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

2023-02-10 23:30徐萱門瑞雪
中國軍轉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關鍵詞:國家認同網絡輿情大學生

徐萱 門瑞雪

【摘要】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內容多元、交互性強等顯著特征。而紛繁的輿情導向、信息繭房效應等負面因素也為大學生國家認同帶來了艱巨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與社會應當協同發力,著力提升大學生國家認同。

【關鍵詞】網絡輿情|國家認同|大學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1]。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建構具有精神牽引和行為制動的作用,這種作用體現于有機遇亦有挑戰的二重性。因此,如何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引導網絡輿情成為提升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媒介力量,為強國偉業夯實高素質人才基礎,是亟待社會和學界展開思考的新命題。

一、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新機遇

(一)內容多元的輿情信息拓展大學生視野

全面的網絡輿情內容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全局意識。網絡輿情使大學生能夠及時地掌握國際時事動態以及全球社會新聞,有助于大學生拓寬國際視野。多元的網絡輿情內容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國家認知。通過豐富的網絡輿情信息,大學生可以更加多元立體地感應、認知自己的國家。例如,由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而起,各地文旅局刮起短視頻宣傳之風,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輿論反響,更調動了大學生飽覽祖國山河、體悟風土人情之興趣。網絡輿情“擴音器”的作用使大學生對國家的認知不再拘泥于周遭的感性認識,而是在充分了解中上升為全面的理性認知,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二)交互性強的表達場域強化大學生擔當

網絡輿情的話語賦權激發了大學生參與公共生活的強烈意識,近年來,大學生群體在國外某品牌抄襲中國傳統馬面裙設計中嚴肅抵制,在尋找被拐兒童過程中踴躍發聲,在違背社會公德的輿情下仗義執言。以網絡輿情為載體,大學生直接或間接地踐行了對社會公共責任的擔當,進而將這種社會責任感內化為行動自覺,增強公民的主體意識,構筑起作為公民的身份認同感。大學生國家參與的渠道進一步豐富。微博、嗶哩嗶哩等客戶端,為大學生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參與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提供了便利化平臺;掌上微媒體使大學生能親身參與“參政議政、輿論監督、網絡反腐”等活動和環節[2],進而推動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

二、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新挑戰

(一)復雜的輿情導向引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失焦

北美媒介環境學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保羅·萊文森曾指出,傳統媒介具有集中化偏向和向心力,而電子媒介具有非集中化偏向和離心力[3]。隨著網絡輿情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斷攀升,網絡成為了輿情的“揚聲器”,各種態度和觀點只要通過網絡的途徑,幾乎都能夠掀起輿論的熱度和部分群體的共鳴。網絡輿情的去中心化造成了“處處無中心即處處是中心”的矛盾,網絡輿論過載導致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被稀釋,找不到自身關注的方向,無法深入了解輿情的原委。處處是中心則無處是邊緣,網絡輿情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使得輿論內容魚龍混雜、輿情導向復雜多變,導致輿情焦點渙散,引發網絡行為失范和輿論危機等后果,大學生更易被輿情裹挾,在過載的信息與失焦的狀態下無法有意識地構建與鞏固自身國家認同感。

(二)網絡的信息繭房導致大學生的思維感知困頓

網絡算法推薦固化大學生思維,形成“意識孤島”。在大數據時代,算法推薦已經被各類媒體平臺廣泛應用,一次對于消極輿情信息的駐足,同質化的輿情信息和觀點就會頻繁被推送至眼前。在網絡一次次“投喂”式的強制篩選中,繭房效應的作用更加凸顯,大學生的思維易被固化,一旦接觸并封閉在了消極的輿情信息網中,就易被困于網絡為其構筑的“意識孤島”,無法以全面、辯證、多元的眼光和思維感知自己的國家。非線性的輿情傳播關系引起群體極化,形成“回音壁”。一旦大學生因失誤或失察將認同客體鎖定至偏差甚至錯誤的觀點之中,就會逐漸駐扎此圈層,與“國家認同者”的身份漸行漸遠,進而阻礙大學生構建國家認同感。

(三)媒體的娛樂至上消解大學生的主體價值認同

庸俗化的輿情信息致使大學生價值觀念分化扭曲。泛娛樂化是網絡時代不可逆轉的標簽,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為了博得眼球、制造“娛樂狂歡”不惜將內容一再庸俗化、觀點一再“奇葩”化,各種炫富vlog、娛樂圈緋聞在網上引起熱烈的討論和追捧。庸俗的輿情信息在無形中向大學生灌輸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消極思想,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正確的苦樂觀、是非觀相悖。娛樂化的輿情導向導致大學生國家認同陷入虛無。部分網絡輿情將歷史、政治等嚴肅問題引入娛樂化的輿情導向,戲說歷史、惡搞英雄的盛行體現了網絡輿情的泛娛樂化正在消解公共話語的嚴肅性。大學生在這樣的輿情導向的影響下,容易產生意義迷失和認同危機,漠視國家認同的必要性,自身的國家認同感陷入虛無。

三、網絡輿情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策略

(一)以文化之根鑄就大學生國家認同之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要利用網絡輿情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新媒體平臺為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造勢,使文博資源“活”起來,打造更多如“我在故宮修文物”般引發大學生的熱烈關注和傳播的內容,增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大學生自我與國家的核心聯結。要把握網絡輿情的積極因素,以短視頻、互動直播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種花家”“阿中哥”等年輕化的話語體系,推動鮮活有力的網絡輿情傳播范式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麥克風”,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以人為本、自強不息等價值觀念深入人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辯證思維中廓清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鞏固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從而在情感上深化大學生國家認同。

(二)以教育為“矢”對準大學生國家認同之“的”

高校承擔著大學生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大學生國家認同感構建的重要供給側。高校應把握網絡輿情與思政工作的內在聯系,將思政工作與網絡輿情結合,加強網絡思政工作力度。同時要強化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目標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中增加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網絡輿情問題。在瀏覽網絡輿情信息時做到冷靜分析、清醒對待,促使大學生在網絡輿情中堅守正確的價值判斷。高校應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鍛造充滿活力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和校園媒體,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搶占輿論陣地,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大學生堅定道路認同。

(三)以中國立場凝聚大學生國家認同之力

將網絡輿情的影響“化負為正”,需要以堅定的中國立場聚合積極力量,實現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主體構建。要利用網絡輿情講好中國故事,多維立體地塑造中國形象,助力大學生感知國家。堅持網絡輿情信息建設“內容永遠是根本”“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的工作原則[4],搭建“百端千室一后臺”的主流內容聚合平臺,聚合大學生關注的網絡輿情內容進行科學分析和正向引導,對大學生的迷思從“結論回應”到“思路回應”轉向,引導大學生在思辨中沖破信息繭房的“回音壁”。要以包容開放的對話立場,凝聚大學生的愛國共識。針對負面觀點、消極信息引起的網絡輿情,不可視而不見亦不可“一刪了之”,而是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解讀和具有針對性的引導,開展對話并注重對話效果的評估和反饋,做到防微杜漸,幫助大學生構建起“國家認同者”的身份認同感和自豪感。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王凱麗,陳樹文.網絡輿情環境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19-123.

[3]鄭保章,孟翔宇.互聯網媒介偏向與國家認同[J].廣西社會科學,2021(3):137-143.

[4]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2022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少年專項)“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22Q5)】

(作者簡介:徐萱,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門瑞雪,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歡
國家認同網絡輿情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國家認同視域下的核心價值觀構建
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建構取向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研究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基于社會穩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與監控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