論的產生,源泉只能是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動力只能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要求?!绷暯轿幕枷胩岢龅囊幌盗行滤枷胄掠^點新論斷以及諸多戰略部署,正是在圍繞回答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及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蘊含強烈的問題意識,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

習近平在文化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問題?!盵2]“文化”“文明”問題被提到時代高度加以重視,必然有其內在邏輯,這就是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后,面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的宏偉目標,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整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必須為此展現出新氣象新作為。事實上,從革命、建設到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毛澤東曾形象地用“懂宣傳”這個“筆桿子”與“人民軍隊”的“槍桿子”相提并論。毛澤東將報刊視為拿筆的“文化軍隊”,提出“全黨辦報”“全民辦報”的方針。[3]P158在各種政治勢力競逐的中國歷史舞臺上,中國共產黨能夠最終勝出,最大秘訣在于從一開始就重視包括理論創新在內的全部思想文化工作,在緊握“槍桿子”這個有形而有限武器的同時充分發揮了“筆桿子”這個無形而無限“武器”的作用。與前兩次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相比,黨的二十大之后,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增加了“文化”二字,這是前所未有的,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歷程中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是新時代文化工作被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的重要標志。理論創新在全部宣傳思想文化中居于根本性地位,發揮著引領性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盵4]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實踐,要想在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時代背景下保持應有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都在于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凝心聚魂。在這個意義上,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既是繼續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客觀要求,也構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環節。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物質上的富足必然要求相應的精神生活,而“文明”正是對這一切發展成果的凝結。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明所以能夠延續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基礎在于維系天下一家的中華文化,在于各民族千百年來在交流交融中對于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歷史上歷代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大一統”的國家治理,無不高度重視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國家意識形態建設。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為了實現政治上的領導,必須確立思想上的領導,而這又是牢牢把握文化領導權和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根本。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已經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任務依然艱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風化人依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實形態的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依然不夠,人民群眾精神文化上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待更好地滿足等等,說明以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支點進而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任務越發緊迫,而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特點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譜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就成為重中之重。

(三)重在建設

習近平指出,“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盵5]以立為本、立破并舉,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要求,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品格。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寫道,“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蔽幕瘑栴}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與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的生產生活問題緊密聯系的,認識和解答文化上的問題,必須從變革生產方式、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以及人的自身發展等實踐層面著手,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重在建設,務求實效。

文化以其相對獨立性具有強大歷史慣性,尤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數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度,作為現實形態的傳統文化已經隨著小農經濟和宗法社會結構的解體而不復存在,可對人們日用而不知的倫常觀念依然有潛在而深刻的影響。以農耕文明為底色的中國文化傳統悠遠深厚,但也是魚龍混雜,如何區分精華與糟粕、先進與落后,做到揚長避短,歷來聚訟紛紜;近代以來,特別是在當今對外開放日漸擴大的時代背景下,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更是強勢而來,如何對待泥沙俱下的外來文化,哪些可以為我所用,哪些又是必須堅決予以摒棄的,長期以來也是觀點各異。馬克思主義作為發源于西歐的外來文化,以其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徹底批判而代表著人類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但如何扎根特殊的中國歷史文化土壤,最終實現“本土化”,可以說自從傳入中國以來就始終存在這個問題;而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則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誕生于十九世紀中葉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轉移,哪些理論論斷是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真理,哪些具體觀點是為實踐證明為不正確的,哪些又是需要揚棄的,歸根到底是我們究竟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一部中國現代文化演進史表明,對上述思想文化領域重大問題的真正解答,應歸功于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著眼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大同”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廣泛吸收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優異成果,從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鞏固了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立包括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內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習近平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盵2]事實上,正是在堅持“人民至上”的中國共產黨人這里,在立足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在統籌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進程中,傳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時代潮流,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蔚然成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隨之而來。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踐指向的習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能夠做到融通中外、貫通古今,展現出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勇猛精進的無畏情懷,根本上取決于這一思想賴以發生發展的實踐本位,取決于它對于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給予的深刻回應。有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強大武器,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必將得到空前激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建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總結

習近平指出,“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理論,必須反映時代的聲音,絕不能脫離所在時代的實踐,必須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將其凝結成時代的思想精華?!盵1]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絕不是單純邏輯體系的構建,不是概念自身運動的結果,而是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反映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凝結著黨對于領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揭示了兩個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深度交織背景下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強國以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遵循,是已經并將繼續為實踐證明了的客觀真理。

(一)回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必然之舉

“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我們從邏輯上深入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發生發展的重要支點。

科學認識并回答一定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借以確認歷史方位以及中心任務的根本前提,也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推進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習近平文化思想淵源深厚,經歷了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如果不是從時空而是從理論的內在邏輯上看,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的“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樣也是其“文化篇”的邏輯起點。

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的中國,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體現在社會主要矛盾上,則是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通過不斷變革自身體制、機制、觀念等,從而為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創造條件、開辟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轉變,決定了黨在新時代“中心工作”的確立與部署。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轉變,但并沒有改變其根本性質即仍然是以“發展”為導向,變的只是在物質財富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對于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追求。與此同時,對外開放背景下,在我國物質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的前提下,從民眾、社會到國家,包括家庭倫理、商業倫理、科技倫理、輿論導向、媒體融合發展、學校思政課、核心價值觀、文化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外傳播、文化安全、自主知識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國家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創新發展、人類共同價值等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任務日益凸顯。正是針對上述基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而提出的諸多文化建設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當初“兩個文明”“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發展到新時代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并把“文化自信”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科學部署并積極推進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公民道德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文物保護與利用、博物館、文化產業、國際傳播體系和能力等各項思想文化建設,從而為推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思想保證、賦予了強大精神力量、提供了有利文化條件?!袄碚撛谝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绷暯轿幕枷腠槕诵聲r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要求,在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有著清晰而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二)推動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的根本指引

偉大的實踐造就偉大的思想,偉大的思想引領偉大的實踐。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幾年,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盵5]繼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在“十三個方面成就”中提出“在文化建設上,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指出“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4]后,2023年10月,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6]。這說明,對于新時代以來我國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發生的積極變化、取得的顯著成就,黨中央的認識和評價不僅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遞進式的。之所以能夠如此,最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

歷史與邏輯是內在統一的?!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盵7]P14新時代以來,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黨中央召開的會議之密集、作出的決策部署之全面,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之豐富系統、深刻厚重,在黨的歷史上是不多見的——習近平先后兩次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2023年針對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就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造性對待馬克思主義、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文化傳承發展等主持召開會議并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一系列改革發展方面的規劃和方案,在各地考察各類文化傳承發展項目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闡明對全球文化、文明發展和交流互鑒的一系列中國立場、中國方案等。在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上,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到“堅持文化領導權”,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一以貫之而又與時俱進的高度重視;在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上,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性和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在“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上,揭示了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揭示了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上,彰顯中國共產黨促進中華文化繁榮、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擔當;在堅定文化自信上,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把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明確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點和著力點;在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上,深刻總結了信息化時代新聞傳播規律,明確了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原則要求和方法路徑;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上,深刻回答了文化為什么人的問題,彰顯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宣示了我們黨對待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態度;在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上,指明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上,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情懷大格局,等等。

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功實踐表明,正是在習近平同志的身體力行和全力推動下,整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展現出新氣象新作為,在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的性質、保證、方向、任務、道路、原則以及路徑等全方位一系列原創性思想的指引下,成功應對了來自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風險挑戰,從根本上扭轉了不利形勢,以“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開創了新局面。

(三)推進實踐基礎上理論創新的嶄新篇章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新時代新征程,要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就一刻也不能缺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維”。

理論上的成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熟的重要標志,而“理論思維”的確立又是理論上成熟的要害所在。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盵8]P436如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實踐論》《矛盾論》為代表的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創立以及后來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政治上、思想上完全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奠定了理論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意味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成熟,標志就是以“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為內核的“理論思維”的確立。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本質上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成功運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結果。

“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創性觀點,也是其賴以形成的重要方法論遵循。習近平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北娝苤?在中國共產黨這里,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統一于“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大同”的具體實踐?!榜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結合”,所以成為“又一次思想解放”,絕不是脫離當下中國文化建設具體實踐的主觀想象,而是著眼于“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分析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得出的科學結論。在這里,我們遠的不說,僅就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國在文化建設上的曲折進程就可約略看出其中的意蘊。

高舉“民主”“科學”大旗的新文化運動,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呈現出兩種截然對立的態度,即一面是以胡適等為代表的激烈反傳統立場,一面是以辜鴻銘等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歷史早已對這兩種激進的文化態度給予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明。以熊十力、錢穆、梁漱溟等為代表的現代新儒家不僅反對自由主義文化觀,也強烈拒斥馬列主義,認為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馬克思主義具有“烏托邦”色彩,與中國文化傳統是疏離的,不僅不會落地生根,還會對自成一體的中國文化帶來傷害,惟有在宋明新儒學的基礎上實現“返本開新”,才是中國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出路。而以杜維明、余英時、唐君毅等為代表的所謂“當代新儒家”在文化觀上盡管有所矯正,但萬變不離其宗,終于脫不了調和而非創造、復古而非尊古、守舊而非守正的本來面目,林毓生雖然提出“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命題,并試圖以此推進中國思想的“現代化”,但因其缺乏特定歷史主體的生動實踐作為物質基礎,“創造性轉化”只能停留在觀念層面??傊?現代新儒家對于中國文化傳統的認同以及對其在現代工業文明社會可能發揮的積極作用這種態度,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其無視近代以來在劇烈社會變遷基礎上中國文化建設的現實演進邏輯,尤其是其對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及在實踐中創造的新文化,采取了全然否定的立場,故此,將其歸于文化保守主義已還不夠,其中還存在一個政治眼光乃至政治站位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以李約瑟、費正清、卜正民等為代表的海外漢學研究有了長足發展,西方有見識的學者注重發掘中國文化蘊含的普遍性價值,希望發揮其對于“現代性”的糾正和補充,其中盡管多有錯漏甚至依然充滿西方中心論,但客觀上從一個側面推動了人們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再認識;出于對西方工業化帶給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發展的嚴重負面影響,以德里達、哈貝馬斯、德里克等為代表的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也表現出希冀從中國文化系統中尋求療治現代社會癥結的沖動,這反過來也強化了文化保守主義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直通“現代化”的預期。

毋庸諱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自誕生以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中都面臨一個如何具體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其集中體現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及實際推進。極端事例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拔幕蟾锩钡暮平?不僅是經濟、政治上的,也是文化上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以“破四舊”的名義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結果就是在極“左”路線下的“大革文化命”。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社會思潮長驅直入、魚龍混雜,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之風開始滋長,以電視紀錄片《河殤》為代表的崇洋媚外觀念一度肆虐,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思想混亂。大約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始,國內文化界涌起一股以“誦經”“尋根”為指向的“國學熱”,彰顯人們在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時代背景下精神世界回歸傳統的取向,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決定論傾向。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西方文化霸權的威逼下,同時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的大背景下,一股非理性、關門主義的文化民族主義有所抬頭,大量表現于各類網絡空間,成為影響乃至左右民眾思想和行為取向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文化動向。對此,需要重申的是,在文化問題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以及“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建設取向已經清晰地表明,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從來沒有放棄應有的民族立場,反而以實際行動深刻表明自己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但是,應有的民族立場與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文化民族主義有著天壤之別,這不僅取決于科學實踐觀指導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同時還在于,中國文化史上的“華夷之辯”早就說明,任何形式的文化民族主義與“和而不同”“厚德載物”的中華文化立場都是格格不入的。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9]P585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深刻說明,在我們這樣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度進行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抽象繼承”也許具有學術價值,但脫離開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畢竟無法落地生根,試圖在碎片化中只取對我有用的那部分、進而僅做觀念層面的對接,事實上只是一廂情愿,骨子里“全盤西化”的自由主義理路無疑是死路一條,旨在“返本開新”的保守主義立場也不足取,非此即彼的文化民族主義其實是兩極相通,對“西方中心論”的真正超越絕不能是改頭換面的“中國中心論”,惟有以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態度,以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實踐為取向,采用一分為二的態度對傳統文化予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作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二個結合”,其實質在于它真正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本民族的固有傳統,在服從和服務于現實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文化傳統進行優劣長短的判斷和取舍,也正因為如此,“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和成功實踐,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應有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體現了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理論創新規律以及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六個必須堅持”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凝結和反映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兩個結合”一起深刻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具備的“理論思維”。這一“理論思維”所展現的不僅是科學的思想方法,更有其根本的政治立場、徹底的理論品格和獨有的精神氣質,一方面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橋和船”,同時,從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即“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定文化自信”“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十一個方面也鮮明而徹底地貫徹著這一“理論思維”。

如同“文化”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文化自信”之于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位置及作用,習近平文化思想獨立成篇,但并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整體中有局部、局部中見整體,與習近平外交思想、強軍思想、生態文明思想、法治思想、經濟思想等全部理論體系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10]顯然,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對于我們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對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都發揮著強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面向的是“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實踐要求

正確地提出并回答問題,正是“理論”的本質所在。對于“新的文化使命”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這一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科學解答,既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同時也反映其鮮明的實踐品格。習近平文化思想已經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論斷,即“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11]。繼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階段新征程文化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后,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強調,要“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6]??梢?“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時代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兩個大局”深度交織的時代背景,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統攬“四個偉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大文化”建設上進行的頂層設計,而以“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等十一個方面為基本內容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既是踐行這一使命的經驗總結,同時為下一步更好地擔負這一使命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具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特質。在這里,以馬克思主義觀點正確把握“體”“用”關系,對于我們深入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至關重要。

“體”“用”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對重要范疇,如《周易·系辭傳上》云“顯諸仁,藏諸用”,《論語》有“禮之本”“禮之用”的記錄,《荀子·富國》篇中有“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的記述,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旨》中論及道家的宗旨時說“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等?!绑w用論”在中國古典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體現著古人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如“體用不二”“即體即用”等。中國傳統體用關系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里,則獲得了全新的內涵,“體”即“本體”,與中國古人以及外國哲學主張的形形色色的“實體”(著名的如“上帝”“第一推動”“原子”“絕對真理”等)有本質不同,與西方科學稱謂的“經驗事實”也不同,它指的是處于各種關系之中的特定客觀事物的性質、規定、規律等,“用”指的是該事物在實際運動變化中呈現出來的表象、個性、功用、取向等。事物的“本體”并非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的東西(西方自然科學通過實驗的手段獲得對于事物的認識,只是感性的而不是“真理”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內部與外部各種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過程,是需要運用理論思維透過種種表象(即“用”)才能把握的“本質”所在。正是在這里,在什么是“真理”以及我們如何才能獲得“真理”的基本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建立在所謂“經驗事實”基礎上的西方哲學劃清了原則界限。在體與用的關系上,正如在物質與意識、客觀與主觀、實踐與認識等基本問題上一樣,習近平文化思想徹底貫徹了唯物辯證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對現實中蕪雜并存的文化現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艱辛理論思考,以一系列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規定性也即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同時又基于規律性的認識對當下乃至未來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實際工作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戰略、策略以及方針政策,因而呈現出鮮明的“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特質。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特質,體現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以“九個堅持”概括的宣傳思想工作規律性認識之中,即:“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2]等;體現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明確的“十四個強調”之中,即:“強調堅持和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闡釋中國道路、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強調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守護好中華文脈”“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要把互聯網這個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增量,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建設網絡文明”“強調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強調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13];體現在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出的“七個著力”之中,即:“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6]。從“九個堅持”到“十四個強調”再到“七個著力”,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展示的是新時代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針對不同階段的任務以及工作全局提出的原則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這些規律性認識有“體”有“用”、“體”“用”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對這些規律性認識的高度凝煉和理論升華。

“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4]圍繞新階段新征程的這一“中心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列入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將“豐富人民精神生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等等,對于文化建設在其中應該明確的道路、方向、目標、任務等給予了清晰界定,實際上已經作為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基本內容確定下來。按照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確保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肩負的歷史任務,首要的和根本的都在于,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努力使之轉化為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進工作的強大物質力量。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時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思想與“劍”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