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

2023-02-11 21:24宋文紅馬洪萍
山東高等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涉海留學生命運

宋文紅,馬洪萍,周 琳

(1.中國海洋大學 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2.山西大學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帶一路”倡議發起至今十年,已從一項由中國發起的區域合作計劃,發展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全球合作平臺。截至2023年6月,已有15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1]國際社會越來越認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主張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不斷為國際社會貢獻著自己的治理智慧和方案?!昂Q竺\共同體”的提出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海洋領域的生動體現,不斷豐富著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來華留學生教育作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環節,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國際人才支撐。而大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僅擔負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職責,更承擔著服務國家與社會發展、促進多元文化交流互鑒和增強國際交流合作的時代使命。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國海洋大學探索了發揮涉海學科優勢,引領“海上絲路”來華留學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一、“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使命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也在悄然改變。阿特巴赫(Philip G.Atbach)曾用“中心”與“邊緣”的關系來分析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發達國家處于中心地位,發展中國家處于邊緣地位,而處于邊緣地位的大學卻在本國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知識文化傳播等方面處于中心地位。[2]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則是加快構建高等教育新秩序的路徑之一,大學可以將中國的優質教育和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改變知識、人才、技術等要素的流動方向,推動世界高等教育格局走向公平與合理。2016年,我國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華留學。[3]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構建平等互利的海洋治理新秩序,使得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使命更加具體。

(一)培養國際海洋人才,發揮人才支撐作用

2015年,聯合國提出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首次包括了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即目標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4]而我國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則為該目標呈上了“中國答卷”?!昂Q竺\共同體”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乃至海洋生態文明的意涵,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倡導相關各國共護海洋和平、共謀海洋安全、共促海洋繁榮、共建海洋環境與共興海洋文化。[5]可見,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一項跨國界、跨文化、跨學科的復雜工程,需要精通外語且兼備專業能力的復合型國際海洋人才。我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就是鼓勵沿線各國高校在語言、建筑、醫學、環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學、海洋科學等各國急需的專業領域聯合培養學生,推動教育資源共享。[6]在此背景下,各涉海類高校應發揮涉海學科優勢,挖掘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潛力,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復合型國際海洋人才,輸送專業人才以支撐海洋政治、海洋軍事、海洋經濟、海洋文化及海洋生態文明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服務于“一帶一路”和“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促進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涉??茖W研究,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是高深學問,高深知識材料也被伯頓·克拉克看作高等教育系統的目的和核心,[7]11-13大學正是通過生產、傳播、創新和應用高深知識來踐行其學術使命。新世紀以來,海洋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的議題。2022年聯合國海洋大會將主題聚焦在“擴大基于科學和創新的海洋行動以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14:總結評估(stocktaking)、伙伴關系(partnerships)和解決辦法(solutions)”,[8]倡導以多邊合作應對海洋治理,增加科學研究方面的投資、調研和發展。面對海洋生態破壞、海上安全威脅、海洋爭端不斷等挑戰,“海洋命運共同體”作為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國方案”,其建設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和參與。而大學則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大學在此過程中既可以運用諸如“一帶一路”等已有的國際合作平臺,也可以自主創設海洋領域專業合作平臺,如海洋領域的專業論壇、海洋教育聯盟、涉海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等。大學可以通過構筑跨國海洋科研共同體,進一步加強海洋科學研究合作,以科研帶動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助力多元文化的相通和共融

海洋是開放與聯通的、是全人類的海洋,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孤島上生存,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必然是開放包容的?!昂Q竺\共同體”倡導各國共興海洋文化、樹立全球海洋大局觀,形成文明多元、人海和諧的國際海洋文化新理念。[9]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需秉持“和而不同”的大局觀,尊重留學生的文化差異性,以開放包容、尊重多元的理念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及中國綜合國力和教育影響力的持續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也掀起了“來華留學潮”,帶來了促進多元文化認同、實現民心相通的新機遇,也為處于“邊緣”位置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新契機。大學不僅肩負著知識生產和創新的責任,更肩負著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使命。文化的相通和共融,既要加強中國優秀文化的對外輻射,也要充分汲取他國文化中的精華,以文化交流促進人類文化繁榮,進而增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加快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國大學應將“以和為貴、合作共贏”等中華優良傳統和海洋命運共同體中的新型海洋文化觀融入來華留學生教育實踐,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助力多元文化的相通共融,培養留學生成為傳遞中華文化的國際使者。

二、中國海洋大學“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教育實踐探索

“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國海洋大學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擔負海洋領域人才培養的特殊使命,發揮自身涉海學科優勢,持續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

(一)發揮地域及學科優勢,拓展“一帶一路”沿線生源

學校位于海濱城市青島,而青島地處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海陸交匯地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作為中國“一流大學建設”首批入選高校,學校的海洋科學和水產居世界一流學科之列,有著雄厚的科研和師資優勢?;诖?,學校不斷拓展涉??平毯献骱腿瞬排囵B渠道,除了接收來自東亞的韓國和日本,南亞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的留學生,還進一步拓展了東盟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非洲的津巴布韋、烏干達和贊比亞,歐洲的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和挪威,以及太平洋的澳大利亞、斐濟、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印度洋的塞舌爾和大西洋的佛得角等島國的來華留學生源。在來華留學生教育布局上既覆蓋“一帶一路”沿線的主要國家,又囊括具有重要地緣關系的國家與地區,承擔起促進跨國海洋高等教育平等交流與互惠合作的職責。

學?!耙粠б宦贰毖鼐€來華留學生結構和層次不斷優化和提升。目前有來自五大洲8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2020年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學歷生數量達到563人,比例從2016年的33.2%增加到90%左右。來華留學的涉海專業研究生的比例迅速增長,2020年,海洋科學和水產等優勢學科的研究生占比高達69.6%,為全球海洋的持續發展輸送了高層次人才。優秀畢業生不斷涌現,如博士畢業生Manish Raj PANDEY,因學術卓越在2015年獲得尼泊爾總統授予個人的最高榮譽Nepal Vidhya Bhusan Padak A類獎;博士畢業生Olusegun Dada成為尼日利亞聯邦理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專業學者,憑借研究成果在2018年獲得尼日利亞地球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礦業與地球科學協會一等獎。

(二)加強涉??蒲泻献?,輻射高層次人才培養

學校積極構建國際涉??平叹W絡和平臺,加強涉??茖W研究的國際合作,不斷整合科教資源以提升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與層次。通過發起成立國際涉海大學聯盟、中挪海洋大學聯盟等高校網絡,發揮涉海國際合作牽頭作用,向世界展示涉??平坛晒?,吸引全球優秀人才。還通過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中德海洋科學中心、中英聯合研究中心、極地研究中心、中塔中心、山東省與東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等科教平臺,以國際科研合作帶動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以中泰海洋和水產中心為例,學校于2017年與泰國漁業領域學科建立最早、排名第一的泰國農業大學聯合共建中心,面向全球招收研究生,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共同組成答辯委員會,由兩校分別授予學位。國際科教合作網絡與平臺通過聯合科研和人才培養將增強學校在國際涉海領域的學術話語權,擴大國際學術影響力。

基于國際合作網絡與平臺,學校還建設了一批國際人才培養項目,成為優秀示范案例。津巴布韋來華留學生項目被聯合國作為中國對南南合作貢獻的優秀案例廣泛宣傳;基里巴斯來華留學生項目服務國家外交大局,獲得中國駐外使館的贊譽;中印高級商務碩士研究生項目,被印度總理稱贊是中印兩國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的典范。學校將個別教授、個別學院的合作推廣至跨學科、多學院的聯動,以點帶面地推動多部門、多學院、多學科參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建立起科教合作的長效機制,有效保障學術活動與合作項目的可持續開展。

(三)持續推動大學國際化能力建設,保障全過程培養質量

學校自“十二五”實施國際化戰略以來,不斷提升自身國際化能力,著力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促進科研與教學相融合,保障全過程培養質量。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持續組織優秀教師參加海外教學學術研習和學院領導力提升項目;同時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來校教學與聯合科研,提升師資國際化水平,保障教學質量。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依托自身的海洋科學和水產學科優勢,在“大海洋”視角下創新海洋科技知識體系,將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工程、海洋發展融會貫通,以優勢學科帶動國際化課程建設;進一步出臺研究生一流全英文課程建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項目等激勵政策,國際化課程建設成效顯著。當前,學校涉海英文課程占比高達50%,學校建設了百余門全英文高質量課程,有的課程入選全國和省來華留學英語授課精品課程、省級教育優質課程和校級一流全英文課程等。

國際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影響著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2018年,學校根據國家“42號令”推出《中國海洋大學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進一步建立健全國際學生招收、培養、管理和服務制度,為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撐。通過堅持中外學生的趨同化培養,打造質量持續提升的來華留學生培養方案,并不斷完善“招生-教學-管理-服務-畢業-校友”全鏈條的質量保障體系。學校來華留學生畢業論文的盲評通過率不斷提高,2022年的盲評通過率達到85%。

(四)匯聚國內外資源,探索“校政企”協同育人

學校與國內其他科教機構積極構建良好的伙伴關系,匯聚科教資源。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濟、文化、科技等差異巨大的挑戰,需要厘清各生源國的教育特點和規律、明確質量參照和教育導向,才能更好地把控來華留學生生源質量。學校與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建設“一帶一路”教育大數據庫。利用該大數據庫,能夠系統地分析“一帶一路”各國教育體系,厘清招生質量與規律,并繪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流動圖譜,持續追蹤高質量生源流動軌跡。并且綜合利用連續問卷、深度訪談、案例追蹤等“小數據”方法,進行了來華留學生培養過程追蹤以及反向質量評價。

學校積極拓展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探索協同育人模式。通過積極爭取政府獎學金來吸引優秀生源,學校先后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中國政府來華留學卓越獎學金、山東省政府獎學金、青島市政府獎學金等項目支持。在政府獎學金之外,學校積極開拓企業獎學金項目,與青島中資中程集團合作設立“津巴布韋政府總統獎學金”,連續三年資助了100多名津巴布韋優秀學生來校留學并完成學業回國,也為中國的駐外企業輸送了中國培養的當地人才。學校還積極探索與青島市教育局、青島企業的境外培訓中心和境外產業園區的合作,聚焦海洋科技轉化、海洋產業升級、藍色智庫等,開展“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教育中科研、招生等方面的合作。

(五)創新中華文化傳播途徑,培育“知華友華愛華”人才

學校立足于“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將“和平和諧、生態保護、文化交融、合作共享”的“新海洋觀”和“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的中國文化精髓引入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實踐。學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等系列課程供留學生選擇學習,在國內首開“海洋文化概論”“認識海洋”“海洋形勢評析”等課程,通過課堂主渠道傳播中國海洋文化;設立國際文化節、國際美食節,持續開設跨文化交流系列講座等,鼓勵留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中外學生的情感交流;依托自身學科優勢,積極搭建實習實踐平臺,組織航海實踐、全球海洋夏令營、企業參觀實習等活動,從“單聲道”授課轉變為探究式體驗,幫助來華留學生感知中國發展成就,培育其中國情懷,使其更好地向世界講授中國故事,成長為“知華友華愛華”國際人才。

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學校的來華留學生文化活動。其中,來華留學生原創歌曲Keep on Keeping on,為中國抗擊疫情加油,得到中國日報網、今日頭條、FACEBOOK等國內外媒體的轉發和廣泛贊譽。學生在豐富的文化活動中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適應能力,成長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如學校的來華留學生獲得山東省“講故事能手”“文化傳播使者”等多項獎項和榮譽。斯里蘭卡籍學生Yasiru Ranaraja在畢業后到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工作,是斯里蘭卡“一帶一路”組織創始人之一,持續致力于中斯合作交流。學校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連續舉辦了十二屆“中俄北極論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并獲國家極地辦和外交部的高度肯定;連續合作召開五屆“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際會議,美國學者阿特巴赫、加拿大學者許美德等多國教育屆知名人士和學者共計5000余人次參會。

三、基于“海洋命運共同體”的來華留學生教育思考與展望

中國正全面擁抱“海洋時代”,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與培養也面臨著全新挑戰,大學如何在“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完善自身的來華留學生教育和質量保障體系,在理念、行動和文化建設上都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析。

(一)理念提升上,應增強大學的使命感,提高對來華留學事業重要性的認識

在教育發達國家,吸引國際學生早已成為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支撐點之一,人才資源已成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數據,2000-2020年全球學生流動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增長,至2020年已達640萬;目前,美國是世界第一留學目的地國,共接收了15%的國際學生,而中國接受了4%的國際學生,排在英國(10%)、加拿大(9%)、法國(6%)、澳大利亞(6%)、俄羅斯(6%)、德國(5%)后面。[10]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僅2021年,國際學生就為美國帶來了320億美元的收益。[11]如何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培養更優質的國際人才,已成為各國撬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而大學則是匯聚和培育人才的高地。同時,受地緣政治環境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一代是當前國際爭奪的潛在焦點,而在國際留學市場上,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亞留學生的吸引力遠大于中國。[12]來華留學生教育在“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中也大有可為。高質量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不僅會促進各國在海洋文化上的交流互鑒,也會促進海洋政治上的“平等互信”、海洋經濟上的“合作共贏”、海洋生態上的“和諧共生”等。

面對世界各國對國際人才的激烈競爭,以及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中國大學應該增強自身使命感,契合“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發揮涉海相關學科優勢,引領海洋經濟、海洋文化、海洋政治、海洋生態等方面的發展,以優質的來華留學生教育支持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大學還需找準學校的發展定位,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對來華留學重要性的認識,摒棄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當作“累贅”的錯誤思想,充分發揮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交流的教育使命,勇擔社會責任。

(二)行動策略中,應提升大學國際化能力和水平,保障來華留學教育質量

后疫情時代的國際教育格局變化將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13]當前,中國仍是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要想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吸引力,關鍵是要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創新國際人才培養模式?!耙粠б宦贰苯ㄔO為大學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面對國際生源的大量流入,我國大學的國際化能力和水平急需提升,在國際合作平臺、師資隊伍、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國際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明確自身責任使命之后,大學可以通過合理利用教育資源來提升國際化能力和水平:一是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平臺,以國際科研合作帶動人才培養;二是打造國際化的教師隊伍,提升管理人員的國際化水平與能力;三是建設國際化課程體系,發揮優勢學科專業的帶動作用,不斷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保障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需要不斷完善大學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一是需要搭建校內各部門的有效協作機制。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來華留學生教育往往被認為是某一個部門(國際教育學院或者國際處)的職責,而趨同化管理則要求打破過去的“特殊照顧模式”,需要校內多部門協作。但“趨同”并非是無視學生差異性的“等同”,來華留學生背景與文化的多樣性使趨同化管理工作難度加大,應對校內部門的協作開展考核評估,以保證校內協作機制的有效執行。二是需要大學、政府和企業的資源共享和責任共擔。來華留學生的出入境管理、校外實習實踐和居留許可手續辦理等事務需要多主體協作處理。政府部門要支持和指導高校在外事方面的工作,地方企業也可以為高校提供實習場所與實習機會?!昂Q竺\共同體”視域下,大學應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來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多主體、各部門都要做到正視差異、尊重差異、理解差異,齊心協力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質增效。

(三)文化建設上,應樹立中國文化自信,形成包容心態和全球格局

當前,只有打破多元文化之間理解和包容的隔閡或障礙,才能更好地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華留學生的數量日益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傳播水平的等比例提升。只有樹立并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助力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開發利用海洋的歷史悠久,形成的海洋文化也獨具特色,“徐福東渡”“鑒真六渡日本”“鄭和下西洋”等體現著中國海洋文明中崇尚和平、平等合作、勇于探索的底色。[14]相反,西方海洋文化則更多是集貿易、掠奪和殖民為一體的侵略性文化,“葡、西、荷、英”等國家的發展和興盛或多或少都帶有侵略性和擴張性。[1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其所蘊含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全世界的寶貴財富,中國的海洋文化則植根于優秀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體現在海洋方面就是要做到人與海洋和諧相處,尊重自然規律;中國傳統的義利觀強調義利相兼、義利平衡、以義為先的理念,體系在海洋治理方面就是要求共享海洋資源,促進合作共贏。[16]只有堅定中國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寶藏,大學才能從容不迫地做好獨具中國特色的來華留學生教育。

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題為《重塑創意政策:將文化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研究報告,提到文化是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需牢固樹立文化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意識,保證文化在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等方面的融合作用。[17]大學應該利用好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文化,形成包容心態和全球格局,成為全球文化交流發展的橋梁。大學可以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及地域特色開設系列通識課程,尤其是人文海洋方面的課程,培養學生全球海洋治理與發展的認知和能力;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國際化校園環境,幫助中外學生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促進中外海洋文化交流。

四、結束語

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強調“將我國建成全球主要留學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學目的地,吸引海外頂尖人才來華留學,培養未來全球精英”。[18]351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地,大學應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積極擔當來華留學教育事業的時代使命。中國海洋大學基于“海洋命運共同體”視域的來華留學生教育探索,在如何統籌國際化布局、發揮學科特色和優勢、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等方面,期待為其他高校在理念提升、行動策略及文化建設方面帶來啟迪。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以中國教育品牌吸引和培育全球優才,助力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我們的教育探索還在路上,期待大學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

猜你喜歡
涉海留學生命運
命運的更迭
涉海翻譯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研究①
戰略管理導向下涉海企業全面預算審計體系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基于管理創新涉海企業投資審計運行機制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命運秀
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