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路徑

2023-02-07 19:17
警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共治公共安全危機

林 賀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鄙鐣卫硎菄抑卫淼闹匾矫?,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堅持系統觀念,以全局、整體的眼光認識和把握社會治理的范圍、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方式和手段,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使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政府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路徑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促進各方參與和協同合作,形成多元化的防控體系。政府的政策背景旨在提供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以推動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工作。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責任和措施。這些法律法規為公共安全防控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指導,同時政府也加強執法力度,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政府通過加強社區建設,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政府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公共安全事務的管理和治理,形成共建共治的社會氛圍。政府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統,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共享。這些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應急響應的效率和準確性,為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公共安全涉及多個部門和領域,政府加強跨部門的合作與協調,形成一體化的防控體系。各部門之間共享信息、資源和技術,提高應對突發的能力和效果。綜上所述,政府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路徑研究中,通過協同合作、法律法規制定與執行、社區建設和居民參與、信息化手段的運用以及跨部門合作與協調等方面的政策背景,為公共安全防控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一、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路徑概述

(一)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的公共安全防控路徑研究可以為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帶來新的理論觀點和思路,強調政府、市民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參與,促進多元化的治理格局形成,從而豐富社會治理理論體系。通過研究這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的實施效果和機制,可以為社會治理理論提供新的思考和觀點,推動社會治理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的防控路徑實踐意義:強調多方參與和協同合作,能夠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和資源,提高公共安全防控的效果和效率;通過研究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的防控路徑,可以為政府、社會組織和市民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借鑒,推動社會治理格局的優化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的防控路徑強調市民和社會組織的參與,可以提高公眾對公共安全的關注度和參與意識,形成共建共治的社會氛圍,增強社會參與意識;有效的公共安全防控工作能夠保障社會的穩定和居民的生活安全,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為社會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理念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明確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p>

新時期提出的“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需要充分理解“共建、共治、共享”三者的內涵。共建強調的是社會治理的主體要社會化與多元化,體現共同參與、群策群力。共治強調的是社會成員協同參與推進社會治理機制的良性運行。共享指的是社會治理的資源利益共享、獲得的成果共享。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建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前提,共治是社會治理的方式和保障,共享是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和追求效果,只有通過共建推進共治以達到共享,而共享能激發共建、共治的更加完善。社會治理也如此,經歷了“管理”到“治理”的過程,雖僅僅是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治理主體、治理手段、治理內容和重點卻存在著區別。社會管理體現的是政府的剛性管理,而社會治理突出的是互助協商、多元參與、溝通協調。

(三)公共安全危機防控概述

公共安全是社會安定、社會秩序良好的重要體現,是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危機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從單一的應急反應轉向危機的全過程管理。在危機發生之前,開展防控工作,防患于未然,將危機控制在萌芽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可以從教育預防、法律制度預防、社會預防和科技預防幾個方面著手,通過對我國近年發生的公共安全危機事件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普通民眾應對危機的意識、知識、能力嚴重不足和危機教育嚴重缺失。從我國目前應急管理法制體系上看,需要將其修訂完善到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上來。社會防控就是強調參與公共安全危機的主體的多元化,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吸納各種社會力量??萍挤揽鼐褪歉叨戎匾曔\用科技提高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的能力,加強這方面的科學研究,提高公共安全危機防控裝備和應急水平,形成公共安全危機防控的科技支撐體系。

二、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面臨的困境

(一)理論體系不完善

目前關于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路徑的理論研究還相對薄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理論體系,明確各參與方的角色和責任,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實施方案。

(二)缺乏實證研究支持

對于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防控路徑的實證研究還相對不足,缺乏大規模的實踐案例和數據支持,難以評估其實際效果和可行性。

(三)參與主體合作不夠緊密

在實際應用中,政府、市民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還存在信息不對稱、協調不充分等問題,導致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防控路徑的實施效果受到影響。

(四)信息共享和傳遞不暢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的防控路徑需要實現信息的及時共享和傳遞,但目前在信息化手段和技術支持方面還存在不足,導致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存在滯后和不完全的情況。

(五)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的公共安全防控路徑需要建立健全的監督和評估機制,但目前相關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手段,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和提出改進措施。

三、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防控路徑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模式的構建

通過跨部門、跨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如何在公共安全危機防控中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研究國家、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各方的角色和責任,并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和協調機制??梢詮暮暧^層面上探討國家與社會的驅動和響應形式,社會與公眾的互動方式和有效溝通渠道,以及國家、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危機防控中的作用和職責。同時,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上研究居民的參與和協作方式,鼓勵居民自治,形成社區共治的良好氛圍。

(二)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要點

研究不同類型公共安全危機的特征,包括自然災害類、事故災難類、社會安全類、公共衛生類等。通過對每種類型的深入分析,分析其發生原因、影響范圍、持續時間和應對方法等方面的特征,以便更好地制定防控路徑和策略。此外,還可以探討各類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為多重危機的綜合防控提供參考。

(三)信息化技術在公共安全防控中的應用

深入研究信息化技術在公共安全危機防控中的應用,包括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從技術層面上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預警能力、加強信息共享和傳遞以及提高應急響應的效率??梢匝芯坷么髷祿治黾夹g進行風險評估和趨勢預測,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實時決策支持,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的智能聯動和監測。

(四)社區參與和居民自治的研究

進一步研究如何通過社區參與和居民自治來加強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梢陨钊胩接懭绾闻囵B居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促進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協作??梢匝芯可鐓^自治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探索有效的社區居民參與機制和方式,提高社區居民對危機的識別能力和應對能力。

(五)跨部門合作和協調機制的研究

研究如何建立跨部門合作和協調機制,在危機防控中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行動協調??梢苑治霾煌块T之間的合作模式和信息交流機制,嘗試突破部門壁壘,建立一體化的防控體系??梢蕴接懻谖C中的牽頭協調作用,以及如何促進各方之間的相互配合和溝通。

(六)評估和監督機制的研究

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評估和監督機制,對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工作進行監測和評估??梢匝芯拷⒖茖W的評估指標體系,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梢蕴接懭绾涡纬扇^程的監督機制,確保防控工作的落地執行和效果評估。

通過深入研究以上問題,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公共安全危機的特征和防控需求,并為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和路徑指導。

四、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路徑

(一)強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公共安全危機的防控責任和措施,加強執法力度,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對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例如,針對網絡安全領域的公共安全危機,國家可以加強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明確網絡安全的責任主體和違法行為的處罰措施,加大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提高網絡安全的整體水平。

1.法律法規制定。組織相關部門、專家和學者進行研究和討論,制定與公共安全危機防控相關的法律法規。定期評估和修訂現有法律法規,使其適應新形勢和新挑戰。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解讀,提高公眾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2.法律宣傳與教育。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公眾對法律的認知和遵守意識。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和培訓活動,提高公眾的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制作宣傳材料和視頻,通過媒體等渠道廣泛傳播法律知識和安全法規。

3.加強執法監督與檢查力度。提高執法部門的職業素養和執法水平,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和培訓。制定執法標準和操作規范,確保執法行為的公正、專業和合法。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嚴懲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建立執法監督機制,加強對執法行為的監督和檢查。推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對違法執法行為進行嚴肅處理。鼓勵公眾參與執法監督,設立投訴舉報渠道,及時處理和反饋投訴信息。

(二)加強社區群防共治能力

加強社區建設,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公共安全事務的管理和治理,形成共建共治的社會氛圍。以社區防范鄰里安全問題為例,政府可以鼓勵居民自發組織成立社區巡邏隊,加強巡邏和宣傳工作,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通過社區共治,實現居民和社區管理部門的合作,有效預防和應對危機的發生。

1.社區宣傳活動。制作宣傳海報和傳單,向社區居民介紹社區巡邏行動的目的和意義。在社區公共場所設置宣傳展板,展示社區安全知識和巡邏隊的工作成果。舉辦社區安全講座,邀請專業人士分享安全知識和應對突發情況的技巧。

2.社區巡邏隊組建。鼓勵社區居民自愿參與社區巡邏隊,組織相關培訓,提升巡邏隊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制訂巡邏路線和時間表,確保社區各個角落都得到覆蓋。配備必要的巡邏裝備,如手電筒、反光背心等。

3.安全巡邏活動。巡邏隊員按照預定的路線和時間進行巡邏,關注社區內的安全隱患和異常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社區管理部門或相關執法機構,并與其合作解決問題。向居民提供安全宣傳資料和建議,提醒他們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社區互動活動。定期舉辦社區安全座談會,邀請居民和巡邏隊員分享經驗和建議,共同探討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法。組織社區安全演習,模擬突發情況,提高居民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在節假日或重要紀念日舉辦社區安全活動,加強社區凝聚力和安全意識。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共享

建立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統,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共享。提高應急響應的效率和準確性,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智慧防控,提供預警和快速反應能力。例如,建立城市可視化監控系統,通過攝像頭等設備實時監測公共場所的安全情況,配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對異常行為的智能識別和預警。這樣可以提高公共場所的安全性,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

1.建設城市可視化監控系統。部署攝像頭和其他感知設備,覆蓋公共場所、交通要道等關鍵區域。建立監控中心,實現對攝像頭畫面的實時監測、錄像存儲和遠程控制。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監控視頻進行智能識別和異常行為預警。

2.建立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統。整合相關部門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共享。建立公共安全數據庫,存儲和管理歷史數據和處理經驗。開發手機應用程序或網站,向居民提供公共安全信息、預警和應急指南。

3.技術培訓和演練。為相關人員提供技術培訓,包括監控系統操作、大數據分析和信息化系統的使用。定期組織公共安全演練,模擬各類安全事件,測試系統的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提供培訓和演練的反饋和改進機制,不斷優化系統和流程。

4.宣傳和意識提升。在公共場所設置宣傳展板,向居民介紹智慧防控系統的功能和效果。舉辦公共安全講座和培訓班,向居民普及安全知識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識。制作宣傳材料和視頻,在社交媒體等渠道廣泛傳播,提高公眾對智慧防控的認知度。

(四)加強跨部門合作與協調

建立跨部門合作的機制,共享信息、資源和技術。形成一體化的防控體系,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形成合力應對公共安全危機。以火災事故的防控為例,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門的聯合指揮中心,加強消防、城市規劃、建筑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通過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提高火災事故的應急響應能力和處置效率。

1.建立跨部門聯合指揮中心。成立跨部門聯合指揮中心,由相關部門的代表組成,負責協調和指揮公共安全的應急響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實時傳遞、共享和分析相關信息。制定聯合指揮中心的工作流程和應急預案,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協作方式。

2.跨部門合作與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跨部門協調會議,討論重大公共安全事項,解決問題和協商合作方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確保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暢通和及時溝通。推動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危機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

3.資源整合與互助合作。建立資源整合機制,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互助。例如,消防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可以合作進行火災隱患排查和整改工作。鼓勵各部門在資源配置和預算編制中考慮公共安全因素,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先使用。

4.宣傳與意識提升。開展宣傳活動,向公眾介紹跨部門聯合防控機制的意義和效果。制作宣傳材料和視頻,向公眾普及公共安全知識和應急處置技能。舉辦培訓班和講座,提高各部門人員的跨部門協作能力和應急響應水平。

(五)鼓勵公眾參與

提供相關培訓和教育,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鼓勵公眾參與公共安全事務,例如,舉報可疑行為、參與安全演習等,形成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在地震防控方面,政府可以開展地震演習活動,邀請公眾參與并學習正確的避險知識和逃生技巧。同時,建立地震微信群、短信預警系統等渠道,讓公眾及時了解地震信息,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1.安全培訓和教育。開展公共安全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活動,向公眾傳授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技能。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開設針對性的安全培訓課程,如兒童防拐防溺水、老年人防詐騙等。制作安全手冊和宣傳資料,向公眾普及安全知識和應急預案。

2.公眾參與活動。開展公共安全演習,邀請公眾參與并學習正確的避險知識和逃生技巧。設立舉報渠道,鼓勵公眾積極舉報可疑行為和安全隱患,提供相應的舉報獎勵機制。組織公眾參與社區安全巡邏、應急救援等活動,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責任感。

3.信息傳遞與預警。建立地震微信群、短信預警系統等渠道,及時向公眾傳遞地震信息和防護指南。利用社交媒體和官方網站發布安全提示、預警信息和應急處置指南。在公共場所設置安全宣傳牌、海報等,提醒公眾注意安全和緊急情況的應對措施。

4.宣傳與意識提升。制作宣傳視頻和廣告,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廣泛傳播安全知識和宣傳活動。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如安全月、應急日等,加強公眾對安全問題的關注和重視。鼓勵公眾參與安全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提高安全意識和知識水平。

(六)加強科學技術支撐

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科技創新,提高公共安全防控的技術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加強風險評估和預測能力,提前發現和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以恐怖襲擊的防控為例,安檢技術的創新可以提高公共場所的安全性。例如,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和物品安全檢測技術,加強對可疑人員和危險物品的識別和排查,提前發現和阻止潛在的恐怖襲擊行為。加強科技支撐,提高公共安全防控的技術水平,提前發現和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

1.科技創新投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支持公共安全領域的科研項目和技術開發。鼓勵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參與公共安全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2.先進技術應用。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加強風險評估和預測能力。開發智能監測和預警系統,實現對潛在安全威脅的實時監測和預警。推廣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和物品安全檢測技術,加強對可疑人員和危險物品的識別和排查。

3.技術培訓和推廣。組織相關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他們對先進技術應用的理解和操作能力。通過技術展示和推廣活動,向公眾介紹先進技術在公共安全防控中的作用和效果。建立技術交流平臺,促進科技研究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4.安全技術創新競賽。舉辦安全技術創新競賽,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開展公共安全技術研究與創新。提供獎勵和資金支持,推動優秀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組織評審和展示活動,促進安全技術的交流和合作。

(七)建立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

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和措施的落實。進行定期的評估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例如,在食品安全領域,政府可以建立食品安全抽檢制度,并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監督檢查。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抽檢結果,對不合格產品進行整改和處罰,保障公眾的飲食安全。

1.監督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監督體系,明確各級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監管權限。加強對相關行業和領域的監督檢查,確保法律法規的執行和措施的落實。鼓勵公眾參與監督,設立舉報渠道,及時處理和反饋舉報信息。

2.定期評估與檢查。制定評估指標和評估方法,定期對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和檢查。運用定量和定性的評估手段,分析問題和挖掘潛在的改進空間。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改進措施,并確保得到有效落實。

3.公開透明與信息公示。定期公布監督檢查結果和評估報告,向公眾公示政策執行情況和效果。建立信息公開平臺,提供相關政策文件、監管要求和監督檢查結果等信息。加強對不合規行為的曝光和處罰力度,形成威懾效應。

4.培訓與能力建設。組織相關人員的培訓和能力建設,提高監督和評估工作的專業水平。鼓勵監督部門與社會組織、專業機構等開展合作與交流,共同提升監督能力。建立經驗交流和學習平臺,促進監督工作的創新和改進。

(八)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跨國安全挑戰。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開展聯合演練和共享情報,提升整體的防控能力。以疫情防控為例,各國可以加強信息共享、經驗交流和合作研究,共同應對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安全挑戰。

1.學習借鑒他國經驗。組織專家團隊赴其他國家進行學習考察,了解其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舉辦國際研討會和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經驗和最佳實踐。建立國際合作項目,促進技術交流和合作研究。

2.聯合演練與共享信息。開展聯合演練和模擬演練,提高各國在跨國安全應對方面的協同能力。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對跨國安全威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動建立國際聯合指揮中心,加強對重大安全事件的聯合指揮和協調。

3.合作研究與技術交流。開展聯合研究項目,共同研究和解決跨國安全問題。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促進學者和專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技術交流與合作,共享先進技術和裝備,提升防控能力。

4.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合作。加強與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安全挑戰。提供援助和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公共衛生防控能力。建立公共衛生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病毒溯源、疫苗研發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九)全方位綜合策略

建立綜合的風險評估體系,以準確評估不同類型危機的潛在風險和影響范圍。制定針對不同危機的應對策略,包括預警機制、緊急應急措施和后續災后重建計劃等。加強科學研究,推動跨學科合作,不斷總結和共享各類公共安全危機的經驗教訓與研究成果。共建政府、居民和社會組織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協調機制,形成共識與合作共贏并存的工作氛圍。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安全事務,加強安全意識宣傳和教育,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抗災能力。強化社區組織和居民自治能力,培育社會共治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形成安全共同體。推廣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提高危機的預警和預測能力,及時獲取并分析關鍵信息。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實現快速決策支持和自動化應急響應。推動物聯網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監測設備、資源調配和信息共享的智能化。建立社區預警和信息傳遞機制,促進居民之間和政府機構之間的有效互動和合作。打造社區安全導向的文化氛圍,定期組織培訓和演練活動,提高居民的應急響應能力。支持和鼓勵社區居民成立自治組織,共同參與危機的防控和恢復工作。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和應急指揮中心,確保及時、準確的信息傳遞和資源調配。制定統一的行動方案和決策機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權限,提高協同效能。加強跨部門培訓和演練,提高各部門在危機防控中的應對能力。建立定期的評估和監測機制,對公共安全危機防控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完善信息采集和分析體系,及時發現問題和風險,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機制,確保防控工作的落實和責任追究。

猜你喜歡
共治公共安全危機
靖江市啟動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區
“多元共治”樂融融
在公共安全面前別任性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基于知識圖譜的知識推理與公共安全結合的理論研究
人臉識別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中的應用
“危機”中的自信
“社會共治”中的話語權爭奪戰
探索代建制 共治團結閘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確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