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想樣態、現實困境與實踐指向

2023-02-07 13:54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周 鑫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這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也昭示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意義。植根當代中國實際,深入把握新時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樣態,以多維舉措破解當前現實困境,才能讓人民群眾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一、新時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樣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應達到何種樣態,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要課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現實的、具體的,既體現在個體生活之中,也體現在社會和國家層面上,因此其理想樣態要從個體、社會和國家三重維度來把握。

(一)個體精神富有:精神狀態、精神感受、精神境界積極向好

人們在期待高質量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能在文化生活、信仰生活等層面有所提升,表現出良好的價值觀念、高度的價值自覺。在精神共同體之中,人們可以實現精神領域的多方面更新。從精神狀態上來說,人們的精神面貌、道德觀念、心理素質都處于積極健康且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從精神感受上來說,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活動中能夠感受到愈發充沛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而轉化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從精神境界上來看,人們在精神共富的推進過程中,最終找到一個自身與世界相處的平衡點,以達到自在、自洽和自由的狀態。

(二)社會崇德向善:社會風氣、社會心態、社會秩序良性發展

個體嶄新的精神生活,必然會融合成新的社會樣態。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過程,就是社會精神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社會群體在崇德向善的氛圍之中也能夠形成更加健康的社會心態。因此,人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進而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形成良性的社會秩序?;竟参幕崭泳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為廣泛地踐行,人民的文明素養顯著提升,城鄉精神文明差距不斷地縮小,特殊群體的精神生活也能得到很好的關注與發展,形成更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社會精神文化環境處于和諧友善的狀態。

(三)國家文化繁榮: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精彩展現

個體、社會和國家是統一體,國家作為個體和社會的生存保障,也是個體和社會發展的最終旨歸。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質性成效也會直接地在國家層面呈現出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精神層面上有著更高追求和境界,形成了堅定的文化自信,國家和民族呈現出文明昌盛、大氣自信的精神文明水平。同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著人民對當前主流價值觀和文化的認同,為此匯聚起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更加富有凝聚力和引領力,從而能夠向世界展現出強大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魅力。

二、新時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復雜系統工程,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人民追求精神生活富裕的進程中,仍然面臨多重現實困境。

(一)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同發展性有待提高

立足新發展方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當前精神生活仍然存在著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究其根本,還是起著基礎性作用的物質層面的問題。

1.我國各地區在經濟建設和資源分布等方面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客觀差異,這些問題必然映照在精神層面。與落后地區相比,經濟發達地區往往具有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文化消費占比也相對較高,這就導致物質上相對貧困地區的人們精神上愈發貧困。文化消費水平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直接表征,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是影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其直接作用于經濟收入等物質層面,進而造成精神生活質量上的良莠不齊。

2.法規制度體系的缺失,也是導致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同發展性較弱的原因之一。目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缺乏具有廣泛性、可行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專門性政策和文件相對較少,各級政府難以用統一標準來評定精神生活的發展成效。因此,界定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程度是需要下大氣力去鉆研的時代課題。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文化創作缺乏法規機制的規范和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文化創作者的熱情。同時,人人共建共享精神文化成果和資源,也需要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保障。

(二)價值觀面臨國內外雙重挑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的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但就目前國內外紛繁復雜的狀況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主流價值觀,面臨著嚴峻挑戰。

1.內部因素。我國市場經濟日益發展,但其弊端也同時存在,精神生活因此更加容易陷入物化困境之中。部分個體受逐利觀念的影響,沉迷于追求物質財富。這體現在人們對奢侈品牌的攀比消費,進而導致大眾消費文化的流行。物質財富是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必要基礎,但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等僅為了表面榮光和物欲滿足,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是精神世界荒漠化的表現。照這樣下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會在部分個體乃至群體之中處于嚴重缺失的態勢。在文化產品上,部分個體把制造低俗的精神垃圾作為職業,以傳播明星藝人的私生活信息來博取大眾眼球,以此在各平臺中獲取經濟利益。

2.外部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涌入中國,各種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交流和碰撞,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選擇,進而沖擊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多元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一部分來源于全球化發展帶來的客觀變化,另一部分來自部分西方國家有目標、有計劃的文化滲透。資本主義國家不僅試圖支配和干預他國經濟、政治,還企圖通過各種文化產品和文化交流活動傳播西方信仰、理念。當前新興智能時代的變革,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趣味和色彩,也加速了虛擬空間中不同價值觀念的傳播。網絡空間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智能化、便捷化的宣傳手段,也為西方價值觀在我國蔓延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精神文化供給與需求匹配度不高

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不僅要追求數量,更要看重品質。人的需要并非一成不變,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之后,人們逐漸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加多樣化、高標準的要求。就目前來看,當前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與社會層面精神文化供給的匹配度仍有待提高。

1.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和多方面的新特征。由于地區、群體、經歷等客觀因素的差異性,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不盡相同。同時,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物質根基日益穩固,人民對政治建設、社會生態、文化發展等方面產生了多樣高質量的訴求。

2.社會層面的精神文化供給仍然有較大的完善空間。新時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指向愈發突出,但當前仍然存在著較多亟待解決的難題。一是單一、重復的傳統文化供給難以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直以來,政府在傳統文化供給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樣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文化產業的有序發展,但也增加了資源浪費的可能性,進而降低了文化資源的配置效率。二是新興智能技術尚未與我國文化底蘊相結合,其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就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助力極為有限。一方面,人民利用新技術來發展文化產業、事業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時代發展需求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優質創新的精神文化產品數量有限;另一方面,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會把人們束縛于泛化的信息壁壘中,看似充實的精神生活實則是極為淺層且重復出現的碎片信息,讓人們在荒廢時間的同時陷入虛假的精神富裕之中。

(四)精神生活的思想文化內核弱化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美好生活這一范疇的解讀更加多元化,豐富精神生活、優美生態環境等需求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更是予以積極的回應。但當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的原因便是精神生活的思想文化內核弱化。

1.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嚴重擠壓了精神生活的發展空間。人們的閑暇時間被淺層化的精神生活占據,直接體現為精神生活的庸俗化、低質化,在網絡空間尤為明顯。信息冗雜難辨且快速變化,讓人們無暇深入思考,進而失去辨別能力。無論是高雅信息,還是低俗信息,都能夠在網絡空間廣泛傳播,同質化的微博、短視頻占據了大多數人的閑暇時間。久而久之,人們便對感官刺激、視覺享受這樣充滿低級快樂的精神生活習以為常,進而沉浸于虛擬世界中,喪失了現實世界的社交能力,被束縛在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繭房之中。

2.部分群體文化素養較低。就目前來看,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體現在居民收入上,更體現在居民的理論認知、文化修養和受教育水平上。農村居民的學歷提升空間普遍較大,思想觀念較為落后。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封建迷信現象,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難以推進。因此,依靠本地力量來推進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等工作,在短時間內較難實現。

3.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由于文化產品供給單一和新智媒時代的發展,快餐文化搶占各大主流社媒,文化產品注重便利性和消遣性,忽略了文化品質。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跟不上人們對健康向上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的需求,不利于高質量精神生活在社會范圍內的共同發展。

(五)部分特殊群體的精神生活呈缺失態勢

我國十分注重建設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先后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戰略目標。然而,仍然有部分群體因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其精神生活處于嚴重缺失的狀態。

1.農民的精神生活仍有諸多困頓。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和教育水平相對滯后,這使農民的精神生活陷入尷尬境地。農民多以務農為生,往往將主要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維持生計上,留給精神文化活動的時間極少。就精神文化的載體來說,大多數農村缺乏展覽、演出等文化項目,這在根本上造成了精神文化服務的陣地缺失,也反映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同時,不同地區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如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精神文化發展較好,產品供給充足,而西部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則相反。就精神生活的基礎來說,投入資金匱乏是農民精神生活難以發展的原因之一。目前來看,基礎設施的匱乏、文化工作者的缺少使得農村地區精神文化活動成效較低。農村的精神文化活動多由村民自發開展,資金匱乏制約了文化發展的實際效果。

2.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相對匱乏。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的老年人成為龐大的弱勢群體。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最重。老年人的養老事宜是要下大氣力去應對的問題,但目前養老多以提升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為主。近年來,我國老年精神生活有逐漸豐富的趨勢,但由于老年群體不能適應社會快節奏發展,精神生活相對匱乏。一方面,由于生活背景和身體機能等客觀因素,部分老年人的體力不足以支撐其外出參與較多精神文化活動。大多數老年人也不能夠嫻熟地使用智能手機、利用互聯網來享受線上的精神文化服務;另一方面,老年喪偶的情況較為普遍,而子女也多忙于工作,或定居在其他城市,部分老年人缺乏家人的陪伴,精神孤獨問題尤為嚴重。

三、新時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指向

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向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多路并進以夯實基礎。因此,中國共產黨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增強人民群眾共同奮進的精神力量,大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探索更為有效的實踐思路。

(一)以均衡協調發展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實基礎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2]591物質基礎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但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進一步導致精神文明建設不均衡。

1.推動地區協調發展,縮小區域差距。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經歷了由強調效率到注重均衡的轉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意在使先發展起來的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實現發展,從而使發展逐漸均衡。但我國區域差異在時間流逝中逐漸固化,不僅存在東西差距,也產生了南北差距。因此,要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系,打破區域壁壘。我國各地區有著各不相同的獨特資源和顯著優勢,因此,提升區域之間分工配合的協調性,能夠使“國內大循環”更好地發展起來。國內區域的分工取代部分國際范圍的分工,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賦予我國部分區域以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增強我國的經濟發展活力。

2.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農村長期以來都屬于相對貧困的地區,城鄉差距并沒有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而縮小,反而越來越大。因此,實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縮小城鄉差距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一是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催生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為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提供了契機。二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城鄉之間的制度機制壁壘是融合發展的重要阻礙,而新型城鎮化戰略旨在尋求與當前環境相適應的破局之道。三是出臺相關有力政策,調節城鄉居民收入。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表現之一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在激活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動力的同時,運用政策手段予以調節是十分必要的。

3.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個體差距。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逐漸擴大,但就橫向比較來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占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當前我國部分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原因在于其收入的不穩定性。工作的不穩定性往往使人們陷入焦慮、惶恐和不安之中,同時伴隨著“消費降級”,導致生活質量大大降低。植根當前中國實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是縮小個體之間經濟差距的重要手段。

(二)以共建共享成果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開創進路

目前來看,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有部分群體對精神生活空有期待卻毫無改善。立足現實狀況,共建共享成果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1.堅持“共情、共建、共享、共創”的建設理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項龐大復雜、極具挑戰的建設工程,為確保這項工程的方向不偏航,需要具備合理性和可行性相統一的建構理念。一是在精神共富的語境下,“共情”旨在激發人們的包容度和內在動力。如若人們不能夠尊重和理解他人對精神生活的期望,就難以凝聚“共建”的集體力量。二是“共建”意味著每個人都要為構筑精神家園付出努力、貢獻力量?!肮步ā笔恰肮蚕怼钡幕A和前提,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絕不是等來的、要來的,而是共同奮斗出來的。三是“共享”精神文化成果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時空條件存在差異性的前提下逐步實現的。但在現實中,要盡可能公平合理分配,構建具有普惠性的精神家園。四是“共創”作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更多的是對于精神共富方向的準確把握?!肮步ā本窆哺坏默F實基礎,才能“共享”精神成果,進而“共創”精神世界共同進步的美好未來。

2.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保障機制。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黨對于共建共享精神文化成果的制度性安排,同時,要發揮黨委部門的牽頭作用,引領全社會共同推進體制機制的建立完善。二是政府應當發揮引領作用,出臺相應政策。政策的制定應當堅持問題導向、廣泛征集民意,根據當前現實困境予以把握。深入了解區域、群體和個體之間的精神生活差距,準確總結其制約因素,進而推進共建共享機制的設立。三是人民群眾應當充分支持完善共建共享機制。在精神生活發展存在諸多困境的背景下,人民群眾的積極主動性至關重要。人們應當對于共建共享機制予以思想和行動上的配合,唯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及時監督,這一機制才能夠發揮作用,縮小精神生活差距。

3.引入科學合理可行的評價反饋體系。當前精神共富指標體系十分匱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有其客觀、容易衡量的一面,也有其主觀、難以測度的一面。因此,設立評價和反饋體系具有一定難度,但卻是監督精神共富實效的必要路徑。一是建立科學合理、適用范圍較為普遍的衡量指標體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需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考慮共同性和富裕性兩個維度,更加準確地衡量精神共富實現的范圍和程度。二是搭建系統化、一體化的意見反饋平臺。重視精神共富的推進,不僅要推出促進精神生活全方面發展的具體舉措,還要關注政策落實的實質性成效,即人們精神世界的實際狀況。因此,拓寬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建議的反饋渠道是現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精神共富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各地政府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開發線上的反饋平臺,來觀察各項舉措的實質性成效。同時,各地平臺之間也要搭建定期、系統的聯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經驗的交流,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各地精神生活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4.制定與道德規范相關的公共政策。只有國民的精神狀態總體積極向好,才能夠滿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層次要求。當前我國道德規范的約束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整個社會風氣與人民群眾的道德期待尚有差距,精神文化成果的共建共享程度難以提升。因此,出臺公共政策,增加德治規范的約束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和道德期待,以規避社會范圍內已知的道德風險。公共政策是否合理有效,關鍵在于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能否妥善處理好各方利益。因此,在制定相關公共政策的過程中,應讓政策目標和道德導向有機統一,將社會范圍內的道德風險降到最低。二是對公共政策進行及時且完備的道德風險評估。公共政策在部分特殊情況下所引發的道德風險往往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在較長一段時間后才開始逐漸顯現。事實證明,開展公共政策的道德評估是防范道德風險加劇的有效方式。因此,要合理考慮評估流程,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和完善政策內容,使其與社會道德建設建立聯系。

(三)以加強文化建設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盵3]3-4文化場域是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場所,精神生活的發展離不開豐厚的文化滋養。因此,實現精神文化產品的優質化、精準化供給是改善當前人民精神生活現狀的必由之路。

1.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開放運作過程。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實時需求,要增強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互動性,堅守公共文化的服務性。同時,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實際需求、質量評價的機制,讓政府、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評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效性。把評估結果作為政府、文化事業等單位的績效參考,以評價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二是政府要允許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在多元治理力量并存的新時代社會中,政府協調好各方主體共同推進目標實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要選擇。政府應當正確地認識公共文化服務的定位,遵循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規律,通過科學治理和適當引導,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應積極引導公眾、社會組織等主體,努力調動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動性。

2.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供優質多樣的精神文化資源。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體系的現代性意味著科技含量的提高和智能化發展,能夠更為準確和及時地把握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變化。一是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激發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動能。大力支持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廣泛應用,通過科技發展為文化創新助力,以文化產業智能化、信息化來激發創作動力,進而提升現代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二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有力支撐,將新興媒體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F代文化產業體系可以借助新興的表達形式或傳播載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活躍在大眾視野之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領域融入、多層次傳播、多方面發展。

3.重視農村文化發展,探尋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途徑和方法。當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是亟待彌補的短板,而農村地區的精神共富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共同奮斗。一是破除思想桎梏,培養正確觀念。當前,部分地區對于農民精神生活存在一些錯誤認識,認為農民的物質生活富起來后再強調精神生活,或者把精神生活看作是物質生活的附屬品,只要物質生活有所改善,精神生活就會自發地向好。然而,精神共富絕不是等來的,精神生活從無到有、再到好,需要當地政府、村民協同推進。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文化手段,如開展鄉村思想教育、文明創建等活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觀在農村地區的廣泛傳播。同時,培養正確的精神共富觀念,有助于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進而保障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態。二是增加農村地區精神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使農民精神文化需求處于載體缺失的狀態。部分農村地區過于遵循自上而下的邏輯來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忽略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村地區的內在動力難以激活。因此,應立足于農民的生長環境,深入挖掘鄉風民俗、民間工藝等文化資源,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提升農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4.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要,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一是政府應當增加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資金支持。擴大文化養老硬件設施的覆蓋范圍,修建老年圖書館、老年文化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引導老年人精神生活向多樣化發展。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精神文化養老服務等項目,政府應當給予補貼,以此激勵精神文化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此外,大力發展老年文化教育,結合老年人的實際狀況,開發真正適合老年人的教育模式和文化課程,充實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讓文化養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報紙等媒介,提高人們對文化養老的社會認知水平,增強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自覺性。另一方面,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組織開展豐富多樣、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老年人享有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多種選擇,以此來提升老年群體的幸福感。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