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關鍵路徑

2023-02-23 23:59李越恒
關鍵詞:產教雙創精準

李越恒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00)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加快、科技進步速度加快對傳統教育模式、傳統創新轉化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在高等教育領域內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應對這一挑戰而制定的教育戰略。高職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市場和產業需求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在“云、物、大、智”新行業、新業態、新職業層出的時代,高職教育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專業教育質量、學生創新能力、就業與就業質量等問題。產教融合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之一?!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國家政策相繼出臺,將產教融合上升為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開發的整體制度安排,推動產教融合從發展理念向制度供給落地。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需要構建完善產教對接、雙創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專業教師的產業服務能力,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實現精準育人。

一、高職院校雙創教育在“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的邏輯起點

產教融合作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制度,既是職業教育凸顯類型特色的本質要求,又是促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高職院校在“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實施雙創教育,首先需要理解其邏輯起點,明確其歷史演進、本質屬性和價值體現。

(一)“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歷史演進

我國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在其歷史演進過程中,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層次和內涵,創新創業教育也呈現出不同特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萌芽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期間,我國的教育工作基本停滯,產教結合也被耽擱?!拔母铩苯Y束后,我國教育事業于1978年開始逐步恢復,為了給在此期間耽誤了學校教育的適齡勞動者補上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的短板,政府通過立法明確了職業教育中教學與生產是不可分割的,要秉承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的教育理念。1985年至1991年間,隨著《國務院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等文件的相繼出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涵不斷得以深化和豐富。1996年9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是規定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首部法律,標志著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從政策倡導正式進入法律規范。隨后,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的發布,推動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領域縱深發展。中國創新創業教育以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干部會議上明確提出在全黨全社會進行“艱苦創業”教育的重大任務作為歷史發端,體現了鮮明的“大創業觀”和“大創業教育觀”。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首屆創業計劃大賽,同期開設創業教育類課程,標志著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始實施。2010年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是第一個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全局性、綱領性文件。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將在高校普及創新創業教育確立為國家長期政策導向。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它們都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以滿足現代社會對創新和創業人才的需求。如今,職業教育已從外延式發展轉變為內涵式發展。產教融合也經過初創、停滯、恢復、探索等階段,發展至新時代的深化創新期。在這一時期,創新創業教育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二)“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本質屬性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在產教融合邏輯下的本質屬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踐性。職業教育起源于傳統學徒制,重要職責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術技能,為勞動者提供職業發展條件。職業教育與職業世界緊密相連,創新創業教育的天然價值屬性就是職業本位價值,其價值取向需在職業崗位和職業情境中得以體現。這種教育不是海量信息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某種類型的知識傳授,而是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開闊視野,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強化創業精神,賦予個體自由創造的權利。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實踐性是高職院校在產業邏輯下開展雙創教育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屬性。二是社會性。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嵌套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既受教育邏輯的約束,又深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雙創教育鼓勵產業界和教育界的深度合作。這種合作幫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行業企業的運營模式、生產管理模式以及市場需求,同時也促進了知識技能、技術服務以及信息資源的共享?;诋a教對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也是出于職業教育社會本位價值的外在推動。三是時代性。我國經濟發展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現在已轉換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的協同驅動。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在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教育鏈與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1],精準服務于新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時代屬性。

(三)“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價值體現

校企合作、產教對接既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又是職業教育最為突出的辦學優勢。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實踐過程,是一個價值實現的過程。一方面,在產業結構升級、社會分工日益復雜化、精細化的背景下,培養出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對接產業需求、精準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推動人力資源協同優化,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產教對接是促進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四鏈”有機結合和共同作用的邏輯起點。通過校企聯動共育創新創業人才,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對解決創新創業教育與產業脫節問題、促進“四鏈”深度融合具有時代價值。

二、高職院校雙創教育在“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的現實困境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積極推動“產教融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創新創業教育涉及高校、企業、創新機構和政府等多個主體,不同主體利益目標存在差異,“共同利益”機制的完善與否以及來自不同主體的行為選擇策略直接影響著合作效率,甚至影響到合作的成敗。盡管產教融合是國家實施教育改革和人才開發整體制度安排的重大舉措,將“產教融合”培養作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手段已成為學界和業界的共同認識,但在現實中仍暴露出各種問題,存在著各種阻力和困難。

(一)課程體系滯后于產業需求

目前,我國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于2022年9月發布了《職業教育人才(???求職意向和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就業中最凸顯的問題是學生的崗位選擇方向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不匹配,高職畢業生尤其是非專業技能類??粕鷮徫荒繕酥饕ㄎ挥谑袌鐾茝V、新媒體、行政等專業限制較少、門檻較低的崗位上。但近年來,企業受智能化、數字化趨勢影響,都在往“高科技屬性”積極靠攏,其提供的崗位中,數據類、算法類、產品類等成為新增主需,遠大于市場推廣類、生產類崗位需求。此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和師資等要素配置上存在不足,人才培養結構性失衡,與產業發展脫鉤。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碎片化、開發主體單一、課程內容滯后于產業實際需求、評價手段趨同等,導致畢業生在職業發展初期面臨技能與市場不匹配等問題,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足,難以順利融入職場。

(二)實踐教學滯后于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對學生實現知識應用、提升技術技能和提高素質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二次理解和應用延伸,是雙創教育的核心環節。企業是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然而學校與行業企業“合而不深”“校熱企冷”的問題,一直以來是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瓶頸。因受地域、空間、產業及學校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校與行業企業真實有效的合作有限,產業界專業人士真正參與到教育過程中的不多,學生獲得的對行業深入了解、洞察的實踐機會十分有限,難以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催生其創新潛力。大多數學生的創新創業大多停留在書面和理論上,即使有的進入孵化階段,也難以市場化。缺乏學生實踐與真實體驗的創新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紙上談兵”。

(三)精準育人不足

行業、企業、專業不同,對創新創業的要求和標準也會不同。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將創新創業課程作為通識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往往是采取大班制教學的方式,不分專業不分方向,更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和興趣愛好進行精準分類,忽視了受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導致一部分學生失去學習動力。部分高校尚未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與本質要求,僅將其理解為創新創業項目、專業競賽或創業大賽獲獎等,或者將雙創教育簡單地等同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就業難的“職前培訓”,未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去研究其教育規律、方式方法,精準育人機制尚未形成。這種籠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生難以獲得與產業對接的信息與指導,使其對創新創業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理論與知識階段,顯然無法滿足受教育者創新創業發展的個性化需要,不利于學生就業創業。

(四)師資水平不高

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是教師。教師既是創新創業課程的開發者,又是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者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傳播者。只有當教師理解了創新創業的內涵和規律,將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方能制定出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創新創業的知識和技能。但目前高職院校從事雙創教育的教師大多由學生輔導員和公共教研室教師擔任。這部分教師大多沒有創業經歷和行業企業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傾向于理論說教而不是實踐指導,加上學科背景單一,其更難以跨學科引導學生創新創業。

三、高職院校雙創教育在“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的關鍵路徑

(一)專創融合,深度交互,重塑雙創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保障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環節。雙創教育的課程建設并非單一、線性的,需要從課程目標、結構、內容與評價等要素著手構建有機協調、整合有序的課程體系[2-3]。

首先,明確雙創教育課程目標。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在雙創課程中的具體化即為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對課程的開發設計、內容安排以及實施策略發揮著統領和導向作用。產教融合視域下的雙創教育不是單純狹隘的就業或創設企業的教育,更不是泛化的學術通識教育,而是一種兼具綜合性和開放性的人才培養范式,其課程目標的根本指向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使命。要基于產教對接、精準育人的需要,科學構建圍繞雙創人才核心素質結構的“知識-能力-素質”課程目標的三維圖式。一是以知識為基礎。知識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價值,是能力訓練和建設的基礎和載體。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無法脫離知識存在,需建立在創新創業關鍵知識的系統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因此,雙創教育課程目標的設定須實現從“廣而泛”的知識傳授到“專而精”的知識引導的邏輯轉換,將對雙創教育關鍵知識的發現、理解和應用作為基本內核。二是以能力為中心。雙創教育重在通過知識聯系實踐,訓練和培養學生在問題探究、產品研發、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團隊合作等方面的創新創業綜合能力。因此,雙創教育的課程目標要由過去單一的知識習得轉為基于知識引導的綜合能力培養。三是以素質為歸宿。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價值歸屬。因此,其課程目標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創新創業精神、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意志力等素質的養成,由內而外地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

第二,優化雙創教育課程結構。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涉及多學科,需要綜合運用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心理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是一種寬口徑和厚基礎的教育。因此,在課程建設中需加強課程的模塊化、系統化和集群化。一方面要橫向拓展課程的類型和數量,構建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線上課與線下課、通識課與專業課等多元并行的課程模塊,再與校企合作項目、創新創業競賽、講座等進行模塊化和系統化整合,形成關于創新創業的知識類課程、實踐類課程、項目類課程、國際化課程、專題研討、技術類課程等各類課程并重的結構化體系,并根據學科和專業屬性協調和平衡之間的比例關系。另一方面,要根據產業邏輯縱向延伸課程的內涵,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元素,在人才培養的全學制和全過程中,循序漸進、有層次地實施雙創教育。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要開設基礎性雙創課程,重在開啟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對大學二年級學生主要開設應用性和實踐性雙創課程,著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對大學三年級學生,則以拓展類、孵化類和專項類課程為主,著力于實現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進一步提升與能力轉化。

第三,更新雙創教育課程內容。創新創業教育從根本目的上看是一種人格教育,其本質上是一種科學教育,其核心則是一種能力教育,從實踐上看其又兼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特性。因此,雙創教育課程內容不能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而應將知識轉化、實踐應用和能力發展作為共同的中心任務。學校應從產業需求、市場發展和行業趨勢著手,豐富和設定雙創教育課程內容,通過融入新的教學元素和理念,加強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融通識性、專業性、實踐性和思想性于一體。也可基于方法應用、田野調查、專題探究等視角,形成兼納知識學習、思維訓練、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涵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思政課程和跨學科課程的課程內容體系。要基于產教融合更新雙創教育課程內容,走出以往雙創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通識,輕專業”等誤區,實現創新創業知識的有效轉化、應用和實踐,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能力和素質。

第四,改革雙創教育課程評價。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質量監控和激勵導向的作用,雙創教育的課程評價重點不在對教學效果作出終結性評價和分級,而是科學融通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體驗和學習成果,檢測課程目標、過程和結果,在課程維度上為雙創教育質量提供事實依據和價值性判斷,從而進一步改革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因此,評價應注重市場導向,著重考核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而非單純的知識記憶。應采用項目成果展示、小組討論、實踐報告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多維度、多視角、多層次地關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新思維、創業意志等是否得到激發。要將靜態當下評價與動態發展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物質效益創造評價與道德品質提升評價進行有效結合,評價主體多元化,建立學校、教師、學生、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效性[4]。

(二)精準對接,分類施教,優化雙創教育教學模式

在雙創教育中,要充分體現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中的本質要求,通過搭建產教精準對接平臺,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了解職場實際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雙創教育的針對性、系統性和時效性。

首先,要突出教育教學中的產業需求導向。學校與企業共同搭建產教合作研究中心,共同開展實踐實訓和技術轉移等活動,共同開發課程。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授課,形成“雙主體、雙課堂、雙課程、雙教師”的教學模式,使教學與生產實踐精準對接。根據企業的真實項目設計課堂,無縫導入企業的設計、生產、技術創新要求等產業元素,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培養,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和職業競爭力。讓企業選派能工巧匠、技術專家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人才培養環節中通過崗位訓練、名師授課、專家講學、現場改進等方式,扎實提高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水平。在實踐教學中要實現“四個對接”:培養標準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培養過程精準對接崗位標準、培養重點精準對接能力提升、培養模式精準對接職業發展。

其次,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人特點,因材施教,精準實施教學和進行培養。學校通過定期的職業規劃輔導、心理咨詢和專業導師制度,加強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和輔導,幫助學生明確個人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能力,開設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和實踐項目;研究市場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實用的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注重養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實現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要通過多維度評估和輔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興趣和優勢;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特點進行分類指導,開展個性化雙創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潛能。結合不同學科、專業和年級的學習需求和發展現狀,精準保障學生在雙創課程學習中的個性自由和持續深化。此外,還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根據其興趣和潛力提供相關的課程和實踐機會,通過精準育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支持。

再者,加快雙創教育數字化轉型。以信息技術賦能雙創教育,通過在線教育平臺、虛擬實訓室、網絡技術平臺等,學校和企業可以共享資源、信息和最新的產業動態,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新的途徑和手段,豐富雙創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創建更具針對性、更直觀、更真實、更易解讀的教育情境。要以真實的雙創產品、項目和案例為依托,模擬從開發設計、孵化發展到市場運作的整個過程,實現雙創教育方法類、應用類課程與項目實訓、創新創業大賽等實踐課程的內在銜接,進一步豐富雙創教育成果。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運用QQ、抖音、微信、微博等,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雙創教育的覆蓋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數據挖掘的關聯分析、聚類、概念描述、趨勢與行為預測等功能,精準獲取學生的學習興趣、個性特質相關信息,有的放矢地推送教育內容。這樣可以增強師生互動效果,創造網絡環境下雙創教育的“自覺自為”的話語場景。

(三)能力本位,多元協同,構建雙創教育生態體系

雙創教育以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培養為導向,尤其在產教融合視域下,其更加注重通過知識聯系實踐,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踐邏輯為取向的雙創教育需構建基本能力本位的生態體系。

首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地位。學生是雙創教育的主體,一方面他們是學習主體,有被動學習的屬性,接受基礎理論知識和經驗技能的傳授;另一方面,他們是知識主體,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具有建構屬性。雙創教育需打破傳統的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發展性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質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以問題為導向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根據既定的創新創業內容,采取情境模擬教學、項目導向教學、合作探究學習、問題導向教學、實踐互動教學等方式,構建新型的多元化教學組織形式,促進“教”“學”“做”協同交互運作,由靜態教學轉化為動態教學。學生在創新創業行動方式上最顯著的特征是參與和實踐,其在實踐中不斷拓展現有知識結構,形成新的行動方式,培養和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構建雙創教育共同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就創新創業的問題和項目的發生邏輯、方法應用與結果論證等展開廣泛深入的討論,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換為主動的發現者、創造者,在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思維和潛能的培育中,師生形成合力。

其次,強化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保障作用。師資水平是影響雙創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百森商學院教學總監Heidi M.Neck指出,教師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要關注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和教師行為三個問題[5]。教師要設法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聆聽、觀察、辯論和實驗等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在雙創教育教學活動中主要是發揮幫助的作用。教師要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加強創新實踐,幫助學生強化創新創業能力。學??蓮膸讉€方面著手:一是多元化打造“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立產業導師制,聘請產業界專家、行業優秀人才擔任兼職雙創教師或學生導師,讓他們提供行業見解和指導。鼓勵教師參與創業實踐活動,如創辦自己的公司、參與創業項目等,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二是專業化提升教師隊伍雙創教育勝任力,通過提供專業培訓,使教師專業知識能與最新的產業趨勢、技術和需求保持同步;建設和拓展實踐基地與平臺,讓教師積極參與產業合作項目,與企業專業人員合作,提高他們的實踐經驗。三是持續提高教師服務產業的能力。組織教師定期到企業鍛煉、調研,讓其為企業提供技術轉化和研發服務,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增強其產業洞察力,為教師搭建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讓其共享雙創教育的經驗和資源。

第三,激發企業作為共同體的自覺能動性。隨著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化,企業在雙創教育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但要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創業主體的教育能動性,還需進一步健全動力機制。學校應積極尋求與企業在雙創教育過程中的理念共識和利益共識,構建起雙方共同參與的內外部動力激勵機制,形成兩者間的最大行動公約數。學校要優化校企聯動機制。在雙創教育中,企業比學校更具生產性和靈活性,能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資源支持,學校則比企業更具育人性和系統性,可以提供更加充分的人力保障。優化育人主體和創新創業主體的聯動機制是雙創教育機制創新的內在要求。另外,政府需加大精細化制度供給。政府在推動企業參與雙創教育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級各地政府應勇于突破現有的政策慣性和路徑依賴,充分考慮企業在與學校協同合作中的合理訴求,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或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獲得合理收益。為企業提供更系統、更具地方特色和針對性的政策支持,不僅可以有效激發企業的主體能動性,同時也能保障企業、學校、學生的合法利益。企業要主動發揮職業教育主體作用。企業應把握好政策與制度紅利,用好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話語權,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共同體的建設。企業可以通過共建職業教育集團、產業園、產教融合示范基地,開放共享實習實訓設備,參與教師培養和教材編寫等方式與高職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作為職業教育主體之一,企業要積極響應中國特色學徒制建設,探索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崗位標準,完善人才培養的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標準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要通過現場觀摩、講故事、樹榜樣等方式,深度參與學生的職業教育,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

第四,優化以流程再造為動能的組織架構。雙創教育是一個動態的價值實現與實踐的過程,除了實施者自身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還需要配套的組織架構和實施環境。相比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傳統功能,雙創教育融合了教學、實踐、管理和研究等多重功能[6],參與者多,結構復雜,傳統的科層制結構會影響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協調,難以滿足雙創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需求。高職院校要通過組織流程再造,基于在線開源的互聯網思維建立“去中心化、扁平化、開放式”的平臺型組織,將組織邏輯從科層制結構下的“以教定學”轉變為“創造-引導-生成”,形成“人人皆為創新者”的精神內核。平臺型組織因更具開放性和柔性,可以使資源無障礙進入,讓創新創業教育的參與者彼此之間形成伙伴關系,實現更高效的信息溝通、分享,使雙創教育過程中相關人員、知識、信息處于互聯互通的狀態。這樣雙創教育會呈現網絡化、分布式、鏈接式狀態,人人都可以是創新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與協調者,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其責任與擔當意識。這樣也更有利于學校與政府、企業、行業建立起共創共享、動態化的生態系統。

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陣地,高職院校應做好新形勢下的轉型發展,深入推進雙創教育改革,厘清“產教對接、精準育人”視域下雙創教育的邏輯起點、現實困境,以強化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制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路徑,構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國家戰略發展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有效緩解人才供需矛盾,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猜你喜歡
產教雙創精準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精準的打鐵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精準扶貧 齊奔小康
精準扶貧二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