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2023-02-10 04:14張楊管偉康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雙創專業教育

張楊,管偉康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張楊,管偉康

(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山東青島,266200;南京大學法學院,江蘇南京,210093)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既是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構成和潛在動力,亦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環節。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深化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出臺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目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然存在著理論認識不到位,創新創業與教育融合不足和“雙創”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制約著“雙創”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對此,可參考借鑒國內外高校的先進經驗,整合政府、社會和學校等各方資源,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著手,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引領創新創業實踐的高質量參與,為學生創新創業素養與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

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實踐參與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政策對創新創業工作予以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的持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參與和支持,而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和高地,在國家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擘畫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和使命[1]。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加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時,勉勵他們“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在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偉大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2]??倳浀幕匦偶葹楦咝撔聞摌I教育的開展指明了發展方向,也鼓舞著廣大學子在創新創業的浪潮中挺進,為中國夢的實現而拼搏。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人,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時代與社會發展賦予高校教育的新要求和新領域,其目標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創新創業教育所面向的對象是全體在校學生,所要實現的目標是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其開展途徑包括但不限于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創新創業實踐及體驗等能夠讓學生接觸、感知、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的方式。因此,要著力建設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實現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顯著增強[3]。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困境

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及各高校的推動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方興未艾。新興的創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一大批青年學生創客投身創新創業的浪潮,追逐自己的夢想,亦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良好的社會政策與市場環境推動創新創業的蓬勃發展,助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科技水平的提升,亦推動就業問題的解決。

各高校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打造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4],探索“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整合校際、院際資源,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5],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高層次、高科技型的創新創業人才[6]。在比賽層面,除由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舉辦的“互聯網+”“挑戰杯”等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各高校亦舉辦不同層級和側重點的創新創業比賽,借助比賽的契機為創業者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并通過“以賽代補”的形式,為處于起步階段的大學生創客提供資金、場地和培訓的支持與指導。不過,同時也要認識到當前國內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正遭遇瓶頸:一是理論認識的不到位,對創新創業教育長期狹義化、邊緣化、孤立化[7];二是創新創業與教育融合不足;三是教學體系的不完善,使得創新創業教育無法更廣層面、更深程度上、更持久地開展。

(一) 理論認識不到位

1. 創新創業教育狹義化

高?!半p創”教育的開展往往只是單純地落實“挑戰杯”“互聯網+”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的要求,甚至“雙創”比賽構成了學校創新創業工作的全部,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扶持政策也僅僅是按部就班地將相關政策文件發給學生,并機械地完成校內孵化器的入駐孵化。對于創新創業理論教育的開展,盡管各高校均設置了創新創業必修學分,但授課教師往往由輔導員或思政教師擔任,缺乏專業性和相關經驗,授課質量無法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而在宣傳工作方面,盡管各高校均有包括官網、微信、微博等在內的豐富的宣傳途徑,但在針對創新創業的宣傳工作中,或僅報道“雙創”比賽、相關政策文件等的簡單內容,造成宣傳的片面化,又或僅報道取得突出成就的創新創業先進個人和項目,忽視學生日常創新創業實踐的開展,致使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精英化[8]。教學與宣傳層面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狹義化的認識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正確認知[9]。

2. 創新創業教育邊緣化

高校管理團隊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認識不足是造成“雙創”教育在高校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供給不足和供給結構不合理兩個方面。前者是指高校對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未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保障,包括理論教育和培訓以及資金、場地等實物的保障。出于認識的不到位和風險、審計等考量,高校往往不愿意給予學生以資金上的支持,甚至在“以賽代補”的模式上,亦鮮有在校級創新創業大賽中設置比賽獎金。同時,校內孵化器尚未能夠普及,個別高校甚至采取人為限制不允許學生進入孵化器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高校管理層面沒有從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實際需求出發,為學生切實提供解決問題的支持,一方面未做到科學決策,在創新創業政策支持層面華而不實,另一方面設置的限制過多,學生獲得相應的創新創業支持需要滿足過多的附加條件,使其實際上難以獲得相應支持[10]。

3. 創新創業教育孤立化

創新創業教育孤立化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在育人層面,缺少與“德智體美勞”(后文簡稱“五育”)育人的聯系;在實踐層面,也缺少與社會實踐、公益服務、實習實訓等之間的聯系。創新創業教育與“五育”育人都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層面:在內容上,創新創業教育中蘊含了豐富的“德智體美勞”的要求和內涵,“五育”育人的開展中,亦有大量創新創業的基本要求和經典范例;在環節上,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和成果,往往可以成為“五育”開展的出發點和評價標準,而“五育”育人的開展,亦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更多的途徑;在影響上,二者亦是相互促進、內在聯動的[11]。創新創業本身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實踐性活動在開展途徑上存在著交叉性,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亦常會有社會實踐的進行和公益事業的參與,而針對社會實踐中所發現的問題,又常??梢酝ㄟ^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予以解決。同時三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實現互相轉化、多點開花,部分高校已開始鼓勵創新型社會實踐成果申報創新創業大賽,正是基于對其統一性的認識和實踐[12]。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應當注重其與其他教學培養之間的聯系,方能實現其作用最大程度的發揮。

(二) 創新創業與教育融合不足

1. 師生“教”“學”熱情不足影響二者融合

對待創新創業,老師“教”的熱情不足,學生“學”的熱情也不夠,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將創新創業理解為是小眾參與的高難度領域,加之高校對創新創業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創新創業學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不足,加劇了師生面對創新創業時的望而卻步,遑論將其融入課堂和教學。另外,在高校師生心目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對于學習的固化認知和對于創新創業的偏見也影響了對創新創業的參與程度。對于大學生而言,“專業考試不考的東西不學”這種觀念盡管在近年有所松動,但仍然在多數學生,尤其是在作為學生經濟生活支撐者的家長心中根深蒂固,其往往將創新創業置于與學習對立的一面,對于創新創業從根源上予以否定。參與創新創業必然要求時間精力的投入,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影響學習成績。但目前高校的榮譽評價體系中卻沒有充分地給予創新創業相應地位,在創新創業學分轉化,創新創業獎學金設置等方面尚不完善,對于教師而言,部分高校已經探索將教師榮譽和職稱與創新創業掛鉤的評價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對于國內大多數高校而言,尚未能夠形成師生通過創新創業的參與而收獲相應的榮譽和獎勵的普遍性評價體系[13]。創新創業的參與尚不能給師生以正向激勵,自然影響其參與熱情,從而也影響了其融入教學的程度與進度。

2. 與學生專業脫節制約二者融合

創新創業項目與學生專業脫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項目領域與團隊主要成員所修專業不一致;二是部分從自身專業出發而設計的創新創業項目,缺乏足夠的落地性;三是高校實驗室中與專業高度結合,有競爭力的項目未能投入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淪為紙上談兵。其實質是創新創業的學習需求與創新創業的教學供給之間的不匹配,不能結合主修專業開展特色創新創業教育,亦或針對學生基于專業基礎而嘗試的創新創業項目缺乏針對性的指導幫扶,從而使得創新創業與教育呈現兩條幾乎平行的線。

這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學通常是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專業課堂上雖會涉及部分實習中的問題,但對于創新創業的涉獵則較少,一方面是認識的不足,另一方面則是授課教師本身缺乏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同時,高校內“雙創”基礎理論教育及相關專業講座、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積累不夠,對于市場沒有準確的把握,從而使得其即使結合本專業參與創新創業,但卻往往內容簡單,邏輯不清。

此外,針對實驗室內研發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項目無法實現向創業的轉化的問題,除缺少相應的榮譽評價體系致使師生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外,作品的歸屬權亦是其重要影響因素,高??蒲凶髌吠菆F隊作品,而又以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為主要貢獻者,其作品知識產權的歸屬為高校,故而如使其實現創新項目向創業項目的轉化,必須充分尊重各作者的意見,避免權屬糾紛,否則會使科研項目或不能投入創業實踐,或僅僅停留在參賽層面止步不前。這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專業項目與市場之間存在著一層隔閡或專業層面的壁壘,從而也使得創新創業與教育的融合受到相當的制約。

3. 校院壁壘阻隔二者融合

任何創新創業項目的建構、完成、落地都需要一個具有不同專長、分工明確的團隊來完成。而團隊的組建往往是項目啟動前需要解決的最具重點和難點的問題,一來由于學生社交圈有限,基本限于本專業和所參加的學生組織,二來由于其所能接觸到的團隊成員選擇群體又往往在專業性和參與意愿上受限,且隨著項目的落地和發展需要不斷吸收新成員。以“雙創”比賽的參賽項目為例,學生團隊構成按照合理性可以包括如下幾個層次:以宿舍、學生組織為單位或由若干好友共同組成—邀請本專業較知名的優秀學生參與—通過自己的人脈聯系其他學院或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與。不過能夠達到第三層次,且同時團隊成員具備足夠的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意愿者的比例并不高。而對于指導老師而言,多以自己的導師或輔導員擔任。此外,對于專業性院校而言,其專業設置上不具有綜合性高校的優勢,在團隊組建上又多了一分困難。團隊組建本身為創新創業開展過程中的首要難點之一,團隊構成的復雜性又進一步加劇了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難度,當前不同院系乃至學校能夠提供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是不同的,往往也是不流通的,這種壁壘的存在就使得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對象是單獨的個體,鮮有以團隊為受眾的,這對于整個團隊的成長來說是事倍功半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淪為形式主義。校際、院際壁壘的存在,不僅使得創新創業資源與人才資源流通不暢,也使得創新創業的開展與高校教育始終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需要在整個學校乃至校際層面著力破除。

(三) “雙創”教學體系不完善

1. 沒有形成與培養目標契合的課程體系

高校目前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大體包括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課程、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和針對創新創業比賽所進行的賽前培訓三類??茖W完備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和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而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教育課程體系組成部分的通識教育課程又存在著課時量少、課程內容單一且脫離實際的問題[14]。盡管創新創業課程已經在各高校普遍開設,但往往只有32個課時量,基本處于最低要求,達不到構成課程體系的標準,這對于學生創新創業基本理論的學習和創新創業素養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而授課內容往往照搬經濟學、法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相關專業理論,而較少涉及創新創業的有關內容,亦無法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細分領域開設有體系性的不同課程。其內容設置沒有從創新創業實踐出發,沒有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加之授課過程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制約了創新創業教學效果的實現。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和創新創業賽前培訓主要是由校院兩級的團委來組織,基于其目標的限定性和內容的固定性,本身能夠發揮作用的空間是有限的,且其同時面臨著頻次較低和學生參與熱情不足的問題,既影響學生的創新創業學習,亦影響校院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10]。

2. 師資力量不足

制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相關師資力量的缺乏:一是講授創新創業課程的輔導員或思政教師“雙創”知識不足,二是缺乏足夠數量的“雙創”專職教師,三是沒有充分利用“雙創”教育的社會兼職教師。輔導員或思政課教師擔任“雙創”課程的主講老師,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實踐經驗,很難要求其高水平地講授課程,亦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對于專職創新創業教師的引進與管理問題,盡管多數高校已經建立了創新創業學院,但存在著與團委“一套人馬,兩個牌子”,亦或存在有名無實、權責不清等問題,無法做到引進優秀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從而難以編制科學完備的“雙創”課程體系。但可以看到已經有部分高校建立了成熟完備的創新創業學院,通過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等模式組建了強大的師資隊伍[15],為其他學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的充實提供了目標和借鑒。創新創業社會兼職導師在師資隊伍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連接高校與社會的紐帶,其本身或為企業家,或為專業創新創業培訓教師,有著豐富的創新創業實操經驗和創新創業大賽培訓經驗,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同時能為其提供資金、技術等重要的社會資源。但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基于創新創業大賽聘任比賽評委兼職教師,排斥第三方創新創業服務機構提供長期穩定的創新創業教師,這就導致了兼職教師的人數過少,而且相對固化,同時往往只是針對比賽進行專項培訓或安排少量講座,沒有充分調動起兼職教師的資源。

3. 重理論,輕實踐

此處所指的“重理論”,并非表示高校給予了創新創業理論教育足夠的重視,而是相較于實踐課程和實踐參與,高校往往將創新創業限縮于理論教育的小圈子。所謂“輕實踐”,一是指輕視實踐課程,二是指輕視投身創新創業實踐。高校的專業課程教育尚且需要輔之專業實習方能最終達到畢業要求,創新創業教育亦如是。僅僅依靠理論教育而獲得學分,并不能充分地認定學生已經達到足夠的標準。誠然,“雙創”實踐課程對于各高校而言由于保障條件不充分、人員不專業等問題,存在著開設難度,但近年來大量第三方創新創業培訓機構誕生,其依托自身的專業性和社會性能夠為高校提供“雙創”實踐課程的支撐,但現實卻常被拒之門外。對于學生在校內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特別是利用校內場地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部分高校會加之一定的限制,甚至是從根本上的限制,如不允許從事真正的商業活動,這使得本就戴著“枷鎖”前進的創新創業活動雪上加霜,究其根源還是理論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始終將創新創業視為不務正業,從而將其邊緣化、孤立化。

三、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借鑒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困境不僅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亦使得國家“雙創”戰略的實施后繼乏力。如何能夠持續有效調動高校師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一直是政府、社會和高校不斷探索的問題?;ヂ摼W技術的發展將人類帶入互聯互通的時代,推進了全球化進程。無論是國內外各高校間,亦或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都比以往更加密切。國內外相關高校除在資金、師資、社會資源對接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充足保障外,亦有其各自的特色方案。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如何突破瓶頸期,實現轉型升級,可以充分借鑒其實施經驗。

(一) “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基于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專業領域的特殊性,決定了不同群體應該和能夠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美國百森商學院將四年的創新創業授課時間分為入門、加速和定制路徑三階段,沃頓商學院則將課程主要分為“管理核心課程”“創新創業基礎課”“創新創業專業課”和“專業顧問環節”等,學生需要完成低階段課程以后才能進行高階段課程的學習[16]。通過遞進式的課程安排,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幫扶,亦有利于保證教學效果。英國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逐步向“本—碩—博”一體的實踐運行方式轉變,針對本碩博不同階段的學生推行不同層次的創業活動,針對碩博階段的學生亦打通創新創業與學術研究的壁壘,使得創新創業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得以作為學術研究的組成部分提交畢業[17]。美國部分州的商學院業已開設了創業學博士學位,設立創業學博士項目[18],既推進了創新創業的深層次理論研究,亦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未來發展儲備了師資力量。而我國高校在創新創業高學歷人才教育方面起步較晚,目前國內高校僅有浙江大學專門開設創業管理博士學位[19],影響力有限。分階段、分層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基礎理論到創新創業專業研究的開展,對于保障其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國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師資力量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約高水平創新創業教育的推進。

(二) 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

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不僅是打破二者對立性的重要手段,亦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向更深層次、更高領域發展的必由之路?!半p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必須考慮創業教育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的差異性和適用性,這是二者融合的關鍵。美國高校在二者融合方面發展出了磁石模式、輻射模糊和混合模式三種模式。磁石模式由管理學院、商學院等面向全校開放其專業教師教授的創業教育課程,輻射模式則是在學校的統籌下,帶動各個學院都參與創業課程設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而更多地則是在實踐中區分不同階段混合采取磁石或輻射模式。二者均有各自的利弊,但也都在美國數十年的實踐中促進了創新創業教學的開展[20]。國內高校中以溫州大學為代表,率先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雙創”教育的有效融合,亦依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開設了如“媒介經營與管理”“鞋類產品市場營銷”等各專業與“雙創”教育融合的課程[21],同時針對部分創業意愿強烈、創業能力突出的學生開設“企業接班人班”“村官創業班”等創業教育改革試點班,組成跨專業和年級的學習團隊,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22]。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的脫節甚至是對立是我國高?!半p創”教育難以有效推進的重要阻礙之一,如何能夠結合我國高校教育實情和不同地區、不同專業特色,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是我國“雙創”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 產學研閉環聯動

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雙創”人才,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故而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國家的政策引導,國家與社會亦可以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撐[23]。20世紀70年代起,英國各地開始依托具有較好科研基礎的大學建設科技園,由地方政府提供經費支持,通過建立以研發和孵化為目的的產業園區實現成果轉移。大學科技園的建設搭建起服務、信息、技術等互聯互通的平臺,既實現創新成果的市場轉化和企業孵化,亦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帶動就業[24]。韓國除從政府層面積極制定創新創業五年計劃等高?!半p創”支持項目以引領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外,高校層面亦積極推進校內外資源的整合。漢陽大學通過構建“老帶新”網絡,積極為校友企業家、高校教授和創新創業起步者搭建交流平臺,分享交流經營和市場信息,共享經營成果,為新項目的起步和孵化提供資源支持,實現新老創業者和新老項目的承接性、互助性,更大程度上保障創新創業參與者項目的成功,保持市場活力的持續[25]。我國亦高度重視整合政府、社會和高校的資源,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但由于信息和制度的壁壘,創新創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呈現封閉性、孤立性,制約創新創業項目的發展和對市場經濟的支撐。

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思路探索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完善需要依靠政府、社會和高校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轉變認識,破除不合理的限制,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參考借鑒國內外高校先進教學管理經驗:建立與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26],保障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拓展創新創業與其他教學與實踐的聯系,整合政府和企業等各方資源,實現創新創業實踐的高質量參與。

(一) 建立與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

1. 充實理論教育課程和內容

現階段首先要盡快充實“雙創”課程數量和內容,再逐步建立起面向不同主體分階段、分層次的教學模式。要改變目前課程學時不足、內容單一的問題,應面向全校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3]。在授課形式上,除采取校內教師與外聘兼職教師線下講授外,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入第三方機構和其他高校優質的課程,各高校亦應選拔一批本校老師的優秀課程面向社會共享,通過課程的信息化實現共同發展。同時,通過組織校內專家、校友企業家、社會兼職教師等編制優秀的“雙創”教材,使得學生可以隨時學習更加豐富的理論和經驗,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傳承思想和方法。針對“雙創”理論課程的考核,要采取靈活性、多樣化的形式,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將學生開展創新實驗、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堂學習[3]。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充實完善的基礎上,有條件的高校應探索分階段、分層次“雙創”教學模式的開展,并逐步增設創業學博士學位點,增強創新創業的前沿理論研究。

2. 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的內容

針對當前“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長期各自開展的現狀,高校除逐步從校際、院際層面探索設置更多與不同專業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亦要將“雙創”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的講授之中,使學生能夠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認知創新創業,亦建立起本專業和創新創業之間的聯系[27]。首先,應當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思維教育,即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啟發創新創業的意識,對于創新創業有正確的認知,明確任何專業都可以作為創新創業的出發點,都可以為創新創業貢獻力量[28]。其次,要融入創新創業技能教育,任課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和市場形勢以及本專業就業形勢,使學生可以了解本專業如何參與創新創業,讓創新創業實踐切實作為專業學習的成果,亦用專業能力為創新創業實踐保駕護航。最后,則是要融入創新創業團隊教育。在鼓勵大家參與創新創業的同時,要樹立對創新創業正確的認知,并不是只有擔任團隊或公司的負責人才屬于創新創業,任何項目的實現都離不開合理的團隊,而團隊需要不同的人員分工,故而必須對于自身和專業都有明確的認識,了解自己和所學專業的優勢所在,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承擔其團隊的重任,方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實現個人和項目的價值。

3. 打通“雙創”教育上下游,構建閉環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其開展要與“五育”育人緊密結合[29]。其一要將創新創業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有機融入“五育”育人的過程和內容之中,同時要將創新創業人文教育、品質教育、奉獻教育等內容作為“雙創”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學生傳授,讓學生在創新創業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30]。其二則是要實現創新創業教學和實踐各環節與“五育”育人各方面的有機貫通,如在文藝或勞動體驗過程中,將學生的勞動成果繼續投入創新創業實踐的生產或銷售環節,使學生能夠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和鍛煉,同時創新創業實踐的收獲與成果,亦可以用文體課堂的展示和研究,從而實現各育人領域和課程環節的聯通運行,實現閉環發展。其三則是以“五育”育人為出發點,探尋創新創業體驗和實踐的思路和方向。如針對“紅色文化”的美育和勞動教育開展內容進行研究,并將之與“青年紅色逐夢之旅”這一新興的創新創業方向緊密結合,探索兼具發展前景和時代意義的紅旅項目的實踐可行性?!拔逵庇苏n程和活動的內容豐富,既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革命經典,同時又與時代特色緊密結合,是“雙創”思維的源泉和實踐開展的重要方向。

4. 健全師資人才儲備

創新創業師資力量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關鍵,亦是多數高校的短板所在,是高校創新創業改革升級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校內“雙創”專職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是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問題,首先應當充分厘清創新創業學院等校內機構的權責劃分,賦予其與其他專業學院同等的并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地位,從而能夠引進更多的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并實現有效管理;同時要拓寬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出的優秀學生留校任教的渠道,這既是對高?!半p創”教育成果的檢驗,也可以進一步壯大師資團隊,使得培養人才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對于教師團隊亦要根據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組織定期的、專項的培訓,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指導[31]。校外兼職教師的聘任應當采取企業家、創業校友和第三方服務機構相結合的模式。企業家、創業校友本身作為創業者有著豐富的市場和管理經驗,部分還有評審指導創新創業比賽的豐富經驗,但其人數和精力相對較少。而“創業大學”等形式的第三方培訓機構本身與企業有著緊密的合作與聯系,其導師團隊擁有多年“雙創”培訓的經驗,并且在教學方法、思路上有著一定的專業性,能夠與高校實現優勢互補,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支撐途徑。

(二) 引領創新創業實踐的高質量參與

1. 暢通創新創業實踐的參與路徑

創新創業實踐是理論教育的延伸和檢驗,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關鍵環節。首先要解決校內創新創業資源供給不足和供給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讓師生能夠利用校內的專業實驗室、創業實驗室或與政府、企業等共建的校外“雙創”實訓基地等場地和設備開展模擬經營,在實踐中學會運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理論,這既是對其理論學習的檢驗形式和標準之一,同時亦是對其能否投身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推演。創新創業實踐是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真正的市場競爭,盡管其極具挑戰且“九死一生”,但對于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是實質的,高校應當充分鼓勵有創新創業熱情和想法的師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孵化園區開展相關實踐,去除不必要的人為限制,使其能夠順利獲得來自學校、政府和社會的資金、場地、設備等支持以及各項優惠政策[32]。同時要明確實習實訓與創新創業的一致性,去不同類型的崗位參與實習實訓同樣可以學習到先進的實踐技能,提升創新創業素養,對于不愿意創辦項目或加入創新創業團隊的學生,要積極鼓勵其參與實習實訓,利用單位的平臺和資源,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針對實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開拓創新思維[33]。

2. 打破創新創業實踐的外在界限

創新創業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學生實踐活動雖然各有特色和側重,但從內容和開展過程中有著緊密的聯系。其一,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的開展應具有創新性,既可以是選題的創新,亦可是過程中思路和方法的創新,通過創新的內容和形式以解決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而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則要注重實踐性和社會性,不僅應當考慮市場的因素,同樣要考慮社會效果,承擔其應有的社會責任。其二,要注重各實踐活動一致性,創新創業實踐與其他實踐活動之間沒有固定的界限,具有創新內容,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實踐項目、公益服務項目通過市場參與亦可以轉化為創新創業項目,而創新創業項目本身亦解決市場和社會中的痛點問題,在很多領域亦具有公益屬性,又可作為實踐公益項目發揮作用。其三,要注重實踐活動的服務性。各實踐活動不僅在內部具有相關性和一致性,在學生實踐的整體層面亦往往需要共同進行,在落實高校服務地方的政策過程中,要基于社會和民眾所面臨的切實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通過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專業服務等的共同開展,為服務地方匯聚更多的力量[34]。

3. 加強產學研有機融合

閉門造車難以實現創新創業實踐的長期有效開展,高校應當積極引領學生項目響應國家政策的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這離不開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參與。政府和企業不僅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而且是創新創業實踐環節的重要參與方和合作方。高校掌握著技術和人才等資源,但在資金、市場和信息等方面存在劣勢,從而制約創新創業實踐的持續進行。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導“雙創”項目的發展方向,并使其能夠持續生產或服務為企業的長期發展積累資金和資源。企業亦可通過專項合作或者訂單購買等方式,與初創項目分享市場信息,共享經營成果,助力其孵化起步,實現新老市場主體的傳幫互促,更大程度保障其項目的成功,使市場活力得以長期保持。依托政府和企業在市場及信息等方面的引導和支持,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參與得以明確發展方向,保持項目持續活力和競爭力,亦保障高??茖W研究的順利進行,高校亦可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起服務、信息、技術等互聯互通的平臺,實現產學研的有機聯動,將有效促進創新成果的市場轉化和企業孵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4. 做好實踐參與的風險防范

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面臨的風險遠比在校內活動時更多更廣,而風險防范又往往被忽視,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和比賽過程中亦較少涉及風險考量。一是風險防范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高校和學生力有不逮,二是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學生和高校首要面臨的是各自的商業風險。對于學生來說,其本身專業知識和經驗有限,能夠掌握的資源亦有限,非常容易被商業風險擊中,而高校作為學生創新創業初期資源的支持方,亦有大量資源的投入,必須對處于各個階段的學生項目進行有效的商業風險評估,指導學生規避風險,否則就可能誘發法律風險。法律風險包括商業計劃書的保密性、知識產權的權屬以及糾紛解決,等等,創新創業的學生群體既可能存在自身合法權益被侵犯的情況,又可能在不懂法的情形下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因而高校在項目風險評估之時,應當注重潛在的法律風險分析,亦應通過專員設置或與司法機關合作為學生提供法律保障。針對學生個人而言,其還面臨著一定的心理風險,學校心理指導中心應當定期為創新創業學生開展心理溝通和輔導,并通過講座和活動等形式,向更多學生普及創新創業過程中心理壓力的疏導方法。

五、結語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推進,是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必由之路。高校應全面認識和總結創新創業教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認識不到位、創新創業與教育融合不足和創新創業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明確現實存在的創新創業支撐保障措施不完善、師資力量不足等短板,從學生需求和自身實際出發,建立健全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引領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高質量參與,探索具有本校特色且可推廣、可復制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協作精神和社會擔當能力,培育更多具有國際視野、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高層次、高科技型的創新創業人才。

[1] 習近平: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EB/OL]. (2021?12?15) [2023?04?06]. 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5/ content_5660938.htm.

[2] 習近平回信勉勵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EB/OL]. (2017?08?16) [2023?04?06]. http://www.gov.cn/xinwen/ 2017-08/16/content_5217972.htm.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 (2015?05?13) [2023?04?06]. 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 廣州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 (2018?03?21) [2023?04?06]. http://jwc.gzhu.edu.cn/ info/1015/2148.htm.

[5] 南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 (2020?05?24) [2023?04?06]. http://www.moe.gov.cn/ s78/A08/gjs_left/s3854/cxcyjy_ssfa/201705/t20170525_305745.html.

[6] 四川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行動計劃[EB/OL]. (2018?10?09) [2023?04?06]. http://www.moe.gov.cn/ s78/A08/gjs_left/s3854/cxcyjy_ssfa/201604/t20160413_238062.html.

[7] 薛浩, 陳萬明, 張兵, 等. 高校創業教育中的誤區反思與對策選擇[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2): 74?78.

[8] 徐楊巧,謝守成.雙創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任務——基于湖北省26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調查的思考[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7): 67?70.

[9] 李亞東, 朱偉文.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監測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19(1): 48?52.

[10] 張秀峰, 陳士勇.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基于北京市31所高校的實政調查[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7, 36(3): 94?100.

[11] 劉麗紅, 曲霞. 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同構共生[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20, 39(1): 103?109.

[12] 關于學院各類社會實踐團隊項目同時報名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EB/OL]. (2020? 07?17) [2023?04?06]. http://www.pspa.qd.sdu.edu.cn/ info/1049/7661.htm.

[13] 劉帆.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況調查及分析——基于全國938所高校樣本[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9, 38(4): 67?76.

[14] 王占仁. 中國創業教育的演進歷程與發展趨勢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6(2): 30?38.

[15] 中南民族大學創業學院導師庫[EB/OL]. (2021?12?28) [2023?04?06]. https://www.scuec.edu.cn/cxcy/scjy/dsk.htm.

[16] 裴小倩, 嚴運樓.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研究[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 73?77.

[17] 胡瑞. 新工黨執政時期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16?123.

[18] 臧玲玲. 國際視野下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257?267.

[19] 2021年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EB/OL]. (2020?10?23) [2023?04?06]. http://yjsy.zju.edu.cn/public/ custom/enrolmentSystem?zsnf=2021&type=pb.

[20] 黃兆信, 王志強. 地方高校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研究[M].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 74?79.

[21] 黃兆信, 曾紀瑞, 曾爾雷. 以崗位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以溫州大學為例[J]. 教育研究, 2013, 34(6): 144?149.

[22] 黃兆信, 曾爾雷, 施永川, 等. 以崗位創業為導向: 高校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J]. 教育研究, 2012, 33(12): 46?52.

[23] 克里斯汀娜?埃爾基萊. 創業教育: 美國、英國和芬蘭的論爭[M]. 汪溢, 常颯颯,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7: 65?81.

[24] 胡瑞. 新工黨執政時期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40?46.

[25] 武鵬, 王佳桐. 韓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及其運行特點探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20(8): 92?97.

[26] 馮青.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選擇與實施策略——基于臺灣大學的個案分析[J]. 江蘇高教, 2020(10): 101?105.

[27] 王晴. 我國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研究述評[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20, 24(5): 39?44.

[28] 高桂娟, 李麗紅. 高校創業教育實效性的評價與提升策略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6, 34(2): 22?29, 112.

[29] 曲霞, 劉向兵.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辨析與體系建構[J]. 中國高教研究, 2019(2): 73?77.

[30] 劉志. 大學生創業倫理培育的價值、內涵及進路[J]. 中國高教研究, 2019(5): 64?69.

[31] 臧玲玲, 梅偉惠. 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生態系統的生成邏輯與建設路徑[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9, 37(1): 23?29, 165.

[32] 張士威. 我國高校深化創業教育改革的創新路徑[J]. 江蘇高教, 2020(10): 97?100.

[33] 徐新洲. 以“兩融合”驅動“雙一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0(20): 70?72.

[34] 張楊, 管偉康. 高校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探索——以創新創業為切入點[J].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21, 12(5): 144?152.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Yang, GUAN Weikang

(Institute of Frontier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Qingdao 266200, China;School of Law,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potential driving force of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nation throuo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necessary component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continuously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sued relevant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and achieved important results.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adequat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 and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which restri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advanced experience of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can be referred to, resources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school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a teaching system suitable for train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o as to bring high-quality particip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and ability, and create an upgraded vers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participate in practice

2023?04?06;

2023?12?01

張楊,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偉康,男,山東東營人,南京大學法學院2020級法律史學博士研究生、兼職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法制史、創新創業教育,聯系郵箱:gwk1995@126.com

G641

A

1674-893X(2023)06?0008?10

[編輯:陳一奔]

猜你喜歡
雙創專業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