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學視域下智能化教育變革的基礎、價值及策略

2023-02-23 23:59
關鍵詞:人學人腦視域

李 慧

(宿遷學院 科技處, 江蘇 宿遷 223800)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大力推動下,人工智能的密碼似乎已被人類破解。信息技術化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創新發展、高素質人才培養皆離不開教育,尤其是智能化教育。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以飛快的速度改變著世界,亟須大眾正確理解人工智能本質,正確處理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的關系,運用人工智能造福人類[1]。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有效融合,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鼓勵在教育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的相關政策。其中,《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新時代教師要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點》提出,要啟動“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計劃,探索支持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路徑,應對新技術變革。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規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需要對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提出迫切需求,從人學視域闡述智能化教育變革的基礎、價值及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智能化教育變革的人學視野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智能機器成為現代社會生產的重要工具,由人工智能構建而成的萬物智能、萬物互聯體系,極大地改變了人與生產工具之間的關系。在大自然狀態下,人類生活在既定的世界中,適應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在大數據條件下,人類主要生活在自我創構的世界中,選擇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叭恕笔蔷哂凶晕乙庾R的個體,可獨立思考,而“天”是物理世界,不可獨立思考,缺乏自我意識。人并非動物與機器,而是生物和社會的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共同特征。研究人學視域下智能化教育變革的基礎、價值及策略,必須先明確智能化教育變革的人學視野,從人學視野的分析與探索中體現其變革的必然與應然,并結合當前智能化教育推進現狀,指導人學視域下的變革實踐。

人工智能作為技術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向交叉的綜合學科,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從生物進化層面來看,自然人已特化,即不再具有自然進化潛能,卻可以借助科學技術手段實現人為進化,如利用仿生學移植其他生物的優越感覺能力、借助腦科學開發人腦未開發的潛能。自我在本體論上與其他一切事物不同,是單個、獨立的事物,但從時間函數來看則以點狀、片段的形式存在,具有自己的非連續性。從“我”出發,人類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既可以認知與改造世界,也可以結合自身所需掌控各種可能的意識片段。作為智能化的高新技術,人工智能只有像人類一樣去認知世界,才有可能積極應對復雜的環境變化。在智能化發展過程中,人類要劃清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機器思維與人類思維之間的界限。人工智能時代的超真實技術、增強技術、虛擬技術等使人類沉浸在超現實世界中[2]。此時,人類對現實的反思呈現不同形式,是真正、徹底的反思。盡管人類可透過對立物反思自身,但這些對立物處于人類智力鏈低端,加之人無法真切感受其他物種,導致此類反思成為未實現和未完成的反思。數字化虛擬現實是一種虛構的擬現實環境,依托數字化技術不等于完全現實,但在人的感性端卻獲得“真實”。

綜上所述,從智能化教育變革的人學視野分析來看,人學視域下研究智能化教育變革的基礎、價值及策略,需要重視人工智能發展下人類的思維表現,著眼于智能化進程中教育應有的模式及人類特有的表現,強調人學視野分析的重要性,以此支撐智能化教育變革的順利開展。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教育變革的人學視野分析是人學視域下智能化教育變革研究的基礎,可有效提升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全面推進人學視域下智能化教育變革。

二、人學視域下智能化教育變革的基礎

從人學視域來看,智能化教育發展具有兩方面重要基礎:一是強調自我在智能化技術中的核心位置。就二者關系而言,人工智能是構成人類自我意識的反思對象,二者共融共生,人類自主體本身是智能性實在,因而具有充滿能動性、創造性的自主性。二是以人機共存為智能化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人機融合技術將仿生的機器能力賦予人類,使動物能力轉變為人的能力成為可能。

(一)強調自我在智能化技術中的核心位置

計算機視覺作為可以使機器人擁有智能行為的關鍵要素,旨在通過模擬人類視覺系統,從視頻或數字圖像中獲得對機器視覺、圖像分析、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視覺材料的高水平理解。只有與人共生,人工智能才可被稱為“人工智能”;只有訴諸人工智能,人類才能實現自由個性。對“自我”與“外界”的區分是人類意識的起點,人類掌控的各種意識片段是“自我”在與外在世界的交互中逐步習得的。但人工智能或機器并不具備自我意識,極易陷入“暗無限”的巨大風險中。而構建人機共同體、實現人機共存并非易事,既需要從根本上突破人類固有的思維模式,有效平衡機器人自主行動與人類指揮間的關系,又需要排除阻礙人機共存的障礙,構建滿足人機交互的社會機制。人工智能專家看待人類自主體時,往往將整個人作為自主體進行解剖,而不是在心中尋找作為所有者、實施者、主宰的自主體[3]。人工智能推動下,現代生產方式逐漸成為主流,即憑借智能技術和數字自動化,人工智能以“遠程”控制的形式使現代生產方式得以自動發展。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各種挑戰及人工智能與人類主體性的差異,應構建與人類關系更為緊密的“人類分身”,而非制造全知全能的通用人工智能或具有少量意識片段的機器。

(二)人機共存:智能化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探究人類大腦功能與結構時,應結合腦科學、思維心理學、辯證邏輯等方面的知識。這也為人工智能研究指明了方向?,F階段,機器的智能(人類所賦予的相對較為低級)處于悟性階段;人的智能(機器智能所能放大的),實驗、抽象等方法人工智能并不具備,歸納邏輯也未進入人工智能領域。人工智能是人腦的智能異化物,只有認清這一事實,才能在人工智能和人腦之間構建良性互動關系,并在人腦與人工智能的共同推動下,使社會生產力獲得飛躍式發展。人機融合技術將仿生的機器能力賦予人類,使動物能力轉變為人的能力成為可能。人工智能涵蓋可以顛覆世界的計算資源,所表現的智慧可以使部分人忘記人類存在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將其視作簡單的高效率工具。在新物化技術層面,人與機器之間將構建出一種人機協作關系--相互促進,共同制造產品,推動產業發展,實現人機共存[4]。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智能機器既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機器本質,又進一步強大了外化功能體功能,因為其本身將智能思維和人的智力活動外化在機器上。由于具備一定思維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狀態,其廣泛應用將加重大眾對“人機關系”的焦慮。

三、人學視域下智能化教育變革的價值

人學視域下智能化教育變革具有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彰顯智能化教育中人的主體性價值。在特定環境背景下,人類自主體不僅可以自主活動、自由關聯,還可對環境及其變化作出相應反應。二是突出教育在智能化中的必要性。與普通教育一樣,智能化教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標,需要開展以人工智能為依托、以人為主體的教育。三是重視勞動在智能化教育中的創造性地位。智能機器可替代勞動者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降低勞動難度和強度。

(一)彰顯智能化教育中人的主體性價值

人工智能是有極限的,既不可能取得主體性,也不可能超越人的價值主體性和理性思維界限。在信息社會中,人工智能所“放大”的人的智力部分是人的新質的重要因素,是人主體性尺度的一部分,而并非人類理性的“異化”產物。人類具備將外界環境與自身內部相關聯的能力,故其自主體既能在特定環境下自主活動,又能對環境變化作出及時反應。人類有可能創造出智能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其科學支撐在于人是“萬物之靈”的本體論。反思,即有自我意識,是人類思維的本質,故劃分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人類思維與機器思維的根本依據是有無自我意識[5]。人工智能與人類的主體性不同,類似動物與人的主體性不同。如動物具備與人類不同的感知系統,故其所構建的世界與人類構建的完全不同,構建原理、邏輯、結構等都存在差異。自然人與機器人之間既非主客體關系,也非人機關系,而是主體間關系和跨人際主體間關系。自然人如何使機器人遵守人間法律和倫理呢?人類在研究和開發人工智能的過程中雖已向機器傳遞了部分意識,使機器具備一定意識,但其意識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而且人工智能無法自如掌控這些意識碎片,難以達到“人機合一”。因此,人學視域中的智能化教育變革要突顯人的主體性價值。

(二)突出教育在智能化中的必要性

教育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智能技術支持下,人工智能教育不斷創新發展,當前已被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為各階段學校提供技術支持,也為企業、公司培養新型智能人才。因此,在突出人工智能重要性的同時,應認識到其不會也不可能消滅教育、消滅人類。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知識、價值觀、情感等多方面融合,并非僅靠單一的技術滲透便能實現,而是在培養人的整個過程中貫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關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6]。因此,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多方應合力搭建“教育+人工智能”合作平臺,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基于大數據的新型教學模式。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教育開始從“人工智能+教育”轉向“教育+人工智能”,重構人工智能教育生態體系,回歸教育本真,實施以人為主體、以人工智能為依托的教育。故從人學視域來看,智能化教育變革有助于突出教育在智能化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

(三)重視勞動在智能化教育中的創造性地位

作為一種生產工具,人工智能既象征著人類能力的發展,又代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其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可歸納為生產半自動化階段、生產全自動化階段、一定程度智能化階段、為勞動者個人服務階段。人工智能在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視域下具有不同詮釋:在勞動價值層面,“智能勞動”和“智能經濟”是人工智能技術所催生的,要求重新闡釋傳統勞動理論;在勞動本體論層面,人工智能挑戰人的主體地位,要求重新定位人機關系;在勞動幸福論層面,人工智能有助于實現人的勞動尊嚴、勞動解放和全面發展[7]。與過去在直接生產中解放人雙手的傳統機器相比,智能機器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除了可以替代勞動者的體力勞動外,還可以逐步替代其腦力勞動,降低勞動難度和強度。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存在方式的改變,但鮮少造成結構性社會變化。這意味著人類應重視技術與社會相互適應的能力。人類解放必須具備物質財富積累和高度發達的生產力,若生活資料不夠富裕,人類勞動只能成為謀生手段,難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要科學揭示技術變革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生產的影響。教育與技術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當教育領先于技術發展時,可為社會提供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以適應技術變革帶來的職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四、人學視域中智能化教育變革的策略

人工智能時代下,智能化教育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可培養出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智能型高素質人才,適應智能化社會發展。而人學視域下,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智能化教育變革:一要回歸教育原點,重塑教育技術化理念;二要審視已有師生關系,重建智能化技術中的師生倫理;三要重視勞動在智能化教育中的價值,挖掘教育變革的社會生產動力。

(一)回歸教育原點,重塑教育技術化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許多人除了在自身興趣與愛好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外,開始反思人類與世界的關系及人生的意義,并在反思中突破外在束縛,通過創建條件實現自我更新。造人是造世的最高層次,人在與機器智能融合進化過程中,逐漸以信息方式存在。這種人類地位的轉變,使人類倫理地位發生了顯著改變。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人類生活于自己設計的人工世界,在創構過程中虛擬技術已達到可以人為設定與物理學不同規律的程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從未出現過的重大倫理問題。人工智能是人腦的智能異化物和外在表現形式,其出現標志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產生人腦與其智能異化物的相互促進關系,是人腦發展史上第一次質的飛躍。這次飛躍由人類自身帶來[8]。在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直接將人類活動與人的發展、需要相聯系,人類不僅要不斷創設生存環境,還可能要超越自己的創造物。教育作為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人工智能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人學視域中智能化教育變革要回歸教育原點,重塑教育技術化理念。

(二)審視已有師生關系,重建智能化技術中的師生倫理

信息技術時代,所有倫理問題都具有造世倫理性質,可以將其抬升至造世倫理層面。如,人與人的關系重構問題、人與人工智能機器的情感關系等。人類思維具有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等多種形式,隨個體認識和時代變遷不斷重新建構并發展,在人腦中結成網絡,相互補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認識發展。從人的人工智能需求和本性來看,人對人工智能的依賴是一種基本需求,對這種需要的滿足和實現成為人的一種直接價值,即人工智能可以引導人類去優化和發展人的存在對它的積極需求,并已成為人的主體性的一部分,能保證人自身的價值[9]。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使人類倫理關系發生重大變革,從根本性質來看,大數據倫理是一種造世倫理。大數據作為人類新的存在基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具有價值生產性、結構開放性、實時流動性和規模整全性。自然智能存在于自主體之中,故人工智能的構建須以自然智能為原型,以模擬人的自主體。人類“自我”在與世界的關系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能夠不斷成長并根據自身意識改變世界。大數據相關關系與人類需要的發展、滿足密切相關。當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創造物與人類本身構成復雜的倫理關系時,其所帶來的倫理風險具有顛覆性。因此,人學視域中智能化教育的變革要注重師生倫理。

(三)重視勞動在智能化教育中的價值,挖掘教育變革的社會生產動力

從本質來看,無論是教育基礎設施、教育方法,還是教育理念、教育組織形式,相較于普通教育,智能化教育都得以更新升級,朝著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我們要在普及化的學校教育中以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教育管理、教學方式、學習環境的智慧轉型。人工智能時代,人類與智能機器關系的最好愿景,便是在滿足物質資料生產需要的基礎上實現人機共融,為人類自由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通常來說,社會群體對人工智能持有兩種不同看法:其一,人工智能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給人類帶來福音。其二,人工智能可能會替代或超越人類智能,甚至控制人類,存在一定風險。人工智能時代,若人們能夠認清人工智能是人腦的智能異化物這一本質,并有控制性地進行使用,則可能促進人類生產力的巨大發展。類腦的腦力勞動活動比人腦更具優勢,故在類腦智能化發展過程中,人腦與人腦的腦力勞動活動之間的智能異化關系日益明朗。在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當人工智能發展到類腦智能階段時,腦力勞動活動也可以在非人腦的“類腦”內部進行,而非只在單個個體人腦中進行[10]。人腦與其他動物大腦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其可利用第二信息系統開啟理性思維,但在智能化發展過程中,人工智能同樣可以完成人腦的大量理性工作。這意味著人腦與自己的類本質已發生智能異化。因此,人學視域中智能化教育變革要重視勞動在智能化教育中的價值,挖掘教育變革的社會生產動力。

猜你喜歡
人學人腦視域
對戊戍維新派思想家心路歷程的思考——以“啟蒙自我循環”為視域
人腦擁有獨特的紋路
“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冰球賽事提升與塑造
基于養生視域論傳統武術的現代傳承與發展
《借東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學“說”法
北人學沒
家園憂思與人性之殤——“生態學”與“人學”視野下的“山珍三部”
讓人腦洞大開的建筑
中國夢的人學新境及其希望價值
讓人腦洞大開的智能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