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型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現狀及路徑研究
——以江蘇省揚州市為例

2023-02-20 18:16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紅色育人院校

袁 泉

(揚州職業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2022年5月1日,經過“大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明確了實施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增加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等關于辦學方針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1]。要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可忽視。習近平曾說:“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盵2]高職院校不僅要增強學生的技術技能培養,還要注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必須深刻認識地方紅色文化在打造院校特色文化,推動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方面的特殊價值功用。本研究通過對高職院校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現狀進行調研,挖掘地方紅色文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價值,創新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思路。

一、類型教育視域下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

“類型”以及“類型化”是一種關系性概念,對事物是否屬于某種類型以及類型化發展路徑的探討需要將其放在一組關系中考察,分析其與同組關系中其他事物的異同點[3]?!堵殬I教育法》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盵1]討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類型特色,離不開與普通教育人才培養關系這一思考基點。從《職業教育法》對人才培養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的表述可以發現,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兼具人文性和技能型。

(一)堅持類型特色下的人本導向

高等職業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其次才是一種具有類型特色的職業教育。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要從人的知識發展、精神發展、能力發展、實踐發展等不同視角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教育的價值理性,以人為本,堅持在教育過程中實現個體個性化和個體社會化,促進個體的成長成人成才,避免將學生培養成為只懂得技術的工具人。高等職業教育更強調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所謂高素質,是在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高素質,從工具理性視角要重視技術技能的培養,從價值理性視角要重視人文素養的提升,這就需要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從單純的知識技能導向型轉為人本導向型。

(二)正確處理“德”與“技”的關系

所謂“德技并修”是指以德為本,以德馭技[4],即在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技術技能實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德與技之間的關系不是誰主誰輔、誰先誰后的關系,德與技不是兩個分離的部分,而應該是同等重要、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關系?!暗隆笔歉呗殞W生全面發展的根本,可以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技”是學生獲得職業核心競爭力的顯性指標,包含著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要求。高職院校要思考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德”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通過“技”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最終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地方紅色文化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一)把握教育政治性

文化是經過時間積淀和實踐積累,能夠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一種精神內核。地方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血與火的淬煉中形成的基因密碼。地方紅色文化以地方實際為特色,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源頭活水,以革命文化為主體,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未來發展方向,同時兼具時代性、社會性和地方性的特點。高職院校要從鑄魂育人的高度,準確把握地方紅色文化的作用,使之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和辦學治校的強大文化動力。

(二)體現教育職業性

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一種教育類型。發揮職業教育推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的重要體現。地方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性和時代性,它是一部活的歷史教科書,不僅代表著過去,更能體現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地方紅色文化中隱含著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脈絡,是地方文化、地方傳統的集中體現。用好用活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其中與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發展方向相適應的文化元素,將其融入到學校辦學、育人過程中,可以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把握育人時代性

地方紅色文化中的人物事跡、歷史事件都是以解放人民、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和中國社會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生動過程。豐富的史料記錄、鮮活的現實案例、高度還原的實境場景也可以更好地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

三、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現狀調查

為了解高職院校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現狀,筆者以揚州為例,面向揚州市4所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了調研,調研形式包括問卷調查、現場走訪、深入訪談等。調研主要以網絡問卷為主,回收問卷3433份,有效問卷3420份。參與調研的群體以一二年級高職學生為主,其中中共黨員占0.73%,共青團員占43.48%,群眾占55.79%。男女生比例比較均衡,男生占57.94%,女生占42.06%。生源地以江蘇省內為主,省內生源地的學生占82.98%,省外占17.02%。

(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不全面

根據調查,78.03%的受訪者是通過網絡傳播、課堂教育了解到紅色文化的。這意味著,第一,如果課堂上對地方紅色相關知識講解不充分不具體,大學生便很難再深入接觸到紅色相關知識了,然而課堂講解時間有限,要想全面具體地了解紅色文化,創新傳承形式顯得尤為重要。第二,在與受訪者深入訪談過程中發現,教育基地的參觀和影視作品的觀看往往是“走馬觀花”。參觀后或者影片播放后往往缺乏觀感的交流,教育者也沒有充分結合大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有效講解,使得這些教育活動最終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二)育人環境中的地方紅色基因融入不深入

當前,高職院校對紅色基因融入人才培養的工作比較重視。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展開了紅色文化進校園、進社會的活動。95%的受訪青年大學生愿意接受地方紅色文化教育,但35.1%的受訪者表示并不完全了解地方紅色文化教育背后的含義,對參觀的革命紀念館和烈士陵園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

調研發現,56.7%的受訪者表示,網絡傳播已經成為高職學生獲取地方紅色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然而,當前網絡中充斥著各類依靠資本運作的商業文化。個別紅色文化創作、營銷和傳播活動為了吸引眼球、提高點擊量,用夸張、惡搞、低俗化方式演繹革命烈士事跡,擾亂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基本認知,甚至讓他們對之前所了解的紅色歷史知識產生質疑,消解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流話語權。

(三)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的認識有待提高

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4.86%的受訪者更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紅色文化學習沒有價值,不會參與紅色文化教育活動。深入訪談發現,很多大學生學習、了解紅色知識,往往是為了學而學,目的是為了滿足各類應試、各級檢查的需要,沒有去挖掘知識點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往往是背得爛熟,但是心里不懂。71.01%的人認為當前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缺乏代入感,62.74%和62.53%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缺乏時代感,不能引起情感共鳴,反復地進行灌輸式教育容易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課程學時相對較少,授課方式多以課堂理論說教為主,比較枯燥,缺乏時代感和帶入感,加之有的教師理論水平有限,學生上課容易走神,甚至會產生厭煩、排斥情緒。訪談中發現,大部分揚州高職院校不論是公共基礎課還是選修課、網絡通識課對揚州地方紅色資源的挖掘都比較欠缺。

四、提升高職地方紅色文化育人實效性的實踐路徑

高職院校要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圍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定位,加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不斷提升地方紅色文化育人實效性。

(一)盤活地方紅色文化育人資源

講好一堂信仰課,選好教材是首要環節。地方紅色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它不僅是革命歷史的象征,也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的寫照,體現了地區人民現實生活的變化。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地方紅色文化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技術技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堅定職業認同感和專業歸屬感。然而地方紅色文化育人資源的種類往往非常多,有物質形態的,也有制度形態和精神形態的;有革命遺跡,也有自然風光、紅色民俗文化。每種形態和類別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地方紅色文化的特點。以揚州為例,豐厚的紅色歷史文化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遺址遺跡以及依托紅色歷史遺存建設的紀念設施全市共計145處;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揚州地區共約有1.5萬名烈士[5]。受高職院校學制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限制,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專業行業發展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基礎,選擇一些貼近學生實際、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載體作為著力點,以點帶面、學深學透,提升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如以揚州籍革命烈士“許曉軒事跡”為主線,挖掘人物事跡、了解人物思想、反映歷史史實、承載價值理念。許曉軒烈士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年齡與高校大學生相仿,他的革命事跡尤其是他在獄中不忘學習、堅持斗爭的經歷可以與高職學生產生跨時空的情感共鳴,引導高職學生學會在逆境中堅持學習、堅定信仰,感悟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情懷和魅力風范,用經典和真理的力量,引導青年學子將遠大理想和現實追求有機結合起來,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引導高職學生深入認識并著力傳承地方紅色文化,不僅是當代大學生的光榮使命,也能為他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拓展地方紅色文化育人陣地

地方紅色文化育人是一個外在灌輸和內在消化吸收的過程,高職院校要全面運用地方紅色資源,讓紅色文化“傳下去”。

首先,地方紅色文化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思政課堂上闡釋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時代價值,提升紅色文化的理論深度;在專業教學課堂上,注重做好課程思政,如在講述機械自動化的發展史時,可以從當地工業發展史著手,還可以將工匠精神、責任擔當等融入專業課教學中,讓紅色文化學習與專業技能學習同向同行、相互促進。同時,可以編撰緊扣地方歷史發展軌跡、體現地方風俗特色、具有時代特色的地方紅色文化讀本,以便大學生能夠充分汲取地方紅色文化的營養。其次,完善課外實踐活動,建設情境課堂,增強地方紅色文化的實境教育。以紅色文化遺存中承載的紅色精神為核心,成立大學生先鋒隊。組織先鋒隊成員通過“讀、看、講、論”等多種方式研修地方紅色歷史故事,讓高職學生成為紅色文化基地常駐講解員,用“青年視角”講解紅色故事,實現地方紅色文化從歷史維度向現實的轉變。新時代的高職學生必須深深感念揚州英烈們的犧牲精神和革命精神,踏著他們的光輝足跡,努力成為理想信念堅定的大國工匠。

(三)轉換地方紅色文化育人形式

習近平說:“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盵6]地方紅色文化育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特點、學生實際、學生需要出發,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地方紅色文化,提高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一是要實現地方紅色文化歷史性與現實性的聯通,抽象性與具體性的轉換,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高職學生在重溫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歷史時,心中會增加許多正能量,有助于更好地面對專業技能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苦練本領。同時,高職學生在學習地方紅色歷史的過程中,心中還會增添對當地的認同和熱愛,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地方紅色文化中蘊含著不畏艱險、勇于拼搏、開拓奮進、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既可作為開展高職院校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亦能為高職學生團結奮進、努力拼搏、共創美好未來提供精神指引和方向先導。二是要用故事化方式呈現地方紅色文化。如在學生黨員學習教育中以揚州籍革命烈士許曉軒為例,可以分別從“見字如面”“獄中學習”“小家與大家的取舍——我的父親”“許曉軒和獄中八條”“從學堂走上革命道路”等不同側面,以情景再現、互動模擬等方式打造紅色文化“實境課堂”,不僅可以解決組織生活隨意化、娛樂化和庸俗化的問題,還可以展現立體化的革命人物形象,將“現場變課堂”,“素材變教材”,“聽講變互動”,力求使參與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觸及靈魂[7]。

五、結語

提升高職院校地方紅色文化育人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立足《職業教育法》制定26年來首次修訂的歷史節點,高度重視地方紅色文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積極引導高職學生自覺學習地方紅色文化,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揚地方紅色文化傳統、賡續紅色基因,選好教材、找好載體、用活教法,多渠道開展豐富的地方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培養高職學生的紅色情懷、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技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猜你喜歡
紅色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紅色是什么
紅色在哪里?
追憶紅色浪漫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