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芒康井鹽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基于田野調查資料的實證分析*

2023-02-07 01:19谷中原吳成立
學術研究 2023年12期
關鍵詞:井鹽制鹽鹽井

谷中原 吳成立

一、問題的提出

開采井鹽是中國人獲取食鹽的重要方式。西藏芒康制作井鹽已有1300 年歷史,在制鹽中鑄就了獨特的井鹽文化。學界對芒康井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鹽技術、①李政:《西藏芒康鹽井鹽田——茶馬古道上一處活態的文化遺產》,《中國文物報》2009 年9 月18 日第5 版。鹽民形成②黃?。骸段鞑孛⒖悼h“鹽井”曬鹽工藝之研究》,《中國井礦鹽》2002 年第5 期。等鹽井開采史,以及井鹽生產規模與制鹽流程、③朱霞、李曉岑:《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的井鹽生產》,《中國藏學》2007 年第3 期。制鹽工具、④哈比布等:《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鹽田調查報告》,《南方文物》2010 年第1 期。制鹽方式方法、⑤黃?。骸段鞑孛⒖悼h“鹽井”曬鹽工藝之研究》,《中國井礦鹽》2002 年第5 期。井鹽交易⑥朱霞、李曉岑:《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的井鹽生產》,《中國藏學》2007 年第3 期。等方面研究。學者研究的井鹽文化要素是扎根于芒康鹽井大地的文化精髓和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⑦劉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的現代性轉型》,《湖湘論壇》2022 年第3 期。這些研究提供了芒康井鹽文化的基本信息和文化人類學研究方向,但未能全面地反映芒康井鹽文化信息、未探索芒康井鹽文化結構;未分析芒康井鹽文化在當地居民生活和村落社區運行中所發揮的功能。本文以文化功能主義為理論依據,利用田野調查收集的原始資料,探索芒康井鹽文化的內在結構和特殊功能。

二、研究設計

芒康井鹽文化包括鹽井、鹽田、鹽場、制鹽工具、制鹽技藝、井鹽商貿等要素,是西藏芒康縣鹽民歷經千百年創造出來的一種制鹽文化,是原始的、依賴地方性知識體系形成的一種生計文化。這種井鹽文化涵蓋傳統技藝和現代技術,具有地方性和現代性雙重特色。①秦紅增:《人類學視野中的技術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年第2 期。芒康井鹽文化產生發展至今,一直呈現單一的、相對穩定的原始狀態,沒有發生過根本性改變。其核心技術屬于經驗的、人力的、意向性的傳統技藝。

為了解芒康井鹽文化的結構與功能,筆者從2007 年7 月至2020 年9 月先后四次深入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進行田野調查。調查過程中,筆者從井鹽生產入手,采用參與觀察法,走遍了上鹽井、下鹽井、加達、角龍等四個行政村落,收集到大量原始資料,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鹵水井、儲鹵池、鹽田等及鹽場修筑者、出資者、所有者、使用者、修整時間、具體用途、使用時間、使用方法、使用禁忌等;二是鹵水工具、曬鹽(收鹽)工具、貯運工具等制鹽工具及其制作者、所有者、使用者、具體用途、使用周期、使用時間、使用方法、使用禁忌等;三是產鹽旺季、產鹽淡季、生產方式、生產分工、生產儀式、生產工藝、產品營銷等生產活動與習俗等。

本文采取文化功能主義分析框架。文化功能主義是由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創立的專門研究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的社會學理論,主要觀點如下。第一,文化因素不是孤立的和游離的存在,彼此有著復雜的關系;任何現實社會都由文化構建,對文化現象的考察都應置于文化的整體中。第二,“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風俗——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它們都直接的或間接的滿足人類的需要”。②[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年,第14 頁。第三,商貿活動是使族民融為一體的文化現象,不僅有深厚的、獲得廣泛認同的文化根基,還可使參與者相互信任、彌補物質財富的缺失,促進社會分工以及民族、產業與文明的發展。芒康井鹽文化構成要素復雜,已成為獨特的制鹽文化體系。本文以文化功能主義為理論框架對芒康井鹽文化的結構與功能加以分析。利用該理論的文化因素密切聯系和對文化現象進行整體考察的觀點,剖析芒康井鹽文化構成要素;利用該理論的生物需求及其文化回應的關系原理以及商貿文化觀點,剖析芒康井鹽文化的生計功能;利用該理論社會需求及其文化回應的關系原理,剖析芒康井鹽文化的社交功能;利用該理論精神需求及其精神文化的關系原理,剖析芒康井鹽文化的精神功能以及民族共同體構筑功能。

三、內在結構

一是挖掘鹵水井。開鑿鹵水井是生產井鹽的起點,是芒康井鹽文化的關鍵要素。鹵水井定位完全依賴于挖井師傅的實踐經驗。找到鹽泉眼,用鋤頭、十字鎬等簡易工具,依泉眼順勢挖掘即可成井。芒康的鹵水井屬典型大口淺井,形質各異,分布在瀾滄江兩岸。據《鹽井縣考》記載,“東岸兩區,井深約兩丈,井底泉脈一股兩股,多寡不等,來源略緩,鹵質厚而味濃,鹽粒大而色白。兩岸只一區,井淺數尺,來源頗旺,鹵質薄而味淡,鹽粒碎而色紅,故夷俗有紅鹽井之稱。泉水冬夏皆溫,內含硝質?!雹劢痫w:《鹽井縣考》,《邊政》1931 年第8 期。鹵水井近江邊集中分布。上鹽井村是鹵水井密集區,共有大小53 口。加達村的鹵水井因所處灘涂平緩,隨地勢升高,向江岸緩慢延伸。鹵水井的數量一直在變化。為了維護鹵水井,制鹽人在井口上方,用混合泥巴壘砌石塊,壘出圓柱形的圍堤即“就井圍墻”,從而免受洪水侵害。

二是建池儲鹵水。儲鹵池也稱“鹽窩”,“狀類田而稍深”。④吳豐培編:《川藏游蹤匯編·喀木西南紀程》,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444 頁。為預防洪水泛濫淹沒鹵水井并解決洪水淹沒鹵水井后不能維持制鹽生產的問題,鹽井人摸索出了建儲鹵池的方法?!胞}戶之勤敏者,設法于江水未發之先,預為池蓄水,以備井沒?!雹萁痫w:《鹽井縣考》,《邊政》1931 年第8 期。儲鹵池為地坑式,約有數百個,深近1 米,多呈方形,長寬數米,少數較小呈倒圓椎體“窩”形,面口徑2—3 米左右。一般選址在鹽田附近,或木樓下依地勢挖地成坑,就地壘池。先挖坑打基,就地取材用淺紅色土石固定底基后,再用粘性的黑土來糊面,用力夯實整平內坑,最后用粘土泥漿涂實坑面致之光滑,干結后即成?,F在,更多的鹽民用石塊加水泥壘起較大的儲鹵池,容積差不多是一般儲鹵池的5—8 倍。儲鹵池一年修一次,多在九月進行。在旱季,池里的鹵水用去一半時,就要注入新鹵水;在雨季,江水上漲,無法從鹵水井取鹵水時,池底有大量鹵鹽沉淀。

三是建修鹽田曬鹽。鹽田是用許多木柱子支撐起來的曬鹽平臺,是制鹽人利用當地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天然材料創造出來的一種制鹽設施。一般是“構木為架,平面以柴條密鋪如臺,上涂以泥,中間微凹”,“其寬窄長短,依山高下為之,重疊而上,櫛比鱗次,仿佛町畦,呼為鹽廂,又名鹽田?!雹俳痫w:《鹽井縣考》,《邊政》1931 年第8 期。鹽田依山而建,近看像樓屋,遠觀似梯田;江東岸似陡壁懸掛,江西岸層疊鋪于斜坡。支撐鹽田的木樓一層接一層,多者達六七層,幾十米高,綿延1.5 公里。把鹵水倒入鹽田,依靠風和陽光,經過翻曬,析出晶鹽。鹽田有較好的滲透性,利于顆粒鹽析出。析出的鹵水有的滲透到鹽田下的儲鹵池,有的滲入鹽田下的泥土或木料中。修筑鹽田,首先到山上砍伐木材運到鹽場,然后把砍伐后的木材加工成搭構木樓的柱、梁及其他功用的材料。材料準備就緒后,請十五六人幫忙,一天完工。搭建鹽田以圓木為支撐,立柱橫木搭接成架,架面鋪板為田,稱之為“木樓”。木樓的大小和高度依地勢而不同,面積在10—60平方米。因地勢臨江架設長立柱,靠岸架設短立柱,立柱成網狀排列,間距1—2 米。木樓建成后,在樓頂木架橫梁上勻稱密集地排上較小的圓木;隨之鋪上一層大小長度不一的木板或樹枝;再用碎石子、粗泥沙及相對粗糙的粘土夯實整平;然后勻上厚約十公分的泥層,形成一個長方形的淺槽,并用泥沿分隔成若干方塊;最后,用細細的粘土粉攪成泥漿將其抹平,形成一塊塊的鹽田?!耙拿窬墡r構樓,上覆以泥,邊高底平?!雹谌文藦?、任新建:《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選編》,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736 頁。據筆者調查統計,鹽田共約3000 塊。

受到雨水、泥石流或江水暴漲等因素的影響,木樓和鹽田常受到損壞,鹽田每年至少要修整一次。維修一般分短期、中期、長期三種。鹽田一旦受損就要隨時進行短期維修;每次曬鹽前,必須檢查修整鹽田,盡量減少鹵水的滲漏等。中期維修一般每年一次,尤其是八、九月份洪水時期,儲鹵池貯備的鹵水所剩無幾,幾乎無鹽可曬時,就開始對鹽田進行大幅度的檢查整修。先將鹽田中的泥土挖出堆在一角,再將“樓板”取下放到樓下的儲鹵池中浸泡,使木塊中所含的鹽分充分溶出。長期維修就是木樓整體受損,需更換部分梁、柱等主要材料,一般十年左右一次,對木樓和鹽田進行徹底的整修。

四是制鹽工具與井鹽生產。按功能,鹽井的制鹽工具分為鹵水運送工具、曬鹽工具、運鹽工具三大類。鹵水運送工具包括鹵水瓢、鹵水桶、背帶、背運鹵水時耐熱防磨的背墊、“倉勿足”(一種草本植物,將其放入儲鹵池或鹽田中,可防止在傾倒鹵水時沖刷泥底,并確保池底或鹽田底部免受損壞)。曬鹽工具包括刮鹽板、鹽筐、掃帚、鹽箕、木棰。運鹽工具是販運鹽的裝載器具。以前鹽民販運鹽,主要依靠穿梭于“茶馬古道”的馬幫。鹽不僅難于壓縮匝緊包裝,且易受潮消融并腐蝕器物,故裝載鹽的器具必須防潮吸水,經久耐磨。為此,鹽井人特制一種鹽袋。先用上等羊毛密織成布,再用麻線縫合成袋,類似于褡褳,一般放在馬(騾)背上馱運。晚清時期多采用皮袋,由牛皮、羊皮等皮革縫制?,F代裝鹽多用麻袋或編織塑料袋,運鹽工具包括摩托車、拖拉機、大拖斗汽車等。

根據文化功能主義理論,芒康井鹽生產過程就是井鹽文化要素的結構化過程。芒康鹽井文化不是由單一要素形成的,是由挖掘鹵水井、建池儲鹵水、建修鹽田、曬鹽收鹽、運鹽販鹽等要素構成的生產活動,由鹵水井、儲鹵池、鹽田等要素構成的基礎設施,由鹵水瓢、鹵水桶、背帶、背墊、倉勿足、刮鹽板、鹽筐、掃帚、鹽箕、木棰、鹽袋等要素構成的制鹽工具以及一整套生產民俗構成的謀生技術結構。這些井鹽生產技術要素在滿足當地居民謀生需求過程中發揮各自特殊的功能,形成了依存關系,并由此塑筑成芒康井鹽文化結構。芒康井鹽文化要素的結構化反映了當地井鹽生產的流程及其生產技術的銜接。將瀾滄江邊地縫里的鹵水制成食鹽必定按照“挖掘鹵水井、儲存鹵水、曬蒸鹵水、結晶成鹽、銷售井鹽”的環節一步一步地展開。而且,井鹽生產的每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的技術,鹽戶制出合格的好鹽必須掌握每個生產環境下的關鍵技術,必須按照井鹽生產流程將生產技術鏈接起來。鹽井文化是一種整體社會現象,是物質的、社會的和象征的等各要素的有機聯結。①劉兵:《人類學對技術的研究與技術概念的拓展》,《河北學刊》2004 年第3 期。在制鹽和販鹽過程中,鹽戶鹽民相互配合,自發形成井鹽生產的主體基礎,加速了井鹽生產流程及其生產技術的銜接和井鹽文化有機體的形成。芒康井鹽文化是自然與社會互構的映射。井鹽生產以及由此形成的井鹽文化結構是社會環境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每項井鹽生產技術在自然環境中興起,都是對自然環境限制的應對。

芒康位于西藏東部,面積約1.16 萬平方公里,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擁有金沙江、瀾滄江及兩江支流70 多條,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總流長約1661 公里,流域面積約250 平方公里;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夏季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氣溫10℃,6—9 月降水,無霜期95 天。瀾滄江兩岸鹵水資源豐富,分布著數十口天然鹽井,距芒康縣城約120 公里,海拔 2300 米左右。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與水文條件、鹵水資源共同構成了芒康井鹽文化生產的自然基礎。瀾滄江西岸的3045 名曲孜卡鄉藏族同胞、瀾滄江東岸的4382 名納西民族鄉居民是芒康井鹽文化生產的主體基礎。據史料記載,納西鄉和曲孜卡鄉的先祖自唐朝以來就在這里制鹽,距今已有約1300 年歷史?,F在,沿江兩岸近300米的狹長地帶還有320 多戶鹽民用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從事井鹽生產。鹽民用木桶從鹽井中取出鹵水,背到江邊低平處,倒入鹽田蒸曬,曬干后即得粗鹽,經進一步晾曬打理即成食鹽。數千塊鹽田,與湛藍的瀾滄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樹木相互映襯,美不勝收。體現了自然與社會的互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格局。

四、特殊功能

一是生計功能。生產井鹽是瀾滄江兩岸的納西民族鄉和曲孜卡鄉320 多戶鹽民的重要生計來源。井鹽生產為勞動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井鹽生產是專業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對他們的家庭生活保障起關鍵作用;是兼業戶的額外收入來源,占家庭收入的小部分?!拔胰? 口人,是鹽業專業戶,鹽業生產主要靠老婆。我家是上鹽井村鹽田最多的一家,擁有31 塊鹽田。去年的鹽業收入為2.5 萬元。另外,我家種了6 畝地,養了牛、騾子、豬和雞補貼家用?!保}業專業戶阿乍,2007 年8 月6 日)可知,鹽業生產的生計功能之強弱,取決于農戶擁有的鹽田數量。從鹽業專業戶和兼業戶的“鹽業+養殖+種植”的多業生計結構看,當今芒康的鹽業生產已不是當地農戶的唯一生計來源。其根本原因在于芒康瀾滄江兩岸鹽泉分布有限,缺乏為當地所有住戶提供用于井鹽生產的鹵水資源??梢?,在滿足當地民戶生計需求上,井鹽生產存在人口與資源的矛盾。

二是社交功能。作為滿足當地人民生活基本需要的生計產業,當發展規模達到“以鹽為業”的程度時,井鹽生產必將對鹽業群體的社會交往產生一定影響。從井鹽生計發展歷程看,井鹽文化對當地居民的井鹽商品交換、生活交融、文化交流產生了較大影響,具有特殊的社交功能:鹽民在本地建構了產品交換關系。鹽民把井鹽與當地農牧民生產的糧食、藥材、茶葉、牲口進行交換,說明井鹽文化有交換功能。鹽民與外地鹽商建立了銷售關系。鹽販覺得販賣井鹽有利可圖,便親自到當地鹽戶家中收購井鹽?!鞍吞脸菂^、東南區、康寧寺部分騾幫專門經營鹽業,從鹽井低價收購,運到巴塘后用較高價出售坐商,后者以更高價銷售顧客,或再轉手運往康南其他地方?!雹谠骼始危骸栋吞七\鹽古道》,《巴塘新苑》1992 年第3 期。一般而言,鹽販在離開鹽戶時,都會為款待自己的鹽民留下足值的禮物,鹽民與鹽商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合作關系。井鹽營銷促進橫斷山區各民族的溝通。當地井鹽大部份銷往外地,主要依靠馬幫運送,沿滇藏和川藏茶馬古道銷往西藏的芒康、左貢、察隅,云南的德欽、維西、中甸,四川的巴塘、理塘等藏族地區。販鹽的馬幫走鄉串寨,通過其運行定軌、誠實可信以及各取所需的交易,在橫斷山區各民族之間編織了良好關系,促進了沿途村落之間的信息交流,成為當地民族的溝通橋梁、聯結紐帶與聯系機制。井鹽流通促使不同利益群體聯合起來。在井鹽產業鏈條上,鹽民是通過生產井鹽獲取收入的生產群體,販鹽馬幫是通過販運井鹽獲取收入的運輸群體,售鹽坐商是通過零售井鹽獲取收入的銷售群體,食鹽顧客或家庭是通過購買井鹽滿足生活需要的消費群體。正是由于井鹽產業能夠滿足不同利益群體對經濟利益和生活利益的追求,使生產井鹽的鹽民與販鹽馬幫、販鹽馬幫與售鹽坐商、售鹽坐商與井鹽消費群體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特殊的利益鏈,在當地地域空間建構了一個龐大的共同體。井鹽產業不僅在境內編織了鹽戶與非鹽戶的產品交換關系,而且在境外形塑了鹽民與鹽商的銷售關系以及民族之間的融通關系,具有強大的社會交往功能?!拔易孕湍赣H制鹽,長大后開始賣鹽。年輕時,隨馬幫販賣井鹽。自古至今,本地出產的鹽巴由馬幫運輸,銷往昌都的其他地區和云南的迪慶、四川的甘孜,最遠到達西藏林芝地區的察隅。過去的井鹽主要用于交換糧食和茶葉,稱為‘鹽茶互市’。當今,井鹽也可交換當地農牧民生產的藥材、牲口。鹽井鄉是商品集散地,周邊18 個地區的人都來此地做買賣。鹽井鄉鹽的運銷增進了我們鹽井人和周邊地區住民的交往,將鹽戶、馬幫、坐商、尋常家庭聯系起來,使我們鹽井鄉與更遠的地方保持著信息溝通和貿易關系?!保ㄏ玛P老人,2008 年1 月25 日)可知,當地井鹽產業是具有特殊社交功能的文化體系,它不僅是當地民眾的生計來源,更是當地區域社會與外界保持聯系的紐帶。井鹽產業建構了由產品交換關系、井鹽銷售關系、民族融通關系及鹽業利益關系組成的超越屬地的社會網絡,成為維系西藏、云南、四川三省區交界地帶社會運行、商貿活動及百姓生活穩定延續不可缺少的文化資源和經濟條件。

三是精神功能。井鹽生產孕育了社區精神文化。一代一代的鹽民形成了井鹽生產習俗、生產技藝、生產心理,塑造了特殊的井鹽文化,賦予了井鹽文化特殊的精神功能,滿足了當地居民以及旅客的精神消費需求?!霸诰}生產歷史中,當地納西族形成了生產禁忌。在正月初二,婦女須到鹽場收鹽,收鹽后在返家的路上撒鹽;到家后,將鹽敬獻給灶神,把鹽裝入鹽缸里,將鹽缸沒有裝下的鹽分送親朋好友和無鹽田的人家。正月初二收來的鹽稱為‘福貴鹽(登吉寨)’,以求明年井鹽豐收,全家無災無病。納西族鹽婦都敬拜保護神。這些生產習俗滿足制鹽婦女自我保護的心理需要、免除生產危險和禍患的心理需求、改善生產環境和獲得遇難呈祥機會的祈求?!保ㄈA生,2009 年7 月6 日)“我們納西鹽民代代總結井鹽生產經驗,形成井鹽生產技藝,形成了取鹵、運鹵、曬鹽、刮鹽、收鹽的工藝流程;掌握了開鑿鹵井技術,找巖泉的高手見到溶巖柱和小溶洞之類的溶巖跡象就能斷定有鹵水滲出,便為鹽井修建之處;采用‘井圈墻’的方法加高鹵水井,以防瀾滄江漲水后淹沒鹵水井;總結了架木造田經驗,順山勢走向高低修建鹽田、豎立木柱;利用自然條件曬鹵水,利用本地氣候干燥、風大、氣溫高的曬鹽條件,將鹵水倒入鹽田至3 公分,鹽田中的鹵水經風吹日曬會自動結晶,形成鹽。這些井鹽生產技藝增強了制鹽婦女的克服制鹽困難的意識和獲更多制鹽收入的信心?!保ㄋ估麃?,2009 年7 月9 日)任何一種生計產業只要一直延續發展,必然形成職業群體。井鹽生產自古及今就是芒康鹽井鄉的一種重要生計渠道,圍繞井鹽生產形成了鹽戶和鹽婦這個職業群體。她們在制鹽生產基礎上逐漸形成生產習俗、生產技藝、生產心理,成為不斷推進井鹽生產的內在動力;成為當地居民的精神家園、精神生活、精神源泉和職業靈魂;成為當地社區和家庭的精神食糧和凝聚力量。

四是民族共同體構筑功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幫助,共同嵌入地區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民族共同體的社會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①《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 年10 月18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40 頁。千百年的芒康井鹽生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蘊藏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進力量,在筑牢芒康地區民族共同體方面具有特殊功能。首先,芒康井鹽文化促成與鞏固納西—藏族井鹽生產共同體。為建構井鹽生產體系,最大程度地生產出優質井鹽,芒康藏族和納西族人民在井鹽生產中相互學習,開鑿鹽井、架設鹽樓、修筑鹽田、曬鹽收鹽,創造了獨特的制鹽法,以其獨特的生產秩序,創造各族群眾共學、共業的社會條件,形成了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交融和睦的生產關系。制鹽文化建構了芒康納西族和藏族的井鹽生產場境,形成了相互學習、共同生產的井鹽生產主體結構。其次,芒康井鹽文化促成與鞏固納西族—藏族—漢族井鹽生活共同體。生活是生產的目的。為滿足生活需求,納西族和藏族家庭都將實現滿足生活需求的活動空間擴展到周邊漢族社區。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方面逐漸融合。在服飾方面,鹽井一帶的納西族多著藏裝;交流上使用藏、漢、納西三種語言;在生活消費上深受漢族影響;在婚姻生活領域,得到納西族、藏族、漢族相互通婚,形成了生活共同體。最后,芒康井鹽文化促成與鞏固當地多民族井鹽貿易共同體。為把自家生產出來的井鹽銷售出去,當地納西族和藏族鹽戶不斷擴大井鹽銷售空間。過去由馬幫沿滇藏和川藏茶馬古道跋山涉水,銷往西藏的芒康、左貢、察隅,云南的德欽、香格里拉、貢山,四川的巴塘、理塘等地。馬幫,有的來自云南德欽,有的來自西藏昌都,也有的來自四川巴塘等地,交易的物資有藏族的羊毛、羊皮、青稞、黃連和漢族的茶葉、瓷器、布匹、紅糖、粉絲、大米等。芒康井鹽的交換范圍延伸至云南貢山一帶,與獨龍族、怒族、傈僳族群眾交換黃連、貝母、茯苓、麝香等藥材以及山貨。通過井鹽交換和貿易大大加強了各民族間的交往溝通,形成多民族之間相互依存的貿易關系及其井鹽貿易共同體。

五、研究結論

芒康井鹽文化是一種先于現代工業技術并與之迥然不同的技術形態。鹽井制鹽活動在現代制鹽方式中保持著傳統的經驗技術特點。其活動和技術既沒有發展成為機械化、專業化、現代化的方式,也沒有像眾多傳統產鹽區的制鹽活動和技術一樣消失。這與當地生態環境、歷史政治環境和制鹽的重要性關系密切。芒康井鹽文化是一個由鹽井、鹽具、運鹵水、鹵水池、鹽田、曬鹽、收鹽、鹽倉、售鹽等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結構的系統。各要素以有序方式相互關聯并發揮功能,維系著井鹽文化系統的穩定與延續。①張云生、張喜紅:《行政與自治均衡互促的村級治理模式建構——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的視角》,《湖湘論壇》2022年第4 期。這些構成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制鹽職業活動中逐步完善出來的、保證制鹽工序順利完成并制造出成品鹽的必備條件。芒康井鹽文化在村落社區中發揮著特殊功能。制鹽文化是當地社區居民的謀生條件和生計模式,具有特殊的生計功能。制鹽習俗、生產技藝、生產心理等精神文化賡續了井鹽產業的精神源泉和職業靈魂,發揮著特殊的精神功能。井鹽交易和貿易促進鹽井人和周邊人、制鹽者與井鹽消費者交往,將鹽戶、馬幫、坐商、食鹽家庭聯系起來,將納西族、藏族、漢族、怒族、獨龍族、門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等族民聯系起來,發揮著特殊的交往功能;圍繞井鹽生產、生活、貿易形成民族共同體,發揮著構筑民族共同體的功能。芒康鹽井鄉的井鹽文化是一種社區生計文化。鹽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這決定著鹽井鄉民生產出來的井鹽可以變成商品。制鹽者可以用自己生產出來的井鹽獲取家庭生活所需的各種食物,也可以獲得貨幣收入。不少農民將制鹽當做一種生計來源,由此圍繞制鹽、販鹽形成了職業群體。從理論上講,人類生活離不開鹽,那么,生產井鹽是需要得到持續發展的產業,是應該受到保護的職業。這也是芒康井鹽文化延存至今的根源。

猜你喜歡
井鹽制鹽鹽井
真空制鹽兩堿凈化過程成垢離子的脫除及控制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中鹽舞陽:打造區域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制鹽標桿企業
漳縣鹽井歷史概述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前期西藏東部鹽井社會狀況及周邊環境考察
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
叩訪鹽井祠
深處之味 尋訪中國古鹽井
V效真空制鹽節能裝備通過驗收
榆林華龍鹽化制鹽項目獲批陜西制鹽工業取得突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