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協同

2023-02-11 21:24徐姍姍
山東高等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互聯網+家校協同

徐姍姍

(山東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不斷提高,各種即時通訊越來越便利,與他人進行面對面交流的必要性越來越少。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孤僻環境下,青年人個體心理發展過程更加復雜,心理健康水平也受到很大影響,由此引發的校園事件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我國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一方面通過線下方式對同學們的心理進行疏導和干預,另一方面積極拓展線上心理危機管理渠道。不管線上或是線下,“家校協同”無疑都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有效實踐路徑。

一、研究意義

(一)家庭因素和高校心理教育活動促進大學生心理教育發展

本研究將能夠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為間接和直接兩個類別。其中,間接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直接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習慣、親子溝通方式等。

家庭間接因素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家庭結構。當前社會條件下,家庭的組成結構更加多樣化,單親家庭、寄宿家庭等形式日漸增加。一定意義上,處于這類家庭的孩子會缺失一部分來自父母的關愛,更容易產生自卑、無助、過度依戀等情緒,心理更加敏感脆弱。第二,家庭氛圍。不管什么樣的家庭結構,其成員之間的氛圍是否融洽,是否能夠提供有益的情緒價值,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第三,家庭經濟狀況。長期處于經濟困難中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狀態,也更易產生抑郁情緒;而經濟富裕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因為挫折教育不足而表現出獨立性差、情緒管理能力弱等特點。

家庭直接因素則通過以下幾方面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家庭教育習慣。這主要體現在家長和孩子交流的宏觀層面。如果家長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注意鼓勵、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那么孩子更容易養成自信、獨立的性格,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第二,親子溝通方式。這主要體現在家長和孩子交流的微觀層面。如果家長與子女溝通的過程中注重平等與自由,不使用命令、恐嚇等手段,非常有助于子女建立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更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加健全的人格,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并適應社會生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高校校內組織心理教育活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高校心理教育活動的舉行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更加正確的三觀,使大學生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第二,高校心理教育活動能夠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緩解或消除其焦慮、緊張、不安的情緒,及時疏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對于穩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積極作用。第三,作為成年人,大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和選擇能力,尤其是心理健康狀態較差的學生更易出現自我保護意識過強、不愿與他人交流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回避心理教育等情況。合適且巧妙的活動能夠更好消除學生對心理教育的抵觸情緒,更加全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在這種場景下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抒發情緒、宣泄壓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第四,進行一些特定的高校心理教育活動,如美術、音樂等方式的藝術類的心理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被更好地激發潛力,釋放出更多能量,這即有助于維護其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人格發展。

(二)“互聯網+”對高校家校協同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互聯網與家校協同的融合是新媒體快速發展時代家校協同建設的新路徑,新方式?!盎ヂ摼W+”教育潮流可以將現代科技與教育更好地結合,幫助建立家校協同的線上溝通渠道和線上教育平臺,即搭建家校協同在線交流平臺。這有助于高校更加快速、便捷地將科學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家長。網上家校協同平臺為家長、學生、高校之間提供便利,助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作用。另外,與基礎教育階段不同,大學生與家長的溝通聯系時間更短,空間距離更遠。家校協同在線交流平臺也能給家長和孩子之間創造更為方便的溝通途徑。家校協同平臺方式可以豐富多樣,包括但不限于APP、微信或QQ群、互動短信等方式。

第二,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心理教育活動形式得以拓展。當前,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高校心理教育活動形式日漸豐富。家校協同心理教育的形式也應進行創新以更好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模式。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互聯網深入融合,這也給高校心理教育提供更好的突破口。高校應利用好數字化紅利,充分研究不同平臺的運營模式,通過公眾號、小程序等途徑進行面向學生和家長的推送。

第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更容易做好家長的教育指導培訓工作,引導家長更多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引導和教育方式起很大作用。新媒體的發展使得高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更加容易、頻繁。因此,高校應利用此優勢,積極開展家長教育指導培訓,優化大學生家長教育引導機制,讓家長更多意識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當中去。

第四,高??梢岳没ヂ摼W資源優化家校溝通內容。全面優化教學中的交流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式。為此,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交流內容的優化。例如,在家校協同的教學模式下,學??梢岳梦⑿殴娞柕惹老蛏鐣鞑炠|教育信息,讓家長們能夠及時掌握學校的教學動態,并將正確、科學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滲透其中,從而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水平。

當然,“互聯網+”也給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挑戰。在互聯網時代,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隨處可見的網絡設備使學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接觸到外界的信息。但這也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有所減少,也使他們吸收來自網絡上的各類信息、接觸不同人群。因此,高校應定期反思總結,思考如何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給學生的心理教育創造良好環境,及時做出政策調整。例如高校應深入了解學生生活,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進行分析,組織更多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活動形式,讓學生不沉溺于網絡,能夠實現定期從網絡中“走出來”,引導學生鍛煉身體、發展愛好。家長也應多與學生進行電話溝通交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防止互聯網對家校協同工作展開帶來負面影響。同時,高校與家長也不應過度干預學生的個人生活,給學生足夠的個人成長空間,對他們的生活、愛好等應保持尊重,否則也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高校應聯合家長在學校和家庭的雙重教育中,讓學生深刻意識到互聯網帶來的好處和危害,利用互聯網提升自己,也避免被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影響,這樣才能使互聯網在家校協同中發揮最大作用。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及問題分析

為了獲得“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手數據,本文以問卷形式收集數據進行了調查研究。問卷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家長卷)”,共分為五個部分,題目總數為45道,包括43道問卷主題指向性問題和2道問卷有效性識別問題。本次調查共收集得到556份有效答卷。問卷中包含關于家長個人情況的調查、學生性格特征的調查、親子關系的調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的調查以及“家校聯合”情況的調查??傮w而言,問卷題目數量適中,銜接度較高,涵蓋較為全面,能夠有效的識別樣本特征。針對大學生心理狀況、家長對親子關系的參與程度與家?;ヂ摤F狀及成因等問題進行以下總體的和層次性的分析。

(一)大學生心理內斂化、含蓄化

當代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與“80后”“70后”相比,他們生來就屬于網絡時代,在互聯網的締造下,他們的生活、學習、交往方式發生變化,有著不同的時代特色。[1]相比于傳統環境下的大學生,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行為理念更加超前、心理成熟期提前、獨立意識強烈、價值取向多元、善于接受新事物。[2]但是,過度使用互聯網也導致一些普遍問題,如明顯的心理障礙、社會功能退化;沉迷網絡游戲,與家長關系惡化;孤獨感重,沉迷于虛擬世界,現實人際關系較差;受到多元文化沖擊,內心缺乏信仰;網絡依賴嚴重影響學業,產生心理危機;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社交狀況不佳;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等。[3-4]

本研究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的總體情況較好,能夠通過有效的方法緩解壓力,紓解情緒,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大學生心理狀況趨于含蓄與內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在人前展示自己,導致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產生問題。一方面,出于升學考慮,高中教育更多偏向于應試,強壓之下,學生與外界溝通的機會減少;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學生們足不出戶,通過微信、郵件等方式即可實現溝通,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與老師、學校進行面對面溝通時存在障礙?,F實中交友減少也可能導致出現不愿與他人交流、出現問題自己忍受解決等現象,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沒有凸顯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因素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5]“互聯網+”對家庭背景因素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中,孩子處于被動、從屬地位,較少擁有發言權。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往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家庭教育主體漸漸從家長變為了孩子,孩子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家庭教育環境呈現出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更加合理、科學的制定家庭教育目標。

家長普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心理狀況,九成以上家長每周都會與孩子有若干次溝通。盡管有些家長因為工作等原因不能經常與孩子交流,也會主動與孩子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但是,現階段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表達與傾訴,沒有影響與指導的作用。

家庭無法發揮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有作用的原因有三點。首先,出生于70年代的父母接受的教育更多偏向于傳統方式,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缺乏專業性甚至長期忽視。同時由于不同學生家長個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的教育觀念并不一致,關心孩子多停留在物質層面,關心衣食住行而忽略內心健康的建設。其次,大學期間家長溝通方式受限。不同于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孩子于當地就近上學,大學期間學生對于學校的選擇更多基于學校的師資、科研能力,能夠實現就近上大學的學生仍在少數。導致與孩子的溝通只能以電話溝通為主,網絡溝通為輔,面對面溝通受阻。最后,“互聯網+”背景下,父母難以跟上時代潮流,與孩子溝通存在障礙。在互聯網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可以獲取信息的渠道過于繁多和龐雜,孩子更容易被熱點事件和網絡名人的言論左右。有些長輩對于手機、電腦等設備的使用不熟練,使得與孩子溝通時話題受限,交流存在一定障礙。個別家長無法與孩子產生共情,甚至可能用其價值判斷對于孩子產生的情緒進行批判,存在惡化孩子心理健康可能性。[6]

(三)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與感較弱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配比不足,承擔主要溝通任務的輔導員工作壓力繁重,難以全身心投入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長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需要學校提供更專業的心理輔導。家庭和學校都具備教書育人的功能,二者缺一不可,這說明了“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協同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調查大學生在產生心理困擾和問題時發現,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與父母交流談心,與好友或同學交流談心或者自我調節。選擇與老師交流或者到學校心理咨詢室或者更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則更少。說明學生們并不適應與他們眼中“權威”去交談較為私密的事情,但是這不利于學校用專業的方法引導學生排解困難,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介入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校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用的大小取決于大學生自身,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和差異性。學校提供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即使強制開展健康講座,學生也可能存在一心二用等現象的存在,受限于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之中。在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前,學生往往自動過濾掉“無用信息”,導致學校的工作作用有限。同時,學校處于學生傾吐心理信息的最末端。雖然大部分學校正在通過各種方式拉進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但不可否認,大部分學生選擇傾吐的對象優先級為父母--朋友--網絡,最末端才是學校。如果學生存在較輕的心理問題,通過與父母、朋友溝通,在網絡上發泄就已經基本解決,無需經過學校;如果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學生想要越過父母、朋友跟學校溝通,并希望學校保密。但是學?;趯W生、對家長負責的態度,往往會告知家長,尤其在學生存在自殺傾向時,處于法律和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因素,學校也必須向家長反映,這就導致學生不想讓父母知道的信息最終還是被學校告知了家長,形成了悖論。種種原因疊加導致學校處于學生傾吐內心的最末端的位置的現象短期內不會改變。

(四)家校合作機制亟待建構

家校協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和家庭兩種社會結構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效果優化的活動。如何推進家校協同一直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探索的問題,近年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家校協同作用仍然未能有效發揮。主要表現在:一是家校合育院校層面的制度不完善,多數高校未能充分有效地貫徹落實國家心理教育政策中關于利用各方面力量的要求,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二是協同形式單一,教育內容缺乏體系。大部分高校的家校合育停留在家長會、打電話等傳統方式,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存在偏差,未能很好地照顧到個性化差異。[7]

首先,大學教育的特點導致家校協同更難開展。大學走班制導致學生班級意識削減,輔導員精力有限無法對整個級部學生的心理健康全方位關注,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時更多只能做好基礎的交流工作,無法面面俱到。多數家長也認為大學不同于高中、初中,需要更多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加上本身工作繁忙,往往缺乏主動聯系教師、主動和教師溝通交流的意識,雖然認識到了學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應發揮作用,但是往往忽略家校合作,認為家校合作作用不大。

第二,不同于高中家校協同組織的構建,大學家委會涉及地域更廣、人群文化不同,往往更難達成一致。老師大多進行主動的與家長溝通互動的行為,家長只能被動的與老師進行溝通,出于不給孩子增加負擔的考慮不會進行主動溝通。家長與學校組織的校園活動之間存在信息壁壘,很難參其中。家長甚至不了解相關學校政策,很少提出建設性意見。

第三,目前家校協同的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在家校合作中,存在一個關鍵問題是合作形式和內容的單一化。為了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需要家長與學校有效協同,然而在目前階段的大學家校合作過程中,主要形式仍是電話溝通。此外,教師主動聯系家長的情況較多,而家長反向聯系教師的情況相對較少。盡管部分學校也應用網絡平臺進行家校合作、交流和溝通,但其溝通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同時,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是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和道德品質,對學生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關注相對較少。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家校合作的深度仍不夠,缺乏創新性。。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協同的實踐路徑構建

傳統的家校協同心理育人缺乏制度層面的規范和信息傳遞的有效渠道,且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家校協同育人的作用發揮十分有限,本課題針對傳統育人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協同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踐路徑,為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內容。

(一)構建線上工作機制

這一舉措在于建立規范的線上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機制,研究發布《“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工作方案》《“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工作流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線上遠程家訪、定期家長會、家校沙龍等工作制度,拓寬溝通渠道,強化家校聯系,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克服傳統家校協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規范的不足,保障家庭作用的發揮。重視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推進新型網絡心理教育師資隊伍的構建。網絡化心理健康教育并非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分離,而是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教師需熟悉網絡文化和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了解“互聯網+”時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特點,不斷更新自己的指導方法與知識。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師和高等教育從業者在自我成長中的一項常規任務。

(二)建立線上宣傳機制

這一舉措重在構建家校協同線上長效宣傳機制,利用QQ、微信等社交新媒體加強家校交流,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依托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及時推送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心理素質教育相關知識和美文、組織線上家庭互動活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案例、優秀家長榜樣,并向家長發出參與邀請,動員家長積極參與高校心理育人活動,從而有效解決以往普遍存在的家校信息傳遞渠道不暢的問題。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建設心理中心的微信公眾平臺、有自己的心理測評系統,呼吁家長學生及時關注網站,公眾號等更新的信息,獲取第一手資源。充分利用新興的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和QQ群,開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和指導的有效渠道,充分發揮其時間靈活性和空間順暢性的優勢。心理互助訓練可幫助學生共享相似經驗、激發啟示,調動積極主動的改變意愿,實現自我價值和認同。強調多方教育合作和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最大化心理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改進線上聯系模式

這一舉措在于改進高校與家庭線上聯系模式,由所在學院牽頭建立工作委員會,輔導員和家長代表共同擔任委員會主任,分別負責高校和家庭的組織工作,形成家長和學校工作的樞紐。家長委員會負責組織家長參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定期發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簡報》,向家長傳遞高校心理育人動態。家長可以通過家委會將問題和建議反饋至高校,形成高效的聯系模式,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開展,有效解決傳統單獨聯系模式下家長不能有效參與的問題。學校運用網絡平臺定期發布相關刊物、舉辦網上課程、進行心理測評,以便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有組織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網絡介紹學生心理問題的實際案例,引發學生和家長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進而增強家庭教育的計劃性和系統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四)創新線上教育培訓

這一舉措在于利用多媒體平臺開展可供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微課堂”、團體輔導等教育培訓類活動,開設線上心理咨詢室,利用網絡博客建立“大學生家長圈”等培訓活動。以便增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了解溝通,提升家長知識水平,全面把握學生學習成長和家庭教育情況,打破傳統線下培訓的時空限制,提升家校協同心理育人的實效性。

(五)合作平臺共同維護

學校充分利用網絡搭建并維護家校合作平臺,為師生家長提供便捷溝通交流的渠道,便于家長獲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資源。同時,家長在該平臺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對于互聯網的使用,尤其是長期居住在鄉鎮地區的家長,相對缺乏經驗。因此,對于互聯網合作平臺而言,其界面設計簡潔、操作簡便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開發手機APP、小程序和公眾號等多種形式來實現平臺的多樣化。這樣一來,家長和學生便可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獲取相關資源和幫助。

(六)建立完善保障機制

心理健康狀況是個人比較隱私的信息,應予以相應的保護保障措施。其一,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家校協同育人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才能夠構建家校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才能保障家長的各種權利,才能讓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順利地開展和落實。其二,在網站開發時置入安全程序,嚴防信息泄露,努力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工作。

綜上所述,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協同的實踐路徑,需要在傳統的線下模式的基礎上,規范建立一套線上運行機制,讓互聯網充分發揮其高效便捷的優勢,使家校合作的平臺更大,聯系更緊密,宣傳更到位,方法更科學。

四、研究結論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培養。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家校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家庭與學校形成合力,不僅有利于學校各項工作有效開展,也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研究發現,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出現內斂化、含蓄化的趨勢,家長、學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與度較弱。但家長和學校的引導在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協同合作機制亟待構建。家校協同合作機制的構建應遵循科學高效的原則,建立一整套工作機制、宣傳機制、聯系機制、教育機制,從而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及時反思總結,提升教育能力,更好發揮家長的信息優勢以及學校的知識優勢。

“互聯網”+時代面臨挑戰的,不僅僅是大學生,還有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互聯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協同平臺,力在當下,功在未來,為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歡
互聯網+家校協同
家校距離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為黨慶生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云屏引領大屏走向“互聯網+”時代
醒醒吧,為什么你玩不好“互聯網+”?
家校合作,讓“名著導讀”落到實處
協同進化
家訪是家校聯系的"潤滑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