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賦能地方產業發展的優化路徑探析
——以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為例

2023-02-24 03:52李斯穎
百色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毛南族民族旅游

李斯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081)

一、問題的提出

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是賦能地方產業發展的優勢資源。黨的二十大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報告中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盵1]

當前,以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賦能地方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日益深入。這些研究主要討論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振興、旅游發展、數字融合等方面的有效途徑。例如,李升提出,要將傳統工藝美術的生產與現代創意理念相結合,使工藝美術品的發展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使其在當代社會中充分發揮價值,得到保護與傳承。[2]24-25畢曼以恩施土家“女兒會”為例,分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產業轉化問題,指出其由生活場域轉向經濟場域、文化資源轉向文化資本的變遷規律,并提出以下產業轉化策略:以民族文化喚醒“集體記憶”,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以差異表征打造“獨特產品”,實現文化的產業化。[3]78-75宋小飛以云南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為例,分析民族傳統文化如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轉化發展,并提出民族傳統文化產業集群、品牌打造、文化創新等文化產業發展路徑。[4]21-29張玉華以廣西仫佬族為例,根據其特色文化資源及其開發狀況,探討如何具體實施資本產業鏈、資本個性化、資本項目化、資本品牌化、資本節慶式等經營策略,合理開發利用特色文化資源。[5]164-167朵建偉從推動鄉村地區發展、落實鄉村振興要求出發,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同鄉村旅游產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對鄉村文化與旅游資源進行統籌,依托文化優勢打造全新的鄉村旅游業態,利用新技術強化產業融合。[6]82-83張鵬和劉承提出,要依靠當地的特色優勢資源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如通過保護傳統村落與名鎮名村,挖掘并發展民間藝術、名人故里、歷史遺跡、紅色文化等,促進鄉村實現產業升級。[7]88-97

本文借鑒已有研究成果,以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為例,對其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梳理,以全局、全域、全新的角度對民族傳統文化賦能產業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闡明其中各項資源的有機聯系與內在潛力,根據資源稟賦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之有序改造升級,助力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筆者認為要堅持兩個原則:

一是整體規劃原則。要對環江的各類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統籌規劃,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可開發的各項資源通過優化設計,納入整體規劃,讓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族人民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文化賦能的過程之中,使他們共享開發成果,也能調動他們發揮自身優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其自身潛力。

二是原創性原則。在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民族傳統文化深入考察的基礎上,選擇若干主題進行整體的“雙創實踐”,在參考借鑒其他地方有效經驗的基礎上,推進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原創”設計,有效避免民族傳統文化賦能產業中的千篇一律,推動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賦能產業發展長效化。

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資源基礎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生活著壯族、毛南族、漢族、苗族、瑤族、布依族等多個民族。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種類多樣、形態各異,自然遺產與文物保護單位等數量眾多,為民族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從歷史沿革來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最早的建制可追溯到秦代。早在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ず拖罂?。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部分地區屬桂林郡,西北少部分地區屬象郡。此后,環江在歷史上相繼隸屬于郁林郡、桂林郡、龍州、始安郡等。唐代貞觀十二年(638年),中央政府設置環州,這是環江境內行政區域建置的開始。宋朝時,環州為羈縻州,屬宜州管轄。后歷經數次調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設立了茆難團長官司、安化長官司,可推測當地是毛南族先民的聚居區?!爸腥A民國”時,在今環江地域設置思恩縣和宜北縣。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5月至8月,思恩、宜北兩縣合并置環江縣,縣治思恩鎮,隸屬宜山專區。1986年11月1日,環江縣正式設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區撤地設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依然隸屬于河池市。[8]6-16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這是設立毛南族自治縣的重要依據。毛南族是我國28 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毛南族被認定為單一民族主體“毛難族”,1986年又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毛南族”。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276076 人,其中,毛南族人口為41588 人。[9]據研究,毛南族先民是駱越后裔,毛南族是由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的。毛南族先民在隋唐時定居于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一帶,此后其族稱逐漸見諸典籍。清朝乾隆年間,毛南人的《譚家世譜》碑文中出現“毛難土苗地方”“毛難甲”以及“來毛難安處”的記載。[8]13歷史上,毛南族與壯、漢、瑤、苗等民族進行持續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成就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方文化的獨特性。一般認為,毛南族是由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的。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民族的非物質與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來自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精華,均有項目入選國家和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下簡稱為非遺名錄)。其中,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共計2 項,分別是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①參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關于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的介紹,網址為: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4082/,訪問日期為2023-05-12。和毛南族肥套②參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關于毛南族肥套的介紹,網址為:https://www.gxfybhw.cn/dir-9.html,訪問日期為2023-05-12。。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歷史悠久,是毛南族世代相傳的古老文化遺產。據史書記載,毛南族花竹帽在清朝已經廣為當地群眾喜愛。嘉靖年間撰寫的《廣西通志》提到毛南族出產的花竹帽,民國時出版的《思恩縣志》也贊譽了毛南山區人民做的斗笠是最精致的。[8]195-196毛南族肥套即毛南族人民歷代傳承的儺戲,又被稱為“木面舞”“還愿舞”等。它是借助儺祭祀天地自然萬物的儀式,是毛南族敬神還愿活動的總稱,也是毛南族人生活中最隆重的儀式活動。每一個毛南族成年男子,在年滿36 周歲且有了小孩以后都要舉辦肥套儀式。肥套儀式里兼具歌、舞、樂、戲的表現形式,民族特色濃郁。它是毛南族文化的象征,被稱為“儺戲活化石”。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入選自治區級非遺名錄的共計9 項,包括毛南族花竹帽編織工藝、壯族銅鼓鑄造技藝、毛南族石刻技藝、毛南族木雕技藝、毛南族肥套、毛南族分龍節、毛南戲、毛南族織錦技藝、環江苗族蘆笙節等。③參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毛南族”的搜索結果,網址為:https://www.gxfybhw.cn/directory.php?keyword=%E6%AF%9B%E5%8D%97&cate=0&jb=2&pc=&area=,訪問日期為2023-05-12。其中,入選市級名錄共計10 項,包括毛南族民歌、毛南族儺舞、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民間銅鼓鑄造、毛南族石刻、毛南族木面具雕刻、毛南族肥套、毛南族分龍節、毛南族婚俗、苗族蘆笙節等。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地理標志產品)以“五香”而聞名,包括香牛、香豬、香米、香鴨、香菇等。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香牛主要產于下南地區,是毛南族人民用傳統的方法養育本地黃牛而成。香牛的肉以三隔肉相間而著稱,與常規牛肉不同,肉質細膩甜香。香米則包括環江香粳和長北香糯等。除了“五香”之外,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川山涼席亦在當地廣受歡迎。[10]9-12

與此同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自然遺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組成“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 屆世界遺產大會中通過審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拓展。④參見中國自然遺產網關于環江喀斯特的介紹,網址為:https://www.travelxj.cn/NaturalHeritage/zh-cn/Reaserch/1035a9d994b01c2efce9cf230629e60f.html,訪問時間為2023-05-13。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森林資源豐富,擁有九萬山、木論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文雅自然保護區,轄區有華山、愛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愛山森林公園)兩個國有林場,天然林面積大,發展林下經濟及林業綠色產業條件得天獨厚。此外,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自然保護區內的古賓河漂流、牛角寨瀑布群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文物保護單位亦不少。截至2021年底,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 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9 處,其中鳳騰山古墓群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①參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表》,網址為:http://wlt.gxzf.gov.cn/zfxxgk/fdzdgknr/bmcxfw/zdwwbhdwml/t6372646.shtml,訪問時間為2023-05-14。鳳騰山古墓群是毛南族人的世代陵園,位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下南鄉,鳳騰山古墓群共有大小古墓700 余座,南北寬100 多米,東西長200 米左右。②參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文廣體旅局關于環江鳳騰山古墓群的介紹,網址為:http://www.hjzf.gov.cn/zjhj/ftrq/t16507504.shtml,訪問時間為2023-05-14。鳳騰山古墓群最突出的價值在于它的雕刻制品。墓碑、碑閣、墓柱等各式各樣精巧的雕刻內容充分體現了毛南族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鳳騰山古墓群的墓葬設計藝術嚴謹,建造工藝細致牢固,大小、形狀、墓體以及雕刻的圖案各式各樣。

除此之外,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黔桂古道”也是環江重要的民族傳統文化標志。它起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川山鎮社村舊屯,西至黔桂兩省區交界處的黎明關,全長22 千米,共設有九道關隘。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鋪砌而成,是古代大西南經濟文化交流和出海的通道。從秦、漢、隋、唐到宋、元、明、清,“黔桂古道”是跨越黔桂兩地的古代商業通道,被稱為“我國南方的絲綢之路”,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11]16-22

基于上述獨特的非物質、物質與自然文化資源,如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桑蠶產業、食用菌、油茶種植、食品和電子加工產業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盡管如此,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還未發揮出來。這主要體現在:其一,對毛南等民族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創新和開發較為有限,仍囿于傳統范圍。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的支持和潛力開發仍不夠,制約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對于文創的開發也涉獵內容窄,宣傳力度有限。其二,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內的各種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尚未有效利用,導致呈現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單薄、單一。其三,相關管理部門對自然文化資源沒有進行統籌規劃,導致各自為政,難以呈現大格局。

三、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賦能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產業發展的可能路徑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當地應通過對地方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整體把握與梳理,對地方文化進行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宣傳和創新,以全局、全域、全新的形式呈現地方特色,注重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與旅游業、建筑業、創意工藝品設計與開發、影視產業以及科技產業等相結合,從而為民族傳統文化轉型發展賦能,使民族傳統文化突破被靜止“保護”與“傳承”的窘境,參與到社會全面發展的大局之中。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堅持“民族傳統文化+”的多產業模式,即通過民族傳統文化+旅游、民族傳統文化+建筑、民族傳統文化+文創、民族傳統文化+互聯網、民族傳統文化+科技等多產業的合作,實現環江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只有這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才能跳出以往單一文化領域的思維局限,參與到民族傳統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中,深挖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精神價值、優良技藝等內容,迎來發展的新契機,真正實現惠民、富民的目的,提高廣大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與生活幸福指數,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一)發展“全域旅游”,推進民族傳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全域旅游”可有效促進民族傳統文化與旅游相融合。以全域旅游理念為指導,立足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現有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重新對旅游路線的設計、民宿的推廣、民族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文藝展演等進行“雙創”實踐,在旅游的各個環節充分展示當地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精髓與特質,使旅游更具人性化的魅力。非旅游路線設計要具有全域旅游的視野,將民族傳統文化項目的展示有機融入旅游的過程中。在旅游中進行展演的民族傳統文化內容,有的屬于表演性質,可以抽取民族傳統文化項目中符合當代審美與價值觀的內容進行創編,弘揚積極、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要充分發揮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群體的作用,通過旅游宣傳、項目設計嵌入等方式,讓需要了解活態民族傳統文化內容、有個性化需求的游客能夠直接與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對接,真正實現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及其群體在旅游開發行為中發揮價值、實現收入增加。從游客的角度出發,要打破陳舊服務觀念,改善交通條件等方式,使游客獲得更為滿意的旅游體驗。同時,注意打破舊有的“官本位”思想,消除游客的不良旅游體驗,讓民族傳統文化真正與游客和民眾“面對面”,是當地旅游管理的一個努力方向。只有以“雙創”戰略為指導,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具體村寨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民族傳統文化內容有機融入鄉村的規劃與建設、提高村民對民族傳統文化在旅游中作用的理解,才可能真正發揮民族傳統文化在旅游中的動力作用。只有通過“增權、授業、協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的全域旅游才能突破現有瓶頸,使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實現實質性飛躍。[12]93-96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可貢獻于鄉村旅游的建設與開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成為常見的休閑度假模式。各種農家樂的模式雖有一定的客源,但往往千篇一律,難以形成本土特色。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可以彌補農家樂簡單、粗糙的發展模式,通過相關文化傳統的展示與傳授,講述物質產品、地方習俗與節慶活動里的豐富內涵,突出特定的文化傳統,以此給游客帶來更為獨特的旅游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更多的客源。例如,毛南族民歌可通過在鄉村恢復傳習、對歌等傳統民俗內容的展示,吸引游客體驗當地的學歌、對歌傳統,實現深度旅游的全新感受。如此,既解決了毛南族民歌的傳承問題,又可開創鄉村旅游的新模式,實現民族傳統文化賦能。這一舉措同時也可吸引熱愛毛南族民歌的村民返鄉,在熟悉的傳統習俗中尋求新的致富機會,獲得滿足感、幸福感。

(二)推進民族傳統文化與景觀建設相融合

景觀的設計和建造是能夠讓游客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及其營造情景的重要方式。[13]39-42要促進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等各民族傳統文化向景觀建設轉化。景觀建設包括了民居建設、鄉村綠化建設、公共空間建設、人文景觀建設等內容。通過對縣城乃至全縣的景觀進行總體規劃,以突出的民族傳統文化標志、圖案、景觀等展示毛南等各族的文化,營造民族傳統文化沉浸式體驗的氛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打造毛南族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以現有的柳浪咧小鎮為基礎,運用毛南族的傳統文化符號、審美特色等進行進一步美化,并將之推廣到全縣境域,推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全域的民族服飾、用具、器具等的穿戴和體驗,讓游客深入感受毛南族傳統文化生活場景,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成為毛南族傳統文化體驗的網紅打卡地。

景觀建設還包括運用民間文學與信仰等內容,對整體環境進行治理與建設,完成景觀改造。除了提高整體的公共衛生條件,富有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建設必不可少。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的人文景觀建設可從當地民族民間的口頭傳統中取材,將民眾所信仰、崇拜與喜愛的形象、事物與事件等,通過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展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質,增強當地民眾的家園認同感與向心力。例如,毛南族民間信仰的人類始祖盤古兄妹、生育女神婆王、民族英雄盧道一等的事跡都可以運用到景觀建設之中。運用民間文學內容進行景觀設計,既可以以獨特的方式使民間文學得以傳承,增加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又可以助力鄉村的改造與發展。又如,對木論自然遺產景區內相關的民族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在相關景點進行呈現和展示,將會增加景區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提高人們的旅游興趣。諸如此類的方案將使當地各民族的文化性格得以充分表達,提升鄉村的宜居指數,增加鄉土景觀的厚重民族傳統文化色彩,助力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旅游發展。

(三)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加強文化創意工藝品的設計與開發

在各地不斷推出文創產品的情況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民族的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要與時俱進,鼓勵各界與非遺傳承人開拓思路,突破現有框架,解決產品類型單一問題。這將使環江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以新的形式獲得新生,實現產業化銷售,為廣大鄉村居民增收。目前,較有名氣、投入較為成功的有花竹帽、竹子自行車等,依靠獨特的民族風情與創意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但總體而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民族傳統文化創意產業還可以找到更多可突破的路徑,發展空間還很廣闊。針對不同民族傳統文化事項的創意設計,要充分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發揮其長處。 例如,毛南族的“花竹帽編織技藝”,可由傳承人提供制作花竹帽的“材料包”,附上竹篾等基本材料與基本編織法的說明,使花竹帽的銷售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讓消費者體會到編織的樂趣。要強調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符合時代的創新,使之更美觀、更舒適,方便日常穿戴?;ㄖ衩币嗫梢匝b飾性的發卡、服飾上的小裝飾等形式出現,增加趣味性,方便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們佩戴。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民族的民間文學內容向文化創意產品轉化也具有廣闊前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民族的民間文學千百年來滋養了人民的心靈,給他們以美的感悟與藝術的享受。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民族中傳承悠久的民間文學可以成為激發文化創意的積極因素。民間文學中豐富的民族與地方文化記憶,可以成為鄉村文化創意取之不竭的藝術源泉,創作出具有差異化、個性鮮明的各類旅游紀念品、食品與生活用品等,擴大旅游增收途徑,突破旅游景點僅靠門票盈利的單一模式,讓掌握地方知識的各民族居民發揮自己的才干,依靠設計與生產創意產品實現收入的增加。近年來,全國各地旅游景點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制作方興未艾,反響良好。例如,故宮的文化創意產品主打宮廷文化風,產品內容從文具、化妝品、服飾到家居擺設等無所不包,受到追捧。這可以成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文創產品的重要借鑒。目前,民間文學可以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中提煉出相關的元素,運用到相關產品的制作之中,推陳出新,創造獨樹一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產品。例如毛南族《背帶上為什么別有禾剪和針》講述的是毛南族婦女背孩子出門的背帶上常常別有銀禾剪、銀針等,是為了起到保護作用。因此,可以賦予毛南族銀器“護佑平安”的作用,制作漂亮的、造型別致的銀器,或將圖案繡在絲巾、服飾等上,宣傳其特殊寓意,附加說明讓游客感受到毛南族銀器及其圖案的獨特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為各類藝術創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源源不斷的靈感,對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重構將使之與時代緊密結合。例如,根據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類民間文學資源,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適當重構,使其內容更貼近時代色彩、反映人民的心聲,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可產生更多的創意產品。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民族民間文學中積淀深厚的藝術形象與豐富深奧的內容,包括各類機智人物、童話故事、童謠等,同樣可以采取相關方式完成適當的重構,使之更具有時代感,更容易為現代人所接受。這些在倫理道德、社會價值與審美觀念允許范圍內進行的重構,對于推動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同樣有著突出的效果。例如,通過舉辦民族藝術形象設計比賽及相關民族歷史人物事跡的繪畫、動漫作品比賽,推動人們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思考,形成各類相關產品,增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在旅游宣傳中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加深人們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印象和興趣。

(四)促進民族傳統文化與影視產業相結合,增強影視作品藝術魅力

影視產業也是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影視作品的創作之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可以為各類影視作品增添藝術魅力。在各類影視作品中,運用相關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推陳出新,展示本土厚重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將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蘊含大量影視創作優勢資源。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可以用影視作品來展現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深厚的多民族文化傳統,講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族兒女建設家鄉與祖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故事。例如,毛南族民眾愛唱歌,廣為傳唱的《楓蛾歌》(長詩)、《龍女和漢鵬》(長詩),以及《譚氏始祖歌》《盤古歌》《勸善歌》等都可以提取相關情節來進行符合時代的創新,制作動畫片、影視劇等,使民族文化以新的面貌得到傳播。同時,可以開發周邊文創產品,為居民增加各項收入。又如,毛南族作家莫景春《被風吹過的村莊》富含民族傳統文化氣息,曾榮獲國家級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駿馬獎。在散文集《被風吹過的村莊》中,莫景春描繪了大山深處的故鄉,追憶與這座村莊不可分割的童年往事,書寫帶有民族地域文化的生命體驗。該書還夾雜著莫景春對城市化、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觀察和思考。莫景春還在多篇散文中講述了毛南族人民奮斗脫貧的故事,描繪他們在全民奔小康的時代中的精神風貌和美好生活。這些資源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賦能產業中可以進行提煉與創新的獨特資源,可以改編成相關的動畫、影視作品,發揮積極正面的宣傳效果。例如,毛南戲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各類影視作品創作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將其融入影視作品,會廣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五)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賦能產業需要充分借助科技手段的進步,實現民族傳統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隨著世界進入數字時代,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等科技成果日臻成熟,逐漸普及。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可充分發揮新興數字化戰略和科技產能優勢,讓那些逐漸萎縮凋敝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活”起來,讓民眾能近距離地感受它們的魅力。例如,在分龍節、肥套儀式、蘆笙節等節慶活動中,可以借助5G 直播等數字化技術,搭建各類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線上分享平臺,讓無法到達現場的觀眾也可同步感受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與信仰的獨特魅力。各類紀念館及其他空間也可以通過三維掃描技術來呈現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類遺產的場景和細節,搭配多元化的講解、特定場景播放等方式,拉近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與人們的距離,提供沉浸式的民族傳統文化體驗。與此同時,鼓勵各類傳承人通過抖音、快手等各類傳播平臺,以短視頻、在線分享等方式,講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講述自己作為傳承人的各類故事,增進普通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只有充分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借助多元的科技手段,才能實現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轉型,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以更具活力的方式呈現。

近幾年來,我國依托互聯網開展的各類電商平臺如火如荼,解決了諸如鄉村農產品銷售信息不對稱、信息傳播不及時等問題,實現了居民收入的增加,對民族傳統文化賦能戰略的開展裨益良多。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承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成本低、效果顯著等優勢,主動與之對接,尋找生存良機,實現多模式發展。廣西非遺保護中心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組織相關的“非遺集市”、在疫情防控期間展開“云享”各地節慶活動的內容,受到了好評。不少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也在積極利用微信、抖音、淘寶等互聯網平臺,進行相關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宣傳與非遺產品的推廣等。然而,從整體上來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產業的結合還十分有限,需要從內容、形式及途徑上進行“雙創”的努力,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數字化時代的新轉型。例如,毛南族花竹帽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目前,這張“名片”也存在固化與難以傳承的趨勢。無論是游客還是本地的年輕人,對于花竹帽都有些“審美疲勞”,同質化競爭嚴重。在如此形勢之下,充分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進行互聯網差異化銷售的培訓勢在必行。傳承人可以根據互聯網平臺上顧客的實際需求,進行花竹帽技藝的指導,完成個性化花竹帽的制作等。這樣既可消除花竹帽曾給人的單調、重復的刻板印象,實現個人收入的增加,又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展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獨特優美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觀光旅游。只有如此,花竹帽的技藝傳承才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當代的轉型,在文化賦能的深化之中有效傳承。

除了上述的與旅游、建筑、文化創意及互聯網產業融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民族傳統文化賦能還可與諸多其他產業進行充分有機的結合,發揮民族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長,貢獻于文化賦能的開展。只有與多產業進行合作,才能從單一的開發模式中解放出來,完成從“政府介入”到“鄉村自救”的轉換,實現從“旅游經營”到“村民參與”的深入,達成從“文藝展演”到“村落認同”的蛻變,才能提升文化自信,走向共同富裕,從而讓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有效發揮動能效果。

四、余論

綜上所述,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為例,探索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賦能地方產業發展的優化路徑,能夠帶來新的啟發。在既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要實現賦能路徑的優化和創新,就需從全域的角度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既有非物質、物質文化與自然遺產等進行全面的梳理和考察,規劃具有前瞻性、未來性、合理性、生長潛力巨大的方案,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優秀傳統文化釋放出的魅力,重現當地文化的獨特光彩。具體來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優秀傳統文化可與旅游業、建筑業、文創工藝、影視業等充分結合,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推動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中大放異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養分,守正創新,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為我國各方面的建設提供動力支持。筆者以環江毛南族文化賦能產業為例,以期拋磚引玉,讓文化賦能產業的成果惠及廣大百姓,實現民族文化的自強自信。

猜你喜歡
毛南族民族旅游
毛南族儺面:精雕細刻的民族非遺
我們的民族
民俗主義視域下的毛南族分龍節考察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