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

2023-02-23 19:17李偉杰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強國精神時代

李偉杰,薄 琴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領域的指導,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強調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1]。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盵2]對文化自信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新時代文化自信是對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機整體的自信。[3]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進一步探討文化自信,有助于理解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理論實質與現實意義,促進民族自強不息,建設社會主義新的文明。

一、新時代文化自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現實基礎

(一)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關系

唯物史觀認為,經濟是基礎,文化作為經濟政治的反映,起著先導作用。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促進和推動作用。也就是社會現實決定了社會意識,社會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先進的社會文化對社會現實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文化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包含文化),上層建筑(包含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并能動地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即會作用于物質性的生產勞動。

在哲學視域中,思想觀念的產生往往與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密切相關,人在實踐過程中創造了不同的文化,還會根據實踐的進一步發展不斷完成對文化的更新和重塑。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其文化的發展水平,一般條件下,文化興衰與經濟的繁榮程度呈正相關;經濟基礎為文化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常常會對其文化的發展和興衰產生重大的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衍生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文化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同時,人們的精神需求伴隨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而逐漸增加,群眾精神文化需要進一步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推動作用。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和文化自信的提高,先進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方向起著導向功能,助力經濟制度、方針政策的制定,規范經濟社會發展環境,進一步凝聚人民共識建設發展經濟。當下,高質量制造業需要文化賦予附加價值,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企業創新,文化產業現已成為高速增長的支柱產業、未來產業。事實證明,文創產業現已超越傳統產業的發展速度,創造著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文化產業現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高優質產業。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整個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國家政府多項政策也在向文創產業傾斜,這就是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現實成果。

(二)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現實依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4]”。時代賦予使命,社會發展必定要結合社會現實發展情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搭上時代發展的列車,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經濟價值,我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色完成了脫貧攻堅的歷史任務;如期完成了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目前,長達三年的抗擊疫情的斗爭也取得了重要的戰略成果,中國經濟在進一步恢復發展;第一個世紀的奮斗目標已經實現,現代化建設發展道路一片光明,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的出色魅力[5]。因此,“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盵6]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鞏固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實踐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新時代文化自信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具備社會發展所需的創新創造力,與時代并進,不斷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例如,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過程中,孕育了一系列偉大的中國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北京冬奧精神等。這些精神豐碑成為推動新時代中國克服一切危險和困難的精神力量,進一步成為加強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動力。

二、新時代文化自信體現了辯證思維方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是普遍聯系和永恒變化發展著的,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孤立存在,新時代文化自信觀中包含有對多對辯證關系的深刻理解,充分展現出鮮明的辯證特色。

(一)辯證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

堅持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延續發展五千年而不中斷,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傳承五千年文化底蘊,維護中國穩定發展環境,加強民族大團結,在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鞏固文化根本、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作用,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待傳統文化,“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否定的絕對主義態度?!盵7]我們要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思辨思維,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揚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盵8]新時代文化自信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弘揚其中的精華,摒棄其中的糟粕,并注入新內容,在新時期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格,使之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泉。能否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事關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進程快慢。如果文化僅僅是對“現有事物的詮釋”“已有的認識的直覺反映”,而不經過辯證選擇,那么文化就成為對現有的一種簡單的辯解,成為一種與現實脫節的思想,那么所謂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就不會實現。只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為文化自信的發展奠定深厚的歷史底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助力,因此需要辯證選擇。

(二)辯證看待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要樹立和強化民族自信心,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個文化強國。文化自信的提出絕不是空口白話,要把它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要把它同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結合在一起。所以,文化自信理念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之間應是辯證統一的關系。[9]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先決條件,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有理論思想的指導,達到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實踐的建設才會有目標和方向。進一步認同發展本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有強大的信心,自覺言傳身教,以自身文化自信堅持不斷推動文化強國全面建設,文化強國建設才會如虎添翼。如果國人對自身文化都喪失信心,不認同自身文化,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棄之如履,轉而信仰他國文化,意識形態將無法達到統一,文化事業發展得不到傳承,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將無從談起,民族團結很難維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將化為泡影。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強化文化自信,就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種口號,是自覺自知,是對于中華文化至信至誠的相信和追隨,是一種先驗的價值觀目標。要想真正做到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就必須把理論付諸于實踐,投身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去,用實踐來證明文化自信理論的先進性。新時代十年我國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穩扎穩打,文化建設取得斐然成就,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社會發展實現意識形態高度統一。只有當中華文化聲名更加遠播、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時,有了實質性的文化建設發展成果作為后盾,人們文化自信的信念才會更加堅定于心。

三、新時代文化自信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一)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指出,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他們不但創造出巨大的物質、精神財富,而且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這很好地揭示了人民群眾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文化即人化,是人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不僅具有繼承性,而且還具有創造性。文化傳承一直伴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實踐演變,對社會發展起著主要主導作用的政治意識、思想文化無不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始終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將群眾史觀的理論自信轉化為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不斷豐富和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追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人的本質更加自由自覺地發展,最終建設共產主義理想世界,是馬克思一生的目標,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

(二)文化促進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是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導向。文化自信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結晶,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在現在的文化自信的建設和發展中,要把國家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和其他國家的優秀的文化一起共享給全人類,讓廣大群眾共同享有發展的巨大成就。在實現物質生活優渥保障的同時,人民的精神生活也要逐步獲得大滿足。堅持以人民為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用群眾的語言和生活作為創作素材,創建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把文化自信建設進一步落實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發展需要上,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實現社會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雙向發展,這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目標。

文化惠民、文化悅民、文化富民。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推動文藝事業的迅猛發展。諸多好的文藝作品涌現,綜藝《上新了·故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等優秀文藝作品得到群眾一致的好評,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質量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顯著地提升。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衛視創作的“水下洛神”等精彩作品,在歷經春秋秦漢的文化積淀、研讀經典典籍資料后,真正把傳統文化盤活了?,F如今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幾乎實現對群眾免費開放,群眾文化生活變得更加具有文化氣息,文化惠民、文化悅民、文化富民在新時代文化發展中不斷實現。作為國家的主人,人民群眾要發揮好自身主體力量,在社會實踐中勇于表達自身的發展愿景,為文化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與時代并行,不斷推動國家文化發展政策豐富完善,進一步實現人民群眾基層經驗與國家文化發展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四、新時代文化自信發展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

(一)世界交往理論推動文化交流互鑒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該理論指出:世界歷史的物質基礎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為前提的。如今人類交流的全球范圍空前擴大,國家間的聯系和依賴程度也空前提高,整個世界逐步成為一個整體。目前,文化發展逐漸擺脫地域國家發展壁壘,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就是“交往”的結果。物質交往推動經濟文化的交流互動,民族性文化也逐漸向全球化發展。馬克思既認識到了國際交往對于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明的繼承與發展有著正面的作用,又指出了跨文化的交流必然會產生碰撞和融合。

(二)在全球化趨勢中把握文化交流

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使全世界相互聯系成為一個統一整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是我國當代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世界文化百花齊放,文化多樣性發展正是發展趨勢,實現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和諧共處實為發展良策。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認同,它可以推動人類的自由發展,而實現人類的自由發展則需要通過全球化的交流互動。中國文化善于吸收異質文化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既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質,也有自強不息、無比堅韌的民族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文明之間必須要相互交流借鑒。要正確認識本國文化的先進性,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在文明互鑒中汲取營養,使中華文化更加深厚、強健與獨特。在交流互鑒中既要堅守本心,又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發展,而且要謹防其他國家文化政治化的新型霸權主義發展,防止不良意識形態的滲透,實現中華文化的特殊性與世界文化的普遍性聯系。以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拋除偏見,取長補短,不斷更新自身。而且要學會進一步綜合利用新興互聯網信息平臺,發揮文化傳媒的傳播作用,加強新聞媒體現代化體系建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大國形象。

五、總結

中國共產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斷加強文化自信建設。當前,世界局勢波詭云譎,我國將面臨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風險挑戰與機遇發展并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激流勇進,大眾需要重新反思反省自身。文化自信建設在傳播范圍、手段、內容、渠道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發展機遇,但同時,機遇與風險并存,多元文化思潮沖擊、網絡去中心化特征明顯。想緊抓文化自信建設的發展機遇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中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方法論,辯證批判地看待問題,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深入研究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內容和精神實質,充分認識、肯定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文化發展問題、樹立世界眼光以加強戰略謀劃、運用辯證思維以處理現實中的矛盾、激發實踐動力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第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增強文化自信。物質富裕、精神富足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內含先進的文化精神,在不同層次上創造新的社會主義文明形式。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彰顯新的人類文明形式,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軸心,是實現發展的生生不息的智慧、力量源泉。因此,今后在建設過程中應協調發展好“四個自信”之間的關系,堅定文化自信,促進物的全面豐富、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第三,在正確處理好三種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增強文化自信。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過去中華民族艱難奮斗史的見證,更是今天中華民族精神譜系建設的根基。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應繼承和發展,結合新時代精神發展賦予其新的靈魂,繼續發揮其在新時代的光輝底蘊,讓中華兒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衷贊同,自覺行動起來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在時代進步和歷史發展的洪流中不斷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真正浚通拓展未來的源頭活水。其次,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奮斗歷程中,不斷地發展著革命文化,我們要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前進,把我們的紅色精神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小抓起,注重革命知識傳授和情感價值觀培養,切實繼續傳承五四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那些看似微小的英雄事跡背后,篆刻著鮮活的故事,流動著紅色的血脈,更雕琢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再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代政黨建設的精神旗幟,它不斷結合時代發展要求進行精神譜系更新,對于文化強國建設發揮著時代價值觀的積極支撐作用。堅持現實性與理想性地有機統一,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現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展潮流。

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為實現人類文明繁榮進步貢獻了獨屬于中國的智慧理念,接下來,應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地位,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樹立自信的大國形象,努力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增強文化自信,鑄造社會主義新的輝煌。

猜你喜歡
強國精神時代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強國有我
秦晉爭霸
拿出精神
e時代
e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