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法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究

2023-02-10 04:14李斌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法學專業法學法治

李斌

人工智能時代法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究

李斌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給法學專業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就業挑戰,在此背景下,完善和拓寬法學生就業路徑、提升法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是一個重要命題。鑒于此,從人工智能對法學教育改革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價值出發,對法學畢業生就業前景展開調研,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智能時代法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并進一步探究了法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具體路徑,即加快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多元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踐夯實專業基礎以及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以期構建數智化、標準化、精細化的法學人才培養體系,為促進法學生就業提供全新的思路。

人工智能;法學生;就業;人才培養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智能化工具和產品在社會各領域滲透并應用,人類在知識生產活動中的地位正在被逐漸削弱[1],諸多傳統職業的可替代性大幅增強,同時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為適應當今人才培育需要,我國在政策引導方面逐步推進探索,確立了發展方向。201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指出要培養“人工智能+法律”橫向復合型人才,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2018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引導高校探索“人工智能+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法學與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2]。在此背景下,高校進行以提升法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一、人工智能對法學教育改革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價值

(一) 賦能人才創新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社會各產業領域,大大提升了個人的生產效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生產模式,許多可重復的腦力及機械性的體力勞動被進一步取代[3]。人工智能的可預見性、可度量性和高效率[4],節約了司法成本,提高了辦案質量,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對法律人才的需求,造成法學專業學生結構性過剩,加劇了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難度。與此同時,技術的進步也加速了融合發展的新態勢,倒逼高校探究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注重跨學科素養與“4C”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5],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逐步增加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在勞動力結構中所占的比重。

(二) 推動教學轉型

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而人工智能與法學教育改革的緊密互動推動了教育教學的轉型,促進了學習方式“三化”(個性化、創造化、人性化)的改革。首先,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規?;逃騻€性化教育轉變。其次,人工智能技術驅動標準化教育向創造化教育轉型。最后,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結構化教育向人性化教學變革。這種教學轉型,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適應學生動態變化的學習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維;為教師改善結構化授導方式,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問題與需求,側重學習活動的設計和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共同釋放師生的創造力與活力,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

(三) 優化育人環境

人工智能技術在滲透至各行各業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傳統教育模式,通過各行業的技術化革新打造新型育人環境。高校應借助技術的力量,拓展橫向學習的空間,整合校外法學實踐教育資源,搭建“校地企”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其更好地與社會銜接。人工智能打破理論與實踐的教育壁壘,使得學生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高效利用校外學習場所接觸和參與實踐訓練。學生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和司法機構等實務部門參與實踐工作,會更加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而提升自我認知,提前了解工作崗位的性質和內容,把握未來的職業方向,從而增強與目標職業的契合度,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和綜合法律素養,最終目的是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二、人工智能時代法學專業學生就業調查數據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莘莘學子人生規劃的重要部分。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廣大畢業生的就業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為充分了解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及市場的供求狀況,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清除畢業生的就業障礙,特面向相關用人單位展開了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法律從業者職業及學歷水平分析

本次調查通過發放電子問卷進行,共有289名法律從業人員參與,從所從事的職業來看,律師為30.8%,其他法務工作者30.45%,公司法務9%,法官7.96%,律師助理/見習律師7.96%,法學教授/教師4.84%,檢察官6.23%,書記員1.73%,公證員1.04%。這表明被調查對象涉及多元職業,覆蓋面廣,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從參與者的學歷來看,博士學歷為3.46%,碩士學歷23.18%,本科學歷73.01%,??茖W歷0.35%。

從上述數據可知,被調查者絕大部分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較高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養。法學作為一門兼具實用性和理論性的學科,專業性較強,就業方向明確,行業限制較高,對人才的素質、學歷水平要求較高,因而高學歷是法科畢業生就業的關鍵要素之一。

(二)法學生畢業學校知名度與就業狀況的相關性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12.8%的被調查者畢業于國家雙一流高校,6.92%畢業于省級雙一流高校,畢業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被調查者為80.28%。由此可見,畢業于國家、省級雙一流高校的法學從業者占比較小,而畢業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為絕大多數。在回答“學校知名度對現今的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前景的影響力為多大”時,30.8%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常重要”,66.78%認為“比較重要,但主要看個人能力”,還有2.42%認為“不重要”。由此可見,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受到學校知名度的影響,但更看重個人的專業能力。從“對自己目前所從事的法律工作的滿意度”來看,有15.57%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滿意”,62.28%表示“比較滿意”,20.42%表示“不太滿意”,還有1.73%認為“很不滿意”。另外,職業的地域分布表現為分散化的特點,但大多數就業者分布在大城市,表明就業地域的選擇受個人因素和就業環境的影響較大。

綜上可知,法科生畢業院校的知名度與學生的就業狀況具有一定相關性,畢業院校知名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地域選擇和工作滿意度。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不同院校的法科生都承受了智能化發展帶來的就業壓力,如何將畢業于各類高等院校的法科生的供給與社會對高校法科人才的需求有效對接,成為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三) 法學生著力培養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分析

在人工智能時代,不同行業的就業形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充滿機遇與挑戰。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法科生來說,就業壓力陡然增加,社會對其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據顯示,有74.05%的受調查者認為專業知識對于法學專業大學生來說“很重要,一定要學好”,有21.11%的受調查者認為“應該好好學,為以后通過司法考試做準備”,只有極少數人認為重要性“一般”。涉及“本科階段最應培養的素質”時,92.04%的被調查者選擇“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選擇“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的分別占60.55%和46.02%,“知識面的拓展和辦公應用軟件的運用等基本技能”“創新能力的培養”和“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也得到部分被調查者的認同。針對問題“法學專業能力素質要求有哪些”,87.54%的人認為需要牢固的專業知識、扎實的基本功,選擇“良好的政治素質、高尚的道德修養”“全面而細致的思維邏輯感”“厚實的語言功底和演講能力”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的也占很大比例。在回答“最看重法科畢業生的哪些條件”時,選擇“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人數最多,均占了70.59%,選擇“思想品德”“發展潛能”“社會經驗”和“專業成績”的也占了較大比重。

綜上可見,法科生的培養應重視強化專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一方面,法科生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具備扎實的基礎功。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大環境下,法科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及法律職業技能是從事法律職業的“房之基石”,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對通過司法考試和實現順利就業能起到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就業競爭,法科生應積極參與專業實習,提升專業技能,積累社會經驗,掌握基本辦公技能,注重全面發展,培養和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四) 法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首先,對于當前法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看法,在受調查的法律從業者中,54.67%的人認為通過努力應該可以找到工作,15.92%的人認為工作機會多,就業形勢比較樂觀。但也有29.41%的人對就業形勢很是擔憂,這與法學專業性強、行業門檻高有很大的關系。同時,在建設法治中國的大背景下,法學專業報考人數逐年上漲,導致供需失衡,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法學專業學生面臨“就業難”“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其次,在回答“目前影響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原因”時,選擇“實習實踐經驗不足”的人最多,占調查總人數的53.63%。接著就是“就業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過高、擇業挑剔”“競爭激烈,內卷嚴重”“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嚴峻”和“專業能力過低”,占比超過35%。此外,“就業觀念陳舊,就業思維模式傳統”“就業信息機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暢通”和“社會崗位趨于飽和”也是影響法學畢業生就業的原因。

最后,針對“改善當前法學專業就業難困境的主要途徑”,選擇“提升職業技能”和“提高學科專業水平”這兩項的人數最多,均超過調查總人數的60%。選擇“多提供就業渠道信息”“調整擇業期望值”和“強化職業素質”這三項的人也比較多。還有,“用人單位提供支持”和“心態職業培訓”亦是途徑之一。

綜合上述法科生就業的現實形勢、影響原因、改善途徑等三方面的數據分析,法學專業的就業現狀較為嚴峻,但前途向好。雖然疫情影響、內卷嚴重等外在因素加劇了法科畢業生的就業困境,但深究其根源,仍在于畢業生個人的內在因素,如專業能力、實踐經驗、就業定位、個人偏好等。因此,為解決當前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最緊迫的是從教育著手,強化學生的危機意識,同時多措并舉提升法科生的職業技能和學科專業水平,打通就業信息渠道。

三、人工智能時代法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具體提升路徑

隨著人工智能全面深刻地滲入人們生活,智能化時代對法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實踐證明,社會發展離不開專業化、現代化、多元化人才,高校應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實訓平臺搭建、教育教學改革。新時代法學人才培養要順應時代之需,充分應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教育手段,創新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方式,推動法學與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教育教學交叉融合,培養學生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上的法治化思維,重視人工智能法學方面的研究和教育,推動人工智能的法治化建設??傮w而言,應從轉變教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夯實法學專業基礎、引導樹立科學就業觀念四方面入手,多措并舉、共同推進、一體化實施,形成全社會關注、全員參與、全過程培養、全方位支持的育人環境,構建由社會到學校、學校到個人、被動到自發的有機聯系的提升路徑。

(一) 加快轉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

1. 建立多維教學體系

高校應當順應時代要求,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培育、塑造法學人才中的作用,加快課程設計、課程教學和課程體驗的信息化、智能化,推動我國高校傳統法學課程體系的改革,多節點、復合式地構筑新時代法學人才培養的多維度智慧教育教學體系[6]。通過建立人工智能法學課程體系,在法學專業課程中加入人工智能法律理論知識,為法學生提供創新式學習渠道,幫助法學生掌握更多的人工智能法學專業知識。同時,法學教學方式變革當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保證學生充分參與課堂,通過引入信息化來提高學生的思辨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法律思維品質,以滿足社會對于智能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教育教學離不了奮斗在一線的精兵強將。為順應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變革,學院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組建“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開展“立體式多模塊”教學。為了加強“行業”師資投入和數字化人才培養力度,應貫徹落實“雙導師制”。一方面,專任教師除自身的法律實務兼職外,應由學校分類委派到合作的學校、立法機關、工程企業兼職或掛職從事法務工作。另一方面,聘請校外實踐導師,通過實踐教學,指導學生提高實踐認知能力與實務操作能力。此外,為提高師資教學水平,提升其教學實踐能力,組建了一支具有豐富法律實務經驗和相應法律知識素養的教師團隊,按照地方立法、教育法治、工程法治等模塊開展教學,培養兼具行業與地方特色的法治人才,推動高校服務區域法治和行業發展。

3. 深化學科融合理念

高校應緊扣國家發展需求,打破單一法學學科教學培養模式,推動法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深化多學科教學方式改革,培養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縱深了解科技新態勢對法學領域的影響和挑戰,依據高校自身資源與優勢,打造特色專業,優化專業結構。另一方面,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新設與互聯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相關的學科專業,完善傳統專業的設置和內容,持續強化法學專業的特色和優勢[7]。為適應國家監察機制體制改革,學校依托學院的建設基礎,于2022年9月28日成立紀檢監察學院,探索“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運行模式,著重培養監察機關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法治人才,并將其打造成集法學理論實踐研究、卓越法科人才培養和法律咨詢服務于一體的基地,以服務黨和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為國家制定和落實決策提供優質高效的智囊支持。

(二) 多元培養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 強化專業認同,提升學生專業素養

理論為體,實踐為用。高校應給予學生多平臺、多視野、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在理論學習中培養專業素養,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專業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專業認同。學院通過學術會議、學術講座和讀書會等活動在學校營造濃厚學術氛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比如成功舉辦了“新時代法治反腐的實踐路徑與理論創新高端論壇”“湖南省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2021年年會”等國內會議;結合自身專業資源,聚力打造高校論壇聯盟,定期邀請法學專業名師到校,開展湖湘法治論壇專題講座,讓學生能與專家學者面對面互動交流,從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法學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學院實行了“導師制”。導師與其指導的學生根據不同主題,針對所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舉辦讀書會,交流分享研究思路與心得體會。通過知行結合的學習方式,以學科實踐為抓手,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構建、鞏固學科知識體系,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與品格,把握核心要素,實現由“知”到“行”的升華。

2. 強化社交意識,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高校應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進一步傳播新時代法治理念,加大普法力度,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學院組織普法宣傳團隊,于每年“3·15”、“12·4”、暑假“三下鄉”定期開展普法和法律咨詢活動,不斷創新思路,通過發放宣傳資料、開展普法講座、舉行模擬審判、拍攝普法微電影、進行心理情景劇表演和現場有獎問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深入農村、社區、廣場、中小學課堂,向民眾、學生宣傳普及憲法和其他法律知識。通過此類活動,有效開發、整合和集聚了社會資源,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民眾需求緊密對接,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揮了在校法學專業學生的能動性。志愿服務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走入社會、了解民眾法律需求的機會,在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為人民提供法治服務的成就感和使命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團隊協作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

3. 培養創新意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應積極推進各類科技賽事的開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動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和思辨能力。首先,廣泛推進科研賽事,鼓勵并指導學生參加SRIP、挑戰杯、互聯網+等各種創新創業比賽,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與問題解決能力;其次,以捕捉專業賽事為契機,設計貼近現實、具有挑戰性的賽題,舉辦高校模擬法庭大賽、案例分析大賽等法治類競賽,以體驗式和反思性的學習將法治思維滲入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提升其學習效果和思辨能力;最后,加強交流,搭建高??萍假愂陆涣髌脚_,進行賽事經驗交流與分享,透過專業賽事折射法治現狀以及熱點問題,推進學術前沿問題的探討,幫助學生塑造發散性與創新性思維。簡而言之,通過參與各類賽事,幫助法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從而掌握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提升就業能力。

(三) 堅持實踐以夯實法學專業基礎

1. 校地合作搭建實踐基地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促進莘莘學子高質量就業,實現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兩個環節的有機結合,打造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雙軌并行的新平臺,學院在校內建立了模擬法庭實驗教學基地,主動與湘潭市法院、湘潭市檢察院等司法機關溝通聯系,申請承接“巡回法庭”以舉辦庭審觀摩,讓學生切身體驗庭審的程序性和權威性。在校外,與法律實務部門展開合作,共建實踐實習基地,引導學生利用空余時間參加社會實習,親身參與法律事務工作,在實戰中強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在實操中深入領會法治精神,培養理論和實務兼備的能力,增強對法治理念的認同,強化對法治思維的培養,加強對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堅定其法學職業信仰和法治理想信念。通過校內外聯動教學,不斷強化專業實踐,深化法治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見習實習機會,保障實踐教學的對口性、有效性和專業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

2. 學法用法推進法律援助

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法律援助范圍”要求,學院創立法律協會,并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處,面向全校師生、社會弱勢群體以及普通大眾提供無償的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等公益法律服務,助力勞動糾紛的有效解決,同時,招募在校法學專業學生為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為學生提供一個服務社會、奉獻自我的平臺。此外,隨著《法律援助法》的正式實施,學院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范圍,豐富援助方式,并對志愿者進行深度培訓,定期召開會議,進行反思與總結,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與管理。在法律援助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由“學法者”到“用法者”的身份轉變,深刻體會到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法律技巧很重要,充分認識到公平正義理念和規則意識更重要[8],不僅豐富了實踐經歷,還拓展了法律視野,為他們今后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3. 便民利民開展導訴服務

為積極推進訴源治理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實現繁簡分流,學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導訴”服務,在提高自身法律素養的同時,推動地方司法建設。學院與湘潭市岳塘區、雨湖區等基層人民法院展開合作,設立法科生志愿導訴服務平臺,及時為群眾提供來訪接待、法律咨詢、訴訟引導等服務。平臺運營采取院校共同管理、法官和協會會員配合的工作模式,先后派遣導訴志愿者前往法院的立案庭,協助法官展開導訴工作。這種“高校?法院”的合作形式不僅向社會宣傳了法治,增強了普法創新的實效,減輕了法院的工作負擔,同時也讓學生志愿者更加了解法院工作,并在導訴服務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將其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使他們逐步學會了像律師一樣思考、像法官一樣堅持,為將來成為合格的法律人打下良好基礎。

(四)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

為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學校應在就業指導課上對學生予以全面指導,同時,學院應進一步發揮能動性,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詳細具體、貼合專業實際的指導,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就業焦慮,破解“一步到位”的就業觀念,避免職業規劃的盲目化、理想化與利益化。

首先,堅持貫徹全過程指導理念。教師應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就業指導策略,多維度、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大學適應階段,舉辦以就業、創業為核心的主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科學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大學探索階段,在學生有一定的自我認知和專業學習基礎之上,為其提供符合自身條件的實習平臺,并做好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大學沖刺階段,結合學生實習期間的綜合情況明確未來職業方向,依據學生個人的就業志愿推薦就業崗位,引導他們轉變學生思維,幫助其適應從學校到社會的環境過渡以及身份轉變。

其次,落實大學生就業指導政策。高校應開設就業指導理論課,將就業創業教育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過程,并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不定期對法科生的就業意向和職業定位進行調查并實時跟蹤,了解學生的就業動態,幫助其認清就業形勢,找準自身定位,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就業能力。

最后,拓寬就業渠道。學院應加強就業精準服務,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及社會擔當意識,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法學就業市場注入新鮮人才血液。同時,不斷開創就業工作新局面,及時把握法科生就業相關政策方向,幫助法科生突破就業信息孤島;與律所、司法部門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保持與大型公司的聯系,暢通法科生就業渠道,幫助其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四、結語

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力資本勢必面臨“被取代”“被替代”的風險與挑戰,但勝利永遠屬于奮斗的勞動者。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勇于直面挑戰,堅定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理想信念,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準確把握時代方向,將理論、實踐、科技三者有機聯系,爭做新時代的建設者。與此同時,為實現法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高校應多措并舉,加快轉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立足于新時代的法學生,更要強化法學專業認同,培養社交意識、創新意識,適應法治中國的人才需求,努力成為新時代的高質量法治人才。

[1] 顧小清, 郝祥軍. 從人工智能重塑的知識觀看未來教育[J]. 教育研究, 2022, 43(9): 138?149.

[2] 張爽. 淺析面向AI時代的法律職業倫理教學[J]. 法治社會, 2018(4): 9?19.

[3] 顧小清, 李世瑾. 人工智能促進未來教育發展: 本質內涵與應然路向[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2, 40(9): 1?9.

[4] 熊秋紅. 刑事司法中的人工智能應用探究[J].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22, 37(6): 99?116.

[5] 夏立新, 張雨萌, 李卿, 等. “人工智能+教育”復合型高水平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的實踐探索[J]. 科教發展研究, 2022, 2(3): 36?54.

[6] 鄧恒. 互聯網人工智能為法學人才培養帶來“新智慧”[N]. 中國教育報, 2019?05?09(007).

[7] 岳彩申, 章曉明. 著力三個“深度融合”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卓越法治人才[J]. 法學教育研究, 2021, 33(2): 3?12.

[8] 宋智敏, 姚敏慧. 在法治服務中譜寫實踐育人新篇章——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體驗式教學素描[N]. 法治日報, 2021?08?19(07).

The exploration of 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law student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 Bin

(School of Law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The increasingly mature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brings unprecedented employment challenges to legal students. Under this background, it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to improve and broaden the new employment path of legal students,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leg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n view of this,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law education reform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with research on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law graduates, and analysis on employment problems faced by law graduat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y means of the comparative method. Besides,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way which students can make use of to gain more employment ability, co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the pluralistic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nsolidat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guides that leads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employment view. These solutions will build several intelligence, standardization, refinement of leg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legal studen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w students; employment; talent training

2023?05?09;

2023?09?21

2022年湖南科技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三全育人”專題課題)“人工智能時代法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探討——以湖南科技大學法學專業為例”(I22013)

李斌,男,湖南瀏陽人,湖南科技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教育,聯系郵箱:libin31209@163.com

G642

A

1674-893X(2023)06?0086?07

[編輯:蘇慧]

猜你喜歡
法學專業法學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高校書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構建
論法學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第五節 2015年法學專業就業狀況
第三節 法學專業培養方案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