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中國傳統生態觀的創新性發展

2023-02-10 04:22胡文臻劉冬青
關鍵詞:文明人類生態

胡文臻,劉冬青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2401;2.內蒙古大學 哲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盵1]這是對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實踐的新的理論總結,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創新發展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思考,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盵2]314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分別從生態自然觀維度、生態價值觀維度以及生態文明觀維度上對中國優秀傳統生態觀念進行了傳承和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礎的生態自然觀創新

整個人類文明史就是一段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一個地域的生態環境情況和其所秉持的基本生態觀念往往與這個地域文明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密切相關。例如,習近平以“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觀點表達生態文明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存續和發展的重大意義。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的繁榮與興盛離不開適宜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由于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過度放牧,以錯誤方式耕種并灌溉土地等做法,致使古埃及、古巴比倫等地的生態環境急速惡化,文明逐漸衰落。我國的河西走廊、黃土高原一帶也曾因為上述原因而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加劇,經濟發展受阻。但是,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因為生態環境破壞而湮滅于歷史長河中,主要原因在于中華民族一向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并懂得保護自然。正如習近平所說:“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盵3]而在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過程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首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構建理論基礎。

習近平在2021 年4 月召開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盵4]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命題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生態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吨芤住酚涊d:“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生生之謂易”,表明人在自然意義上與“天地”是融為一體的,天地萬物的演化和發展是自然化生的結果。儒家創始人孔子認為,“天”淡化了人格神色彩,但卻帶有某種自然界的客觀意志,即“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盾髯印ぬ煺摗分幸舱f:“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边@些觀念都脫離了遠古時期“天”的宗教意義和人格神特質,而過渡到四時更替、萬物生長的自然界本身。在道家思想中,“天”的宗教意義和人格神地位被徹底取消,呈現出一種明顯區別于其他傳統觀念的特征。例如道家的老子認為“天”就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只具備自然意義,并且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家思想發展到莊子時,“天”更是被當作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來使用。此時的“天”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指自然界,另一層指“自然而然”,即“無為”。關于第一層含義,《莊子·大宗師》中表明:“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鼻f子認為,大自然有自己的運行方式和法則,不被人的意志所干涉,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存在,因此他提出“不以人助天”的觀點(《莊子·大宗師》),意思是不能用人力強行改變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疤臁钡牡诙雍x,表明“天”是事物“自然而然”的運行狀態和規律。例如《莊子·養生主》記載公文軒見右師,問道:“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右師回答:“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惫能帉τ規熤挥幸恢荒_感到驚詫,便詢問這種形貌是天生的還是后天人為所致,右師回答“天也,非人也”,即只有一只腳的情況是天然存在,而非人力所為。這時,“天”所指的并不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自然界,而是萬事萬物都具備的一種天然的、沒有人為強行干預的生存狀態。將“天”的兩層含義結合起來理解,就表明自然界的運行規律獨立自存,不是人力所制定,也不應摻雜人為的干涉;而人既然不能隨意干涉自然界,那么就應該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萬事萬物各自的自然本性,做到與“天”合而為一,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當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時,“人”和“天地”實際上都處在同一個序列之中,都必須合于自然之道。在這個層面上,“天”和“人”因為融攝于自然之道而實現“合一”;當莊子用“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秋水》)和“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莊子·大宗師》)闡述“天地人”的關系時,“道”既是天地萬物的憑附,也是天地萬物借以衡量自身的最高準則與尺度?!疤臁薄暗亍薄叭恕痹谛Хā暗馈睍r基本沒有區別,它們都一致被“道”所覆蓋,體現出共同的自然本性。因此,天地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道”生成萬物又因循萬物的自然本性,“道”與“萬物”的關系可以啟發我們理解“天”與“人”之間是怎樣達到“合一”狀態的。此時,“人”是“萬物”的一種特殊的人間表現形式,“天”則與“道”相通,因而“天”具有“自然界”和“自然而然”的雙重意蘊。

因此,“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所關涉的核心問題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同時這也是生態自然觀所包含的基礎性問題。進一步講,生態自然觀主張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其具體表述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對象性的共存共生的關系,人離不開自然,人時時刻刻同自然交換著物質、能量和信息。一旦離開自然界,人類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因此,人不僅把自然看作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同時也把自然看作是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盵5]由此可見,生態自然觀表現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訴求。人類社會雖然是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運轉系統,但人無疑是自然界經過長期演化和發展的產物,其生存必須依賴自然環境,并以自然環境為載體。因此,人與自然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是兩種不同的體系,但究其本質,兩者是一個統一體。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了中國傳統生態觀中的精華部分,將傳統生態觀同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相融通,真正實現了古為今用,實現了對中國傳統生態觀在生態自然觀維度的創新性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作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并且將其作為謀劃綠色發展時需要保持的戰略高度。習近平多次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他在2018 年5 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深刻指出:“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變革,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盵2]367此外,習近平還總結道:“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盵6]這些思想觀念的意義在于,這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發展理念的貫徹,尤其是對綠色發展的注重。因為究其要義來講,綠色發展就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近現代以來,人類群體遵循傳統倫理學的指引,將“人類中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傳統倫理學在面對自然界福利和人類群體福利時,選擇只關心人類群體的福利,這種生態發展理念導致了20 世紀以來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與以往奉行的經濟效益壓倒一切的取向不同,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要求我們不能只關注人類群體的福利,而是要在發展過程中兼顧自然界的福利,承認自然環境本身所具備的價值,爭取找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贏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即“以綠色為導向的綠色經濟社會新范式”[7]。實際上,綠色發展就是一種建立在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的共同約束的前提下,以效率、持續與和諧為最終目標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創新發展模式。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要求將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歸為生態環境資源,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其發展目標,最后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和結果的“生態化”與“綠色化”當作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傮w來看,“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把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當作生態價值取向,將綠色循環低碳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把生態文明建設當作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抓手。當然,綠色發展并不等同于綠色經濟和低碳技術等個別生態治理層面的問題,其實際上是一種站在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戰略高度上的具有全局意義的考察、審視與總結方式,是超越傳統社會發展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的新型生態發展理念?!熬G色發展”的“綠色”主要體現為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可循環可持續的特點。綠色發展要做到在不超過自然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尋求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領教了由于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的極度惡化,也意識到“唯經濟增長論”只能取得短期經濟效益,卻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載體——生態環境,受到不可逆的損害。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際上是在要求我們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而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一種新型的“生態生產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實力的新的重要標準,甚至處在更為優先的地位。

由此可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自然觀維度豐富并發展了中國傳統生態觀,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構建理論體系的基礎,把“綠色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導。這是從理論基礎到具體發展理念的完整理論序列?!鞍l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盵8]7跟中國傳統生態觀推崇的“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相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目光投向人類后續發展的方向、模式等問題,是對中國傳統生態觀的提升和突破,是新時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更科學、更客觀、更全面、更深入的思想指導。

二、以“生命共同體”為追求的生態價值觀創新

不同主體具備不同的價值尺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對自然價值的認識、界定和評判標準各有不同。首先,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因為無知而將大自然視為敬畏的對象?!熬础币馕吨祟悓V闊未知的自然界充滿好奇。他們直接取材于身邊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或將其作為圖騰神,或作為自然神加以崇拜;“畏”則源于當時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帶給原始人類的生存考驗。人在身體素質方面先天不及其他諸多物種,他們只能拼盡全力抵抗自然力量的侵擾,將自然視作需要對抗的敵人。其次,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從對抗逐漸轉變為向大自然學習并效仿。這一時期,有賴于農耕文明區別于采集狩獵文明的定居性特點,“自然在耕田人的眼里幾乎可以說是效仿的榜樣,是闡述人生的模式”[9]。這也是中國傳統生態觀念發揮突出作用的時期,直接展示了古人的生態價值追求。例如,《禮記·中庸》中“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逼湟鉃樘斓厝f物一同發育生長而不會彼此妨礙,各種規律法則能同時行進而不會互相矛盾,這是一種天地人命運與共、和諧運轉的宇宙圖景??鬃诱f:“夫山,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焉,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所以樂于山者也?!保ā渡袝ご髠鳌罚┰诳鬃涌磥?,山的價值在于使草木生長,鳥獸繁殖,并無私地提供其他可為人所用的各種財物;它還能調節氣候和雨水,使陰陽和諧,萬物滋長,百姓才能有可食可用之物。這表明,人是生態系統的其中一個環節,只有按照自然規律行動,才能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獲取自身所需。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這是典型的將“愛人”擴充到“愛物”,人不再是唯一的價值主體。從愛親人到愛百姓,再從愛百姓到愛萬物,“仁愛”的觀念從人推及到自然界,體現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泛愛萬物思想。荀子則認為:“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中還講道:“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北砻魅思纫J識客觀自然規律并善加利用,但又不能夸大自身主體地位而不去尊重自然規律。諸如以上這些中國傳統生態觀念所推崇的生態價值觀,用習近平的觀點解讀,就是“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表達了我們的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認識?!盵3]然而,進入近代工業文明形態,人與自然的關系再度發生翻轉。近代以來,西方工業文明以強勢入侵的姿態,將“人類中心主義”帶進大眾視野。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明將人類理性提升到最高位置,強調人對自然的支配地位,使得“征服自然”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成為現實中領土的無限制擴張和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掠奪。工業文明以來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使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最終穩居食物鏈頂端,繁衍出數量龐大的人口。然而,人類對自然的保護卻遠遠趕不上破壞的速度,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已經迫近自然能夠承受的極限。[10]因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人類各項活動的時間、范圍、方式等勢必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基于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困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基礎上展現出具有科學性和原創性的生態價值觀,即“生命共同體”概念。

首先,習近平將“生命共同體”生動描述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形象地講,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11]。黨的十九大,習近平將“山水林田湖”進一步擴展為“山水林田湖草”;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又更新為“山水林田湖草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繼續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1],使得“生命共同體”的理論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其次,除了“生命共同體”概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繼續延伸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這兩個重要概念。習近平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指出:“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近年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新冠疫情持續蔓延,使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雪上加霜。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勇于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盵4]這表明,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種影響的背后所體現的正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緊密而復雜的聯系。人類憑借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從生產力低下的局限性中擺脫出來,獲得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巨大能力。然而,人類面對自然所展現的力量已經超出自然能夠承受的范圍,當今世界頻繁出現的生態危機和社會經濟危機顯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充滿矛盾的緊張關系。因此,面對實際存在的困境,習近平向國際社會呼吁,期望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并進一步闡釋道:“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盵6]這段話意在表達對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期望,即人類的各項活動不能超過地球所能承載的最大限度。

“生命共同體”從生態價值觀維度進一步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觀念,突出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吧餐w”概念將人與自然理解為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有機整體,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應以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為前提。一方面,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都離不開大自然的供給;另一方面,“生命共同體”概念向我們傳遞出保護自然環境和實現人類社會發展并不沖突。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同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保護相協調,其目的是使人類的子孫后代都能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就深刻指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后,他再次強調:“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薄熬G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盵8]7這表明,針對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狀況,“人類中心主義”“人類優先”“征服自然”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等固有思維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下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即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實現人類發展和維護自然環境是可以兼顧的;而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不再對立的“思路”,實際上就是人類需要建立的新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過去,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呈現出粗放型、擴張型、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特點。依靠這種不計后果破壞自然環境的發展模式,我們確實可以在短期內取得相當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副作用同樣明顯。面對當今世界生態危機和環境破壞帶來的巨大生存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思路,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就成為一種新的現實需求。例如,我國著力實施針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為城市的開發設定好邊界,不能超過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污染物的排放要從源頭上得到控制,從而倒逼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轉變,即優化、重組、轉移或淘汰一批過剩產能,同時大力發展新型的低能耗產業。當然,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建立起新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之前,應該先改變以往那種過分依賴自然資源、規模過于粗放以及高能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習近平為此指出了實踐路徑,即“要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8]8。所以,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實際上可以成為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和諧統一體。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為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發展奠定基礎,使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成為極具潛能的變革方向;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來說是最可靠的物質保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依靠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因此,各項生態環保舉措和經濟發展新方式的付諸實施,離不開“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正確指導。

由此可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價值觀維度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生態觀念的精華部分,同時又對中國傳統生態觀念的寬泛和籠統之處加以改進和突破,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出發,進一步提出“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三個原創性概念,并且在此基礎上闡發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這些都體現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價值觀維度對中國傳統生態觀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的生態文明觀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習近平多次指出,要通過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 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基礎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任務、舉措,全方位擘畫了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實現了在生態文明觀維度的創新性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只有理論設計還不夠,關鍵在于落實。而落實各項舉措,最重要的是依靠制度和法治。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盵3]我國之所以會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跟以往的制度和法律體系不夠完善和健全有很大關系。所以,習近平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盵12]中華先民為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例如,“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保ā斗コ缌睢罚┻@是針對軍隊的紀律,但是已經體現出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吨芏Y》中記載了“草人”“稻人”“山虞”“澤虞”“川衡”“林衡”“場人”和“司稼”等官職,負責掌管山川林澤,指導民間的各項生產活動。自此,“虞衡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另外,《秦律》《唐律》等也都記載了針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獎懲措施的內容。例如,《秦律十八種·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到七月而縱之?!盵13]這是有關保護森林資源的法律,即春天二月不允許進入山林砍伐樹木,不到夏季不能燒草作肥料,一直到七月才能解除禁令?!短坡伞るs律十七》記載:“諸占固山野陂湖之利者,杖六十?!盵14]意思為,山野、湖澤中的自然產物應為百姓共享,長期獨占將受到“杖六十”的處罰。以上內容表明,我國古代律法對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相當重視,并且對違背自然規律和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也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在當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道路上,為了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偉大目標,必須依靠“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7]。具體來說,就是在明確我國“建設美麗中國”發展總目標的前提下,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做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立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視角。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并依靠全體人民,使“美麗中國”成為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和共同享有的事業[15]。我國向來就有“民為邦本”“天下為公”的社會文明觀念。習近平認為,“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所以,全體人民既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參與者,同時也是受益人。一方面,我國全面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在關乎人民群眾健康問題的大氣、水和土壤等方面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舉措,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用以不斷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不能忽視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情況。例如,在農業投入結構方面進行合理調整,針對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持續的整治行動,為老百姓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大家的踐行與推動。習近平指出,要不斷強化公民的環保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把珍惜生態、保護資源、愛護環境作為國民的教育、培訓體系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倡導公民以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的方式生活和消費,使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得以牢固樹立,切實動員社會全體公民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行動中去[16]。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制度與法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要從根本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民生工程,必須依靠法律和制度的相互配合。因此,習近平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盵17]201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建立八項制度,即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分別是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2018 年,我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集體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國家的根本大法。隨后,黨中央和國務院陸續發布了《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等多項政策文件和改革方案。這些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和法治保障,是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和全面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律基礎。支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制度經過一系列的創新、完善和嚴格落實,最終成為保護生態環境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盵1]習近平也多次強調,要集中優勢兵力,采取更為有效的政策舉措,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18]。由此,建設美麗中國才不僅僅是一個目標,而是看得見的現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總共提出了六大舉措:一是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這是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六項文明發展的實踐內容,是我國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體系支撐。二是全面推動綠色發展,這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發展意味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轉變成一種“生態生產力”,成為促進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優質載體,使得綠色、清潔、低碳、環保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三是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關于大氣、水、土等自然要素的污染治理是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活舒適的重要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離不開有效的污染防治辦法。四是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五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落地見效。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我國在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執法,以及方案改革、機構改革等方面均加大了力度,使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落到實處。六是提高環境治理水平。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綜合性投入。我國從行政手段、資金投入、市場調節、法治建設、科學技術等多方面入手,著力綜合提高環境治理水平。通過這一系列舉措,祖國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人民生活更幸福;同時,保障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強化了制度建設、提高了治理水平,真正做到了兼顧人類利益和生態環境保護。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習近平曾多次強調領導干部對于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19]。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需要廣大領導干部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認真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為生態文明建設負起政治責任。我們黨在責任分配、考核評價體系、監管尺度、追責力度等方面均作出了有針對性的嚴格規定,實現了從源頭到中間過程,再到后果的全面覆蓋。首先,從源頭處要明確每一個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并使其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其次,在開展具體工作時,要層層落實責任分配,做到“誰的孩子誰抱”,并以最嚴格的考核問責制度作為獎懲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的有力依據。例如,實行的“河長制”,由地方各級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責任人擔任“河長”,組織并領導相應的河流、湖泊的保護與管理工作,體現了對中國古代虞衡制度的借鑒和發展[20]。最后,面對損害生態環境、考核不合格的領導干部,要“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對反面典型絕不手軟,使各項制度、規定、措施不會成為“稻草人”“紙老虎”“橡皮筋”。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立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視角。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全人類的發展前途,建設并擁有一個綠色家園是屬于全人類共同的美好夢想。但是,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參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一方面,要積極發揮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以建設美麗中國偉大實踐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引領全球氣候治理[21]。習近平指出:“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盵4]例如,中國將力爭在2030 年之前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在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面向世界給出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行性方案,并著力開展切實有效的行動,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體現了中國在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要凝聚多方力量,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向前發展。習近平強調“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對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經濟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予以理解,并且應充分肯定發展中國家在面對以上多重挑戰時所做的貢獻,切實關心并照顧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和建設過程中的特殊困難和關切[22]。此外,發達國家應該向全世界展現出更大的雄心和行動力,積極投入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多幫助發展中國家,避免設置綠色貿易壁壘,使廣大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危機的能力和韌性,最終實現全球生態建設的合作共贏[23]。由此可見,中國要始終堅持深入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在全球團結協作中凝聚力量、達成共識、增強話語權和影響力,為構建新的國際秩序貢獻中國智慧,在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的前提下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賦予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嶄新的時代內涵,并從生態自然觀、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文明觀等三個維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弘揚和創新中實現了生態文明理念的時代性、歷史性、哲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生態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人類第一殺手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