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閾下非遺文化傳承路徑研究
——以福清地區為例

2023-02-24 07:46
關鍵詞:福清文化

王 彥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福清 350300)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兑庖姟诽岢龅?025年實現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鄉村文化業態豐富的發展目標。[1]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和鄉村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鄉村是孕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土壤。另一方面,非遺的文化內涵、表現形式、傳承者也都體現出鮮明的鄉村傳統文化特點。隨著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逐步推進,非遺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作用愈發明顯。

福清市隸屬福州市,是著名的僑鄉,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擁有種類多樣的非遺文化。截至2022年,福清市有59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列入國家級1項,省級5項,福州市級15項,縣級59項。省級非遺傳承人3人,福州市級非遺傳承人7人,縣級非遺傳承人69人。其中,佾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宗鶴拳、新厝伡鼓舞、石竹山祈夢習俗、詞明線戲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福清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有了新的發展。非遺文化的傳承為鄉村振興,尤其是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新元素、新力量。

一、鄉村振興戰略賦予非遺傳承發展新機遇

非遺是“人類社區、群體或個人創造的文化財富以非物質方式被后代所認可與傳承”[2]。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與推進,說明人們愈加清晰地認識到它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非遺保護工作自2001年起,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導,媒體、學者、民間社團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盵3]所以,在新的時期,非遺的傳承發展,是要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前提下強調非遺文化賦能的作用,激發民族文化自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持續推進,鄉村產業、文化、生態等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考驗。其中,受新媒體傳播媒介和城市文化的影響,鄉村文化逐漸出現衰落之勢。如果失去了鄉村文化強有力的支撐,那么鄉村振興就難以真正地實施和實現。[4]

近年來,在對非遺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發展的同時,非遺的文化價值也在被重新認知與挖掘。各級地方政府科學規劃、積極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遺作為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新抓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既體現了民間對文化傳統復興的熱情,也體現了政府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引導與整合。非遺的特性,決定了它并不是簡單存在的文化形態,而是深植于民族、地域文化的傳統之中,是地域社會中最傳統、最具有延續性和活態性的文化事象[5]。因此,在非遺及其資源化的過程中,除了要挖掘非遺傳承人、非遺產品的內涵、傳承與流變之外,還要系統地挖掘非遺文化承載的價值觀、精神與價值體系、文化背景與文化傳承、審美理念與審美體系。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非遺保護和傳承實踐不僅是純粹的文化建設問題,更是社會發展的問題。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路徑探索,要在對個體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從更寬廣的視角觀照非遺對社會全面發展的意義。要把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與鄉村文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之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觸發點、聚焦點、發散點。

二、傳承非遺文化對福清鄉村文化振興的意義

非遺來自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植根于具體的社會、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傳統之中。這意味著非遺更加全面、立體地記錄下民族發展的文化碎片。同時,非物質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個性,它通過多樣的藝術形態呈現,傳達人們的訴求與信仰。只有認識非遺的本質特點,才能在非物質遺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工作中有的放矢。

(一)非遺提升對鄉村秩序的價值認同

中國鄉土社會非常注重“根”的觀念,這種觀念形態在非遺中得到充分展現,尤其是民俗類的非遺項目。地方社會內部的延續與管理,僅靠政策與法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經濟、儀式以及其他相關的方式來維持。民俗類非遺項目正是將對祖先的追憶、對神靈的祈福儀式化,并世代傳承。它尊奉在傳統中形成的道德秩序,看重親緣、地緣等關系。地方民眾在從事、參與與祖先相同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地域的自我認同感,從而維持社會的延續。

在福清,新厝硋灶的上元習俗、新厝江兜的“頭尾厝文武宴”、江陰門口村一帶的踩街習俗,都是鄉土社會家族體制在文化沿襲中的表現。新厝硋灶村的上元“弄五獸鬧元宵”的習俗已延續300多年。每逢元宵,村民點燃火把,敲鑼打鼓,舞動裱糊的大象、甪端、麒麟、彌獅、貔貅等“五獸”挨家挨戶送“?!?以此感恩“圣獸”給村民帶來富饒、穩定的生活。同樣是慶祝元宵,一村之隔的江兜卻用“文武宴”的形式來慶祝,這種習俗明朝末年就已盛行。按村規,每年正月初四各房選出長輩到廟中抽簽,凡抽到“?!弊?即為頭座“?!必?。抽到“壽”盾,即為尾座厝。數字中間的為中間厝,稱“祿”厝,意為“福祿壽”?!拔迮?、十二碗、三十六碟”象征著來年“豐衣足食,年年有余”。通過數百年的反復演繹,人民群眾在廣泛參與中,明確感知到自己在群體以及地域的歸屬性,并在內心深處種下對歷史、對鄉土的記憶與認同。

(二)非遺增強對民族與鄉土的情感凝聚

非遺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呈現和延續,是有共同祖先群體、民族和國家凝聚力的集體體現,是民族精神在鄉土社會中的折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民族價值取向、共同理想、思維方式和文化規范的集中體現。[6]非遺中許多舞蹈、武術、歌唱形式的起源背后都有明確的故事記載,而這些故事大多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民族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人們通過一次次的演繹重溫歷史、激發情感、增進團結。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實際上就是民族記憶被喚醒、民族情感被激發的過程,這種自發的、樸素的情感,終將形成民族精神凝聚力。

始于清朝的宗鶴拳,是傳統拳術中南拳的一種,發源于福清市鏡洋鎮西邊村。該拳種見力化力、剛柔并濟,體現道法自然的文化理念。它起源于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其初衷是用于抵御外敵。在傳承的過程中它不僅成為具有地方色彩的傳統體育健身項目,更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精神的延續。新厝鎮江兜村的伡鼓舞起源于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戚繼光在福建抗倭,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也毫不畏懼,他帶領當地民眾敲打鑼鼓振奮士氣、威懾敵寇。這段歷史被以舞蹈的形式記載了下來,戰爭中的戰隊變化也被吸收到舞蹈的變換形式里。伡鼓舞的表演隊伍由幾十名女性組成,她們或敲打大鑼大鼓等樂器,或手持涼傘,以整齊的隊形、磅礴的氣勢展示歷史上勇士們的英勇氣概,奮勇、團結的民族精神油然而生。福清市級非遺項目光餅制作技藝、番薯丸制作技藝等都體現了福清傳統小吃的風味。光餅、番薯丸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食物隨著福清僑民的腳步遠銷海外,成為遠居他鄉的僑民與家鄉最直接的聯系,也成為他們寄托鄉土情懷最重要的載體。

(三)非遺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非遺是由“人”共同創造的,是“活態”的呈現。這里說的“活態”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生態”層面,一個是“個體”的層面。從“生態”層面來看,非遺和其所處的時空環境的整體狀態是密切相關的,包括地方社會的地理、歷史、人文等因素。它會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化。非遺能夠存續與發展,是與其密切相關的。從“個體”的層面來看,非遺的傳承突出個體性特征。受時代以及個體認知的局限,非遺的呈現與闡釋又有所區別。因此,非遺傳承的過程,就是人與人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

福清的佾舞源于古代宗廟宮庭雅樂舞,是詩、禮、樂三位一體的高度藝術化,體現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典雅之美。古代先賢通過佾舞禮樂教化百姓,使人修身養性、謙和有禮,因而佾舞中體現著“建國君民,教學為生”的文化內涵。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和“禮樂”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2023年5月在中國—中亞峰會的歡迎儀式上,我們正是用規格最高的禮儀舞蹈“八佾舞”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友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精神。馬克思認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7]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眾文化傳播的滲透,使各種文化、觀念在鄉村文化空間匯聚、碰撞。民俗活動、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保證了鄉村文明的延續性,從而實現鄉土社會結構和秩序的穩定。另一方面,社會結構的不斷分裂、重構,給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帶來巨大的挑戰。如何將中華文化基因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相結合,如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如何激發其活力與價值,這是非遺傳承所要面對的新命題。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福清非遺傳承發展現狀

(一)價值引領,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

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推進帶動了鄉村公共性文化娛樂活動的復蘇。在福清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民間習俗、傳統技藝、音樂舞蹈、祭祀信仰等方面,都有著鮮明的歷史印記,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非遺項目不僅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還起到了培育文明鄉風、家風的作用。

近年來,在福清市文體局的牽頭帶動下,形式多樣的非遺活動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中?!笆边@個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傳統民間音樂再次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亮點。2005年起,融城老體協成立融城老體協“十番”隊,時常參加公益性演出。融城幸福社區還因“十番”隊而獲評“福州市藝術特色之鄉”。福清市還依托各類載體,大力推進非遺進社區、進景區、進文化場所,提升人民群眾對地方文化的認知與熱愛。提線木偶戲、東張窯古瓷、胡琴技藝等非遺項目的展示和表演都讓市民感受到福清非遺的獨特魅力。2023年福清市文體局組織了“高雅藝術走進福清——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送非遺閩劇下鄉”活動,受到了鄉村群眾的熱烈歡迎。

要實現非遺的文化影響力,還需要借力數字媒體。福清已經實施了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拍攝了12個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宣傳片,讓非遺“留”下來、“傳”開來。節奏明快、形式新穎的非遺短視頻,在自媒體平臺也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與點贊。

(二)產業蓄力,打造鄉村特色產品

鄉村文化產業興旺, 才能帶動鄉村文化的持續繁榮。以非遺項目為抓手,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福清,通過非遺項目實現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將非遺項目轉換成產品,進入市場銷售。如一都鎮的枇杷膏制作技藝、融萬安的番薯丸制作技藝。一都枇杷膏制作技藝擁有百年的歷史傳承,目前枇杷膏生產已成規模,純手工制作工藝、傳統的制作流程使一都枇杷膏獲得市場的認可。一都枇杷膏現已打入電商市場,形成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一都鎮還依托農產品產業,整合鄉鎮其他資源,大力推進農業和旅游業發展升級,逐步探索出一條山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全域振興一都模式。福清特色美食番薯丸、光餅也走上了產業化道路?!叭谌f安”是第一個實現將福清地方小吃品牌化、并進行企業化運作的公司。目前融萬安番薯丸不僅直供給福清酒店、機關單位食堂等地,還以禮品形式銷往周邊縣市。

另一種形式是通過產業園的建設,實現非遺項目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福清東張古宋窯是宋代福建四大窯之一,以燒制烏金黑釉和青釉為主,產品藝術價值高。目前,東張古宋窯制作技藝傳承示范基地位于福清市嵐湖山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內還建有東張窯文創博物館、東張窯非遺工作室、東張窯柴燒倒焰窯車間和現代電窯車間。東張窯傳統技藝傳承及其文創產品創新生產與運營,使得福清這一重要的古宋窯制作技藝得以進一步弘揚。產業園還整合了黃檗煎茶道非遺項目,開發戶外團建、青少年研學、定向運動、康養體驗等文旅項目。

(三)品牌打造,擴大非遺文化影響力

非遺是一類具有差異性的文化資源,最能直觀地體現地方文化特色。非遺與旅游地融合是非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來福清已經摸索并實踐“非遺+節慶” “非遺+演藝”“非遺+研學”“非遺+鄉村旅游” 等形式,較好地轉化非遺文化資源。但要提升旅游吸引力,還需要對地方文化進行品牌化打造?!笆裆綁粑幕潯薄耙欢艰凌宋幕潯薄昂?诿袼孜幕潯钡纫殉躏@品牌效應,成為鄉鎮重要地方文化名片,推動地方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依托于福建省非遺項目“石竹山祈夢習俗”的“夢文化節”在海峽兩岸都有較高的知名度。福清石竹山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行春之治所”。石竹山的“接春”習俗傳承了近千年,文化影響力覆蓋永泰、長樂等周邊地區。隨著社會的發展,“接春”融入了道教新春的祈福儀式,成為人們新年納福添壽,祈求新年諸事順遂的傳統民俗?!笆裆綁粑幕潯痹凇敖哟骸钡攘曀椎幕A上融入各種民俗活動,展示祈夢禮儀的魅力。2010年,第二屆“夢文化節”以“共謁九仙,夢圓兩岸”為主題。 2014年,第四屆“夢文化節”以“中華九仙,福佑兩岸”為主題,共同的文化根脈成為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并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

元宵節也是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節慶。福清市??阪偟摹懊袼孜幕潯?不僅有震撼人心的龍燈大巡游,還融合了“趣味游園”“海絲風情圖片展”“民俗文化直播”等活動環節。在熱鬧、和諧的節日氛圍中展現了千年古鎮的風采,加深了人民群眾對??阪偟臍v史、民俗文化的了解。福清三山鎮瑟江村在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晚上舉行舞“板凳龍”的活動,多條長達百米的“板凳龍”走村串戶且行且舞,甚為壯觀。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動每年都吸引大量群眾前往觀看、參與。

(四)文化傳承,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因此非遺的傳承不僅要重視“物”,更要重視“人”。除了培養與培訓非遺傳承人,還應該培育文化管理者、鄉村文化引領者。福清市非常重視“非遺進校園”工作,此項工作一方面豐富了中小學生文體課程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在孩子們心里種下家鄉文化的種子。佾舞成為福清學?!拔逵⑴e”的實踐課程,已在20多所學校推廣。在城關小學、實驗小學、龍華職專等校都建立了佾舞傳承基地,較好地推動了佾舞的傳承發展。新厝鎮硋灶中心小學深入挖掘新厝鎮民間傳統文化,將新厝鎮省級非遺名錄“伡鼓舞”引進課堂。從2014年開始,該校就把伡鼓舞納入校本課程,形成辦學特色,培養出新一代“伡鼓舞”傳承人才。在傳承學習民間傳統“伡鼓舞”的同時,學校還結合現代音樂和舞蹈形式,創新“伡鼓舞”的表演形式,使之更具有觀賞性。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福清非遺發展的困境

(一)保護與傳承機制不健全

要做好非遺保護工作,需要政策的扶持、法律的保護,還需要健全的機制保障。鄉村文化建設機制通常是以政府為主導、社區或鄉村參與。在這樣的機制模式下,鄉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難以被激發。福清市為加強非遺傳承的培養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如2019年出臺的《福清市優秀文藝作品、文藝人才、非遺項目獎勵辦法(試行) 》中規定,“福清市非遺項目獲評國家級或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分別給予非遺項目保護單位一次性獎勵10萬元和5萬元,分別給予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一次性獎勵2萬元和1萬元。 ”評審周期為每兩年一屆。除此,明確針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文件較少。這就造成了各鄉鎮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上缺少系統性。其次,在鄉村非遺人才的培養上,也缺少健全的傳承機制。一些非遺項目如詞明線戲、一都盤詩等都面臨著培養傳承人的困境。而一些非遺項目中,傳承人缺少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無法承擔起引領鄉村文化的責任。再次,非遺示范基地與傳習所作用發揮不足。目前,福清共有6家福州市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4家非遺傳習所。但示范基地和傳習所的建設還不完善,只注重“形”的建設,而沒有充分發揮它們在技藝傳承和人才培養上的作用。

(二)對非遺文化資產開發利用不足

非遺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在產業化發展中具有無限的可能性。目前福清對非遺文化資產開發利用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仍有不少非遺項目還沒有被關注,從而形成價值轉化。二是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播方式較為單一。福清市非遺項目種類豐富,包含了傳統戲曲、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多種形式。目前,一東張窯古瓷制作技藝、融萬安番薯丸制作技藝、一都枇杷膏制作技藝等項目開始走上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但還有一部分非遺項目,如東張竹編制作技藝等,具有很大的市場前景,卻還未被挖掘,進行價值創造。另一方面,政府對非遺的保護手段較為局限,普查、登記、陳列等是較為常用的方式,這些手段不能很好地體現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特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思路還沒有被廣泛地使用在非遺文化的開發中。枇杷膏、番薯丸等福清特色產品在生產、推廣的過程中忽視了對非遺品牌形象的設計,降低了這些特色產品的識別性。

(三)對農民的主體性作用激發不夠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主體。目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最大阻力正是來自于農民群體的主體性缺失。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建設的主力軍和精英大多選擇了城市,鄉村逐漸顯現“空心化”。非遺的學習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其藝術表現形式和現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難對青壯年產生吸引力,使他們投身到鄉村文化事業的建設中去。福清非遺傳承人大部分年紀較高,而技藝傳承后繼乏人。他們的藝術創造無法改善當下的生活條件,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傳統封閉、單一的傳承方式,也讓他們很難接受新科技為非遺保護、傳承帶來的可能性,導致非遺產品難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叭鯀⑴c”是當下非遺主體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主要狀態,大多是以獲得經濟收益為主要目的,通過表演、項目制作等方式,被動地參與到鄉村文化發展的工作中。非遺文化傳承的主體性缺失所表現出的傳承能力有限、傳承動力不足、缺少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文化振興。

五、鄉村振興戰略下非遺傳承發展路徑

(一)完善機制,健全非遺傳承保護體系

要保護好非遺文化財產,就要建立起現代文化管理模式,通過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應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市場為載體、文化組織為紐帶的四位一體”文化治理模式[4]。

完善的機制是非遺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應高度重視非遺傳承工作,做好鄉村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將非遺保護工作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踐中。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非遺傳承人采取多元化的扶持措施。村鎮一級的人民政府,一方面要統一步調,貫徹落實上級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相關部署。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主動性,了解農民內心的想法和愿望,有針對性解決非遺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探索能體現當地文化特色、適合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

政府要牽頭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為非遺的發展保駕護航。從非遺項目資金保障、扶持獎勵范圍、獎勵對象等多個方面規范非遺傳承人的工作義務、責任、處理辦法等,創新構建非遺傳承新模式。建立健全非遺普查體系,對非遺項目進行整理、登記,用圖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建立“非遺檔案”。

社會力量也是非遺工作的重要助力。通過培育鄉村文化自治組織,為鄉村提供豐富文化產品。政府可以發揮農民文化自治組織的力量,尤其是文化自治組織中文化引領者和鄉賢的作用。通過公共文化活動、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擴大鄉村公共文化空間。

(二)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非遺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是相輔相成的。 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促文, 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 。要實現非遺的價值轉換,需要在商業性、共享性和生產性上下功夫。隨著鄉村振興工程的推進,“青山綠水”成為最重要的旅游資源。鄉村旅游的吸引力既來自于田園風情帶來的舒適感,又有鄉村文化所帶來的新奇、陌生而又熟悉的文化體驗。提升鄉村文化的體驗感和參與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點,脫離了文化體驗的旅游項目就缺少了一定的吸引和競爭力。在開發文化項目、策劃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非遺活態性、實踐性的特點,讓非遺回歸到具體的生活情景中,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讓游客通過非遺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

更要以非遺為依托,打造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品牌的塑造既包括一定范圍內的物理空間,也包括在這一空間內的多種文化藝術形態、多元價值觀念的碰撞、融合形成的大的文化環境。要打造富有特色的、具有辨識度、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就要提煉鄉村文化特色、整合文化資源、培育文化新生態。在推動鄉村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經濟有抓手,還要文化有特色。充分發揮非遺的文化優勢,同時整合華僑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及其他傳統文化資源,共同打造特色鮮明、展現地域風貌的鄉村旅游品牌。同時,要強化包括民間藝術形式、民俗活動在內的具有“活態性”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增強旅游品牌的生命力與感染力。

以非遺助力鄉村文旅融合,還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首先,要區分非遺的類型,挖掘不同類型非遺的文化特性與表現形態,選擇可轉化為旅游資源的項目進行開發利用。其次,要提升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度,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在非遺資源的開發中引入新思維、新技術,打造符合現代實用需求及地方審美特色的非遺文創品,實現“非遺+”的多種可能性。

(三)以人為本,激發非遺主體內生力量

鄉村文化振興應該依托人民群眾,并服務于人民群眾。激發農民群體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自覺性,是形成非遺保護機制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動力。首先,要喚起農民的文化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其次, 應該加大力度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 新興媒體的廣泛普及和快速傳播,給鄉村文化帶來了新鮮的、多元的、現代的信息與觀念,這個過程中,鄉村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非遺是人們生活智慧和生活經驗的集中體現,也是人們精神追求和精神寄托的載體,在形成集體認同感、凝聚力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非遺項目的傳播與傳承,讓農民體會到鄉村歷史文化的厚重。通過有溫度、有情感的非遺文化活動,提升農民的文化認同感。

建立多渠道的宣傳陣地,是培養農民主體意識的有效方式。除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外,新媒體也是非遺文化傳播的新陣地。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通俗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非遺,主動參與到非遺的發展事業中。還可以開展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藝術鄉建”“文化下鄉”等都是農民群體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要激發農民的積極性,根本上是要保障農民,尤其是保障非遺傳承人的利益。要提升他們的經濟收益與社會地位,為他們搭建非遺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機會。 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就是要積極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途徑,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將文化產業轉換為綜合效益,讓更多的民眾在獲得精神財富的同時獲得文化事業產業發展的紅利。

猜你喜歡
福清文化
和諧校園春光滿
——福建省福清老年大學校歌(混聲合唱)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核電6號機組首次臨界
關于Weitzenbock不等式的一條不等式鏈
臺灣青年隨父深耕福清臺農創業園20載
誰遠誰近?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