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現實的個人”思想及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2023-02-19 12:48郭冰清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本質馬克思

郭冰清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9)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首次闡述唯物史觀的光輝著作,其中多次提及“現實的個人”這一概念,標志著馬克思在探求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過程中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146,提出了“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前提并全面詳細地闡述了其科學含義。學習和討論“現實的個人”的思想,除了能有效幫助我們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刻內涵,其探討的人的本質和特點也為當今社會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啟示。

一、“現實的個人”思想的生成和發展過程

馬克思的一生都在爭取全人類的自由解放和發展,“人”的意義和本質是他離不開的重要課題。在這漫長的探求過程中,“現實的個人”思想并非是生來就有、一蹴而就的,而是他在不同時期進行理論探索形成的,是一個漸進式的理論發展過程。

(一)萌芽:“原子式的個人”思想

馬克思在柏林大學求學期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尤其是黑格爾左派即青年黑格爾派,對他的哲學思想影響極大,促使他的思想蒙上了一層唯心主義的面紗,信奉絕對精神和法的意志。1841年,馬克思以《德謨克里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一文獲得了博士學位。他深入探討兩位著名哲學家的自然哲學觀,提出雖然他們都堅持“原子論”這一觀點,“認為物質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構成”[2],但是兩者在原子的性質和具體表現上有不同的見解,總的來說,兩者的觀念差別是原子運動到底是“自在”還是“自為”的差別。德謨克里特認為,原子的運動是機械的、固定的、直線的、不可打破的,它的運動形式是“自在”的,充滿了機械唯物主義的色彩。而伊壁鳩魯認為,原子的運動,有些是直線的,有些是偏斜的,一切以它自身的目的為導向,原子可以通過擺脫直線的運動軌道來實現自身的“自由”,它的運動形式是“自為”的。這篇博士論文從標題來看重點是比較兩位哲學家在自然哲學觀念方面的差異,實質上馬克思在分析差異的基礎上,通過肯定和完善伊壁鳩魯的基礎觀點,將辯證邏輯與原子論相結合,認為原子以及由原子構成的人具有追求自由的自我意識。此時他雖然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我意識”,但更多強調的是人的能動性以及對人追求自由反抗宗教神學壓迫的呼吁。雖然“原子式的個人”這一思想在當時局限很大,但對后來“人”的本質的思想探討打開了一扇窗戶。

(二)轉變:“市民社會中的個人”思想

在《萊茵報》工作時期,馬克思初次接觸物質利益方面的問題,巨大的現實沖擊,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黑格爾哲學的信仰。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闡述自己關于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的觀點,相信國家和法的精神,高度贊揚國家作為代表普遍和共同利益的共同體這一形式,將人的自由意志通過制度化固定下來,認為國家是最高的意志,是“神自身在地上的行進”[3]。馬克思此時因經歷了為林木盜竊案的辯護,和目睹了摩塞爾河地區農民貧苦的真實現狀等一系列事件后,開始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思,對黑格爾的法哲學進行了批判。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他指出黑格爾顛倒了市民社會和國家的關系,是家庭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他認為國家并沒有代表普遍利益,而是代表資產階級的私人利益,國家關注的也并不是現實中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在這樣虛幻的共同體中,人無法實現自身的自由。只有把人的本質復歸到現實世界,也就是市民社會中去,從現實生活的物質生產的角度去考察人,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解放?!笆忻裆鐣械膫€人”思想意味著馬克思距離“現實的個人”思想又進了一步,已經將關注的領域從理念王國轉向現實世界。

(三)發展:“類存在的個人”思想

關注領域回到現實世界后,馬克思在經濟領域做出了新的嘗試和研究,試圖將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成果一經誕生即運用于現實。他此前正是借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人本主義對黑格爾進行了批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質是一種“類存在”,是通過外化自己的類本質來存在于社會中?!吧a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56。具有主動意識的生產生活就是人的類本質。在《手稿》中,他立足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勞動是異化的,工人的日常時間都在被迫勞動,創造的勞動產品卻反過來成為制約他們駕馭他們的工具,這種異化最終使人們與他們自身的類本質相違背,人的本質得不到實現,有的只是無盡的壓迫。此時馬克思認為的“類存在的個人”雖然還不是“現實的個人”,對人的本質的認識還帶有抽象的理解,但是他已經從關注現實生活進一步提升到關注人們的社會生活、社會活動,關注到人的社會屬性,距離確立“現實的個人”思想又近了一步。

(四)確立:“現實的個人”思想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135馬克思重新定義了人的本質,至此,他已完全吸收了費爾巴哈的基本內核和黑格爾的合理內核,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形態》。在《形態》中,馬克思第一次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內涵,樹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和歷史觀,確立了“現實的個人”思想,并提出,“現實的個人”才是一切人類歷史產生的前提,“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1]146“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這一前提的確立,為深入社會物質生產生活中去探索社會發展和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促進后續對交往、分工等行為的進一步討論,真正打開了唯物史觀的大門。

二、“現實的個人”的具體內涵

馬克思確立了“現實的個人”思想,與過去黑格爾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徹底劃清了界限,敲開了唯物史觀的大門,正確把握“現實的個人”有哪些具體內涵,對我們深度理解唯物史觀有重要的意義。

(一)“現實的個人”是客觀存在的人,自然界是其生存基礎

與費爾巴哈提出的“抽象的人”不同,“現實的個人”是客觀存在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在自然界中產生、成長和消亡,具有自身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個人”是人類歷史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作為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想要生存,就要滿足自己的現實性需求,“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1]519”在客觀的自然世界中通過勞動的實踐滿足自己的生產和消耗的需求,成為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

(二)“現實的個人”是勞動的人,實踐是其基本規定

在馬克思看來,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第一個區別,就是是否了解和承認實踐活動的意義,與舊唯物主義相比,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之處正是從實踐的角度來考察人的感性活動,后在《形態》中,馬克思探討了構成人類歷史的基本要素,鞏固和發展了實踐和勞動對于人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歷史活動是構成人類歷史的基本要素,“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1]531馬克思通過這段話直接表明,想在現實生活中保障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首先就是要從事滿足自身物質生活需要的實踐活動即生產勞動,這也揭示出實踐是“現實的個人”的基本規定。

(三)“現實的個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性是其重要屬性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一旦存在,便是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人。在《形態》中,馬克思提到,“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盵1]160“現實的個人”不是離群索居的人,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一旦開始從事生產活動,就無法脫離社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自發分工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擴大,逐漸形成更加緊密的社會關系,所以,“現實的個人”是社會意義上的存在,人想要勞動和實踐,就要在社會中進行。

三、“現實的個人”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將“人”納入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現實的個人”概念的登場,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的特性?!八枷胝喂ぷ鞲旧险f是做人的工作”[4],深厚的人民性對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理解好“現實的個人”的內涵,對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發揮高校育人功能有著重要的啟示。

(一)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解決學生實際需求

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也是主體。根據“現實的個人”概念,作為思政教育承載者的大學生是生活在客觀現實生活中,在不同的家庭培養環境中成長、具有不同性格和個性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既要制定綱領性的統籌全局、拔高思想高度的指導文件和政策,也要及時深入學生內心,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解決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學生的現實需求為導向。近年來,國內外形勢深刻復雜,社會環境變化加劇,高校存在對學生的現實訴求調查了解不夠、一些幫扶和指導政策與學生實際意向貼合度欠佳等現象,針對高校輔導員而言,多渠道暢通學生意見反饋機制,通過線上發放調查問卷與線下座談會、班會、走訪寢室相結合等方式,傾聽學生內心聲音,優化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解決學生急難愁盼的問題,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決學生現實需求相結合,“教育者應更加切實地關心受教育者的現實需求,加強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和教育對象的現實需要,從而達到教育對象的利益訴求與社會集體利益要求的同向同頻?!盵5]

(二)立足青年“五育并舉”,加強學生勞動教育

馬克思關于勞動的觀點深深融入“現實的個人”概念中,實踐性是“現實的個人”的基本規定,勞動更是實現人的本質、創造自身價值的主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針對目前部分高校出現課程實踐性不足、實踐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要立足當下高校實現“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視域下,多方面加強大學生的勞動教育,通過開展“勞動實踐周”活動、開設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素質教育學分、與校外實踐單位進行共建等方式,鍛煉大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實踐教育?!芭囵B大學生正確的勞動觀、人民觀,加強大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樹立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形成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情感,進而通過勞動教育推動大學生德育的發展,實現‘以勞立德’目標”[7],大學生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骨干力量,提高大學生勞動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有助于他們更好融入社會大環境,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活力,更能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發掘自己的亮點,實現自己的熱愛,檢驗人生的真理,從而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真正需要的建設者。

(三)有效規避網絡危害,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正如前文所說,馬克思“現實的個人”不是離群索居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社會中生存和交往的人,社會性是人的獨特屬性,所以引導大學生正確規避網絡虛擬世界的危害,回歸現實生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身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大學生是網絡中最活躍的群體之一,深受互聯網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沉迷網絡荒廢學業,對虛擬世界的沉浸阻礙了他們在現實中的交往和生活,更有甚者出現了自我封閉的思想和行為,這也是高校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樣的情況,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引導學生健康沖浪、文明上網,同時開展多種多樣的符合當代大學生喜好的校園活動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從而有效規避虛擬世界帶來的危害,回歸自己真實的生活,將關注點放在身邊的人和事,積極進行人際交往,廣泛參與社會活動,發揚出年輕人應有的活力,真正在社會中成長和發展。

總體而言,《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現實的個人”至今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記錄了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本質的探索和對人類解放的追求,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8],我國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高校,也要繼續挖掘“現實的個人”的思想內涵,充分發揮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主陣地作用,培育出優秀的中國特色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本質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