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法科人才培養改革探索

2023-02-18 08:41張志堅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法學人工智能法律

張志堅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一、引言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在文化建設上,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在社會建設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1]。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黨和人民,同時也與黨領導下教育事業的繁榮密切相關。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推動我國的教育事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而向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領域輸送更多法治化、智能化并樹立正確意識形態觀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下教育應予高度關注的問題。

早在2017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后就對法治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講話。講話中指出我國法治教育和人才培養中存在短板和弱項。例如,法學學科設置不盡合理、體系不盡完善;法學與其他學科交融性不足、理論滯后于實踐等問題[2]。我國傳統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初現端倪,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時代。2019 年5 月16 日“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教育領域開始真正關注人工智能帶給自身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盵3]習近平總書記的賀詞既是肯定了人工智能引領科技創新、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也對我們高校培養更多符合科技發展的高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法治人才培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大對交叉學科專業的支持力度,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水平[4]。

人工智能時代,傳統法學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各高校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單向知識傳授,缺乏道德熏陶[5];缺乏市場需求和實踐導向;培養目標相對單一,缺乏自主性、前沿性和特色性。高校目前對法律人才的培養缺乏道德、人性和經驗的注入,難以滿足新文科建設對跨學科交叉融合人才的需求,也難以匹配人工智能時代高端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法科人才培養和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不協調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6]。人類有限的記憶能力和機器精密的芯片相比,低端助理型人才終究逐漸被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規的應試教育學子,而是能夠引領時代發展、敢于創新、突出特色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端人才。因此,人工智能時代對法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培養的是人工智能所無法取代的法律人,這就有必要對當前法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二、人工智能時代法科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素養分析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正規化、職業化和專業化的法律職業隊伍,這要求法學教育不僅要完成法律職業隊伍的培養任務,還要注重培養隊伍的專業素質。在建設專業素質方面,構建新型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法學人才隊伍專業素質培養的成敗。新興人才所需的知識體系無法滿足,缺少領軍型、復合型、符合現代國家治理需要的人才,特別是新興領域的專業性、應用性人才輸出不力。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有必要對法科生當前應具備的能力素養進行分析。筆者認為,當前高校法科生的能力素養培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欠缺跨學科學習意識,交叉融合、匯流貫通不足,與復合型法科人才需求相矛盾。人工智能時代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法律基礎,還要熟練掌握軟件編程、算法技術、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知識,實現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與法學理論的充分融合。面對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沖擊,主動求變、設定多樣化培養目標的高校卻并不多,導致高校學生研習單一的專業知識,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欠缺跨學科學習意識,忽視學科之間的交融貫通。由于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不夠,使得現實中法科人才的創新性不足、復合性不強、特色性不顯。如果高校培養出的法科生只會機械地重復法律知識,不能與其他學科融合應用,必將在新科技潮流的鞭笞下黯然失色。

第二,法科人才在新興領域創新能力不足,國際視野狹窄,難以在前沿性問題中嶄露頭角、與國際人才同臺競爭。法學教育滯后于科技的發展,在新興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中,法科生欠缺獨立自主思考,難以提出觀點新穎、方式創新的法律意見。同時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離不開國際交流,這就需要高校同國際接軌培養國際法學思維以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人工智能時代要想走在智能科技前沿、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必須重視新興領域學科建設,靈活應用法學知識,學習域外先進經驗,推進高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第三,社會實踐中應用能力薄弱,法科人才處理實務案件能力不足。傳統法科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知識傳習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法學生在解決實務案例時難以整合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造成理論與實踐錯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應致力于引入經典法治實踐案例,分享最新法治實踐經驗,并及時進行總結整合轉化為教學內容,實現知識傳授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法律的本質在于應用,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還能增強實際應用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對應用型法科人才培養意義重大。因此,法科生應當走出課堂,在學校的支持下積極參與律所實習、企業調研、擔任法官助理等活動。由于社會不同領域需要的人才不同,在參與社會實踐時應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重訓練學生專項實踐能力,以滿足智能科技時代的各方需求。

第四,“德法兼修”理念下法科人才的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有待提高[7]。人工智能應用中需要兼具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素養的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堅持理想信念、堅守道德倫理。新時代應致力于培養一批擁護黨的領導、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武裝大腦、以清正廉潔為終身必修課、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法律職業道德倫理的法治人才隊伍。智能科技快速發展的潮流下,作為未來法律人才的本科生更應該牢固樹立遵法守法學法用法的觀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升業務能力水平,努力成為兼具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高素質法科人才[8]。

綜上,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培育具有更多價值判斷、更多創新應用和更多跨界統合能力素質的法科人才。在新科技潮流的沖擊下,高校應積極響應人工智能時代召喚,牢記“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教育使命,努力將法科生培養成“知識充盈、敢于創新、德法兼修”的復合性、前沿性和應用性三位一體,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法科人才[9]。

三、人工智能時代法科生的市場需求現狀分析

(一)法科人才市場需求分析

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法科生畢業后頻頻遭遇工作難關,這已經不是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而是會取代多少法律工作的問題。特別是在以體系化、制定法、法條演繹為導向的大陸法系國家,具有更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空間。如果我們培養的法律人僅僅停留于法條的演繹、類案的重復、知識的單一,那我們的教育很可能是失敗的。因為這些工作人工智能也能做,而且很可能會比我們人類做得更好。通過向用人單位、教師和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并對調查問卷中的答題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前教學模式對于新型法律人才培養所產生的影響,初步總結出人工智能時代對法律人的要求。

通過調研走訪騰訊、法狗狗、優必選機器人公司、達觀數據、索信達金融數據公司、深圳將才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深圳大學先進研究院、江西省吉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檢察院及深圳廣和律師事務所等100 多家單位,結合江西理工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南京大學等諸多高校教師和學生,我們共發出800 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720 份,其中企業答卷120份,教師答卷150 份,學生答卷450 份。

整理調查問卷后發現,超過50%的答卷者認為現有法學生不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83%的答卷者認為企業更偏好復合應用型法學人才。其中,企業答卷者最注重法科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素質,教師答卷者認為當前學生需要多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加強自身人文素養;學生答卷者則希望自己在學校能夠更多參與社會實踐,學習更多新興知識。在建議方面,企業答卷者提出最多的是要注重法科生的全面發展,要做到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思想素質、職業道德全方位發展,能夠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大多數教師建議高校應及時改革當前教育模式,注重法科生的個性化發展,加強學科交融,以市場為導向培養法科生,少數教師建議要將學生劃分類別、獨立培養,打造對口的高端人才;學生則希望學校給自己更多的實踐機會,早日進入法院、律所、企業等單位進行實習,為以后工作積攢豐富的經驗。根據問卷結果,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人工智能時代,企業、事業單位及司法機關更傾向于招收復合型、創新型和應用型的高端人才。

(二)法科生網絡招聘市場數據分析

筆者在“智聯招聘網”和“前程無憂網”輸入“法律”,選擇“校園招聘”、“本科”,經篩選后共得到1050 條有效的企業招聘信息,隨后再選擇“互聯網/計算機/自動化行業”,經篩選后得到225 條智能科技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可對企業招聘要求進行直觀判斷(見表1 和表2)。

表1 一般企業法律崗位招聘要求數據分析

表2 智能科技企業法律崗位招聘要求數據分析

從表1 來看,61.9%的企業希望法學生能夠獨立思考、邏輯嚴謹,具備創新應用能力;72.2%的企業要求法學生不僅要掌握法學知識,還要掌握一門以上外語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等;58.2%的企業非常注重法學生的職業素質,明確要求應聘人員工作嚴謹、品行端正,遵守律師職業規范等。

從表2 來看,57.3%的智能科技企業要求法學生具備實習經驗或有工作經驗者優先;40%的智能科技企業要求法學生掌握行業相關知識,例如了解財務管理知識、擅長大數據分析、熟悉人工智能等;46.2%的智能科技企業明確要求法律從業者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思想品德,吃苦耐勞、有團隊精神等。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知,現今企業更偏好法科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希望其能夠熟悉行業知識、掌握外語等其它技能,并具備職業素質、吃苦耐勞且有團隊精神。這與企業的成本觀念、價值觀念等密切相關。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招聘一些具備綜合素質且能力多元的法律人才可以減少企業的成本,他們在進入企業后可以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并能夠應對紛繁復雜的事務,減少企業在員工培訓、人才招聘方面的支出。不僅如此,企業的價值觀念也會影響企業對法學人才的偏好,雖然部分企業已經將人工智能運用于工作范疇,但人工智能并不能產生創意或表達情感和欲望等,這與企業的價值觀念相沖突。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應當是一群能夠帶來創新且朝氣蓬勃的員工,而人工智能只能機械地處理一些法律問題,并不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企業更傾向于尋找富有創造力、能夠團隊合作、具有人文素養的復合應用型法律人才。

綜上,人工智能時代法律服務市場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需求領域拓寬,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因而對法科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社會發展、國家治理需要的是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的高素質法科人才,尤其需要在新興領域具有領軍能力的法科人才。

四、人工智能時代法科人才培養改革路徑

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給法科人才帶來挑戰,高校培養出來的法科生難以適應時代的變遷,大量低端助理型的法律工作將逐漸被智能機器所取代。隨著智能科技不斷的發展,多元化、數字化以及特色化教育已經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趨勢,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等僵硬且滯后,甚至與時代脫節,難以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高端法科人才。筆者認為,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深度改革人才培養理念,積極創新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設置,不斷革新課程體系,進一步詳細規劃法科人才培養路徑。

(一)宏觀層面:改革人才培養理念

高校應當統籌規劃,將思政元素、智能思維融入課程教學,樹立“復合應用、個性創新”型法科人才培養理念。通過“七步走”的思政融入和“思辯體悟”的現代書院制,使法科人才更具價值判斷、創新應用和跨界統合能力,更有個性。特別是通過“思辯體悟”的現代書院制教學模式,可以讓知識的學習轉變為風格的傳習,讓法科生更有人工智能無法發展出的創新與個性。

1.“七步走”的課程思政融入

在具體實踐中,授課教師可以按照“七步走”,將思政融入課堂、傳習學生,確保導向正確、覆蓋全面、內容深刻、引導到位[10]。第一步是“近距離”,授課教師應當以最近發生的事件、案例等為例,讓他們切身感受熱點話題。第二步是“現實感”,從授課教師親歷、易接觸的點切入,拉近學生與現實的距離。第三步是“生動化”,授課教師要積極尋找學生感興趣的點,通過講故事等方式自然導入,使得課程生動有趣。第四步是“多維度”,一個事例可以有多個思政元素的融入,授課老師應當帶領學生發散思維,體會多維度思政元素。第五步是“浸潤式”,這要求授課老師能將事例與知識點、能力目標巧妙融合,讓學生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的同時自發形成思政的元素。第六步是“感染力”,授課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帶入感情色彩,通過準確到位的渲染,放大思政元素的感染力,使學生對思政元素有發自內心的自主認同。第七步是“自覺性”,授課教師通過總結、凝練和升華,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接受度,使學生日后能自覺踐行思政元素所倡導的價值追求。按照“七步走”的課程思政融入,有利于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強法科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職業道德建設。

2.“思辯體悟”的現代書院模式

“思辯體悟”現代書院模式下,授課教師由教學課堂上的領導者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搜集信息、主動研究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氣氛,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共享優質法學教育資源?!八肌币髮W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查閱大量文獻后總結歸納出自己的想法?!稗q”需要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聽取別人的意見后再進行辨析,在你來我往的理論交鋒中,道理會越辯越明?!绑w”是指授課教師可以采用“司法實務全流程仿真”教學、法律咨詢、每月一庭[11]、問題解決工作室等教學措施,幫助學生回歸實踐,切身體會問題背后的“理”。如果學生能夠帶著問題思考,相互論道辨理,積極參與實踐,就會對自己所學豁然開悟,形成獨到見解,達到“思辯體悟”最后的“悟”。

(二)中觀層面:創新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設置

從中觀層面來說,人工智能時代下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緊跟時代做出創造性的改變。高校應當聯合社會,打造“五方聯動、產教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借力國一流,構建法學為底、學科交叉的專業體系。

1.打造“五方聯動、產教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只是人才培養的陣地之一,法科生可以通過虛擬仿真、線上教學、實習基地、參與立法、司法、執法、法律產品的研發、標注等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還可以通過提高實務部門合作導師授課比例,增加學生全過程跟蹤參與實務鍛煉的機會。課題組正在實施的課程內容要與科研方向相近、科研內容要與產業發展對接、專業設置要與產業需求掛鉤,有針對性地形成就業方向明確、科研和教學目標集中的機制,使學生更加主動學習、不斷提高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能力素養。在“五方聯動、產教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通過高校與社會共同發力,逐漸形成法科師生與立法、執法、司法和企業人員的五方長效互動的機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不斷促進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之間的深度交融。

2.構建法學為基礎、學科交叉的專業體系

高?,F有法學專業基本上都是按部門法設置,簡單劃分出刑法學、民商法學、行政法學等專業。這些專業的知識體系單一,缺乏學科交叉融合,可能無法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法科人才。如果不想法科生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高校有必要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申請新設人工智能法學、科技與法律、數字法學、企業法務等新興交叉專業,著力培養交叉復合型、創新型和應用型法律人才。以法學專業為底座,抓住國一流專業建設契機,發揮各高校學科優勢,理工類學??梢栽O置數字法學、人工智能法學、計算法學等文理交叉專業,文科類學??梢栽O置法語言文學、智能法邏輯學等文法交叉專業。

(三)微觀層面:革新課程體系

切實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創新應用和跨界統合能力,有必要革新現有課程體系,形成厚德育、跟前沿、重實踐、強交叉、亮特色的課程體系。需要降低傳統刑法、民法與行政法等基礎課程的學時比例,提高職業倫理、交叉、實踐及特色課程的比例,在研究生階段更要大幅提高前沿、寫作類課程的比例。同時,高校要加大選修課程比重,優化選課機制,設置模塊化選課體系。一是構建《網絡與信息法學》《數據法學》《人工智能法學》《區塊鏈與智能合約》等前沿交叉課程模塊。加入新興知識不僅能豐富課程體系,而且有助于促進法學與科技相互融合,做到與時俱進。例如皖西學院通過課程改革開設了《互聯網法律金融》《法律與人工智能》等課程[12]。二是開發《民法總論案解》《破產實務》等應用型課程模塊。讓現實案件走進課堂,改變以往枯燥理論知識的講授,通過以案釋法充分調動課堂氣氛,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也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三是增設凸顯高校優勢的特色法學課程。由于各法學院系自主性不足,形成法學院系千人一面、特色化不明顯的局面,無法滿足現實社會對高素質法治專門人才的多樣化需求[13],所以有必要在通識課程、思政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各高校自身優勢增設特色課程。例如理工科院??梢砸劳欣砉妱輰I開設《法律計算機編程》《法律大數據提取與分析》等課程;文科院??梢园l揮學科優勢開設《法律文書語言學》《法律倫理與思想政治》等課程。

科學設置下的課程體系具有前沿性、應用性和復合性,不僅能夠使學生學到扎實牢固的法學專業知識,而且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相互融合,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其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尤其開設的新興學科和特色課程更是有助于拓寬學生知識領域,拓展其技能范圍。

人工智能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法學教育平衡關系,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法科生已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時代,國家與社會需要的更多是不會被智能機器所替代的交叉復合創新型人才。人工智能發展與法學教育已經從相對獨立逐漸走向相互融合,高校應立足于智能科技新時代,深度改革法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輸出高端法治人才、滿足社會需要以及實現法治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五、人工智能時代法科人才培養對策探索

人工智能技術在邏輯推理、類案檢索、法律文書糾錯,記憶、儲存和運算等很多方面的能力都遠超人類,法學教育工作者所要培養的應更多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不會被其取代的法律人,這種法律人將與傳統法律人有質的區別,其特質突出表現為具有更多價值判斷的人性與人文情懷、富有更多個性新意的創新創造以及具備跨界統合能力的整全型法律人。而現有的法科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需求已經脫節,法學畢業生難以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因此,高校需要以革新教學目標為基礎,以創新教學體系為重點,輔以高科技教學手段,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堅持結果導向探索適應人工智能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教學目標的優化

高校應將思政元素、智能思維融入課程教學,以文理交叉、前沿高端、復合應用以及創新個性化人才培養為目標,樹立“厚德育、重實踐、強交叉、亮特色”的新型教學理念。

1.厚德育

“厚德育”要求高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以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法科人才為己任。在傳授法學知識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尤其加強學生法律職業道德倫理建設,促進學生“德法知行”自由全面發展。

2.重實踐

“重實踐”要求高校轉變“重知識輕實踐”的教學模式。法律是一門注重實務方法的學科,實務技能的熟練掌握離不開學校的實踐訓練,僅具備理論知識而欠缺實踐能力容易在實務中碰壁。高校應當摒棄傳統教學思維,平衡教學傾向,為社會培養更多應用型法科人才。

3.強交叉

“強交叉”要求高校發揮自身獨有優勢、不斷探索法學教育發展新方向,尋找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相匹配的結合點,不斷增強文理交叉、學科融合。

4.亮特色

“亮特色”要求高校要緊跟人工智能新時代潮流,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周邊的資源條件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等優勢[14],著力打造走在科技前沿、突出高校特色、融合不同學科優勢、發揮法學能量的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新型培養模式。例如,江西理工大學可以利用稀土冶煉特色專業,將法學與稀土冶煉學科相互融合,著力培養研究稀土開發法律問題的法學特色人才。

(二)教學體系的重構

高校應緊跟時代前沿,創新法學教學體系。一是修改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引入數據、智能等元素,增設《人工智能法學》《科技與法律》《數據法學》等新興交叉學科,探索“人工智能+法學”的新型教學模式。二是根據復合應用型法科人才對學生能力的需求,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設計,編著《民法案例分析》《債法案例注解》等實踐課程教材。每種課程模塊的設置不僅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教學目標與市場需求有效銜接,推動新型法學人才隊伍的建設。三是對教師和學生采用教考分離等新的考評考試機制。對教師設立合理的評價機制,考評內容包括學校、教師之間、學生、實務企業以及同行的評價[15]。對學生采用過程考核模式,學生最終成績由平時考核成績、實踐訓練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組成,并提高學生平時成績的占比,更加注重對法科生學習過程的考核。

(三)高科技教學手段的創新

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教學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陳舊的授課方式和有限的備課資料無法充分傳授法律知識和實踐案例,需要輔以高科技教學手段,搭建電腦端、手機端網絡學習平臺,著力培養交叉復合型、創新應用型法律人才。例如利用“智慧樹”“優課程教學資源云平臺”等網絡學習平臺實時分享優質教學資源,鼓勵學生課下學習重點學科和新興知識[16]。授課中通過“學習通”建立網絡課堂,即時布置問題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和踴躍發言。

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智能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減輕高校教師課堂管理負擔、快速便捷地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可以集中精力培養學生的發散、創新及體系性等思維能力,精準提升學生法學專業技能。尤其在疫情期間,互聯網線上教學已經成為主要教學渠道,借助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先進的高科技手段教學,有助于促進適應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法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四)師資隊伍的強化

高校法學資深教師大部分出身于傳統政法院校,對法學理論知識有著深刻的研習和沉淀,其法律思維模式通常比較保守,人工智能所重視的創新性與他們數十年的學術積累融合度不高。雖然許多教師意識到人工智能時代法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仍需要時間去深造其他學科并進行知識融合。

改革培養模式不能忽視培養者的素質,教師隊伍的質量從根本上影響到法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現有的師資力量有待提升,教師隊伍需要整合優化,應以最優的狀態投入到新時代樹人育人潮流中。首先,法學教師需要打破僵硬的傳統思維,從專注傳統法學知識研究轉變為多種學科融合學習的教育觀念,主動學習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科技知識,提升教師自身學識修養,并結合自身特長在新興領域做出新成就。其次,加強不同學院間的教師流動性,尤其要加強與理工科學院教師的溝通交流,定期召開培訓會與講座,共同研討法學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難題和解決方案,促進法學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最后,可以向社會招聘在不同領域有實戰經驗的優秀法律人員,彌補校內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局限。同時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適當邀請企業中高端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走進學校交流實踐經驗,為教師設計法科人才培養方案提供方向。

猜你喜歡
法學人工智能法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讓人死亡的法律
法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