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引導的困境與應對

2023-02-23 23:59
關鍵詞:輿論民眾受眾

趙 洋

(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00)

2016年,牛津詞典將“后真相”評選為年度詞匯?!昂笳嫦唷笔且环N輿論現象,它是指部分民眾傾向于將個人情感與價值觀念作為判斷事件真假、評價事件好壞的標準,而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真相卻被他們視作無關緊要的標準。當前,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催生了更多的傳播形式,部分別有用心者借助新技術、新媒介主觀臆斷真相、片面化報道新聞,由此產生了一種介于事實與謊言之間的信息。部分網民則在主觀情感的影響下喪失了判斷力與鑒別力,成為不實信息的接受者、擁護者與傳播者??梢哉f,“后真相”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網絡負面輿論的產生、發酵,為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帶來了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網上輿論斗爭,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消除生成網上輿論風暴的各種隱患?!盵1]24“后真相”時代的來臨使網絡輿情日趨復雜、嚴峻,做好新形勢下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因此,在深入分析“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演變的鮮明特征與網絡輿論引導的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是新時代守好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的應有之義,有利于為營造良好的國內輿論環境提供理論借鑒。

一、“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演變的鮮明特征

網絡輿論演變是從傳播者推送信息到受眾接收并相信信息,逐漸形成輿論,進而更多傳播者向更大范圍的受眾推送信息,促使輿論不斷發酵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后真相”時代,網絡傳播的內容可以被任意編寫、重構,呈現出復雜化特征;受眾傾向于接收并相信符合個人情感認同與興趣偏好的內容,呈現出情緒化特征;網絡信息推送越發成為算法技術運作下的產物,呈現出定制化特征。

(一)信息重構:傳播內容復雜化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官方媒體的話語優勢,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主體,網絡空間逐漸形成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信息傳播格局。在多元傳播主體的影響下,傳播內容呈現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情況。一方面,不同傳播主體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準則、性格偏好、個人情感、獲取消息的渠道等主客觀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對于同一新聞事件的了解程度及其感受、態度必然存在差異,相應地就會產生片面化報道、偏激性評價等與事實相悖的表述。另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或國內別有用心者借助大眾傳播載體對新聞事件胡編亂改,他們“通過有選擇地言說歷史、有意圖地預設框架背景、有目的地凸顯數字、有重點地刻畫故事等方式,刻意呈現對自己有利的畫面,巧妙回避對自己不利的情形,從而使觀點更具針對性、更有沖擊力”[2]。網絡空間是民眾獲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主客觀因素影響下的片面真相與精心設計的人造真相的迷惑下,受眾無法在短時間內考證、鑒別信息的真偽,因而更加難以獲得關于事件的真實信息。部分受眾在虛假信息的迷惑下產生了非理性的言論,致使負面輿論擴散、發酵,甚至已經公布真相的新聞事件也能在負面輿論的影響下發生變化。網絡信息傳播的自由性、隨意性促使真相不斷被重構,真相與謠言并存,正面宣傳與負面報道共生,網絡傳播內容呈現出鮮明的復雜化特征。

(二)情感至上:受眾心理情緒化

主觀情感是個體作出價值判斷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快節奏”成為民眾生活、工作的代名詞。一方面,“快節奏”加重了民眾的壓力。部分民眾在巨大壓力下將互聯網視作緩解精神壓力的重要渠道,習慣于通過在互聯網發表非理性言論來宣泄長期積壓的不良情緒,對工作的抱怨、對生活條件的不滿、對不公平事件的傾訴等帶有主觀性色彩、個性化表達的負面言論易煽動其他網民的消極情緒,引發較大的輿論風波。另一方面,“快節奏”壓縮了民眾獲取、選擇、鑒別、處理信息的時間,多數民眾難以有充足的時間獲取高質量信息,更無法理性地判斷信息的真偽,只能通過碎片化閱讀、快餐式刷屏的方式獲取質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在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覆蓋下,民眾更易于在部分傳播者惡意編造、蓄意裁剪的信息中獲得情感共鳴,更樂于相信符合個人價值觀念與情感訴求的信息,而此類信息往往與事件真相相悖。因此,“情緒化”成為受眾選擇、接收信息的重要心理特征。在事件真相尚未在權威平臺公布前,情感認同往往會遮蔽理性思考,成為民眾判斷信息真偽、評價事件好壞的重要推手。

(三)算法為王:推送內容定制化

在復雜的網絡信息浪潮中,受眾傾向于根據情感、性格、愛好等主觀因素選擇、處理并最終接受信息。而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算法機制則促使“情感先于事實”的“后真相”現象不斷滋長。在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傳播主體能夠獲得用戶對不同信息的點擊、評論、傳播數據并分析出不同用戶的選擇習慣、興趣偏好、用網時間等信息,從而在推送內容上實現精準供給、在推送時間上實現適時推送?!巴ㄟ^個性化信息推送,算法推薦實現了海量信息與個人需求之間的有效匹配,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因而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社交平臺、資訊聚合平臺、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領域,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新范式?!盵3]因此,“算法為王”正逐漸取代“內容為王”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新模式。這會促使用戶長期沉浸在符合個人興趣偏好與情感認同的定制化信息浪潮中,越發難以獲得真實、權威的有效信息,認知日趨固化、思維更為單一、思想更加極端,容易成為負面輿論的傳播者??梢哉f,定制化、個性化已經成為網絡信息推送的鮮明特征。

二、“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引導的現實困境

“后真相”現象是傳播主體、傳播載體、受眾三者交互作用下的產物?!昂笳嫦唷睍r代網絡輿論演變的新特征促使網絡輿論引導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現實困境:多元化的傳播主體蠶食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優勢,消解了官方輿論的權威性;在資本操控與技術加持下,網絡輿論的生成時間更加難測;“算法為王”的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為網民營造了信息繭房,促使受眾思想認知越發偏執化,從而更易于促使負面輿論形成并發酵。

(一)多元傳播主體消解官方輿論權威性

“后真相”時代,“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媒體成為很多干部群眾特別是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源”[1]353。以電視、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具有信息來源正規、信息篩選與發布程序嚴格等優勢,他們發揮著信息“把關人”的重要作用,發布的信息說服力強、可信度高,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以自媒體、社交媒體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擴大了信息傳播主體的數量、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塑造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信息傳播格局。然而,一方面,多數網民既難以對社會事件進行全面的觀察、對真相開展細致的考證,無法有效獲得渠道正規的高質量信息,也缺乏基本的信息辨別力與價值判斷力,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準則、性格偏好、個人情感等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其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了解程度及感受、態度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尚未具備傳播具有強大公信力的信息的能力。而話語表達的高度自由卻促使每個人都能夠成為網絡信息的傳播者。這無疑為虛假信息、片面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溫床,加劇了輿論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新興媒體善于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與通俗的語言吸引民眾關注,部分網民也能夠通過極具情緒化的非理性發聲引發民眾共情,而以宏大敘事、理論性強、話語艱深晦澀為特點的官方主流媒體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感召力,難以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面對受眾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的深刻變化,一些媒體還是按老辦法、老調調、老習慣寫報道、講故事,表達方式單一、傳播對象過窄、回應能力不足,存在受眾不愛看、不愛聽的問題,時效性、針對性、可讀性有待增強?!盵4]39

總之,網絡空間是民眾獲取信息的主渠道,全員媒體促使“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1]354,傳播主體從一元模式向多元模式的轉變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格局,致使傳統媒體逐漸喪失信息壟斷的優勢,信息傳播內容也呈現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情況。由此可見,多元傳播主體正逐漸消解著官方媒體的話語優勢,官方輿論場域面臨著主角地位和主場優勢邊緣化的風險和失語、失聲的困境。

(二)資本操控、技術加持加劇輿論難控性

“后真相”時代,部分網絡媒體在資本的操控下成為攫取利益的工具與傳播不良社會思潮的喉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日臻完善,信息傳播速度更加迅捷,信息傳播手段更加豐富、隱蔽,促使網絡輿論越發復雜、難控。在流量帶來的巨大金錢利益的誘惑下,部分媒體喪失了基本的行業操守與底線意識,具體表現在:第一,對沉重的社會案件進行娛樂化報道,通過塑造網絡熱詞、發布惡搞視頻等方式戲謔、調侃、詆毀社會熱點人物,在潛移默化中向受眾傳遞錯誤的價值取向。第二,對官方尚未公布調查結果的新聞事件作出具有明確導向性的猜測,此類信息易激發網民的同情心理與反叛性情緒,煽動負面輿情。第三,對完整的新聞事件進行裁剪化表述,以偏概全,未能描述事件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眾對新聞事件的誤解。第四,對負面新聞事件進行夸大化報道,惡意曲解、小題大做、過度包裝,引發民眾的不滿情緒,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此外,互聯網技術手段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數字影像、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給網民帶來了顛覆性的體驗。部分無良媒體濫用最新技術手段、利用網絡技術漏洞,用生動的影像資料、沉浸式的場景體驗傳播虛假信息,增強負面議題的吸引力,強化不良信息的影響力。在技術的“助推器”作用下,資本宰制下的網絡媒體越發難以監管、遏制,網絡輿情的生成時間更加難測、傳播更加迅速,增強了網絡輿論的難控性。

(三)信息繭房驅使受眾思想認知偏執化

“后真相”時代,網民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信息繭房的泥沼,沉浸在符合個人興趣偏好與情感認同的世界中不斷固化思維。一方面,網民易在主觀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影響下關注、點贊、轉發信息,又在算法技術的操控下不斷接收相似的信息,從而不斷增強對同質化信息的依賴心理與狂熱追求,逐漸喪失對信息的控制力,最終從信息的創造者轉變為信息的“奴隸”,信息成為支配人的異己力量。另一方面,網民為了在網絡空間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會主動尋找與自身生活境遇、興趣愛好、性格特點、思想觀念等相似的群體,進而組建網絡社區,形成具有強大同化力的網絡社交圈層。在同一圈層中,群體對信息的偏好、對新聞事件的觀點等方面基本趨于一致。因此,相似的信息會在群體中不斷傳播,逐漸形成“回音壁”效應;個體也會繼續固化思想觀念、價值觀點以進一步獲得群體認同,融入群體。在算法技術與網絡社交圈層的深度影響下,網民在不知不覺中被禁錮在網絡信息繭房中。他們囿于舒適領域,難以獲得新內容、新觀點,也越發無法接受外界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更加單一,思想認知更加消極、偏激,“信息獲取依附性增強、意識認知能動性弱化、價值判斷獨立性下降,成為缺乏獨立性、批判性、創新性、能動性的‘單向度的人’”[5]??傊?在“后真相”時代,信息繭房成了負面輿論發酵的“助燃劑”,促使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新聞事件、熱點話題的傳播范圍更加廣闊、擴散速度越發迅捷。

三、“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引導的應對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不發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泛濫?!盵1]357面對“后真相”時代多元傳播主體鈍化主流輿論聲音、資本與技術的雙重驅動弱化主流輿論感召力、信息繭房固化民眾思想認知等新挑戰、新困境,更應高度重視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廓清網絡輿論迷霧、回應民眾思想關切、創新信息傳播機制、營造清正網絡生態,從而構筑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堅固屏障,為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實現營造良好的國內輿論環境。

(一)敢于亮劍,廓清網絡輿論迷霧

“后真相”時代,媒體的精心包裝影響了受眾的辨別力與判斷力,而受眾的主觀情感則進一步弱化了其理性思考的能力。面對別有用心者顛倒黑白、造謠生事、惡意詆毀等突破底線的惡劣行徑,最好的方式就是敢于亮劍、堅決回擊,廓清網絡輿論迷霧,用鐵的事實回擊謠言、用科學理論澄清錯誤認知。第一,加強調查研究,及時還原事件真相,用翔實準確的調查材料支撐觀點?!罢鎸嵭允切侣劦纳?事實是新聞的本源,虛假是新聞的天敵?!盵1]187在鐵的事實面前,任何謠言都將不攻自破。因此,應在社會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開展調查工作,既要廣泛搜集與事件相關的真實圖片、影像等資料,也要積極開展對事件親歷者的訪談調查,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及時、適時公布真相。第二,強化底線意識,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導向。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凝聚民心、壯大主流思想,錯誤的輿論導向只會瓦解斗志、消解主流價值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新聞報道要講導向”[1]186的指示,既闡述了新聞行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明確要求,也表明了對新聞報道中存在的泛娛樂化、虛無化現象的堅決批駁態度。因此,必須正確、科學報道新聞,既要以正面宣傳為主,講好中國故事,用國家發展的光輝成就、社會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也要勇于揭露社會陰暗面,實現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第三,樹立網絡意見領袖,傳播科學理論,及時澄清錯誤認知,以正視聽。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信息發布便利、用戶數量龐大、信息傳播速度快等優勢,依托微信公眾號、微博超話等平臺樹立網絡“大V”、網絡社區意見領袖。既要運用官方公布的事件調查結果及時回擊不良媒體的負面報道以廓清認知,又要努力扭轉被動回擊的不利局面,主動出擊,精心設置議題,引導網民在真相公布前正確看待、科學認識社會熱點事件,促使理性發聲成為網絡空間的常態。

(二)解疑釋惑,回應民眾思想關切

人民利益、社會公平是民眾長期關注的熱點話題?!昂笳嫦唷睍r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加重了民眾的生活、工作壓力,社會不公問題日益凸顯。一些民眾長期積壓不滿情緒,容易對主流價值觀念產生排斥心理,滋生極端思想。同時,部分媒體利用民眾的心理特點,用肆意編造的故事、惡意剪輯的視頻、過度夸大的負面事件等虛假信息進一步激發民眾的消極情緒。在現實與網絡的雙重沖擊下,部分網民的非理性言論不時出現,促使輿論環境更加復雜。因此,在與虛假信息、錯誤言論交鋒的同時,也要主動發聲,深入關注并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思想關切,從人民之呼、中國之進、時代之變中尋找新聞素材,廣泛報道民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促使新聞報道真正成為回答時代課題、解答民眾思想困惑、疏導民眾負面情緒的有力武器。第一,扎根人民群眾,關心人民利益。既要植根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環境以及人民群眾生動的生活實踐,深入細致地觀察并善于發現社會矛盾問題,又要加強與人民群眾的平等交流與溝通,拓寬民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引導人民訴生活之困、講工作之難,充分了解人民思想動態,積極聽取群眾意見。第二,及時回應,為民發聲。既要適度報道社會問題,表達人民心聲,回答人民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又要根據輿論演變態勢,因勢利導,追溯輿情生成的社會根源,做好群眾心理疏導工作并提出社會矛盾的有效解決方案,從而有效緩解輿情壓力。第三,情理交融,活化話語表達體系。單一枯燥的理論說教、官方通報等信息缺乏生動性,難以吸引民眾關注并高效傳播進而引領輿論走勢。當前,新興媒體善于通過調動民眾情緒、引發民眾情感共鳴的方式傳播虛假信息,相較之下,嚴肅、刻板的官方話語缺乏吸引力,容易引發網民逆反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流輿論話語權的旁落。為了增強輿論引導工作的實效性,應改善話語表達方式,用深厚的人文關懷打動受眾,用縝密的邏輯思維說服受眾,切實做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結合。同時,應深入研究網民話語模式,用通俗化的語言傳達信息,從而切實增強信息傳播的說服力、親和力與感召力。

(三)技術賦能,創新信息傳播機制

“后真相”時代,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大數據為主要依托的算法技術為受眾營造了信息繭房,促使“情感先于事實”的真相判斷標準不斷深化。人工智能、數字影像等核心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為主流思想輿論的傳播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在客觀上為虛假信息、錯誤思想的蔓延滋生提供了溫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盵1]197在技術為王的網絡空間,想要破除輿論引導困境,應“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1]204,借彼之力成己之勢,不斷推進核心技術賦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優化、創新信息傳播機制,促使主流輿論傳播提質增效。第一,強化算法技術掌控與利用。一方面,要提升算法技術規制能力,既要構建算法運作過程中不良信息、虛假信息的屏蔽機制,“引導科技人才在算法中預先置入倫理指令、價值函數、代價函數等附有主流價值觀的程序代碼”[5],又要逐漸打破算法技術對信息推送的統治力,豐富信息供給,避免受眾沉浸于符合個人興趣愛好的信息中不斷固化思維。另一方面,要提升算法駕馭能力,依托算法個性化推送機制的獨特優勢,深入分析用戶上網習慣,將主流價值觀念融入用戶偏好內容中,在用戶上網活躍時間段加強信息推送,實現主流價值觀念的精準供給。同時,做好用戶信息評價的反饋工作,根據用戶意見與建議不斷提升信息供給質量。第二,拓寬傳播平臺,構建主流輿論傳播媒體矩陣。復雜的文字表述、空洞的政治口號等內容越來越難以吸引“快節奏”生活中的網絡民眾,而圖片、視頻等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信息則更受網民青睞,“學習強國”軟件的龐大用戶群體深刻印證了輿論宣傳工作因時而變、應勢而動的重要性。因此,官方主流媒體應不斷運用新技術、依托新平臺,創新傳播形式,用有溫度、有內涵的可視化表達激發網民情感認同,“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1]355。例如,借助以電視、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打造生動形象、澎湃有聲的主流輿論宣傳節目;依托短視頻平臺,傳播短小精悍、鮮活有趣的輿論宣傳視頻;開發集視頻、圖書、游戲于一身的手機、電腦軟件,整合資源,構建系統、完善的主流輿論宣傳資源庫。

(四)源頭治理,營造清正網絡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強勢,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進依法治網?!盵6]“后真相”時代,在事實真相公布前,網民的情緒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對事件的判斷與分析。在無良媒體的虛假信息與錯誤言論的推波助瀾下,容易出現“情感完全替代理性商談,事情真相淹沒在情感的口水之中”[7]的情況,輿情生成時間更加難測、輿情演變態勢更加難控。因此,必須堅持源頭治理,構建信息監管機制,不斷增強輿論引導的控制力,推動輿情健康發展,營造清正網絡生態。第一,推動立法,將重要網絡規定轉化為具有強大約束力的法律條文,從而夯實網絡信息監管的法律基礎。既要抓緊抓實網絡用戶實名制工作,明確發布不良言論者、傳播虛假信息者的法律責任,又要緊跟信息技術發展的腳步,及時完善相關法律,防止利用法律漏洞、技術漏洞傳播不良信息的事件發生。第二,正本清源,凈化媒體環境。一方面,要提升網絡自媒體認證準入門檻,大力開展平臺審查工作,嚴格審核運營者身份及其運營目的,防止敵對勢力利用新媒體傳播不良思想。另一方面,要做好媒體從業者的教育工作,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增強媒體從業者的底線意識,切實筑牢其理論功底,提高其業務能力與職業道德水平。第三,落實責任,依法打擊負面信息的傳播者。要強化網絡信息審核與輿論監管工作,“加大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為基底的信息監測系統、信息研判系統和信息預警系統的開發和投入力度,推進網絡輿情監測與輿情干預的智能化、精準化”[8]。尤其要做好重大節慶紀念日等重大時間節點的輿情監測與輿論引導工作,及時發現并刪除詆毀英雄、攻擊社會制度等顛倒是非的不良言論和涉嫌造謠傳謠的虛假信息,并嚴肅追究發布者、傳播者的法律責任,從而有效阻斷負面輿情的傳播途徑。第四,重視教育,提升網民媒介素養。要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網絡信息主體意識教育,增強民眾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民眾處理、辨別信息的能力,努力為網民抵御不良思想和虛假信息侵蝕提供理論武裝。

四、結語

“后真相”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信息內容能夠被任意編寫、重構,致使虛假信息頻繁進入受眾視野。同時,“情感遮蔽理性”成為網民傳播、接受信息時的重要心理特征。在資本與技術的推波助瀾下,負面輿論更易于產生并持續發酵。因此,應高度重視“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面臨的新困境、新挑戰,敢于向負面言論亮劍,積極解答民眾思想困惑、回應民眾思想關切,不斷創新技術手段,抓緊抓實負面輿論的源頭治理工作,從而促使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提質增效,為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營造良好的國內輿論環境。

猜你喜歡
輿論民眾受眾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眾怎么看?
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