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機齊物我,適意各行藏
——孫致彌詩的道家情懷

2023-02-24 07:46吳思增
關鍵詞:道家莊子

吳思增

(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文化學家、美學家徐復觀先生談到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神時說:孔子建立了“為人生而藝術”的典型,道家創立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莊子追求內在的意境和情感表達啟迪了后人對文學藝術深層次的理解。追尋人的生命本體價值,藝術成為人的心靈棲息方式,開啟了魏晉玄學與山水畫、唐宋明清等不同風格但又一脈相隨的藝術傳承,清初云間文學家孫致彌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傳承者。

孫致彌(1642-1709)字愷似,一字松坪,嘉定人。家貧力學,詩詞書法有名于時,與陸元輔、趙俞、張云章、張大受、張鵬翀稱六君子,累官至侍讀學士,有《杕左堂集》《杕左堂續集》。經史學家王鳴盛曾為孫致彌《杕左堂續集》寫序,稱嘉定六君子之中以其詩最工,“莫如松坪先生”[1]591。孫致彌是明末著名西洋火器專家孫元化之孫,他從小好學勤修,家中所藏各類書籍甚豐,稱得上是“百年科目傳家學”[2]708,友人劉獻廷曾多次向孫致彌力索孫元化所譯《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小測全義》三書,稱這些書為“異寶”“皆世所未有者”[3]217,云間文人社集,孫致彌曾與友人相約分抄孫元化遺集,整理祖父遺作,詩《元宵招賓臣夜話即事,同用燈字,兼寄大年》注中說:“是日愚兄弟議分抄先中丞遺集,賓兄贊之甚力?!盵3]663雖然以西學傳家,但孫致彌對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的認知更深,面對人生挫折,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成為他調節心理的良方,在思想和文學創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詩歌審美意象的運用、大隱于朝的安身之道無不體現出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道家風神。

一、逍遙秋水夜深談:審美意象與道家典故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道家思想對孫致彌詩歌的影響最大。莊子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實用立場,提醒人們發現生命的本真并視之為美的最高境界,這種超功利的審美心態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道家以自然為宗、清靜無為的傳統深刻影響了孫致彌。他的詩多運用道家典故和道教意象,表達對現實人生的感受,詮釋了道家哲學的生命意蘊和文學藝術上的美學價值。孫致彌筆下的自己,經常與三五知己對月品茗,野徑園林,悠閑快意。他論花、論雨、論西湖、論風月、論詩酒茶友,出于自然兼具深厚的學問功底,因此風格文雅,情致哲理兼具。

《江行雜詩》二十首成稿于康熙十年(1671)辛亥冬,即游閩回鄉之后。詩中記述了作者從嘉定出發路過桐廬,沿富春江向西南行進的雜感。三十歲的孫致彌道家情懷初顯:

掛席凌晨發,江流百里平。魚蝦爭水市,豹虎近山城。擾擾非吾土,飄飄托此生。浩歌風雨急,欹枕怒濤聲。[2]664

這是詩人夜聽江聲的哲思,“擾擾非吾土,飄飄托此生”,“擾擾”紛亂貌,道出了他對世情的迷茫。江水的流動與人生的不確定性、時光的流逝有著異質同構的關系,引起詩人的藝術聯想。蘇東坡面對茫茫江海,發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感慨,孫致彌的漂泊之感亦是由江水引發的,思考人生的歸宿問題,這些都源自他們對于道家思想的接納,莊子喜歡從水中感悟“道”的精微與幽深,莊子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作為自然物之一的人亦當順從自然,敬畏天命。末句“浩歌風雨急,欹枕怒濤聲”則將真實的江景與澎湃心境相結合表現, 達到了情景交融。好友陳又白隱居山林,住在“梅花居”,孫致彌寫了十首《和陳又白梅花居雜詠原韻》。其九開篇替友人述志:

肯將捷徑問終南,竹翠梅寒護草庵。室比維摩才廣一,樓如弘景未成三。牛衣傍柳看收秫,鴉嘴分畦課種藍,亦欲望衡同結隱,逍遙秋水夜深談。[2]662

“肯將”是反問,意為怎么能將隱居作為升遷的手段走終南捷徑?表現了友人遠離名利場的決心和孫致彌對其不移之志的贊嘆,寒梅翠竹“護草庵”,梅與竹象征著堅貞高潔,植物環繞著居所,更是對主人心靈的呵護,一“護”字表現了自然景物對“人”的擬人化關懷。山水田園歷來是文人精神的安頓之所,在幽靜的草廬中與友人夜談《莊子》是何等快意自由。詩中的“逍遙”與“秋水”都是《莊子》中的名篇。孫致彌詩中隨處可見對莊子典故的化用,如歧路、饑鳳等。例如《訪孔垣三疊學亭先生原韻》三首之一:

三過云林閣,皆當冰雪間??昭麎m外賞,未解生死間。岐路悲儒術,虛銜掛道山。仙童應識我,懶為啟松關。[1]630

孫致彌在詩中敘述了自己的治學過程,“岐路”即岔路,出自《列子》楊朱遇歧路亡羊而“戚然變容,不言者多時,不笑者竟日”的故事,在詩詞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人生有許多不可知因素,有時多方求索仍找不到方向,王勃詩云:“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李白《行路難》有“多歧路,今安在”之句,孫致彌的“岐路悲儒術,虛銜掛道山”包含了他經由儒道思想進行的人生哲學的求索。

二、機心久息白鷗馴——虛己以游世的自在境界

孫致彌一生有兩個重要時間點,一次是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37歲時,以布衣身份奉旨赴朝鮮,充副使,輯《朝鮮采風錄》三卷。另一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嘉定“部費案”中受到牽連,以新科進士的身份下獄,跌入人生谷底。如果說孫致彌的道家情懷在青年時期已然顯現,那么中年坎坷更使他轉向道家思想尋求寬慰和解脫。但是,不論遭遇多大挫折,孫致彌一直沒有離開政治中心,“部費案”后,他并未像好友顧永年一樣避世歸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孫致彌被重新起用,尋充《佩文韻府》總裁,他纂修勤久,考證詳慎,書垂成而卒,年68。

孫致彌的處世之道即似于道家的游世,莊子樹立了與儒家不同的立身處世價值范式,相對于隱士的避世和儒家的積極用世,游世是基于對“道”的領悟發展而來,《莊子·雜篇·外物》云:“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盵4]《山木》篇云:“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鼻f子所向往的“游”意味著不棄人世、閑放不拘、順應社會而又保持精神獨立的境界。在復雜的官場中,孫致彌以莊子、蘇東坡等頗具道家風神的先賢為榜樣,力求隨緣自適。

在“部費案”中,東坡詩成為他的精神寄托,先后五疊蘇韻。1079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下獄,等待判決期間,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送飯,并且暗中約定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則改送魚。一日,蘇邁因出京借銀,委托朋友代為送飯,卻忘記告訴友人約定之事。偏巧朋友所送飯食中有條熏魚,蘇軾大驚,以為兇多吉少,于是寫下兩首訣別詩《獄中寄子由》敘述自己的獄中處境及對親情的留戀。孫致彌入獄后,對東坡的遭遇感同身受,他在《春日五疊蘇韻》詩中寫道:

踰冬免死又經春,長系支離笑此身。卬首天乎寧有罪,傷心老矣不如人。醉翁易惑黎丘鬼,妒女難容洛水神。一片燒痕青漸滿,須知榮落定相因。[2]690

“支離”謂殘缺,典出《莊子·人間世》:“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這里作者慶幸自己因無用而得福?!把鍪滋旌酢薄皞睦弦印笔且晕臑樵?以感嘆詞、語氣詞入詩表達自己的強烈情緒。古詩詞中有借香草美人象征忠君愛國的傳統,孫致彌借洛水之神比喻自己的人格高潔;詩中還運用了《呂氏春秋》黎丘丈人的典故。黎丘老人被假象迷惑,誤殺了親生兒子。孫致彌自嘲因為粗心大意,幾乎鑄成無可挽回的大錯。尾聯“一片燒痕青漸滿,須知榮落定相因”化用劉長卿《訪楊云卿淮上別墅》詩句“春入燒痕青”,野火燒過的青黑痕跡上泛綠的草色似乎也象征著作者精神的療愈?!绊氈獦s落定相因”源于道家“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的理念和佛教的因果說,禍福相倚,難易相成,人生無常善惡有報,出獄后的孫致彌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吨苓€梅虞部邀恩南歸,遇于虎丘,置酒相賀有感》詩云:

“花前霜髩各飛蓬,把臂悲歡似夢中,銜索枯魚離鼎鑊,凌霄老鶴出樊籠。枕邊乍醒騎驢客,塞上真成失馬翁。不是君恩深似海,秋山哪許一樽同?!盵2]701

此詩作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孫致彌五十三歲生日前,人生已屆暮年,“悲歡似夢”“枕邊乍醒”都有如夢方醒之意。末句感謝帝王恩澤,塞翁失馬,因禍得福,能夠與老友把酒言歡,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的平靜與美好,心態描繪自然真實,又因典故的運用而詩風典雅?!秺浣壑小菲呗稍娫?

織女祠邊江岸迴,蒲帆恰受午……身老未輸黃犢健,心閑猶恐白鷗猜。此生久作虛舟觀,一任旁人挽復推。[2]703

詩中的鷗鳥意象表現了放任不拘的曠達情懷,人與白鷗相親無猜,寫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疤撝邸敝笩o人駕駛的船只,語本《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边@個故事是說河中行進的方舟突然被另一艘船撞上,方舟上的人很暴躁,高喊回避,三呼不應,罵聲連連。后來才發現撞來的船上空無一人,不禁失笑?!疤撝邸币惨娪凇肚f子·列御寇》篇:“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碧撝坼塾蔚墓适率堑兰姨幨勒軐W的最佳詮釋,人如果能像虛舟一樣隨遇而安,就能夠得到心靈的自在,正如白居易《贈吳丹》詩所云:“宦途似風水,君心如虛舟,泛然而不有,進退得自由”。

三、免向江湖念索居——大隱于朝的安身之道

道家講無我、忘我,去掉我執,忘掉人在社會關系中種種角色的限制,回歸自然本我?!独献印肥略?“吾所以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對此也多有論及,如《莊子·大宗師》篇:“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弊词峭ド眢w智慧,不執著于自我意識?!肚f子·齊物論》說到南郭子綦“吾喪我”即忘我,孫致彌深諳道家的“虛己”處世哲學,“此生久作虛舟觀,一任旁人挽復推”即謂舍棄我執而順應變化,保持內心的虛靜,就不會被外物所傷所役。

晚年的孫致彌從惶恐不安到從容豁達,這種心境的轉變在七律《湖上雜題,次沈恪庭韻》詩中也有體現:

“重向蘇堤貰老春,畫中風景夢中身。青鞋布襪來同調,山色湖光是故人。醉眼易迷黃葉亂,機心久息白鷗馴。抱琴坐愛高樓晚,十二橋西月又新?!?/p>

詩題中的沈宗敬是清初畫家,他好音律,工詩善書。詩中塑造了一個青鞋布襪、歸心淡泊的逍遙形象,與竹杖芒鞋、披蓑戴笠雨中而行的蘇東坡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如夢的感悟并沒有讓孫致彌頹唐消沉,反而讓他由向外界求解轉到對內在的反思自省,“機心久息”正是此轉變的結果?!皺C心”指機巧功利之心,典出《莊子·外物》:“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以“利”作為衡量事物的出發點是常人之情,而摒除功利之心、順應自然萬物之理是參悟者的道心。孫致彌晚年詩歌中屢見“忘機”“機心”、甚至是“齊物我”體現道家思想的語句。如《雨中趙恒夫戶部招同諸君子雅集寄園,即事用杜韻十首》第七首:

雨絲添墨潤,雪乳泛甌香。近局消清晝,移床就晚涼。忘機齊物我,適意各行藏。最愛松云下,須眉映老蒼。[1]606

寄園是清初宰相李蔚的別墅,后為趙恒夫所有,風景優美,果林成片,尤以紫藤著稱。夏季雨夜,詩人與友人飲茶消暑?!坝杲z添墨潤,雪乳泛甌香”,小雨給炎熱的夏季增添了一絲清涼,詩人提筆潤墨,茶墨的香氣縈繞其間,首句就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安靜、愜意的場景?!巴鼨C齊物我,適意各行藏”,莊子提倡萬物齊一平等,無有貴賤,人如果能物我兩忘,就可達到行藏隨心。通過哲學上的思辨,孫致彌達成了與世俗的和解,擁有了“最愛松云下,須眉映老蒼”的適意。雖然他也偶有把臂狂歌之態,如第十首:“同心期好友,連臂續狂歌”,如“君偏念我貧非病,誰復容人老更狂”,總的來說缺少狂士銳意兼濟的舉動,更多的是情感的抒發。孫致彌在寫給同鄉王時鴻的詩《王云岡下第南還,過山寓同張甥話舊》中再一次提到了“齊物我”,將哲學理念直接入詩:“素衣未浣洛陽塵,先向荒山訪隱淪。別后風波經小劫,夢中詩讖省前因。都無毷氉可憐色,不學尋常下第人。把酒侭堪齊物我,莫辭歸棹且逡巡?!盵1]615在《題曹希文我與我周旋圖》詩中,孫致彌把包括自己在內的三位好朋友比作陶淵明、李太白、蘇東坡,丹青游戲,把盞風雅,好不快活:“不辨陶公形影神,丹青游戲與分身。情知嗜古耽風雅,世上元無第二人?!?其一)“月下醉醒三太白,水中聚散百東坡。拍肩把袂相隨去,如此良朋一個多?!?其二)[2]705三人雖然人生經歷不同,文學風格各有千秋,性格氣質各有差異,或恬淡安然,或豪放樂觀,或灑脫豁達,但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道家的思想內蘊,崇尚自然,乘物以游心,逍遙自在。孫致彌集中和蘇詩很多,有《車中連日遇雪,即事用蘇韻》十首、《新春復雪再疊韻》等。他還曾經集蘇東坡《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訴衷情》(海棠珠綴一重重)、《鵲橋仙》(緱山仙子)、《南鄉子》(裙帶石榴紅)、《減字木蘭花》(琵琶絕藝)、《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一斛珠》(洛城春晚)、《浣溪沙》(學畫鴉兒正妙年)、《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減字木蘭花》(神閑意定)八調十詞中的語句創作成一首《賣花聲·集東坡句戲贈》詞:“新月與愁煙(昭君怨)。歲歲年年(訴衷情)。相逢一醉是前緣(浣溪沙)。愿作龍香雙鳳撥(南鄉子),撥弄幺弦(減字木蘭花)。 彈破碧云天(訴衷情)。燭下花前(訴衷情)。曲終紅袖落雙纏(浣溪沙)。莫使匆匆云雨散(江城子),歸去無眠?!盵5]具有展示才學、競技角藝的游戲性質。

康熙三十九年(1700),五十九歲的孫致彌移居古藤書屋,書屋約建于順治十一年(1654),因庭中兩株年份甚長的紫藤花而得名,五十年間書屋主人更替多人,有金之俊、龔鼎孳、何元英、朱彝尊、于漢翔、孫致彌、王時鴻等[6]。春夏之交,古藤書屋內紫藤花競放,孫致彌、王時鴻召集京中好友飲酒賦詩,迭相酬唱。孫致彌作六首移居詩《移居古藤書屋和云岡原韻》,表達了對田園之樂的向往,如其一:“劇憐晨夕來同調,免向江湖念索居?!钡绻穗[不能如愿,朋友的陪伴也足以令人寬慰:“暫得倦游相慰藉,已愁清福暗消除?!痹诘谌自娭?孫致彌表達了“大隱于朝”的觀點:“朝市敢希稱大隱,春秋莫漫感閑居。呼童且縛苕華帚,一室低頭共掃除?!盵2]707實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體現,“隱于朝”的觀念在第六首詩中表達更明確:

“何必南山歸敝廬,閑門新辟故園如。坐迎暖日冰消研,行想濃陰綠映書。欵戶每停高士駕,閉關真作野人居。地爐火活朋尊滿,且共陶然樂歲除?!?/p>

居于廟堂藏跡世俗之中,既順應世情又不喪失自我。孫致彌受道家思想影響深厚,在世俗生活中完成了對自己的安頓。

四、結語

明清之際是一個歷史變革時期,不僅僅表現在朝代更替上,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學(包括西方器物、天文、歷算、地理等學說和應用科技等)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學術、科技、社會經濟以及文藝均產生了影響。這些率先接觸到西學的士大夫,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思想沖擊和視野的轉變。通過孫致彌個案研究可以看出,在西學東漸背景之下的士人對于西學的接受及受影響程度與個人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體現出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可見文化傳播的復雜性;同時,儒釋道等傳統文化依然有著深厚的底蘊和龐大的社會基礎,給予士人強大的思想支撐,使他們面對人生挫折時更加從容,在文學創作中,道家作為思想和審美的資源有非常多的體現,可見傳統的力量。

猜你喜歡
道家莊子
界與域的環境倫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觀之憑鑒
漫畫道家思想
《莊子說》(二十三)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生“十不過”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八)
《莊子說》(十五)
太極拳與道家思想之大美無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