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意蘊與實踐路徑

2023-02-19 07:05秦劍軍
新鄉學院學報 2023年11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強國中華民族

秦劍軍

(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 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根脈。 因此,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雄厚的硬實力和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缺一不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處于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面對同時并存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 如何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 匯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蓬勃力量,顯得尤為重要[1]。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文化思想應運而生,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強利器,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發展路線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思想保證和科學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 在總結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諸多新觀點和新論斷,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2023 年10 月7—8 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是黨的理論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標志著我們黨逐漸認識和掌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為指導新時代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意蘊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開放的、 科學的理論體系,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強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承擔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馬克思曾高度評價科學理論對實踐的重大指導作用。 他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保?]11這就是說,文化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要素, 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中展現了不可或缺的巨大價值。 作為一個科學的、開放的理論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 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以寬廣的理論視野致力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崇高目標, 致力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有力回答了困擾人們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展示了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 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添了嶄新內容, 成為引領新時代新征程上社會進步的精神向導[3]。 習近平文化思想結合中國實際, 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增添了鮮活內容,將文化自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開創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提振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紐帶, 是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思想動力。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統一的偉大民族精神。 這一偉大民族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自信自強、抵御外侮、團結奮進,不斷戰勝種種艱難險阻,歷經百難而不衰,書寫了民族發展的壯美篇章。 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之所以薪火相傳,綿延至今,并且具有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中華民族始終重視繼承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強化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凝聚中華民族的智慧,匯集中華兒女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力量。 對此,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守護好中華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使中華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 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磨難而始終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燦爛輝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攻堅克難、自強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當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利益群體不斷博弈,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了消極影響。因而,要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必須匯聚團結協作的民族偉力。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 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也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因此,習近平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 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等重要觀點, 不斷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增強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中華文明歷經5000 多年綿延至今,屢經磨難而鳳凰涅槃,這既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演化,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國際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異常尖銳。 西方敵對勢力利用自己的軟實力優勢搶占意識形態領域高地,鼓吹“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使中國的國際形象不斷受損。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各種文明應該交流互鑒, 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性,求同存異,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吸收他人的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文化包容性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 不斷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立體、真實和全面的中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以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另外,我們要采用外國人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述方式,貼近中國實際、貼近國際關切、貼近國外受眾,真誠親和、潤物無聲地自然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和感染力。

(五)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蓬勃動力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理論成果, 也是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客觀需要, 并且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最前沿,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國內文化思潮日趨活躍的新形勢, 全面分析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遵循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 年6 月2 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5]這一論斷,為我們擔負新時代的新的文化使命、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 激活了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文化創新的思想動力??梢哉f,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詮釋了增強文化軟實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現實意義, 為我們繪制了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的路線圖,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薄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2]501-502為此,習近平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 回答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新時代新征程,時代這一“出卷人”要求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因而,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踐的必然產物, 習近平文化思想順應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順應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我國文化繁榮興盛產生了重要指導作用。

(六)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蒙難,中華文明蒙塵,中國文化遭遇嚴重浩劫,中華文化影響力急劇衰退,不少人因此而喪失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中華文化發展陷入歷史的低谷。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一大批先進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引入中國, 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中華文化由此開始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了充滿活力的新中華文化生命體, 中華文化由此開始煥發勃勃生機。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諸多新思想、新論斷,由此把中華文化的發展推進到更加輝煌的新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從“中國之治”實踐之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是對人類共同關切的重大問題的深刻解答, 因而它指引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容博大精深, 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對我們擔負起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 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不斷強化主流思想輿論的引導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力度,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提高對外宣傳工作效能,有效防控意識形態風險。

(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21 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 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度作為衡量文化工作成效的出發點和歸宿。 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培養一支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專兼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 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制創新, 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提高輿論引導力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要求我們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樣發達的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強大物質和精神力量。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充分發揮主流思想輿論凝心聚魂的作用。 當下,信息革命浪潮滾滾前行,互聯網成為思想輿論交鋒的重要陣地。 面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風高浪急的前進道路以及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我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艱難程度明顯加大,這就迫切需要以主流思想輿論激發全社會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強大精神力量。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經歷了深刻調整,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價值訴求日益多元化, 社會文化思潮日趨復雜化,特別是各種西方社會思潮如“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等卷土重來,對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造成嚴重沖擊。 因而, 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精心打造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多樣的主流文化作品,以新穎鮮活的形式傳播中國故事,讓主流文化作品占據文化主陣地,突出正能量,奏響主旋律。 要牢牢掌控互聯網主流思想輿論的主導權, 讓文化傳播的正能量充分發力, 繪就網上網下同心圓。 也就是說,我們既要防范出現的各種風險,又要保持文化自信, 通過不斷提高自我化解風險的能力來增強社會承受力,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社會主義社會評判善惡是非、真假美丑的根本標準, 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最本質體現,它集中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構建一個什么樣的社會、 培育一大批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就是要全社會自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把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二位, 把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融入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之中, 使理想信念教育成為凝心聚力的強大武器。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源與思想指引,它要求我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 ”[6]這就是說,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 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著力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四)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任何一個民族的復興無不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的, 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無不是以文化的繁榮為鮮明標識的。習近平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7]因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促進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正得其時。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 它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方向, 創造更多更好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指數; 它強調要精心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并加以廣泛傳播,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守住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它強調在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同時,要以高水平的文化產業、文化產品助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五)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以經濟實力為重點的硬實力顯著增強, 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也逐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政府為了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不斷加大力度改進對外宣傳工作,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中外文化藝術節,在許多國家開辦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積極推動國外藝術團體到國內進行演出交流, 支持和鼓勵更多優秀國內文化藝術團體赴國外進行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過, 總體而言, 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與一個擁有5000 多年燦爛文明史的崛起大國的形象還不太相符, 我國的外宣工作成效與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實際還存在諸多偏差,我們的外宣工作方式、傳播方式還顯得生硬,不符合對象國的文化習慣和傳統,從而使得中華文化被誤讀誤解, 中華文化的軟實力難以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爭取掌控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我們要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推動國際交流合作, 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展現新時代的中國形象, 提升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讓中華文化重顯榮光,讓中華文明走向世界。

(六)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

習近平強調:“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 ”[8]當下,國內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相當激烈,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普世” 價值觀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不斷滲透, 西方敵對勢力視我國共產主義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制度為最大威脅,不斷圖謀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策劃“顏色革命”,極力宣揚“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策略利用所謂香港、新疆問題抹黑中國、打壓中國,散布詆毀黨的領導人和英雄人物的言論,故意制造思想混亂、搞亂民心。 對此,習近平深刻指出:“國際上,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西方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威脅,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9]這一論斷, 為我們增強意識形態斗爭意識指明了重點和方向。當前,國內由于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利益分化所引起的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不同社會文化思潮交鋒所產生的思想斗爭愈益激烈, 一些人借反思改革的名義否定改革開放的正確性。 這些國內外意識形態風險相互交織, 使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增強防范意識形態風險的緊迫感, 高度警覺意識形態風險苗頭, 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掌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堅定政治立場,保持頭腦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決不能含含糊糊;要及時化解意識形態風險,不斷扎緊意識形態安全籬笆。

三、結語

綜上所述,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武器。 實踐證明,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因此,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 勇敢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際出發,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大膽開拓創新,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創造出愈來愈多的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精品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多貢獻。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強國中華民族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強國有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秦晉爭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