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路徑研究

2023-02-07 21:56董文俊金松蘭
延邊黨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董文俊 金松蘭

(1.中共龍井市委黨校,吉林 龍井 133400;2.延邊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相對于傳統現代化路徑而言的概念,既有傳統現代化的普遍要素,又強調了中國特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特征。尤其旨在克服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現代性危機,走出一條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長期以來,中華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和交融的進程中,共同塑造了卓越的中華文明,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密切關聯,互為支持。通過經濟繁榮、政治昌明、文化交融、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努力,兩者共同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為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聯系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兩個關鍵方面,兩者之間存在緊密而深刻的內在聯系,共同塑造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未來圖景。

(一)理論根基的同源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要求,融合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理論核心思想,并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同時突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創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特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提出同樣深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豆伯a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不提出任何特殊原則”,共產黨代表“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利益”,并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建立沒有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的共產主義新社會。而這個新社會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一個不分民族、膚色和文化背景的人類社會“一體多元”的“聯合體”。這種“聯合體”思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念傳達了“天下”中個體和整體的相互關聯和協調一致,表明了“天下”并非僅為一人或一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共同生活的家園,亦即“天下人之天下也”。同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體現了大公無私、公平公正的高尚境界,強調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共享價值觀。這種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秉持的公正、平等、民主、和諧等基本價值觀。這些思想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體多元”大融合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二者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既符合當下中國具體實際,又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結合。

(二)行動主體的同一性

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物質文明的現代化要求社會成員間更深入的社會分工,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能手從而提高效率,同時要使分工之間更密切地協同合作,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實現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也就是說現代化是社會成員間更深入的分工和更緊密的協同。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則必然是“一體多元”的社會?!岸嘣辈拍苁刮拿髫S富多彩、充滿活力和無限的可能性,“一體”才能保障文明的凝聚力和協同性。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多元性與協同性的辯證統一。中國式現代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現代化,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則意味著中華民族全體成員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命運的共同體形成與鞏固。因此,既要引導各族人民堅持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置于首位,又要在實現自身發展前提下,為各族人民共同繁榮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兩個大局”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開創富民興邊新局面、促進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三)實踐過程的聯動性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展現了高度的聯動性。在經濟層面上,隨著新發展格局的加速推進,民族地區將更深入地融入國內大循環經濟體系,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將更為有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政治層面上,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團結全國人民共同奮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發展成果惠及每個成員,共同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大局。在文化層面上,各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養分。在社會層面上,社會穩定、民族團結、民生保障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對促進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實現持久繁榮和民族團結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生態層面上,民族地區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寶貴資產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珍貴的自然資源,為共同體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綜上所述,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密切聯系、高度協同,共同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二、協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基礎

協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基礎是一個綜合性戰略框架,強調民族團結、共同富裕和文化交流融合。這些要素相互交織,共同為我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構建更加和諧、繁榮和多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一)高度關注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前提性

回顧黨的歷史經驗,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四個現代化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自治,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始終貫穿著“現代化”與“共同體”的雙重邏輯,中華民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要前提就是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聯合。一是中華各族人民雖擁有不同的文化、語言和傳統,但要充分認識到民族團結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只有各民族之間建立起團結互助的高度聯動,才能共同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和機遇。二是中國擁有廣泛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但這些資源分布不均,各地區和民族之間存在差距,通過大團結和大聯合,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資源,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互補發展。三是民族團結有助于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當各民族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和共同的發展目標時,國家更容易實現政治的和諧與穩定??傊?,中華民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要前提是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聯合,這意味著各民族需要緊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實現國家的現代化目標。

(二)高度關注中華民族共同富裕的關鍵性

現代化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大利好之一就是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發展。從西方現代化的經驗來看,盡管現代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分配機制的不平衡使財富逐漸向少數人集中,導致了“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與西方現代化不同,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一是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征。這意味著要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城鄉差距以及收入分配差距,促進和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二是實現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價值體現。如果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中華民族的所有成員,就無法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利益共同體,經濟基礎也難以穩固。因此,要積極采取政策措施,促進中華民族的共同富裕。這包括改革分配機制,加強社會保障,推動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均等化發展,促進所有民族共同分享現代化發展成果。同時,要注重加強中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共同富裕,實現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人民福祉的有機統一。

(三)高度關注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性

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和交融的進程中,共同塑造了卓越的中華文明。特別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尤其是平等、團結、互助的價值觀念踐行,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從分散狀態到全面團結發展的轉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之間交往、交流和交融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這種交往、交流和交融不僅是歷史的傳承和紐帶,而且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只有通過全面的發展和進步,才能更好地推動全國的繁榮和進步。為促進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團結互信,要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廣泛的文化、教育、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增進各民族間的了解認同,進一步加強相互之間的信任與合作。同時,要注重保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使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傳承,以實現民族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發展。進入新時代,只有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奮斗,才能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只有不斷深化交往、交流和交融,才能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

三、協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現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要相互配合和協同推進,只有通過經濟上的均衡發展、政治上的穩定、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以及社會上的公平正義,才能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走出一條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經濟基礎現代化:經濟共同體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2]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際上是一種上層建筑,其性質和發展受制于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因此,要從經濟基礎理解和推動這一共同體的發展。只有在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上,中華民族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因此,經濟基礎現代化是經濟共同體發展的必然條件。

一是以新發展理念為經濟共同體的理論基礎。這包括通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理念來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確保資源分配科學合理,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二是建立新發展格局是經濟共同體的實踐基礎。在黨的二十大提出了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要加快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將有助于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同時也強化了不同區域經濟之間的緊密聯動。三是高質量發展是經濟共同體的關鍵。高質量發展要求建立區域間和城鄉之間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的經濟關系。特別需要推動西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以進一步解決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一過程將深化人口流動和集聚趨勢,增強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動,形成堅實的經濟共同體。

(二)政治基礎現代化:政治共同體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各族人民以堅韌的團結精神,共同構筑了一個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正是這個共同體使得中華民族能夠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團結協作應對各種機遇和挑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成為當前時代背景下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舉措。在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政治基礎方面,要特別關注以下新任務和新要求。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領導,而這個政黨必須能夠代表全體人民共同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特殊利益,更是“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盵3]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黨的堅強領導。二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一項重大創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綜合了多個方面的辯證統一,包括過程民主與成果民主、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等。政治共同體建設必須確保各族人民的合法權益,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政治環境,使各族人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政治活動,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發揮主動性和創新性。

(三)文化基礎現代化:文化共同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和諧相處,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一體多元、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以及情感上的相互親近。

為了貫徹落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任務,需特別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基礎構建。一是確立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理念。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凝聚人心、構筑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核心要素。在這個過程中,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共識的重要思想工具,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二是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源自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應持續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蓬勃發展。同時,積極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強自信與活力。三是提升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素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人際交往與合作變得日益頻繁而密切,這對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抵制社會中存在的腐朽思想和不良價值導向的侵蝕,培養健康的精神興趣和生活方式,這將有助于更好地構建文化共同體。

(四)社會基礎現代化:社會共同體

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4]。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基礎必然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為主線。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民族工作出現了新的特點。人口流動加速,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利益交織更加復雜,社會關系呈現多樣化趨勢,“互嵌式”社會結構逐步形成,這些對社會共同體建設和社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推動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促進民族團結,實現民族平等。通過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可以減少民族間的誤解、偏見和隔閡,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尊重,從而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和諧發展。二是推動民族事務治理能力現代化。民族事務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指在處理民族事務方面,采用現代化的方法、手段和理念,應對日益復雜和多樣化的民族事務現狀。這包括政府機構的治理和運作方式、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社會參與和民主決策等方面的現代化。同時,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語言、宗教等特點,確保各民族在各領域享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三是促進教育交流和知識共享。通過加強各個民族之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促進知識的共享與傳承,助力各民族之間的人才培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社會進步和發展。

(五)生態基礎現代化:生態共同體

建設生態共同體,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生態優勢,對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這一過程涉及多個方面:

一是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需要識別并合理利用民族地區獨特的生態資源,如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獨特的地理景觀等。這些資源可以用于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業和林業,同時確保資源的使用不會損害生態平衡。二是生態旅游的開發。發展生態旅游是利用生態優勢的重要方式。通過打造生態旅游品牌,不僅可以保護和展示民族地區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遺產,而且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就業機會。三是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如實施森林恢復、濕地保護和水體凈化等項目。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而且能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如凈化空氣、保持水資源等。四是政策支持與激勵機制。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如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技術培訓等,鼓勵和指導民族地區利用生態優勢進行可持續發展。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通過以上措施,生態共同體建設要有效利用民族地區的生態優勢,不僅要保護生態環境,而且要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總之,積極促進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要路徑之一。只有通過加強彼此間的了解與尊重,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全面合作與共享,才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與繁榮。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中國式民主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