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芯?/h1>
2023-02-07 18:28馬志芹孫夢倩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四史共同體中華民族

馬志芹 孫夢倩

(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人民精神力量之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從自在到自覺再到自強的演進,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020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首次提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簡稱“四史”)的概念[1],引導各族青少年深刻了解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2]。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民族地區高校要抓好學生“四史”教育,厚植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鑒于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將其有效融入“四史”教育,是當前民族地區高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近年來,學術界十分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包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價值、路徑等方面。在實現路徑方面,學者何星亮認為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制度導向與非制度導向相結合、正向控制與負向控制相結合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學者李秋麗、張夢瀟、王洋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注重宣傳,在宣傳過程中要明確傳播主體、科學分眾傳播、采用全媒體融合和多樣化方法、明確傳播內容主線、加強宣傳教育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建設[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四史”教育的重要資源?,F階段有將“四史”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研究,例如學者杜娟、蔣明的論文《邏輯、價值與實踐:民族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思考》[5]對此進行了研究,但整體來說具體到民族地區高校的學術研究成果較少。

基于此,新時代要注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明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膬r值,并結合民族地區高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其融入路徑。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四史”教育之間的關系

民族地區高校要加強“四史”教育,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四史”教育在時間、內容、目標上的關聯,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袡C融合。

(一)時間上相互交融

時間是歷史的重要元素?!耙徊恐袊肪褪且徊扛髅褡褰蝗趨R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保?]一個國家的形成發展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和共同努力。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共同譜寫的,其時間跨度幾千年[5]。清末民初,“民族”一詞從外國傳入中國,梁啟超將“中華”和“民族”兩個詞語結合起來,創立“中華民族”這個詞語?!爸腥A民族”一詞一經出現就成為當時社會最流行、最重要的產物,并在社會發展中不斷被賦予符合社會實際的新內涵。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中華民族”經歷了多次再生產:“漢族”指向、“五族”指向、“國族”指向、“宗族”指向、“民族”指向[7]。發展至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挽救國家,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要將中華各民族團結起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華各民族逐步整合于同一政治體系,在政治上相互認同。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四史”教育來看,“四史”是以時間為線索。黨史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指導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新中國史是從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落后于時代到趕上時代、引領時代潮流的歷史。改革開放史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是逐漸走上富起來的歷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從16 世紀的“烏托邦”開始,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創立、發展到完善的歷史?!八氖贰敝g接續傳承、融會貫通。在時間上相互疊加,改革開放史是從1978年開始,新中國史是從1949 年開始,黨史是從1921 年開始,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從1516 年空想社會主義著作《烏托邦》開始,由此看出它們是大時段與小時段、前后包容的關系。在內容上相互關聯,社會主義發展史講述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結合產生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抵御外來侵略建立新中國,新中國在發展中進行改革開放,由此看出它們在內容上的關聯性。

縱觀“四史”發展歷程,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矛盾尖銳、救亡圖存任務艱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自在轉向了自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走向繁榮富強,這時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現了自強的特點。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四史”在時間上相互交融、在歷史上共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二)內容上相互融通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四史”教育內容相互融通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四史”教育的基礎。

一方面,兩者都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新時代要讓真理武裝頭腦,讓真理指導實踐,讓真理引領未來,讓各族人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符合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以及中國國情的創新性理論。我們黨始終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導下,堅持把民族問題放在大歷史視野中觀察,把握民族問題發展規律,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政策。二是“四史”教育貫穿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主要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強、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另一方面,兩者都蘊含著“五個認同”。一是“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只有不斷增強各民族青年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8],才能使各民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促進各族青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四史”教育包含“五個認同”核心內容。各族青年通過學習“四史”可深刻了解中國的國情,了解中華民族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共同體,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了解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易、改革開放之后在重重考驗之下捍衛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易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不易。

由此可見,兩者在理論內容上相互融通,他們都以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為指導,都致力于增強各族青年的“五個認同”,都在不同層面和視角教育各族青年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9]的核心問題。

(三)目標上高度契合

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四史”教育都是為了引導青年學子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堅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繼續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進。

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近代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危險時,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形成的共同體意識,它使各族人民相互認同、團結互助,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新時代更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學史明理,學史增信,正本清源,激濁揚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匯聚磅礴之力。

從民族地區高校開展“四史”教育的目的來看,“四史”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提高政治認同,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通過“四史”教育能夠讓學生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全面系統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的不易、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不易、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易,并從中領會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等精神,在精神滋養下堅定方向、磨煉意志。

民族地區高校通過挖掘“四史”教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資源,以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凝心聚魂之基,幫助各民族青年汲取奮斗力量、培養奮斗精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觀。磨煉意志,攻堅克難,提升自身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擔起重任,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砥礪品格、不斷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膬r值

民族地區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民族地區高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性地融入“四史”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一)有利于豐富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齼热?,提升“四史”教育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從自在到自覺再到自強的演進,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歷史是“四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梢载S富“四史”教育內容,提高“四史”教育的教學成效。

首先,抗日戰爭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萌芽階段。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通過成立少數民族委員會來探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還幫助苗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建立革命政權,增強各民族抗戰的自信心,強調全面抗日、全民抗日。其次,社會主義改造和探索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出臺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構建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強調各民族平等,明確實現中華民族繁榮發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堅決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和大漢族主義。再次,改革開放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邊境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內地漢族地區[10],這時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扶貧方針政策,制定了多項扶貧開發專門規劃。例如,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立了專門的扶貧工作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增加改善民族人口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穩定發展階段。2014 年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期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置詞的演變表征著黨和國家對民族工作的不斷重視。

由此可見,民族地區高校的特殊性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與“四史”高度契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四史”教育使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齼热莸玫截S富。

(二)有益于幫助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觀,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成熟完善,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正確的歷史觀是人們前行的力量,學史可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民族地區高校擁有各個民族的青年,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欣诿褡甯咝W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觀,從而擔任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西方敵對勢力打著人權的幌子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破壞我國民族宗教政策的施行,并且拿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來做文章,其根本目的是搞亂人心,挑起民族仇恨,制造社會恐慌,破壞安定團結的局面[11]。歷史記憶是認同的基礎,有什么樣的歷史記憶,就有什么樣的民族認同。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是未來推進團結進步事業的中堅力量,因此民族地區高校開展“四史”教育要充分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講授各個時期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設國家、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新時代在歷史故事的滋養下引導民族地區高校學生自覺增強民族認同感,明確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明確各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親的關系。

由此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可以幫助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厘清在“四史”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能夠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有助于踐行民族地區高校的辦學初心和使命,維護民族團結

民族地區高校的辦學初心和使命是為黨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國家戰略服務、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5],民族地區高校是培養各民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欣诿褡宓貐^高校踐行辦學的初心和使命,從而維護民族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使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格局,促使各民族之間團結互助,從而推動國家繁榮富強。青年強則國家強?!八氖贰苯逃歉咝K枷胝谓逃闹攸c,開展好“四史”教育是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一環。貫穿“四史”的一條主線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來侵略者、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四史”教育是培養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勇擔時代使命新時代青年的重要抓手。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穆窂?/h2>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保?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軌蛞龑Ц髅褡宕髮W生從歷史的角度明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從而增強各民族大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要實現自身的辦學目標就要結合民族地區高校辦學環境、學生群體及大學生身心特征的特點,將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宣傳教育相結合。

(一)顯性教育:以第一課堂教學為核心

課堂教學是“四史”教育的重要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枰缘谝徽n堂教學為核心,根據民族地區高校及大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自主意識強等特點,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育隊伍的培養、教學方法的創新,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基礎。

1.注重民族地區高校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要貼合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是“五個認同”,民族地區高校學生要深入了解“五個認同”的重要內涵,明晰“五個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把“四史”教育和“五個認同”的內容有機結合。在“四史”教育中,以近代以來面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背景之下,各族人民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帶領各族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為敘述,分析在此歷程中,中國人民做出的4 個歷史性選擇,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的選擇。講清楚唯有各民族大團結,國家才有發展,中華民族才有希望。在此基礎上增強各族青年學子的“五個認同”意識。二是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闹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要有地方特色。例如,“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是新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公共必修課之一,高校教師要把握“大一統”思想在新疆地區的傳播和深化,梳理它與“五個認同”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關聯。自漢代設置西域都護府以來,歷代中央政府都對西域實行了有效的管轄和治理。在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曾派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一批共產黨人赴新疆工作,為團結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戰,促進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教育內容的貼合能引導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激發他們愛國、愛黨、愛家鄉的熱情。

2.注重民族地區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3]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高校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首先,高校教師要明晰當前形勢,認識到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發揮著傳播知識、傳播真理、傳播思想、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塑造新人的作用,民族地區高校教師要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題研究,遵循歷史的邏輯事實,系統把握、深刻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要義,搞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厘清其融入“四史”的理路和遵循,做到有效有機融入。最后,高校教師要強化自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積極參加專題培訓、集體研修活動,學習相關的講話精神,提高自身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四史”教育的能力。尤其是民族高校地區,要聚焦民族地區教師專業成長,可以建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歷史與文化研究基地,各民族地區有相關基地的高校還可以互相交流,開展培訓和送教工作,從而提高高校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3.注重民族地區高校教學方法的創新

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墙虒W研究的重點。當代大學生學習空間大大擴展,有設備先進的實驗室,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他們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查閱參考書、撰寫讀書筆記或論文、聽學術講座等來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民族地區高校教師要遵循學生特點,沿用好的方法,改進老方法,探索適應民族高校學生特點的教學新方法。一是民族地區高校教師可以提前確定教學主題,讓學生根據“四史”教育主題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地查詢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資料,然后在教學中將自己查閱的資料與教師進行互動。二是民族地區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課程論文的方式鞏固或者完善學生的課程知識。課程論文是高??疾閷W生學習效果的常用方式,教師通過布置課程論文督促學生去閱讀相關文獻和著作,學習優秀論文。民族地區高校教師可以將“四史”教育課程的期末考試內容確定為一篇以“四史”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為主題的小論文。這樣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會查閱大量文獻,從中閱讀到自身所處地區民族及其他地區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引導民族地區高校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真正起到培養維護民族團結、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作用。

(二)隱形教育:以第二課堂宣傳教育為輔

宣傳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走向繁榮富強的重要舉措。大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他們會參加實踐活動、教學實習等。民族地區高??梢栽凇八氖贰苯逃凶龊描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融”工作,即融入“四史”教育實踐活動、融入校園宣傳、融入多媒體技術。

1.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龑嵺`活動

大學校園就像一個小社會,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有利于提升畢業后與社會銜接的能力。民族地區高??梢酝ㄟ^舉辦民族特色活動,充分發揮熏陶、引導、感染師生的作用。一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幕顒?,民族地區高校積極舉辦民族舞蹈、詩歌朗誦、演講等活動。二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龑嵺`活動,帶領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到博物館、紅色根據地等地方參觀,將“四史”教育課堂搬到紅色根據地、紀念館等地方,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真聽真看真感受,讓學生真正理解國家各項民族政策的正確性,引領其深悟精神之偉大、革命之真實。例如,廣西高校以百色起義紀念館為教育基地,開展“四史”教育實踐活動。百色起義紀念館于1999 年9 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7 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紀念館內設有“革命英杰”“鄧小平與百色”“建設新百色”等多個展示廳,廣西一些高校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聽專業人員講述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舉行百色起義和開辟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歷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革命老區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建設事業取得的成就,從而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⒅匦@宣傳

隨著自我意識不斷發展,大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他們更喜歡自我探索。校園宣傳標語和宣傳欄是校園宣傳的主要方式,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觀念和行為。高校校園標語及宣傳欄以教育、激勵為導向,以時事熱點、黨史內容為題材,民族地區高校內隨處可見“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宣傳標語,“四史”教育宣傳欄內有為民族團結做出貢獻的民族英雄簡介,這些都體現了民族地區高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四史”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八氖贰苯逃浞掷煤枚嗝襟w

多媒體平臺依托互聯網技術,加快信息傳播速度。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融入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宣傳作用。一是影視作品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廣泛,可以輕松實現“寓教于樂”。大學不同于中學,大學校園設施設備完善,民族地區高??梢悦恐芊庞骋徊糠从趁褡宓貐^發展變化的電影或者紀錄片。二是抖音、快手、微信等傳播媒介影響廣泛。民族地區高??梢酝ㄟ^App 發布與宣傳各民族人民艱苦奮斗的圖文與視頻,還可以轉發相關部委官方網站的最新動態、時事新聞,讓學生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輕松獲取正能量的信息,深刻理解當今幸福生活離不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結語

歷史記憶是認同的基礎和起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在知史重史的基礎之上,只有敬畏歷史,才能堅定共同體意識。將歷史這份營養劑輸入各族青年心中,從而加深各族青年的愛國情感,增強各族青年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引導各族青年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養成小家融入大家、小我融入大我的高尚情操,這樣才能匯聚四面八方的力量。

猜你喜歡
四史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隊史連“四史”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