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文明新形態視野下生態文明構建的三重邏輯

2023-02-07 13:54周依帆張麗莉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新形態共生文明

周依帆 張麗莉

[1.河北經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2.河北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新發展成果,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集經濟、政治、精神、社會、生態等一系列先進文明要素于一體的總體性范疇,是對人類文明整體關照下的新發展方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構成中的重要一環,無疑是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立足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方位,梳理探究生態文明發展、構成的邏輯進路,是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進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然之義。

一、歷史邏輯: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當代選擇

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僅生活在“自在自然”之中,也生活于自己創造的“人化自然”即人類文明之中。文明是自然與社會交互過程中的產物,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同時也展現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變化過程。因此,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遵循著交替更迭的規律,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而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最新形態,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當代選擇。

(一)原始文明時期:敬畏自然

人類對勞動工具的使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脫離野蠻和蒙昧,步入文明時代。此時的人類還沒有形成有序的組織,只是自發地以血緣或地域為紐帶聚合在一起,以集體的形式獲取和享有物質生活資料。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此時人類的生產工具簡單且粗糙,只能依靠石塊、木棒等工具獵殺野獸、捕魚和采摘果實來獲得生存資料,這幾種活動也是獲取生存資料的主要方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人類發明了火并改進了生產工具,“火”的使用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它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光源和熱源,其烹飪的用途拓展了食物范圍,使人類徹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但人類仍然沒有足夠的能力改造自然。自然的神秘與廣袤征服了人類,人類被動地順從、依賴自然,以馴服、敬畏的態度對待自然。此時的人類還沒有能力揭開自然的神秘面紗,無法對自然“祛魅”。當然,原始人類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環境也存在著矛盾。但這種矛盾從根本上屬于自然循環中的內部矛盾,符合自然的運行規律,人與自然之間依然表現為一種樸素的和諧統一關系。

(二)農業文明時期:初探自然

隨著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人口規模的擴大,傳統的漁獵和采集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開發自然資源的種類和方式亟待改進。生產力的提高使得人的主觀能動性開始彰顯,人們不再被動依賴自然,而是主動改造自然。傳統農業的出現,開啟了人與自然交互關系的新時代,標志著人類文明從原始文明時代進入到了農業文明時代。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開始利用生產工具,以種植和養殖作為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方式,對一定區域內的自然環境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改造,以滿足除生存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雖然此時人類依然處于被動地位,但已經開始自覺地思考并有目的地改造環境。這是人類第一次試圖從整體上嘗試把握自然,標志著人類已經逐漸走出了蒙昧時代,在此時期,這無疑是人類歷史邁出的一大步。由于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和改造還沒有超出自然界的可承受范圍,自然界通過自我修復、調節和再生,依然維持著與人類之間相對平衡與和諧的關系。

(三)工業文明時期:征服自然

農業文明的物質積累為人類在與自然的交互過程中贏得了更加主動的地位。始于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在英、法、美、德等國相繼發生,這標志著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工業的興起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文明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以資本擴大再生產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發展時期的同時,人類文明形態也步入了工業文明時期。在工業文明時代,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拓寬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范圍,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對物質財富欲求的驅動下,人類借助技術工具對自然界展開了大規模的、全方位的開發與掠奪。人與自然之間由樸素的和諧統一走向對立,“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生更是將人類的主體地位推崇到了極致。人類社會急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應也是巨大的。過度工業化突破了自然環境可承載的底線,自然資源枯竭、大氣污染、人口過剩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自然生態環境,也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使人類面臨發展困境。這不僅是人與自然之間尖銳矛盾的具象化表現,更是工業文明社會發展模式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要求之間矛盾的集中體現。解決矛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轉變社會生產方式,探求可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新方向。

在當下所面對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困境中,許多有遠見的社會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已經對傳統工業文明時代的終結有所感知,而在工業文明即將落幕之際,人類文明將何去何從,已然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每次文明更迭的直接動力,均來自于解決了之前所困擾的生存問題和維護人類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反思之前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方向,而生態文明正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的當代選擇。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條以新文明內涵為理論邏輯的生存與發展道路,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理論邏輯:生態文明的新文明內涵

生態危機的產生暴露了當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弊端,這不僅僅是工業化模式本身的弊端,更是整個文明的弊端。工業化的困境是現代人類文明的困境,需要從文明模式重建的高度來解決工業化的困境[2]。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作為新發展文明,不是簡單地修復和改進工業文明,而是要從哲學內涵、生產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對工業文明進行根本性地重構,是以生態為導向的范式轉向。因而它與之前人類文明的發展范式均有所不同,存在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即新文明內涵。其新文明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哲學內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作為新發展的文明形態,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有與之前文明形態不同的見解。它對工業文明時期人“統治”自然的思維模式進行了重構,主張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是以唯物辯證法為理論根基,并結合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合”等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發展的聯動性。而作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型注解,生態文明所主張的生態思想并非完全脫離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發展框架,而是既有相同性又有超越性。相同性體現在三者的發展目的相同,都主張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超越性則體現在,生態文明更強調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尋求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同于農業文明時期樸素的和諧統一關系,而是建立在工業文明時期深厚的物質積累和深刻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摒棄傳統工業文明模式下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轉而運用現代生態學觀念,以科學技術為手段,自發自覺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維度下,促進傳統現代化模式的整體性生態轉型。

(二)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的生態轉向

工業文明通過利用科學技術實現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圖景,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一次飛躍式發展。工業文明主導下的生產方式在帶來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背后,是成本外部化、自然商品化、公地悲劇化等一系列的成本轉移,將人類發展的成本轉移給了自然環境和全人類,從而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危機。為了改變人類當下的生存困境,生態文明主張生產方式的生態轉向。其“新”內涵體現在它致力于在原有的物質基礎上摒棄傳統工業文明采用的線性經濟模式,即生產—消費—廢棄的方式,轉而倡導循環經濟的模式,主張利用生態系統自然生產的循環過程,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作為資源進行再利用,在自然界可承載的范圍內進行物質生產,實現生產方式的生態化和可持續化。同時,相對于過去大量依賴化石燃料和傳統能源的生產方式,新型生產方式更加注重綠色技術的應用,如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環保型產品、推廣低碳技術等,從“生態的工業化”轉向“工業的生態化”。生態文明所倡導的生產方式更加注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具有強烈的環保導向。

(三)價值觀念:價值觀的重塑

傳統工業文明時期注重經濟增長和利潤最大化,導致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的盛行,忽視了資源的有限性、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環境的可持續性、社會責任和弱勢群體的權益。價值觀作為個人對客觀事物及對自己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指引一個人選擇和采取行動的原則與標準。作為新發展文明,生態文明從根本上對價值觀進行了重塑。

1.摒棄了工業文明時期以“奢侈消費”“炫耀性消費”等為表征的消費主義價值觀,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尊重自然、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主張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追求精神的豐盈,同時不忘對自然生態的人文關懷。

2.認識到資源是有限的,主張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即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保護和維護未來社會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3.以共享共贏的觀念為主導,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倡導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互助合作,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追求社會公平和公正。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積極發展的、可持續的、科學性的新文明形態,將與新的共同體形式一起,推動人類社會向發展新階段邁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文明的長久發展。

三、價值邏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美麗中國”生態愿景的實踐路徑,也是人民所賦予的時代之責,關乎人民幸福,關系民族未來,探討其價值意蘊,可以清楚地明晰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整體脈絡,以便更好地統籌建設全局。

(一)完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內核

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一種現實反映,既是對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所作出的回應,又體現了對舊文明形態的全面超越?!叭祟愇拿餍滦螒B”并不局限于某些形式,也不局限于某些領域,而是一種總體性范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盵3]10人類文明新形態正是內生于高度發達、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歷史進程之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是對西方工業文明的重構,超越了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發展邏輯,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宏大視野出發,打破單向度的經濟發展模式,衡量并規范生產方式以實現其生態轉向。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目標,為完善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思想理論指導。

(二)加快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盵4]231在其思想視域下,體現出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新認識和強烈的共同體意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正是立足于此,成為兩大共同體的交匯點。首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兩者的聯系體現在人類生產發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不是單向度的索取,而是雙向聯動。因此,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的實踐拓展。它將人類與自然置于同一基本維度,形成人與自然的合力,從而更好地協調人、人類社會、自然界三者的關系。通過采取對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破壞和污染,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這種和諧共生的理念與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構建密切相關。其次,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注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倡導全球合作與共同發展。生態問題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解決的,還需要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共同努力。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倡加強交流與合作,分享技術和經驗,通過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環境挑戰。這種全球合作的推動,不僅有助于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共同繁榮,還有助于促進社會公平,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為世界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具有顯著的世界意義。當前全球生態治理仍然面臨著環境治理理念缺失、諸多主體利益沖突和全球生態治理法制合法性與權威性不足等困境。面對這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命題,中國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引領者,始終堅持強調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主動承擔同自身發展階段相應的國家責任,通過分享經驗和資源,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的環境挑戰。實踐表明,中國始終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國際合作項目,參與了巴黎氣候協定的制定和落實,力爭到2030年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致力于減緩氣候變化和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等。這一系列深入推進生態治理體系的應用與實踐,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合作機會,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明顯的生態向度,只有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嵌入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才能完成全球生態治理協同聯動,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聯合,來協調人類發展和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中國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基調,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生態建設實踐的著力點,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并以新生態文明理念為全球生態綠色發展貢獻了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

猜你喜歡
新形態共生文明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請文明演繹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漫說文明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新形態西裝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