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融合”視域下中學生勞動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以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勞育滲透為例

2023-02-12 05:53居霄辰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五育融合勞動英語

徐 瑜,居霄辰

(上海市市北初級中學,上海 200436)

在國家教育部制定的2022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對初中英語學科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兼顧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要通過英語學科教學,實現多角度育人融合。在育人過程中,幫助學生找到人生正確的發展方向。

就我國當前現狀而言,青少年勞動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如部分青少年勞動主動性較弱、不珍惜勞動成果等。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已經成為時代所需。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內容,“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包含了以下4個方面: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1]。

因此,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每一位英語教師應積極開展學科滲透勞動教育實踐,豐富勞動教育形式,擴充勞動教育內容。在“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背景下,英語教師應抓住英語學科特點,在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中滲透勞動教育因素,捕捉勞動教育的有利時機,運用恰當的方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一、挖掘語篇內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中學英語教材是中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獲得的主要信息來源,為中學生提供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途徑,更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主要參考渠道之一。在初中英語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挖掘語篇內涵,利用教材的育人價值,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尤為重要。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處在形成階段,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初中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對于勞動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教師有義務、有責任通過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

以牛津英語(上海版)七年級第二學期第2模塊第6單元Hard work for a better life(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中的閱讀課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蚱蜢與螞蟻)為例,所屬模塊的主題為“Better life”(更好的生活)。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勞動、自給自足的重要性,反思自我,正視自身的不足并予以改進,為將來更好地生活做好準備。本課時的閱讀素材為一則關于蚱蜢和螞蟻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的螞蟻勤勞生活,在秋天的時候不斷努力工作為過冬囤積糧食,而蚱蜢則每天得過且過,不僅不愿意勞作,還嘲笑螞蟻的努力,最終在冬天來臨之際自食惡果,方幡然醒悟,不得不向螞蟻求助。

語篇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啟發式教學中的“引導提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2]。教師先通過“在故事中找出螞蟻和蚱蜢的細節描寫內容”,引導學生找出故事中對螞蟻和蚱蜢的動作、語言描寫,分析其表意功能,再由學生通過組內討論,提出“螞蟻和蚱蜢為什么會這么做”“他們分別具有怎么樣的性格”“他們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都是怎么思考又作何感受”等問題,對于故事中螞蟻和蚱蜢的人物性格、情感變化展開分析,最終實現對故事寓意的深刻理解,明白“勤勞努力能夠鑄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的道理,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教師開展啟發式教學,為中學生就“勞動的意義”這一問題的探討提供了實踐路徑。教師秉持生本理念,以生為本,以問題為基礎,對中學生進行啟示和開導,鼓勵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勞動價值,理解勞動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二、布置實踐作業,培養必備的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的落實,離不開與學科實踐活動的融合。實踐是在發展過程中升華的基本活動技能,而開展勞動實踐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塑造良好的個人品格。學科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壁壘,將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習生活等進行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兼具開放性、多樣性的實踐活動環境。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切身理解“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3]。

以牛津英語(上海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3模塊第9單元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國際食品節慶)中的閱讀課Different foods for the festival(節慶中的不同食物)為例,所屬模塊的主題為“Diet and health”(飲食與健康)。閱讀素材中包含一篇圖文結合的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了制作葡萄干司康的步驟。從單元整體設計角度來看,本單元的寫作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閱讀學習葡萄干司康的制作步驟過后,為葡萄干司康的制作擬定一份食譜,包含所需配料的清單和制作步驟。

在進行語篇教學和寫作指導的過程中,教師結合任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分析班級學生學情,將教學目標由“為葡萄干司康的制作擬定一份食譜”調整為“為所喜愛的任意食物制作擬定一份食譜,并參考課本內容,拍攝和用英語記錄下制作食物的整個過程”,適度提高了學生完成該任務的難度,但真正實現了“以學定教”。

課堂上,教師先帶領學生就課本所展示的葡萄干司康制作過程進行學習和閱讀。在讀后環節,通過問題“你最想制作且最喜歡的食物是什么”,實現對下一個教學環節的過渡。隨后,引導學生列出制作一份自己所喜愛的食物所需的配料清單,并回顧其制作步驟。課后,要求學生根據清單準備好制作所需材料,并完成制作、拍攝和英語記錄。

既往研究認為,JME難以治愈,即使癲癇長時間內得到控制,絕大多數病人也需要終生服藥。近年來有些長期隨訪研究提示,在一些JME患者中,并不需要終身服用抗癲癇藥物,停藥數年后仍可保持發作終止,預后良好,有望治愈[28-29]。JME預后與發作類型、確診時間、用藥情況、腦電圖表現等諸多因素有關,早期正確診斷,特別是趕在GCTS出現之前給予及時合理治療,預后會更好,因此,更多的臨床醫生加強對此病的認識和判斷,非常有意義。

調整后的任務要求中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科本體知識,能夠正確表述自己所制作的食物以及原材料,同時需要對課本原文進行模仿,清楚表述每一步驟的制作要求。除此之外,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了跨學科教學,要求學生將勞技課所學內容遷移到英語學科的實踐作業中、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培養了中學生的勞動能力(烹飪能力)。

該項教學任務的調整對中學生的學科本體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實現勞動能力的提升。通過將初中英語學科學習內容與勞技課程學習內容進行結合,突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為學生的知識遷移創造了條件,學生的學習更為系統化,體現了綜合化教學的意義[4]。

三、展示勞動成果,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

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學生應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就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勞動成果是他們接受勞動教育后所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的物質或精神財富[3]。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展示其勞動成果,有著正向激勵作用,在激勵其他學生積極上進的同時,也激勵被展示學生再接再厲;勞動成果的展示也具有啟發作用,能夠為同輩學習提供條件,為其他學生提供創新思路,實現生生互助,引導生生互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勞動成果,對于勞動精神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以牛津英語(上海版)八年級第二學期第2模塊第4單元Newspapers(報紙)中的閱讀課A new newspaper(一份新的報紙)為例,所屬模塊的主題為“Mass media”(大眾媒體)。該閱讀材料向學生展示了一份校報從編輯團隊選舉、報紙命名到內容版塊敲定等各個環節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校報的作用和價值。

然而在備課階段,教師意識到,結合當前社會實際,每天看報讀報的學生屈指可數,隨著大眾媒體的更迭,越來越多的紙媒走向沒落。因而,學生對于“報紙”這一媒介形式較為陌生,對于“校報”的概念也比較淡漠。校報、??葌鹘y的校內宣傳模式都逐步被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取代。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內容,便對報紙的作用和價值形成直觀的認識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嘗試在教學活動設計和作業設計環節進行適當調整,并結合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勞動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思考。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給養理論為課堂情景創設指引方向,有助于喚起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自我能力;促進學生效能的正向遷移[5]。為了使得所創設的課堂情境更貼近生活,教師聯系生活實際,結合疫情防控背景下學生在線學習的現狀,考慮到部分學生或家長在疫情居家期間同時承擔著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部分學生為家長分擔家務等情況,將該閱讀課的讀后活動調整為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包含疫情服務信息和家庭勞動參與情況的報紙。

課前,教師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6],將班級學生分成8組,每組4-5人。課堂上,教師以疫情防控背景為切入點,完成課堂導入后,告知學生課后任務: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報紙,且報紙需包含兩個必選欄目(抗疫服務信息與家庭勞動參與情況)。

課后,教師對收集到的小組作業進行展示,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開展合作式學習,通過小組之間互相學習和討論,引導學生生生互評,優化小組評價模式。評價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對實踐制作過程開展自評與互評,并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必選欄目——“抗疫服務信息”和“家庭勞動參與情況”,強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服務工作和家庭勞動的重要意義,啟發學生體會勞動實踐與日常生活、勞動實踐與英語學習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持續積極參與勞動實踐。

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互動式教學中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遵循“認知—體驗—再認知—實踐”的循環模式,結合STEA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融合”理念,將英語學科作業內容與勞動教育主題結合,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勞動實踐的真諦,將實踐作為主體,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

四、滲透勞育思想,養成勞動習慣和品質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家庭條件的改善,許多家長忽略了勞動教育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拓展和補充,也是學校教育重要的素材來源。

在牛津英語(上海版)初中階段的八冊教材中,不乏上文所提及的與勞動教育密切相關的話題,而部分單元主題雖看似與“勞動教育”并不存在密切的關聯,但是經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并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可以在課堂中滲透勞育思想,為學生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奠定基礎。

以牛津英語(上海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1模塊第1單元Relatives in Beijing(住在北京的親戚)為例,其所屬模塊的主題為“Relationships”(人際關系)。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該單元的“聽說課”交代了教材中的主人公(Ben和Lucy)住在北京的叔叔和兄弟姐妹們要來花園城旅行。于是,Ben和他的父親李先生(Mr. Li)便前往花園城的旅游局,為遠道而來的親戚詢問旅行建議,協助其制定旅行規劃。該單元的“閱讀課”則將場景遷移到了北京,Ben和Lucy一家前去北京旅游,并對其游覽的四處名勝古跡展開了詳細介紹。該單元的“寫作課”場景則是Ben和Lucy一家從北京旅行歸來后,給兄弟姐妹們寫了一封感謝信。

該單元以“旅游”為話題,教師從單元整體設計角度出發進行復習課的設計,創設課堂情境,融合勞動教育中的職業體驗內容,邀請學生輪流進行“旅行社代理經理”“經理秘書”的角色扮演,其他學生作為“游客”,對“經理”就旅游相關的交通、景點等問題進行咨詢和提問,而“秘書”則負責問題的記錄和信息歸納。

課前,教師先為學生介紹該堂課所創設的情景,并引導學生對“旅游景點”“交通方式”等信息進行資料收集,啟發學生思考在現實中開展相關工作可能會面臨什么困難,應該如何解決。在角色扮演完成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式學習,將課堂上“秘書”所記錄的信息進行梳理,制作旅行手冊。

在牛津英語(上海版)的八冊教材中,還出現了很多其他職業,向學生灌輸了“職業無貴賤,職責各不同”的理念。不同話題單元中,學生通過課堂模擬場景,在體驗職業角色扮演過程中,可以親身感知職業世界,獲得積極且有意義的體驗。通過職業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職業觀、價值觀、增強公共服務意識。

情境教育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在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在青少年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應該循序漸進,堅持不懈,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勞動意識、感受勞動樂趣、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幫助青少年促進勞動習慣和品質的養成[7]。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助力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意識,是全體英語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挖掘語篇內涵、布置實踐作業、展示勞動成果、滲透勞育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優秀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樹立自覺滲透勞動教育的意識,自覺將學科教育和勞動教育相結合,設計符合教學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措施,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和英語學科素養,為中學生的長遠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猜你喜歡
五育融合勞動英語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五育融合”與中國基礎教育生態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體育在中學的新發展
“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
打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多元通道①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讀英語
酷酷英語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