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欠發達城市創新基礎演化及耦合協調研究
——以安徽省安慶市為例

2023-02-08 07:09劉子源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安慶市子系統耦合

孫 珊,劉子源

(1.中共安慶市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研室,安徽安慶 231400;2.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3.農業農村部 農業監測預警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1)

0 引言

長三角區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明確要求,長三角區域要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扎實推進一體化發展。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就是著力解決區域內欠發達城市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問題。長三角區域內有不少欠發達城市,如何讓欠發達城市加快發展步伐?早在2002 年,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的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這一概念。我國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證明,欠發達地區的要實現跨越式發展、趕超式發展一定要走好創新驅動這條重要路徑。

對創新基礎正確把握是順利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很多學者圍繞欠發達城市的創新基礎問題進行研究。劉兆林以浙江某欠發達縣城為例,提出從加強考核、加大財政支出、出臺扶持政策等方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1]張秋明等人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視角,利用2011—2018 年四川省城市層面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資源稟賦正向影響城市創新能力,在自身資源稟賦不足時,欠發達地區就需要借助外部提升創新能力。[2]孔令丞等人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對非核心城市、欠發達城市、低財政分權城市具有更為顯著的城市創新能力驅動作用。[3]張治棟等人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長江經濟帶戰略對長江經濟帶上的沿江城市創新能力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創新能力提升作用較強。[4]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升欠發達城市的創新能力,而對欠發達城市創新基礎演化方向的研究不多。如果對欠發達城市創新基礎情況通過構建具體指標體系進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加真實全面的反映城市創新基礎的實際情況。耦合協調分析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方法廣泛的應用在城市創新研究領域,張佩等人利用2013—2020 年的省級面板數據,測度了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創新產出水平以及兩者的耦合協調度;[5]石乘齊等學者構建企業、高校兩大權力子系統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測度了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權力系統的耦合協調度[6]。這些研究對構建城市創新基礎綜合指標體系以及其子系統的耦合協調分析提供了重要研究方法。

長三角地區欠發達城市的創新基礎如何演化、存在什么問題?本文以長三角27 個重點城市之一安慶市為例,通過構建城市創新基礎綜合指標體系對安慶創新基礎進行測度,運用熵權-TOPSIS 法和耦合協調模型分析其創新基礎演化方向和存在的問題,進而探討如何優化該城市的創新基礎。

1 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1.1 科研能力對區域創新基礎的影響機制

一個地區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該地區創新主體通過調動與整合區域可利用人力、資金等創新要素,形成創新成果的能力。具體體現為理論文章、科研報告、授權專利等科研創新成果,[7]科技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步就是提高科研能力形成科研成果??萍颊撐陌l表數量、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反映了區域創新的活躍度和基本情況,是衡量一個城市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萍颊撐陌l表數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見圖1。

圖1 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對區域創新基礎的影響機制

假設H1:創新資源對區域創新基礎有促進作用。

1.2 創新主體與區域創新基礎的影響機制

創新主體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政府、企業以及以大學為代表的專業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主要通過資金支持和政策導向為企業和大學的創新活動提供支持和引導創新方向,企業和高校之間也建立供需匹配的科研聯系。政府、大學、企業三大創新主體的研發活動通過人員流動、項目合作、知識共享、共建實驗室等方式推動公共研發能力提升,區域創新產出增加。創新主體對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見圖2。

圖2 創新主體對區域創新基礎影響機制[8]

假設H2:城市創新主體越多、參與創新活動的越活躍對區域創新基礎有促進作用。

1.3 創新產業環境對創新活動的影響

區域的創新活動一定離不開產業環境。韓國的HwangJ.和Hoo S.通過模型圖;見圖3。表明區域創新系統首先是一個地方化的產業區,產業區內不斷發展出產業集聚、產生企業集群,在這個集群過程中生產起地方化的創新制度環境和創新制度氛圍,[9]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城市的創新制度將會逐漸完善,創新氛圍也愈加濃厚,城市的創新基礎就會進一步夯實。

圖3 區域產業環境對區域創新活動的影響機制

假設H3:創新產業環境優化對形成城市良好的創新基礎有促進作用。

1.4 宏觀發展能力對區域創新基礎的影響

區域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有較強的依賴性[9],創新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支持、高素質的人才儲備等要素,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越強,越有雄厚的財力為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一個地區的城鄉發展越平衡,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的交互越頻繁,越利于城鄉創新的協調發展;一個地區的教育越發達,后續的人才儲備就越充分,為該地區的創新活動提供要素供應。

假設H4:一個城市的經濟越發達、發展越均衡、人才儲備越充分對該地的創新基礎有促進作用。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區概況

2021年底,安慶市常住人口達417.1萬,城鎮化率56.17%,GDP 總量為2 656.9 億元,位居安徽省第5位,長三角第27位,GDP 增長率6.6%,居長三角第37位,屬欠發達城市。近年來,安慶市按照《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對其“長三角中心區”“區域重點城市”的定位,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加強與蘇浙滬合作交流,在創新合作、項目合作、園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2 數據來源

考察期間是2007—2021年,文中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相關數據源自2008—2022 年的安徽省統計年鑒、安慶市統計年鑒、合肥市統計年鑒,安慶市、合肥市政府網站發布的歷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安慶市、合肥市統計局網站和安慶市、合肥市科學技術局網站發布的相關信息,其中部分缺失數據通過SPSS軟件插值補充。

2.3 城市創新基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城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是指對該城市的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潛力等內容進行總體評估??v觀現有研究成果,對城市創新綜合水平的考察以“城市創新能力”為主,鮮有文章研究城市創新基礎的指標體系。本文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安徽省城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4個綜合評價子系統層,結合安徽省實際情況,選取發明專利申請量、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科技類企業數占全市企業數量比值、城鄉收入水平比等14項具體指標反映安徽省城市創新基礎綜合水平,見表1。

表1 城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4 研究方法

2.4.1 因子分析法

構建的城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含了14個二級指標,為了更好的提取重要信息和主要信息,同時防止信息損失,采取因子分析法,將14個變量聚合成少數幾個獨立的公共因子,同時還能明確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

第一步,數據預處理。將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標準化公式如下:

其中:Xi為原始數據;Zi為標準化后的數據。

第二步,適應性分析。對變量進行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根據Sig 值與KMO 值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法。

第三步,公因子提取。運用SPSS 軟件,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提出公因子。

第四步,在單個公因子得分Yi的基礎上計算出安慶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得分Yi。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ai是i因子得分系數;bi是公因子方差百分比;B是公因子方差百分比累計值。

2.4.2 熵權-TOPSIS模型

通過因子分析法得出各指標的方向后,采用熵權-TOPSIS模型對安慶市創新基礎進行科學評價。

第一步,用熵權法計算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四個子系統層下各項具體評價指標的權重WJ。

第二步,計算安慶市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四個子系統的權重。

第三步,將標準化后的數據乘以權重獲得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2.4.3 耦合協調模型

采用耦合協調模型對安慶市的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四個子系統間的耦合協調度進行測度,并對其耦合協調性展開分析。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為安慶市創新資源稟賦、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四個子系統間的耦合度;D為安慶市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四個子系統兩兩之間的耦合協調度;α、β、γ、δ 分別為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待定系數,待定系數均為0.25。

采用均勻函數分布法,將安慶市的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個等級,見表2。

表2 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安慶市創新基礎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

對安慶市2017—2021 年創新基礎綜合評價指標數據進行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結果顯示,選取的指標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運用SPSS 軟件運算,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并提出兩個公因子。使用最大方差法進行因子旋轉,見表3。由表3可知:(1)成分1中,創新指標系數達到0.8以上的有三個,分別是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發明專利申請量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了這三項指標在城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中發揮的作用最大,并且均為正向促進關系。(2)除外商投資外,其他13個指標對城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的實際作用方向與預期方向均保持一致。理論假設認為外商投資對該地創新基礎綜合評價的預期方向為正向促進,而實際分析結果呈現負向抑制作用,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外商基于該城市勞動力和原材料的價格優勢而選擇了簡單制造加工行業的投資方向,而非高新技術行業,這對推動該城市創新基礎無任何幫助作用,甚至拉低整個城市的產業水平,表現在數據上的負向作用;二是部分外商投資對象為高新技術產業,但處于前期投入階段,沒有創新創出,所以統計數據上不能反映出外商投資對創新基礎的正向促進作用。

表3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a

安慶市創新基礎的14個指標數值代入公式(1)~(3),計算出安慶市2007—2021 年創新基礎綜合得分,見圖4。另計算出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省會城市,是全國創新城市之一,是整個長三角地區創新實力非常強的城市)的創新基礎綜合評價得分,見圖4。分析其與發達城市之間存在哪些差距。

圖4 2007—2021年安慶市與合肥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得分

兩座城市之間的創新基礎得分曲線可以看出:從時間維度上看,安慶市和合肥市的創新基礎綜合得分總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其中合肥市2007—2009 年呈現不斷下降狀態,隨后開始快速反彈,并一直保持平穩上升態勢。而安慶市一直呈現平穩上升的趨勢,并無較大波動,創新基礎綜合得分一直低于合肥。通過兩座城市的對比來看,安慶市的創新基礎在實際維度上明顯弱于合肥市。從評分值上看,安慶市與合肥市的創新基礎綜合得分分別在2012 年和2013 年由負轉正,表面兩座城市的創新基礎情況先后進入了一個良性的發展通道。其中,合肥市從2016 年開始,創新基礎綜合得分均在1 以上,而安慶則一直保持在0.7 左右,反映了安慶市創新基礎明顯弱于合肥市,從曲線的走勢上來看,并且兩座城市的創新基礎之間的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另外安慶近5年的創新基礎得分一直處于0.7 上下,表明由于某種原因,其創新基礎處于一個低水平的穩態中,需要采取措施打破這一穩態。

3.2 安慶市創新基礎子系統發展水平耦合協調分析

3.2.1 指標權重測算結果分析

運用熵權-TOPSIS 法計算出安慶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指標權重;見表4。從指標權重來看,科技類企業占比、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有研究與試驗發展的單位四項指標重達到10%以上,表明這四項指標對測度安慶市創新基礎水平貢獻非常大,其中科技類企業占比的權重更是達到了19.347%,是影響安慶市創新基礎的極為關鍵的因素,因此,安慶市若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創新基礎應從這四個要素入手提升創新基礎水平。

表4 安慶市創新基礎綜合評價指標的權重

表5 安慶市創新基礎子系統耦合協調度情況

3.2.2 安慶市創新基礎子系統發展情況分析

2007-2021年安慶市創新基礎各子系統得分情況;圖5 顯示:(1)安慶市科研能力曲線波動幅度較大,2007—2013 年平穩增長,2013-2016 年快速增長并達到峰值,2017 年迅速下跌,隨后呈現緩慢復蘇態勢??蒲心芰η€反映出安慶市的科研能力是創新基礎系統中的短板劣勢,亟待加強。(2)安慶市創新主體的綜合水平在整個系統中表現較好,前期呈現平穩上升態勢,2019年后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通過原始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安慶市政府的創新主體作用尤為突出,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通過擴大財政稅收政策、設立專項基金、加大創新制度構建等措施鼓勵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功能得到更好發揮。(3)創新產業環境呈現在2010-2013 年小幅下降,2013—2017年平穩上升,2017年后較快上升。安慶市高度重視產業結構優化,重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引入,比如新成立的筑夢新區主要引進和培育產業以“四新”產業為主,政府出臺的產業扶持政策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等等,這對安慶市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7年后安慶市的產業結構優化成果開始顯現,從而在圖標上表現為2017 年后創新產業環境水平快速增長。(4)宏觀發展能力在四個子系統中一直表現最優。安慶市一貫重視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學校數量等指標在安徽省排名靠前,這為城市創新活動提供了較為優厚的人才儲備,安慶市及下轄縣(市、區)的特色農業、規模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均較好,城鄉收入差距不大,農業的創新發展較之周邊市區較好。宏觀發展能力為城市創新基礎綜合水平的提升有較好的推動作用。(5)4 個子系統比較來看,宏觀發展能力得分最高,是構建安慶市良好創新基礎的優勢所在,創新主體和創新產業環境優化勢頭加快,科研能力屬于短板劣勢,亟待加強。

圖5 2007—2021年安慶市創新基礎各子系統得分

3.2.3 安慶市創新基礎子系統耦合協調度分析

對影響安慶市創新基礎的4個子系統進行耦合協調度分析,為安慶構建良好的創新基礎提供參考。將4 個子系統分為6 組進行耦合協調分析,表5,2007—2021年,所有子系統的耦合協調度都呈現不斷提高的狀態。其中創新產業環境和宏觀發展能力、城市創新主體和創新產業環境、城市創新主體和宏觀發展能力耦合協調情況較好,分別從2018年、2019 年、2019 年開始處于優質協調水平??蒲心芰εc創新主體、科研能力與創新產業環境、科研能力與宏觀發展能力的耦合協調情況不理想,一度達到良好協調后又出現反彈,重回初級協調狀態。從這些分析結果來看,科研能力不強是影響各子系統之間耦合協調度的主要原因。研發成果和轉化成果少是安慶市亟待解決的薄弱環節。

4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結論

綜合運用因子分析法、熵權-TOPSIS 法和耦合協調模型對安慶市2007—2021年城市創新基礎及其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和宏觀發展能力展開評價與分析,并對“科研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四個子系統的耦合協調度的動態演進規律進行探究,得到如下結論:

(1)2007—2021 年,安慶市創新基礎整體呈現先升后降低趨勢,波動平穩。2007—2015 年,保持平穩上升態勢,2016 年后,創新基礎開始出現小幅退化態勢,受疫情影響,2019 年后退化幅度有所加快。

(2)2007—2021 年,科技類企業占比、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有研究與試驗發展的單位這4項指標對測度安慶市創新基礎水平貢獻非常大,尤其是科技類企業占比,其權重達到了19.347%,是影響安慶市創新基礎最為關鍵的因素。

(3)2007—2021 年,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都呈現出不斷優化的特征,其中宏觀發展能力增長最快,表現最好,均衡的城鄉發展和較為發達的教育是安慶市良好創新基礎的優勢所在??蒲心芰Τ霈F了先升后降的趨勢,科研能力是安慶市創新基礎中的短板弱項,亟需加強。

(4)2007—2021 年,安慶市的“科研能力-城市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環境-宏觀發展能力”的耦合協調度都在逐年提高。其中科研能力與其他子系統的耦合情況較差,科研能力不強是影響各子系統之間耦合協調度的主要原因。促進各子系統耦合協調應加快解決科研能力不強問題。

4.2 政策建議

結合研究結論和長三角、安慶市發展實際,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大資金投入,有效遏制創新基礎退化趨勢。加大對創新主體、創新創業活動、科研教育等方面的財政投入;通過減稅、獎補、產業基金等方式引導企業等創新主體強化創新活動;引導社會資本及其他資本對創新活動的投入;從而形成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效遏制創新基礎退化趨勢。

第二,突出抓好創新主體和科研能力關鍵環節。在強化創新主體方面,著力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創新鏈、產業鏈、信息鏈、金融鏈、政策鏈等內容立體創新體系。[10]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加強產學研體系建設,政府以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產業項目、關鍵核心技術等為抓手,注重發揮引導和集成作用,充分調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創新主體,開展聯合攻關,逐步建立產學研協調體系,提升地區科研能力。

第三,加強與長三角發達地區項目合作,在交流學習中提升科研能力。密切與中心城市合肥市的聯系,通過共建、支援、指導等方式搭建更多的創新平臺和產業平臺,為參與到區域創新科技項目建立良好合作基礎。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科技項目,在合作中掌握更多的創新資源獲取渠道和創新資源整合方法。

第四,構建良好營商環境,引導資源“向下”流動,“借力”實現科研能力躍升??蒲心芰κ前矐c創新基礎子系統中最滯后的一環,要加快解決科研能力不強問題需要借助周邊發達城市力量。而地理學第一定律指出,現在沒有明顯區域邊界,創新要素的交換更加頻繁。[11]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引導創新資源向安慶市流動,為安慶市科研能力躍升做好要素供應。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分工協作,通過產業嵌入,充分利用長三角的資金、技術和銷售網絡等,享受技術外溢帶來的好處,以此進行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提升。[12]

猜你喜歡
安慶市子系統耦合
不對中轉子系統耦合動力學特性研究
非Lipschitz條件下超前帶跳倒向耦合隨機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我想養一只貓
安慶市小精靈畫室抗疫作品
GSM-R基站子系統同步方案研究
安慶市水產路橋梁設計方案研究
駝峰測長設備在線監測子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基于“殼-固”耦合方法模擬焊接裝配
求解奇異攝動Volterra積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車載ATP子系統緊急制動限制速度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