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關系的再認識

2023-02-11 05:06陳國階
決策咨詢 2023年6期
關鍵詞:矛盾人類生態

◆陳國階

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又是一個至今難以準確回答的新問題。雖然世界各國先賢對此有過不少較正確的論述,但還是沒能阻止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嚴重地破壞了自然,并危及了人類自身?,F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增加,人與自然的關系空前緊密又空前緊張。隨之,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發展,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理論的誕生,特別是隨著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等的推動,如何更科學、更客觀、更深入地理解與踐行人與自然協調的關系,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需要及時指導與應用的問題。

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一些新思考

首先,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對稱的關系。先有自然,后有人類,人類是自然演替的產物,自然可以不依人而存在,人卻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沒有人類的時候進化的,而人類從猿到人一直到現代文明一天也離不開自然[1]。

其次,自然是一個遠超人類系統的超級全球系統,有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類有能力逐步認識這些規律,局部改變自然系統的形態,甚至大面積推毀一個生態系統,但不能改變生態系統的地帶性(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規律,不能改變大氣環流、氣候變化。至今,人類有能力消滅一個物種,卻沒能力創造一個新物種。人類可以制造無數新化學產品,釋放許多原來固定于巖石礦物中的化學元素,自身卻無法快速進化一套機制去適應這些新物質而使自身不受害;人類作為全球的生命演化最高生物種,卻經受不了一種簡單病毒或其變異的入侵而喪失生命;人類有能力進入太空,并力圖到達別的星球,但其一切設施歸根到底離不開地球自然的物質、能源和信息的供應。極端而言,人類可以運用核武器摧毀地球的生態系統和無數生靈,但其結局人類也只能同歸于盡,絕無好下場。

再次,自然沒有自身的利益,人類有私利、要生存、發展、享受,要對自然索取。而自然雖然催生了人類,養育了人類,壯大了人類,甚至讓人類感到人可勝天,大膽妄為,而自然卻沒向人類索取什么。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地球上任何生物、任何生態系統,包括所有的物種乃至算不上物種的病毒,其生存、繁衍、發展共同之點就是要占領一定的生態空間,擁有各自獨特的生態位和各自所需的資源。這是任何生物或生命形態生存的本能。因此,人類作為一種生命形態,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地區、每個國家都要占有各自的生態位,占有各自的資源和自然支撐系統。這就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人類內部的矛盾疊加,特別是人類內部的矛盾和爭奪,又極大地激發、加深人與自然的矛盾。使得許多時候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質有效的方法是先解決人類內部的爭奪[2]。

第四,從理論上看,每種生物都是生態系統演替的產物,在生態系統中都占有自己特定的生態位、生態功能、生態傳承,都應得到尊重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應該保護所有生物,避免任何一種物種的喪失。但是,從人類自身的價值取向來說,地球上不少生物對人類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此,人類早就區分出有害生物與有益生物。至今,人們家中熟悉的老鼠、蚊子、蒼蠅、蟑螂;野生危害莊稼的各種病蟲害,如危及作物收成的蝗蟲,傳播疾病的眾多細菌、有害人體健康的病毒等,當這些物種泛濫時,對其消除、撲滅當無異議。但若這些物種瀕危時,人類還保護他們嗎?

總之,自然是人類的母親,這話不錯。但自然這位母親不會是處處維護人類這個子女的母親,自然的存在和演替是為全球的生物和生態系統服務的,不是專門為人類設計的。更不會為著人類這群子女的安危、福利、欲望而去改頭換面,去變經自然運行的法則,去改變會對人類不利乃至帶來災難的過程。就是說,自然這個母親既是仁慈的,又是殘暴的;既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的條件,又常對人類制造災難。它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而以自然自身的變化、驅動和演替為依據。至于地質構造運動,山川變化、大氣環流等更易與人類的生存發生矛盾(如地震、山崩、泥石流、颶風、洪旱等)。因此,人類與自然母親相處,得處處留心,要適應,不能忤逆,更不能妄為。

二、人與自然協調的理論認知

協調是指一個多因素的系統內的一種狀態。從哲學層面上講,協調與矛盾是對立的統一體,矛盾是物質運動的前提,有矛盾才需協調。因此,協調的追求不是均一、同一,而是多樣性、多元性、多空間形態、多發展層次的共存、互動、互補、互促,是追求多因素的有機整合、系統優化、矛盾轉化、協同進化。也就是說,協調是在一個體系內不同質的事物在矛盾運動中處于互為依托、互利協同的一種較和諧狀態。兩者是推進事物運動和進步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同體。但矛盾是第一性的,協調是第二性的。因此,人與自然和諧與協調是一種狀態,一種過程,一種趨向。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在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達、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與自然的矛盾處于不被激化、尖銳化、暴發化的狀態,處于自然正向演替與人類社會需求相對吻合、和諧、安全的狀態。

與此相應,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矛盾與協調的關系也處于不斷的變化中,不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內容不斷變化,矛盾的性質、程度、形式、重點區域和領域等也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矛盾又會發生。因此,在一個系統內(如一個區域)或多個系統之間(如多個區域之間),矛盾的內容、形式、強弱會不斷變化,協調的可能性、內容、范圍、程度、時間的長短等也會不斷變化,矛盾無止境,協調的追求和努力也無止境。

人與自然和諧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雙方的互動與責任。實際上,人與自然的關系與和諧責任在人,需求在人,受益在人。和諧不和諧的標準是人的價值取向決定的,不是自然的任何需求。自然對此沒有標準,自然遵循的是自身的運動過程、演替方向,沒有專門針對人類需求的功利偏好,更沒有自然自身對人類特殊的追求。因此,人與自然和諧需求的是人,和諧的標準是以人類價值追求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依據的,是對人類有利還是不利的判斷與取舍。差異的只是人類內部的利益紛爭,不同區域的利益競爭,不同發展需求的紛爭。因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核心是人類的自我覺醒,是人類的自我擔當與責任,是人類內部利益分配的協調和自我調控[2]。

自然系統是一個復合的巨大系統,其變化過程雖遵循一定規律,但作為與人類生活、生產、生存、發展相關的無數因素與過程卻具有不斷變化的不確定性、隨機性、非線性,日月星辰、一年四季,風雨陰晴,冷暖起伏雖有一定規律,有相似的輪回,但在全球生態系統中沒有兩處完全相同的樣本,同一個生態系統也沒有出現過完全相同的一天、一月、一年的自然變化記錄[3]。

三、科學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仍是當前的重大問題

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雖然世界各國對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已有共識和行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當前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待解決的問題和待化解的難題依然很多,與現階段全球發展相適應的人與自然協調的機制未被提上日程,適應不同國家和區域的較可行的模式尚未建立或形成,自然修復與自然破壞同時存在,各國各地區的相互爭奪對自然的破壞遠大于自然的恢復能力。下面僅就幾個方面作些分析。

(一)當今地球上人類對自然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這包括幾層意思:①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其生產與生活方式及發展階段,幾乎涵蓋了人類進化史的各個階段和社會形態,從原始部落到原始狩獵、刀耕火種、游牧、原始農業、初級農業、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初中后各期一直到現代信息社會,在地球上至今都能找到活生生的樣本,只不過主導地位和引領發展的是現代信息社會而已。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紛繁復雜的狀態,很難有統一的處理模式。②當前,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幾乎遍及全球的各個角落,包括地球兩極、冰封雪蓋的冰川、遼闊的海洋、大氣層、陸地深部、生物圈、水圈、土壤圈乃至一定深度的巖石圈等。其影響的廣度和強度都是空前的。③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不僅不會停止或減弱,而且會越來越強烈、越深刻、越廣泛、越偏離自然生態系統自身演替的路徑和方向。處理不好,人與自然的沖突會加劇。

(二)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尚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空前的水平,技術的進步、創新日新月異,可上天,能鉆地,游海底,到月球,造基因,玩軟件,似乎無所不能。但是,面對浩瀚的自然,人類還是渺小的、渺茫的。對地球及其生態系統的認識還是膚淺的、片面的?,F在對地球深部的了解還處于假設狀態,最深的鉆井只達10 千米,還沒穿透地球的表皮。地質構造的原動力、變化趨勢、物質構成都知之不多,地震不能預報,世界確鑿的物種數量不清楚,對長期的氣候變化只能說個大概,準確率不高。不論是地質災害還是氣象災害,只能躲,不能抗。就連物種都算不上的病毒都能肆虐全球,如何變異?是利是弊?無法回答。因此,人類不能過度陶醉于自己的勝利,繼續深入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在適當的范圍和程度上,利用自然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對自然的研究尚不適應

不可否認,現代已形成龐大的科學技術體系,其重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相對單一的系統,可以相對獨立作重復實驗的系統,靜態的系統,全球各地可以同時研究的系統,能夠得出定性定量確定性的系統,封閉可獨立的系統。而對于人與自然關系這種包羅萬象、千變萬化、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耗散結構系統,要給予一個定量、永恒、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和定量不變的答案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前能做到的是,應用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理論和方法在混沌中求清晰,在非線性中求線性,在不確定性中求確定性,在動態中求靜態。因為非線性中包含線性,無序中包含有序,混沌中包含清晰,不確定性中包含確定性,變化中包含穩定,隨機隱含規律。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空內,系統處于協調、穩定狀態。但無序、混沌、不確定、非線性、隨機性、變動性、隨機性是普遍的、常態的,而有序、清晰、確定、線性、規律、穩定是有條件的,受制約的。大數據與云計算是尋找規律的有效方法和工具[4]。而要全面系統研究和適應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應該按錢學森院士所指出的,應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集成的方法才能解決[5]。

因此,在人與自然的復合系統中,一方面,需要承認,自然的運動和變化是有規律的、可認識和遵循的。但另一方面又要承認,其規律是動態的、難以定量描述的。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不同自然形態、不同發展階段,各種成功的模式、經驗、做法、目標等只可借鑒,不可復制,不能生搬硬套。而同一個區域內的成功模式和經驗也不能一成不變一直持續,而需不斷適應變化,不斷調整,與變化的新形勢、新條件、新目標、新內容相適應。

(四)人與自然的矛盾,特別是人對自然的破壞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內部的爭奪引起的

自然是一種公共資源,在很長的時間里被無代價利用,誰占有、誰開發、誰得利,誰先開發、誰先得利,誰易開發、誰易得利,誰大開發、誰得大利,發大財。為此,人類內部不同的地區、人群、利益集團、部門,都以其擁有的權力、能力、財力、技術,加快對自然的掠奪,“奮不顧身”、不擇手段、不計后果、不管他人,這就造成了人類對自然無控制掠奪的局面。由此,人與自然和諧既需要自覺,更需要管理和監督。人類需要自覺去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人類發展采取理智自律的態度,自覺反省人類開發自然的教訓,自覺制定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戰略。但是,人類的自覺過程需要法律和管理來實現。對不自覺的人群及其行為加以限制、制裁、處罰。我們提倡生態文明,這文明不是指生態,不是指自然,而是指人類,指人類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文明??傊?,生態文明說到底是人的文明、社會的文明,是人對自然的文明、人對人與人關系的文明。

四、結語

宇宙星球在運行,地球在運轉,地殼在變動,生物在演化,生態系統在演替。人類在這個浩瀚復雜、千變萬化的系統中生存、發展,謀求越來越富裕、安全、幸福的生活,并謀求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共進,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個過程無止境,需要我們世代相傳,永遠追求。就我國而言,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全方位、多系統、多形態的。需要作為大系統全國共同推進,著眼人地關系復合大系統,全局統籌,全民動員,全國合力,一起奮斗。與此同時,又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時制策。

一是我國現在大部分省區市仍處于工業化中期或由中期向后期過渡的階段。這是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最突出、最嚴重的階段。因此,處理好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仍是重點任務。當前的難點是處理好發展速度、發展方式、空間布局與自然的協調。要從全國和世界兩個大循環著眼,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各地區不謀求建立大而全的產業體系,而是完善全國大循環的體系,各地區要突出自身優勢,突出特色,提高效益,力爭產業系統與區域的自然環境協調,與市場配套。

二是在全國主體功能區的框架下,處理好自然區域完整性與行政區的分割性的關系。要保證自然區域和河流流域的良性循環和系統功能的發揮不被行政區的分割而破碎化。

三是針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要慎重處理跨流域、永久性大型工程的建設,不應謀求改變自然地帶性的區域自然性質和演化規律。

四是加快生態恢復、防治自然災害。對自然系統的利用和恢復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宜濕則濕、宜旱則旱、宜荒則荒的原則。就是說以自然修復為主。我國地域遼闊,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約65%,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率高,破壞性強,災情嚴重,預測預報預防難度大,對全國生態安全構成巨大威脅,應該加強科學研究,健全抗災減災體系,確保民眾安全與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

我國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已有巨大的進步。與此同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實踐、“兩山轉化”等已取得重大成果。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區劃、生態—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空間”的規劃正在全國各地進行和落實。這些重大的戰略行動,其共同的宗旨就是在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同時,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的關系??梢哉f是人與自然關系現代版在中國的實踐、探索與開拓創新。相信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中國一定能實現。

猜你喜歡
矛盾人類生態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再婚后出現矛盾,我該怎么辦?
“生態養生”娛晚年
矛盾的我
人類第一殺手
對矛盾說不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