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自構導向下高仿真與教材聽力教學效果探微

2023-02-18 02:01
林區教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聽力建構學習者

馬 寧

(河南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引言

國際中文教學課堂之中,綜合課為教師采用最多的課型,也是教學設計與實際運作中使用最廣的一種課型。該課型往往承擔著培養學習者語言綜合能力的任務,是口語、閱讀、聽力、寫作等專項技能課的紐帶與核心[1]。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專項技能課程中,由于課時、教材、教師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聽力專項課程的開設相對較少。一方面,這與現行多數國際中文教材編寫體例息息相關。國際中文語言技能教材中,口語和閱讀教材遠多于聽力和寫作教材[2]。這就致使聽力教學常常出現無章法可依、材料仿真程度低、形式化教學嚴重等問題。另一方面,應試為主的聽力備考是驅使教師加強聽力訓練的主要原因,在教學過程中一旦缺少了這一附屬內驅力,他們往往會忽視對學生聽力技能的訓練與培養,而將更多的重心聚焦于口語、閱讀等其他技能上。

從語言習得過程來看,通過“聆聽”,學習者會獲得更多的語言輸入信息,為輸出性的“說”和“寫”創造必要的條件。從語言交際方面來看,“聽”是交際的前提條件,沒有掌握較好的聽力技能,則無法保障交際的順利推進[3]。因此,聽力技能的重要性不容小覷,缺乏有效的輸入就難以形成正確的輸出。國際中文教師只有足夠重視聽力教學,才能有效推動學習者口語、寫作、交際等多種能力協調發展。

目前聽力教學普遍采用“聽前—聽中—聽后”三環節一體化訓練模式[4]。這一模式將精聽與泛聽、聆聽理解與語言學習有機融合。為適應新的漢語教學要求,這一模式后來又融入了聽力微技能與聽力策略教學。然而,再好的教學模式與策略也離不開優質的學習材料,唯有兼具時效性與適宜性的聽力材料,才能有效保證高質量的聽力教學。

一、聽力專項技能訓練的心理機制

學界對于聽力專項技能訓練的心理機制持有三種觀點,分別為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bottom-up)及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5]。自上而下觀點認為,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通常是利用語言與有關經驗知識對所聽內容進行加工。聽力理解過程更像是一種心理猜測游戲,學習者利用已了解到的背景知識理解所聽內容,以接受到的聲音為線索,積極解讀說話人的含義與意圖。而這里所涉及的背景知識主要分為三類:對所聽內容主題的了解、上下文背景知識以及學習者已有圖式。

自下而上的觀點認為聽力理解是一種解碼過程。該觀點強調學習者把聽到的信息作為理解內容的依據。理解的過程從接受信息開始經過了“聲音—單詞—分句—全句”的過程,直至理解全部內容。其主要步驟如下:搜索語流中的熟悉詞語—將語流切分為獨詞—利用語音線索確定主要信息—利用語法知識將輸入的信息組合成語義單元。

Richards(1990),Rubin(1994)指出,目前有實驗研究證明,二語聽力和閱讀對信息處理有著相同的過程,即聽力理解同閱讀理解一樣,是兩種方式對信息處理相互作用的結果[6]。在二語聽力教學與訓練的過程中,學習者對聽力材料的處理往往并非單一心理機制的建構,而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種心理機制的交互,是語言知識與背景知識的有機交融。

二、話題自構導向下高仿真聽力材料的建構

聽力題目往往要求學生在有限時間內調動思辨力、捕捉信息,通過語境理解等方式最終選出正確答案。傳統聽力教學往往以教材為依托,教師機械地依照教材進行聽力訓練,或由于課時等限制將聽力部分布置成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實際授課中雖會挖空心思嘗試多種聽力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但是長期缺乏對聽力材料廣度與深度的挖掘,勢必會對學習者的聽力學習興趣、效果等產生不利影響。教師工作是一項創造性活動,而教育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創造過程[7]。當教師發揚創新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整合或創造出符合學生認知的高仿真聽力材料時,其應用于聽力教學的優勢便會凸顯出來。實現高仿真聽力材料的有效建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以體現。

(一)發揮教師創造性,拓寬話題材料的廣度與深度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選取適切度較高的材料至關重要。這是聽力訓練成效能否有效發揮的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創造性地對材料進行整合。但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整合或創造高仿真聽力材料絕不是對教材的全盤否定。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作為學習材料,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結合時下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熱點話題,拓寬可用于聽力教學的話題材料內容,提高話題的深度與廣度。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聽力訓練素材,更要善于去整合教材之外與話題密切相關的內容。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部分陳舊的聽力教學材料早已不再適用,這就要求國際中文教師與時俱進,善于利用計算機、各類型智能終端等媒介搜集與整理契合度較高的訓練材料,甚至要具備原創材料的能力。

以“中國旅行”話題為例,教師可以從“旅行方案”“旅行主題”“景點介紹”等角度開展聽力材料的素材整合。

如表1所示,圍繞“中國旅行”,教師可以先確定大話題角度,如“旅行方案”“旅行主題”“景點介紹”。確定好角度后再進一步確定具體的小話題,如從“旅行方案”角度考慮:可以談論交通工具的選擇,是飛機還是高鐵;可以談論天氣因素,是晴天還是雨天;也可以考慮出游伙伴等內容。這就與現實旅行更為貼近了。從“旅行主題”角度考慮,可以進一步將話題細分為:中國山水游、中國經濟游、中國古城游等類型。從“景點介紹”角度考慮,可以設置地理位置、風景名勝、推薦指數等話題的探討。

表1 “中國旅行”話題聽力材料整合角度示例

不難發現,以上大話題角度的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而小話題的設計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不是毫無關系、單獨分離的個體。

(二)現代化媒介與高仿真聽力材料的有機融合

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5G 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驅動使人類社會快速進入以數字化應用為基礎的智能時代[8]。聽力教學正與信息技術等手段融合并產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聽力材料不受制于單一媒介,可以借助多種現代化媒介創設相關高仿真學習材料?!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使現代化媒介與高仿真聽力材料有機融合,勢必會對學習者聽力訓練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大數據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質量[9]。以“就餐與飲食”話題為例,教師可以從“就餐禮儀”“飲食文化”“菜品與甜點”等角度開展高仿真聽力材料與現代化媒介的融合。

如表2所示,圍繞“就餐與飲食”話題,教師可以進行多種聽力材料與現代化媒介的融合設想。如從“就餐禮儀”的角度看,可以利用圖片與音頻相結合的形式呈現,亦或利用動漫形式,或者讓學習者借助VR眼鏡觀看VR短片進行聽力材料的輸入性學習。從“飲食文化”的角度看,可以采用視頻介紹、原創視頻錄制,甚至敢于嘗試時下流行的直播模式,實現實時互動。將聽力與可視化信息有機融合,更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菜品與甜點”的角度看,可以利用微課、歌曲等形式進行聽力材料的呈現。

表2 “就餐與飲食”話題聽力材料與現代化媒介融合示例

綜上,現代化媒介的應用使得聽力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桎梏,教師不再局限于借助音頻等單一媒介[10],而是綜合運用諸多現代化媒介,創新聽力材料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者的興趣與專注度,進而有助于提升聽力訓練效果。

(三)調整聽力資源難易度,使其更具適宜性與時效性

學生作為聽力訓練主體,其個體差異性極其凸顯。準確定位學生所需要的學習資源,實現學習資源的個性化,針對性推薦對于其學習效果的達成具有重要作用[11]。雖然教材在進行內容編排時,盡可能考慮到了學習者的階段性發展水平,但是依然存在聽力材料不合時宜或不便于教學與應用的情況。高仿真聽力材料的建構可以有效解決此類問題。一方面,這些材料的建構是教師基于生活經驗與多種教學資源有機整合而成,更符合學生實際。另一方面,教師可結合所教學生的能力與發展水平,對聽力材料進行刪減與調整,使其更具適宜性與時效性。甚至教師可依據學情,原創與之學習能力相符的聽力材料,再利用多維現代化媒介進行呈現。

教師主動建構聽力材料,可以采取如表3所示方法。遇到較難書寫的漢字時,可采取刪除或讓學生寫拼音的方式,保證聽力訓練的順利進行。教師也可以在聽前對較難書寫的漢字進行講解,掃除生字障礙。遇到較難的詞匯時,教師主動建構聽力材料的優勢更加凸顯,可以采取替換或長詞拆分的方法講授。合理的漢字字形結構部件分析也有助于學習者的漢語習得[12]。

表3 聽力材料學習難易度調整示例

在開展聽力訓練時,教師要及時暫停聽力材料的播放,同步講解,使得重難點更加突出。對于長難句而言,教師可以采取調整語序或變成短句的方法,降低聽力語句的難度。若想保留,可采取聽后總結的形式,對該長難句加以細致講解,但切忌貪多。

綜上,教師對聽力材料的主動建構比直接使用教材實施聽力教學更具優越性。教師可自由結合學情,使聽力材料與學習難度更加適切。

三、相互對照教學實驗的應用

為科學驗證使用教材聽力材料與教師依據同類話題整合或原創建構聽力材料之間的教學效果差異,該研究嘗試利用Zoom在線授課軟件,控制相關變量進行相互對照教學實驗。

(一)實驗對象

本實驗研究對象為國內某國際漢語培訓機構的27名泰國學生,年齡在7—15歲之間。該機構已在分班前利用試題將這27名學生分編成四個初級漢語班級,以保證實驗組學生的漢語水平無明顯差異。為方便數據分析,將四個班級學生分別命名為A組、B組、C組與D組。其中A組7人,B組6人,C組6人,D組8人。所有人均為泰國國籍,性別分布較均衡,班級人數分布較均衡。整個教學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學生流失的情況。

(二)實驗材料

根據教學材料“適切性”要求[13],第一次實驗選取《發展漢語·初級聽力Ⅰ》第2課《你是哪國人》作為A班與C班聽力課教學內容,B班與D班教授教師自我建構同話題教學材料。第二次實驗選取《發展漢語·初級聽力Ⅰ》第8課《今天星期幾》作為A班與B班聽力課教學內容,C班與D班教授教師自我建構同話題教學材料。第三次實驗選取《發展漢語·初級聽力Ⅰ》第14課《一到十一月就冷了》作為B班與C班聽力課教學內容,A班與D班教授教師自我建構同話題教學材料。第四次實驗選取《發展漢語·初級聽力Ⅰ》第22課《買什么顏色的》作為B班與D班聽力課教學內容,A班與C班教授教師自我建構同話題教學材料。

(三)數據收集

該研究采用量化研究。量化數據來源于課程結束前學生的2分鐘話題陳述。為檢驗學生產出目標的達成情況,設置了評分標準。滿分計10分,其中語言表達4分,流利程度3分,話題相關詞匯使用情況3分。

(四)實驗過程

在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學習難度、教學目標等因素后,共計進行四次教學實驗。涉及教材及教師自我建構學習材料內容如表4所示。

表4 實驗組主要教學內容

教學實驗中,依托教材的聽力教學以書上練習題為主,同時進行同話題拓展。教師建構話題模式下的聽力練習以教師自己設置的聽力題目為練習內容。在聽力教學時,均采用“聽前—聽中—聽后”三環節一體化訓練的聽力教學模式。將精聽與泛聽結合,融入一致的聽力微技能與聽力策略教學。兩種教學實驗的主要區別在于聽力材料建構的差異。

(五)研究結果討論

根據分數比較(表5—表7),教師自我建構的相關話題材料用于聽力教學時,學生的語言表達、流利程度與話題詞匯使用情況更佳。表明這兩類聽力材料的使用在國際中文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有差異。話題自構導向下的高仿真聽力教學能顯著提高初級漢語學習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流利程度,能夠有效提升話題詞匯項目的使用率。但受研究條件所限,本研究樣本較小,未設立控制組,缺乏對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考量,存在考查不全面的情況。

表5 語言表達分數一覽表

表6 流利程度分數一覽表

表7 話題詞匯使用情況得分一覽表

(六)訓練方法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務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對良好教學成效的達成具有一定的正向反撥作用。話題自構導向下高仿真聽力教學成效得以最優化發揮可能與下述幾種方法密切相關。

1.題型與題量的把控

教師在開展高仿真聽力教學時,題量不宜貪多,題型更不宜雜亂無章。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練習的最佳順序應是由淺入深。教師在開展聽力訓練時要把握好聽力訓練的梯度,遵守語言習得規律,做到循序漸進。在實際訓練中,教師要依據學情,在不同階段對復現率低的題目做到及時調整。題型設置上,要注意題型選擇的多樣化。就國際中文聽力教學而言,教師可采取聽音找相同、聽音排序、聽音判斷、聽音填表、聽音復述等類別多樣的題型進行訓練。由于交際性是聽力理解所要達到的首要目的,因此教師在題型與題量的把控上要始終遵循這項重要原則。

2.目的語交流方式的踐行

在高仿真聽力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要積極使用目的語,減少母語的使用。日常教學中,由于個體習慣、回避等因素的驅使,學生在與教師或同伴交流時偏向于使用利于交際的語言,如母語。教師為降低授課難度,也常常會選擇二語與母語交替使用的方法,但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學生二語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處在目的語環境之中對于學生語言發展的優勢要遠遠大于處在非目的語環境之中。為使學生二語聽力水平得到更好的發展,師生都要積極營造目的語氛圍,學會使用目的語進行思考與溝通。在思考時,學生要學會站在說話人角度去理解語境,而不能只憑自身單方面臆測去理解聽力材料的內容。積極踐行目的語交流方式,可幫助學生改善自身固化的思考模式,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3.聽力檔案袋的構建與復盤

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亦非一日之功,僅憑幾節聽力課便迅速提升二語聽力水平,尤其是聽力語篇理解能力并非易事?;诖?,在高仿真聽力訓練中,教師與學習者可嘗試構建雙向聽力訓練檔案袋?!半p向”一詞表明,聽力檔案袋的構建不僅需要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將聽力訓練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詞匯表達等內容做好記錄,也需要教師將學生聽力訓練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及教學中發現的教學難題加以記錄。學生要定期復盤所學所練,教師要及時復盤所教所講,師生雙方在不斷反省與操練中取得進步,進而使聽力理解能力,尤其是聽力語篇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結語

作為國際中文分技能教學的重要課型之一,聽力教學也應受到足夠重視,其與學習者口語輸出等其他能力發展具有高度關聯性。聽力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聽說、視聽、聽演、聽寫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14],聽力材料的建構也是重要一環。一方面,教師要敢于突破自己,嘗試對教材及相關話題材料進行多維整合。教師要形成重視聽力教學的自我內驅力,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建構相關話題材料用于教學,拓寬話題的廣度與深度,同時注意材料的適切性。另一方面,現代化媒介的應用,要求國際中文教師必須突破傳統課堂的桎梏,不局限于借助音頻等單一媒介,而是綜合運用諸多現代化媒介,創新聽力材料的呈現方式,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與專注度,進而提升聽力訓練效果。再者,學生作為聽力訓練的主體,其個體差異性極其凸顯。高仿真聽力材料的建構可以有效應對學習主體差異化問題。教師不僅可以結合所教學習者的能力與發展水平對聽力材料進行刪減與調整,使其更具適宜性與時效性,更要勇于原創,依據學情編寫趣味與知識于一體的學習材料。與此同時,現代化教育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師要不斷培養自身的技術素養,實現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

在國際中文聽力教學中,聽力教學材料的有效建構,輔之以聽力微技能與策略的培養,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聽力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這也為國際中文聽力教學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思路與方向。

猜你喜歡
聽力建構學習者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Units 1—2 聽力練習
Units 3—4 聽力練習
Units 5—6 聽力練習
Units 7—8 聽力練習
建構游戲玩不夠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